年级:五年级
类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内容。从结构上看,《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分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和与地球运动相关联的现象”两大块。本课是“地球的自转”中的第一课内容,也是单元的起始课,是激发学生兴趣、打好学习基础、了解学生前概念的重要课程。 本课旨在通过大胆猜测、科学探究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看法,为学生本单元后继探究学习做铺垫,而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
从内容上看,教材主要围绕“昼夜交替的假说”、“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有多少种可能的解释”三个部分展开,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学生先从熟悉的昼夜现象开始研究地球的运动,试着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关系人手,来解释昼夜现象。学生的解释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所有的解释都要求得到模拟实验的证据支持。通过实验,学生可能会发现更多的解释和解释的共同性:只要地球和太阳处于相对圆周运动都有可能产生昼夜现象。
【学情分析】
少数学生虽然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都是通过书籍、电视等渠道获取的,知识是以零碎的形式存在,没有完整、有序地建构,因此说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真正原因是困惑不解的。
五年级的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对周围世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操作。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只要教师加以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但五年级学生思维方式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原因是抽象的。抽象思维的展开是以具体形象为基础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将宏观的物象直观化,不易观察的物体可视化,变难为易,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日地之间的相对圆周运动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关引导,学生能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通过模拟实验、证据收集,学生能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讨论、实验操作,学生能认识到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有根据的解释是重要的,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直接导入(2分钟)
【教师活动】
图片导入(展示日夜图片)这是什么自然现象?
【学生活动】
“昼夜”
【教师活动】
总结:白天之后是黑夜,黑夜之后是白天,就这样昼、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板书课题:昼夜交替现象。
二、思维碰撞,提出假说(15分钟)
【教师活动】
逐步提问,引导学生了解昼夜交替与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有关: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一想,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
【学生活动】
预设回答: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地球、太阳都有关。
【教师活动】
进一步追问:当地球和太阳都静止不动,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
【学生活动】
预设回答:只有太阳和地球运动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教师活动】
鼓励猜测,明确提出假说要求:那地球与太阳怎样运动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老师想请同学们做名小科学家,大胆猜测,提出假说,有信心吗?
要求:请同学们先个人猜测,可以用拳头来演示一下太阳、地球的运动方式,把假说在科学记录本上写一写、画一画(怎么画呢?老师来做一个示范,比如……不是美术课,不用画的太美观),然后小组讨论,并快速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演示,组内讨论、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活动】
组织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用示意图归纳整理。(教师板书:假说示意图)
【学生活动】
预设提出的假说: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③地球不动,太阳自转并围着地球转。
④太阳不动,地球自转并围着太阳转。
⑤地球、太阳都在自传。
⑥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⑦地球、太阳自转,地球同时围着太阳公转。
【教师活动】
鼓励评价,整理假说:哇,你们真厉害!提出了X 种假说。请将自己小组的假说按照黑板上的顺序编号。
三、模拟实验,修正假说(18分钟)
【教师活动】
引导选材: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下一步做什么?
【学生活动】
预设回答:做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测。
【教师活动】
引导:真的要把太阳搬过来吗?你用什么来模拟太阳、地球呢?
【学生活动】
材料:乒乓球、篮球、排球、手电筒、电灯……
【教师活动】
评价并引导:像这样寻找具有相似特征物品做实验的方法就是模拟实验法。
进一步引导:刚才你们提到的材料都可以做这个实验。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地球仪、去掉灯罩的手电筒,你们打算怎么做实验呢?
怎样知道地球发生昼夜变化?
【学生活动】
小组讨论、演示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实验方案。
预设:先在地球仪上选一个观察点,(为什么?)这样便于观察昼夜交替现象。打开手电筒,让光照到地球仪上,(怎么照)从侧面的观察点开始照,照亮半个地球,手电筒不能来回晃动。让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太阳自转。
一个组演示操作。
【教师活动】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有几点温馨提示送给你们,请认真看一看。(强调组员互换角色,轮流操作。)画出实验示意图;选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操作,其他同学要进行监督和记录。
教师巡视情况,个别指导。
【学生活动】
(关闭门、窗、灯)小组合作进行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用示意图、文字记录。
准备汇报。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汇报:模拟实验完成了,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展示,每小组只汇报一种情况。
【学生活动】
展示记录单,汇报实验过程及发现。
【教师活动】
教师根据汇报在黑板相应的昼夜交替现象示意图旁做标记(√)。
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这 7 种假说都成立,这说明什么?
【学生活动】
预设回答:昼夜交替现象产生有多种可能。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发现运动轨迹的特点:通过刚才小组实验示意图展示,我们发现地球、太阳的运动轨迹有什么特点呀?
【学生活动】
预设回答:(地球和太阳做相对圆周运动。)
【教师活动】
想要看到昼夜变化,必须存在“转动”,这种运动我们称为“圆周运动”。
课件出示“我的发现”: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总结评价:刚才你们像小科学家一样成功地完成模拟实验,不但验证了自己的假说,还有了重大的发现!真棒!
四、总结收获(4分钟)
【教师活动】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今天的学习,你们有疑问吗?
【学生活动】
这7种假说哪一种是正确的?
【教师活动】
总结:对于“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这种自然现象,虽然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科学合理的只有一种,要找到符合真实情况的解释,需要更多的信息和证据。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相互交流,不断完善和修正我们的认识。同学们,科学无止境,只要肯攀登!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
【教学评价】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