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年】从巩固到提高 高考化学二轮微专题47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4年】从巩固到提高 高考化学二轮微专题47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2-24 15:15:50

文档简介

【备考2024年】从巩固到提高 高考化学二轮微专题47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一、选择题
1.(2024·浙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到相关现象,其中方案设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 结论
A 探究Cu和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原因 将NO2通入下列溶液至饱和: ①浓HNO3 ②Cu(NO3)2和HNO3混合溶液 ①无色变黄色 ②蓝色变绿色 Cu和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溶有NO2
B 比较F﹣与SCN﹣结合Fe3+的能力 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KF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振荡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结合Fe3+的能力:F﹣>SCN﹣
C 比较HF与H2SO3的酸性 分别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F与(NH4)2SO3溶液的pH 前者pH小 酸性:HF>H2SO3
D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2O3与H2SO4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反应 温度高的溶液中先出现浑浊 温度升高,该反应速率加快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Cu和浓HNO3反应后生成二氧化氮,探究其溶液呈绿色的原因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即将NO2通入①浓HNO3,②Cu(NO3)2和HNO3混合溶液至饱和,现象与原实验一致,可以说明Cu和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溶有NO2,故A正确;
B、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KF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振荡,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铁没有与SCN-结合而与F-结合,说明结合Fe3+的能力:F->SCN-,故B正确;
C、铵根离子水解呈酸性,同浓度与的铵根离子浓度不等,因此不能比较酸性,故C错误;
D、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保证其他反应条件相同,该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其他反应条件相同,能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B、Fe(SCN)3为血红色;
C、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F与(NH4)2SO3溶液,铵根离子浓度不同 ;
D、该实验只存在温度一个变量。
2.(2024·贵州模拟)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分别向等量乙醇和水中加入绿豆大的钠,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活泼
B 向某稀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能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 溶液中含有
C 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和CuSO4溶液,产生砖红色沉淀 新制Cu(OH)2可检验葡萄糖
D 向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再滴加2滴KSCN溶液,溶液先褪色后变红 Fe2+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活泼,故A正确;
B、检验氨气应使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故B错误;
C、要利用新制Cu(OH)2检验葡萄糖的醛基,操作方法是:在试管中加入2 mL10%的NaOH溶液,滴加5滴CuSO4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反应产生Cu(OH)2蓝色絮状沉淀,然后再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进行观察,若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故C错误;
D、向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再滴加2滴KSCN溶液,溶液先褪色后变红,说明Fe2+被氧化为Fe3+,进而说明Fe2+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
B、加热才能使氨气逸出,检验氨气应用红色石蕊试纸;
C、应在试管中加入2 mL10%的NaOH溶液,滴加5滴CuSO4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反应产生Cu(OH)2蓝色絮状沉淀,然后再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
D、Fe2+具有还原性。
3.(2024·江西模拟)以下探究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案最合适的是(  )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溶液中加入金属 比较和的还原能力
B 分别向稀硝酸和稀醋酸中加入铜粉 比较稀硝酸和稀醋酸的酸性强弱
C 将浓硫酸滴入乙醇中,加热至,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验证乙烯具有还原性
D 向溶液中同时通入和 比较和的氧化能力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向溶液中加入金属 ,直接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铝反应,不能置换出Al,无法比较和的还原能力,故A错误;
B、铜粉不和稀醋酸反应,稀硝酸能氧化铜,体现的是其氧化性,不是酸性,因此无法比较稀硝酸和稀醋酸的酸性强弱,故B错误;
C、乙醇易挥发,且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故C错误;
D、向溶液中同时通入和,有沉淀生成,说明将氧化成硫酸根,进而说明 的氧化性强于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钠投入氯化铝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铝反应;
B、稀硝酸与铜反应是因为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C、乙醇具有还原性;
D、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4.(2024·河南模拟)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
A 鉴别某材料是丝绸还是化纤 取样灼烧,闻灼烧时的气味并观察灼烧后灰烬的状态
B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定温度下,用相同质量的同种锌粒分别与稀硫酸和浓硫酸反应,观察气体产生的快慢
C 测定某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移取稀盐酸于锥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用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红色,依据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
D 证明非金属性: 向装有固体的装置中滴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丝绸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且燃烧结束形成黑色灰烬,化纤灼烧不能产生烧焦羽毛气味,故A正确;
B、浓硫酸与锌反应产生二氧化硫,稀硫酸与锌反应产生氢气,产生的气体不同,应用不同浓度的稀硫酸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B错误;
C、用氢氧化钠滴定盐酸,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但溶液变色后,要继续观察,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才能判断达到滴定终点,故C错误;
D、盐酸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通过该实验不能得到非金属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浓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C、用氢氧化钠滴定盐酸,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碱性;
D、比较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要比较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进行判断。
5.(2024·安徽模拟)根据下列实验事实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常温下,分别向等体积的盐酸和硫酸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铝片,前者反应速率更快 电离程度:盐酸>硫酸
B 常温下,分别向无水乙醇和冰醋酸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金属钠,前者反应更剧烈 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乙酸>乙醇
C 常温下,分别向浓度均为的和溶液中通入气体至饱和,仅后者生成沉淀 溶度积常数:
D 在和时,测得溶液的分别是9.66和9.37 水解常数: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的盐酸和硫酸中,氢离子浓度相等,盐酸和硫酸均为强酸,均完全电离,不能证明电离程度:盐酸>硫酸,故A错误;
B、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乙醇与钠反应越剧烈,说明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乙醇>乙酸,故B错误;
C、Ksp小的先产生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先产生CuS沉淀,则说明溶度积常数: ,故C正确;
D、升高温度,溶液pH减小,不能说明升高温度促进水解使平衡正向移动,则不能得出Na2SO3水解常数:Kh(40℃)>Kh(25℃),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盐酸和硫酸均为强酸,完全电离;
B、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
C、Ksp小的先沉淀;
D、亚硫酸钠水解显碱性。
6.(2024高二上·重庆市期末)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2mL 0.1mol/L KI溶液中加入5mL 0.1mol/L溶液充分反应后用苯萃取2~3次,取水层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化学反应有一定限度
B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立即与pH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 测定新制氯水的pH
C 分别向2支盛有等体积、等浓度的和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溶液 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 分别取50mL 0.5mol/L硫酸、氢氧化钠两溶液在量热器中充分反应,测定反应前后最大温度差 测定中和热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中和热的测定;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该反应中加入的氯化铁过量,不能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限度,故A符合题意;
B、新制氯水中含有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漂白pH试纸,不能用pH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pH,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只有催化剂不同,能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D、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硫酸钡,生成硫酸钡沉淀时也放出热量,不能测定中和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氯化铁过量;
B、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
C、实验中只有催化剂不同;
D、生成硫酸钡沉淀也放热。
7.(2024高二上·重庆市期末)下列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均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常温下测定Na2CO3和NaHCO3溶液的pH Na2CO3溶液pH较大 水解能力:Na2CO3大于NaHCO3
B 先向盛有1mL 0.1mol/L的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两滴0.1mol/L的NaCl溶液,再向其中滴加0.1mol/L的NaI溶液。 滴加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NaI溶液后有黄色沉淀生成 AgCl沉淀可转化成AgI沉淀
C 电解饱和CuCl2溶液实验中,用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阳极 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阳极产生Cl2
D 饱和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 溶液颜色变浅 加入NaCl固体后,FeCl3的水解平衡逆向移动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Na2CO3和NaHCO3溶液的浓度未知,所以不能根据溶液的pH大小,判断盐水解程度的大小,故A错误;
B、AgNO3溶液过量,直接反应生成沉淀,不能证明AgCl沉淀可转化成AgI沉淀,故B错误;
C、电解饱和CuCl2溶液,在阴极产生Cu单质,阳极产生Cl2,由于Cl2具有氧化性,在溶液中与KI发生置换反应产生I2,I2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因此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阳极,试纸变为蓝色,故C正确;
D、饱和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3++3H2OFe(OH)3+3H+,加入固体NaCl,Na+、Cl-不影响其水解,溶液的颜色不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Na2CO3和NaHCO3溶液的浓度未知;
B、硝酸银过量,直接生成沉淀,没有发生沉淀转化;
C、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碘离子氧化为单质碘;
D、氯化铁溶液和氯化钠不反应。
8.(2024高一上·张家口期末)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某钠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原溶液为碳酸钠溶液
B 亚磷酸(H3PO3)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生成NaHPO3 H3PO3属于二元酸
C 足量Fe在少量Cl2中燃烧,铁有剩余 铁在少量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2
D 在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中加入Na2S溶液,再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将S2-氧化成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碳酸氢钠溶液也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原溶液可能为碳酸氢钠溶液,故A错误;
B、 亚磷酸(H3PO3)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生成NaHPO3 ,说明 H3PO3属于二元酸 ,故B正确;
C、铁与氯气反应,无论铁过量还是少量,均只生成氯化铁,故C错误;
D、酸性高锰酸钾用硫酸酸化,引入硫酸根离子,因此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 将S2-氧化成 ,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若为碳酸氢钠溶液,也能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
B、 H3PO3属于二元酸;
C、铁与氯气反应只生成氯化铁;
D、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引入硫酸根离子。
9.(2024高二上·吉林期末)结合已有知识,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其对应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Mg片和Al片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NaOH溶液中 Mg片上产生气泡 原电池中正极可能是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
B 向2支分别盛有5mL 0.1 mol·L-1、5mL 1 mol·L-1 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溶液(过量) 均有气泡产生且溶液产生气泡快 浓度大的溶液反应速率快
C CuS的悬浊液中加入饱和溶液 生成浅红色沉淀(MnS为浅红色)
D 相同条件下,分别测量浓度为和的醋酸溶液的导电性 醋酸溶液导电性强 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大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Mg比Al活泼,但由于Mg与NaOH溶液不反应,所以该原电池中Mg作正极,Al作负极,可推出结论,A符合题意;
B.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由操作不能比较浓度对速率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加入饱和MnSO4溶液,当Q(MnS)>Ksp(MnS)时生成MnS沉淀,不能比较Ksp(MnS)与Ksp(CuS),C不符合题意;
D.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而离子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Mg比Al活泼,但由于Mg与NaOH溶液不反应。
B.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没有气泡产生。
C.加入饱和MnSO4溶液,当Q(MnS)>Ksp(MnS)时生成MnS沉淀。
D.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10.(2024高三上·辽源期末)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匹配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缠绕铜丝灼烧后反复插入盛乙醇的试管,然后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B 将装有的平衡球放入热水中 颜色加深
C 向含的溶液中通入,再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色 还原性:
D 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 溶液变浑浊 酸性:碳酸苯酚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该实验不能说明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故A错误;
B、加热后气体颜色加深,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故B错误;
C、只要碘离子被氧化就能使溶液变蓝,不能证明还原性:,故C错误;
D、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苯酚,进而可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乙醇也具有还原性;
B、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C、碘单质遇淀粉变蓝;
D、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分析。
11.(2024高二上·玉溪期末)下列实验、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用试纸测定“84”消毒液的 试纸最终显蓝色 在溶液中水解显碱性
B 向盛有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硝酸银溶液,震荡试管,然后向其中滴加4滴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
C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溶液褪色 具有氧化性
D 向溶液中通入和X气体 产生白色沉淀 气体X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次氯酸钠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试纸,应用pH计测定,A错误;
B. 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说明AgCl转化为AgI,AgI溶解度比AgCl更小,AgI和AgCl组成类型相同, 可知,B正确;
C.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表现还原性,C错误;
D.向溶液中通入和X气体,产生白色沉淀 ,气体X可能是氨气,氨气不具有强氧化性,D错误;
故选B。
【分析】A.次氯酸钠溶液具有漂白性;
B. 依据沉淀转化原理分析;
C.表现还原性;
D. 气体X可能是氨气,氨气不具有强氧化性。
12.(2024高二上·宁波期末)下列实验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分别取10mL0.1mol/LNa2S2O3溶液和5mL0.1mol/LNa2S2O3溶液、5mL蒸馏水于两支试管中,然后同时加入10mL0.1mol/LH2SO4溶液 前者出现浑浊的时间更短,说明增大Na2S2O3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B 探究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2(g)2NH3(g)向其中通入氩气 反应速率不变,说明化学反应速率不受压强影响
C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将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连同球分别浸泡在冰水和热水中: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H<0 热水中气体颜色深,冰水中颜色浅,说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会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D 探究KI与FeCl3反应的限度 取5mL0.1mol/L的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1mL0.1mol/L的FeCl3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KSCN溶液 溶液变血红色,则KI与FeCl3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 A.两份混合溶液的体积相同,H2SO4的浓度相同,但Na2S2O3的浓度不同,增大Na2S2O3的浓度,出现浑浊的时间缩短,从而得出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A不符合题意;
B.对于合成氨反应,在体积不变时,通过充入稀有气体增大容器的压强,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变,所以反应速率不变,不能得出化学反应速率不受压强影响的结论,B符合题意;
C.对于反应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H<0,升高温度,混合液的颜色加深,则表明平衡逆向移动,从而得出结论:升高温度,会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C不符合题意;
D.足量的KI溶液中加入少量的FeCl3溶液,反应后的溶液能使KSCN溶液变红,表明FeCl3有剩余,从而说明KI与FeCl3的反应有一定限度,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依据变量控制法分析;
B.压强变化是否影响速率,应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是否改变;
C.依据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分析;
D.可逆反应进行不彻底。
13.(2023高二上·南京期中)室温下,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盛有2mL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溶液,观察气泡产生的情况 探究的与的的大小
B 向盛有2mL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氯水,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比较与的还原性
C 用注射器收集一定体积气体,连接色度传感器,通过抽拉活塞改变气体体积,记录体系中气体颜色变化 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mL 盐酸,并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再向试管中放入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镁条,观察现象,并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探究Mg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电离平衡常数
【解析】【解答】A、 向盛有2mL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溶液,产生气泡,说明生成二氧化碳,进而可说明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酸性越强,电离平衡常数越大,因此该实验能探究的与的的大小 ,故A正确;
B、氯气足量,亚铁离子和溴离子均被氯气氧化,不能比较与的还原性,故B错误;
C、改变气体体积,压强改变,平衡发生移动,气体颜色发生变化,因此该实验能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故C正确;
D、Mg和稀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导致反应后溶液温度升高,该实验能探究Mg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电离平衡常数越大,酸性越强;
B、足量的氯气将亚铁离子、溴离子完全氧化;
C、改变气体体积,压强改变,平衡发生移动;
D、镁与稀盐酸反应放热。
14.(2023高三上·镇江期中)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相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盛有和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浓盐酸 只有盛的试管中产生黄绿色气体 氧化性:
B 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溶液 溶液变为血红色 与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C 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70℃,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中 溴水褪色 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发生了水解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向盛有和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浓盐酸,只有盛的试管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说明能氧化浓盐酸生成氯气,说明氧化性: ,故A正确;
B、该实验中,加入的氯化铁过量,溶液中存在过量的铁离子,则溶液变为血红色不能说明 与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故B错误;
C、生成的乙烯中可能混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与溴水反应,则溴水褪色,不能证明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故C错误;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 出现黄色沉淀 ,说明 发生电离,不能说明发生了水解反应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B、该反应中氯化铁过量;
C、乙醇也能使溴水褪色;
D、 电离才能产生。
15.(2023高二上·嘉兴月考)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是(  )
选项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用pH计分别测定等体积溶液和溶液的pH,pH均为7 两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B 向2mL的KI溶液中滴加2mL的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2mL,取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 与KI的反应存在限度
C 向溶有的的溶液中通入气体X,出现白色沉淀 X具有强氧化性
D 向2mL溶液中滴入3滴NaOH溶液,再滴入4滴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红褐色沉淀 同温度下的: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CH3COONH4溶液显中性,水解促进水的电离,且盐溶液的浓度不同,促进水电离的程度不同,故A错误;
B、充分反应后加入四氯化碳萃取碘,再取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Fe3+,可说明与KI的反应存在限度,故B正确;
C、若X为氨气,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现象,氨气具有还原性,故C错误;
D、NaOH少量,氢氧化镁沉淀可转化为更难溶的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说明同温度下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CH3COONH4溶液显中性,水解促进水的电离;
B、可逆反应生成物和反应物存在于同一体系;
C、X可能为氨气;
D、NaOH不足,生成的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可转化为更难溶的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
16.(2024高三上·嘉兴月考)探究硫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将硫黄与浓KOH溶液共热,待固体消失后,加入足量稀硫酸 溶液变浑浊 说明硫黄与碱反应生成硫化物和硫酸盐
B 测定均为离子化合物的和的熔点 的熔点更高 说明中离子键强于
C 向溶有的溶液中加入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可将氧化
D 将某固体溶于水,取上层清液,先滴加足量稀盐酸再滴加氯化钡溶液 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滴加氯化钡后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该固体中含有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硫磺与浓KOH溶液共热,生成硫化钾、亚硫酸钾,再加足量稀硫酸时,硫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则硫磺与碱反应不生成硫酸盐,故A错误;
B、离子晶体的离子键越强,熔点越高, 的熔点更高,说明中离子键强于,故B正确;
C、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SO2,故C错误;
D、若该固体为硫酸氢钠,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滴加氯化钡后产生白色沉淀,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硫磺与浓KOH溶液共热,生成硫化钾、亚硫酸钾,再加足量稀硫酸时,硫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
B、离子晶体的晶格能越大,熔点越高;
C、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
D、若固体中含有硫酸氢根,也能出现相同的现象。
17.(2023高三上·舟山月考)探究氧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向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并在试管口放置带火星的木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FeCl3能催化H2O2分解产生O2
B 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SO2 溶液的红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C 向盛有少量Na2SO3固体、NaBr固体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浓H2SO4 分别产生无色和红棕色的刺激性气味气体 氧化性:Br2>SO2
D 向Na2S溶液中依次加入几滴酸性KMnO4溶液、BaCl2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S2-能被氧化为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向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并在试管口放置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了氧气,说明FeCl3能催化H2O2分解产生O2,故A正确;
B、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溶液碱性减弱,颜色褪去,不能说明SO2具有漂白性,故B错误;
C、向盛有少量NaBr固体的试管中加入浓H2SO4,说明浓硫酸将溴离子氧化为单质溴,能说明氧化性:浓硫酸>溴,不能证明氧化性:Br2>SO2,故C错误;
D、向Na2S溶液中依次加入几滴酸性KMnO4溶液、BaCl2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为硫酸钡,但酸性高锰酸钾通常用硫酸酸化,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时引入了硫酸根,不能由此可说明S2-能被氧化为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
B、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C、浓硫酸将溴离子氧化为单质溴;
D、产生的白色沉淀为硫酸钡沉淀,但高锰酸钾通常是用硫酸酸化的,不能证明 S2-能被氧化为。
18.(2024高三上·湛江月考)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溶液中加入Cu片 溶液变蓝 的氧化性强于
B 取溶液于试管中,加热,后置于冷水中 加热后溶液变为黄绿色,冷却后变为蓝色 反应的
C 缓慢加热溶液至70℃ pH逐渐减小 溶液中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D 恒温条件下,向两个锥形瓶中加入0.05g、表面积相同的镁条并塞紧瓶塞,然后用注射器分别注入的盐酸和醋酸,测量锥形 瓶内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 反应结束时,两个锥形瓶内的气体的压强基本相等 过量的镁分别与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体积相同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向Fe2(SO4)3溶液中加入Cu片,发生反应,Fe3+为氧化剂,Cu2+为氧化产物,则说明Fe3+的氧化性强于Cu2+,故A不符合题意;
B、[Cu(H2O)4]2+呈蓝色,[CuCl4]2-呈黄绿色,加热溶液变为黄绿色,说明升高温度 的平衡正向移动, ,故B不符合题意;
C、升高温度醋酸根的水解程度增大,c(OH-)逐渐增大,故C符合题意;
D、盐酸和醋酸的物质的量相同,因此反应结束时,产生的氢气总量基本相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B、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C、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也能促进水的电离;
D、酸的物质的量相同,产生的氢气相等。
19.(2023高三上·梅河口月考)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KSCN溶液,溶液变红 溶液中含有Fe2+
B 室温下,测得NaX和NaY溶液的pH分别为8和9 酸性:HX>HY
C 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水浴加热5min,加氢氧化钠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Cu(OH)2,继续加热5min,生成砖红色沉淀 蔗糖完全水解
D 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少量等物质的量的ZnS和CuS固体,ZnS溶解而CuS不溶解 Ksp(ZnS)>Ksp(CuS)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向某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滴加氯水后的溶液中含有Fe3+,该Fe3+可能是原溶液中含有,也可能是Fe2+被氯水氧化产生,故A错误;
B、NaX和NaY的浓度未知,应测量相同浓度的两种溶液,故B错误;
C、由实验现象可知,蔗糖发生水解,但不能说明蔗糖完全水解,故C错误;
D、ZnS溶解而CuS不溶解,可知CuS更难溶,则Ksp(ZnS)>Ksp(CuS)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 氯水可以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原溶液中可能含有铁离子;
B、NaX和NaY的浓度未知;
C、蔗糖可能部分水解;
D、ZnS溶解而CuS不溶解,则CuS更难溶。
20.(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pH试纸上有甲基红、溴甲酚绿、百里酚蓝三种指示剂,实验室常用pH试纸检测物质的酸碱度(本实验使用的广泛pH试纸范围在1~14)。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将1~2mL水滴入1~2g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pH试纸显蓝色,pH为12,说明有碱性物质产生,溶液无漂白性
B 把充满的试管倒立在含水的水槽中,一段时间后,取出试管,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pH试纸显红色,pH为2,说明有酸性物质产生,溶液无漂白性
C 收集某地雨水于锥形瓶中,每隔一段时间测定雨水样品的pH 测得雨水pH在5到6之间波动,说明该地区雨水为酸雨
D 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滴在pH试纸上 观察到试纸由里到外的颜色为白色、红色、黄色,说明产物显酸性且氯气具有漂白性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会漂白pH试纸,故A错误;
B、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pH试纸显红色,pH为2,说明有酸性物质产生,溶液无漂白性,故B正确;
C、正常雨水中因溶解二氧化碳,pH约为5.6,而酸雨的pH<5.6,因此测得雨水pH在5到6之间波动,不能说明该地区雨水为酸雨,故C错误;
D、新制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盐酸和次氯酸,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滴在pH试纸上,观察到试纸由里到外的颜色为白色、红色、黄色,说明产物显酸性,且HClO具有漂白性,但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
B、亚硫酸不具有漂白性;
C、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
D、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21.(2023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实验 实验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0mL0.01mol/LFeCl3溶液,向甲试管中加入少量FeCl3晶体,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反应物浓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B 向NaHCO3溶液中加入NaAlO2溶液,观察现象 比较AlO2–和CO32–结合H+的能力
C 向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固体,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验证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D 用pH计测量相同浓度NaClO溶液与CH3COONa的pH,比较两溶液的pH大小 比较次氯酸和醋酸酸性强弱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3++3H2O Fe(OH)3(胶体)+3H+,往0.01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FeCl3晶体,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但由于c(Fe3+)增大,溶液颜色加深,因此不能探究反应物浓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A符合题意。
B、向NaHCO3溶液中加入NaAlO2溶液,发生反应AlO2-+HCO3-+H2O=Al(OH)3↓+CO32-,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AlO2-结合HCO3-电离出的H+形成Al(OH)3沉淀,HCO3-转化为CO32-,说明AlO2-结合H+的能力比CO32-强,B不符合题意。
C、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显红色,说明Na2CO3溶液显碱性。加入BaCl2固体,发生反应Ba2++CO32-=BaCO3↓,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浅红色,说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不符合题意。
D、NaClO、CH3COONa溶液由于水解使得溶液显碱性,用pH计测量相同浓度的NaClO溶液和CH3COONa溶液,若pH越大,则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对应酸的酸性越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反应Fe3++3H3O Fe(OH)3(胶体)+3H+,加入FeCl3晶体,溶液颜色变深。
B、加入NaAlO2溶液,发生反应AlO2-+HCO3-+H2O=Al(OH)3↓+CO32-。
C、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显红色,加入BaCl2固体后,溶液红色变浅。
D、NaClO、CH3COONa溶液都显碱性,溶液的pH越大, 碱性越强,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则其对应酸的酸性越弱。
22.(2023高三上·潮阳期中)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将SO2和CO2分别通入水中达到饱和,用pH计立即测定溶液的pH,比较pH大小 确定亚硫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
B 向反应后试管中加入水观察溶液变蓝色 验证Cu和浓硫酸反应生成CuSO4
C 将SO2通入NaHCO3溶液后,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 验证非金属性:S>C
D 向盛有1mL0.1mol L-1NaCl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1mol L-1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向其中继续滴加5滴0.1mol L-1KI溶液,有黄色沉淀产生 验证:Ksp(AgI)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二氧化硫的性质;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饱和亚硫酸和饱和碳酸的浓度不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A不符合题意;
B.CuSO4溶液的密度比水大,实验方案中应该将生成物加入水中,无法达到实验目的,B不符合题意;
C.SO2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说明亚硫酸的酸性比碳酸强,不能比较S、C的非金属性,无法达到实验目的,C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gNO3溶液不足,则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AgCl转化为更难溶的黄色沉淀AgI,则Ksp(AgI)<Ksp(AgCl),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通过测等浓度同类别物质的pH来确定酸碱性。
B.CuSO4溶液的密度比水大。
C.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可通过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般,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D.注意AgNO3溶液不能过量。
23.(2023高三上·温州期中)探究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Fe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 一段时间后,前者有气体产生,后者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强于浓硝酸
B 将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红 晶体已氧化变质
C 向两个同规格烧瓶中分别装入同比例的和气体,并分别浸泡于热水和冷水中 一段时间后,两烧瓶内颜色深浅不同 的转化存在限度
D 将盛有固体的试管加热 试管底部固体消失,试管口有晶体凝结 固体受热易升华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故A错误;
B、 将样品溶于稀硫酸后,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溶液变红,不能说明 晶体已氧化变质,故B错误;
C、 向两个同规格烧瓶中分别装入同比例的和气体,并分别浸泡于热水和冷水中,一段时间后,两烧瓶内颜色深浅不同,说明温度影响化学平衡,进而可说明 的转化存在限度,故C正确;
D、加热时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氨气与氯化氢化合生成氯化铵,均为化学变化,而升华为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钝化;
B、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
C、两烧瓶内颜色深浅不同,说明温度影响平衡移动;
D、加热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遇冷又化合成氯化铵。
24.(2023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列有关实验的目的、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中存在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温度对下列平衡的影响: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0.5mol/L的溶液,将其中一支先加热,然后置于冷水中,与另一支试管进行对比 加热时溶液变为黄色,置于冷水中后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该正反应。
B 探究下列反应存在限度: 在试管中入5mL0.1mol/L的KI溶液,然后向试管中滴加5~6滴0.1mol/L的溶液,继续加2mL的,充分振荡。取上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2滴KSCN溶液 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呈血红色。该反应存在限度。
C 探究浓度对下列平衡的影响: 在试管中加入2mL0.5mol/L的溶液,然后向试管中继续滴加5~10滴10mol/L的盐酸 加入盐酸后,溶液由橙黄变为橙色。增大离子浓度,平衡向逆向移动。
D 探究KI对单质在水中溶解的促进作用: 在试管中加入5mL碘水,加入1mL的,充分振荡,再向试管中加入1mL浓KI溶液,振荡 碘水加萃取后下层为紫红色,滴加浓KI振荡后,层紫色变浅。KI能促进在水中的溶解。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升温[Cu(H2O)4]2++4Cl[CuCl4]2-+2H2O的平衡正向移动,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氯化铁溶液不足,滴加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铁离子,进而可证明该反应存在限度,故B不符合题意;
C.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氯离子氧化为氯气,不能通过加入盐酸检测氢离子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
D.根据,加入四氯化碳发生萃取,可以证明KI能促进在水中的溶解,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升温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
B、可逆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C、能氧化氯离子;
D、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25.(2023高二上·温州期中)用下列仪器或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由实验现象不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及 现象 热水中烧瓶内气体颜色变深 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 ①中产生白色沉淀 ②中产生红褐色沉淀 Cu上无气泡 Fe上有气泡
结论 2NO2(g)N2O4(g) 是放热反应 酸性:H2CO3>H2SiO3 溶解度: Mg(OH) 2>Fe(OH) 3 还原性: Fe>Cu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比较弱酸的相对强弱的实验;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热水中烧瓶相对于冷水中烧瓶升高了温度,由于NO2为红棕色而N2O4无色,故热水中烧瓶中NO2浓度更高,说明平衡2NO2(g)N2O4(g) 逆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该反应放热,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取的CO2中混有HCl气体,HCl也可使硅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会干扰试验,因此无法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B错误,符合题意;
C.操作①中OH-已完全与Mg2+结合生成Mg(OH)2沉淀,而再滴加铁盐溶液,Mg(OH)2转化为Fe(OH)3沉淀,说明Fe(OH)3的溶解度更小,C正确,不符合题意;
D.Fe可以将酸中的H+还原但Cu却不能,因此还原性:Fe>Cu,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NO2有色,N2O4无色,气体颜色变深说明NO2浓度增大;
B.要验证碳酸酸性强于硅酸,必须除去CO2中可能混有的HCl气体;
C.在没有OH-剩余的情况下,仍发生了沉淀的转化,即可证明Fe(OH)3的溶解度更小;
D.Fe可以被H+氧化,而Cu不能,说明还原性:Fe>Cu。
26.(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中)下列实验中,由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大小相同的铝片分别加入同温同体积且都为的盐酸、硫酸中 铝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速率较快 可能是对该反应起到促进作用
B 往溶液中滴加溶液,再加入少量固体 溶液先变成红色,后无明显变化 与的反应不可逆
C 室温下,用pH试纸测浓度均为的和溶液的pH 溶液的pH约为9,溶液的pH约为3 结合的能力比的强
D 向的溶液中先滴加5滴溶液,再滴加5滴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变为黄色沉淀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该实验中,只有酸根离子不同,铝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速率较快,说明可能是对该反应起到促进作用,故A正确;
B、加入少量固体,电离产生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平衡不受影响,但 与的反应 为可逆反应,故B错误;
C、结合的能力强于 ,故C错误;
D、加入的硝酸银过量,直接与NaCl、KI反应生成AgCl、AgI沉淀,没有发生沉淀的转化,不能说明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该实验的变量是酸根阴离子;
B、 加入少量固体,对无影响;
C、 结合的能力比的弱;
D、硝酸银过量,直接反应生成沉淀。
27.(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探究硫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无明显现象 不具有还原性、不具有氧化性
B 向浓硫酸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溶液的烧杯中 烧杯上方产生白雾,生成白色沉淀 浓硫酸吸收浓盐酸中的水分,导致挥发,并带出生成
C 加热铜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冷却,加水稀释 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稀释后溶液变蓝 浓硫酸具有氧化性,与铜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D 向溶液中通入,充分振荡试管 先无明显现象,充分振荡试管后,产生白色沉淀 能与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发生归中反应,得到黄色沉淀,故A不符合题意;
B. 向浓硫酸中滴加浓盐酸,得到氯化氢气体,同时带出硫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溶液的烧杯中有水雾和沉淀,故B符合题意;
C. 加热铜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冷却,得到硫酸铜固体,将混合物加入水中变为蓝色,故C不符合题意;
D. 向溶液中通入,充分振荡试管 无现象不会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发生归中反应得到硫单质;
B.浓硫酸与浓盐酸作用得到氯化氢并且带出来硫酸,有水雾和沉淀;
C.浓硫酸稀释应该是浓硫酸加入到水;
D.氯化钡与二氧化硫不反应。
28.(2023高二上·成都月考)利用教材实验完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探究。下列有关实验反应、操作现象及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反应 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溶液红色变浅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浓溶液,溶液变为黄色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将盛有热溶液的试管置于冷水浴中,试管中溶液由蓝绿色变为黄绿色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D 将装有与混合气体的针管活塞外拉,针管内气体颜色先变浅又逐渐变深 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 A.加入少量铁粉发生反应Fe+2Fe3+=3Fe2+,使得c(Fe3+)减小,该平衡逆向移动,故A正确;
B.NaOH溶液会中和溶液中的H+,使得c(H+)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故B正确;
C.该反应是吸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由黄绿色变为蓝绿色,故C错误;
D.NO2是红棕色气体而N2O4是无色气体,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将装有NO2与N2O4混合气体的针管活塞外拉,体积增大各物质浓度减小所以气体颜色变浅,平衡发生移动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则颜色又逐渐加深,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依据勒夏特列原理,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分析。
29.(2023高三上·嘉兴月考)探究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分别测定和溶液的pH 两者都大于7,且溶液的pH大 的水解能力强于
B 对某未知溶液进行焰色试验 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中含有钠盐
C 用形状和质量相同的钠,分别和等物质的量的苯酚和乙醇反应 钠与乙醇反应比与苯酚反应剧烈 乙醇中羟基的活性强于苯酚中羟基的活性
D 向饱和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浓溶液 溶液变浑浊同时产生气泡 发生的反应: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焰色反应;乙醇的化学性质;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解析】【解答】A.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水解能力大小,需要控制变量,故A不符合题意;
B.火焰呈黄色说明其含有钠元素,不一定是钠盐,故B不符合题意;
C.应该控制在同一体积溶剂中家诶相同的苯酚和乙醇进行实验;故C不符合题意;
D. 向饱和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浓溶液,产生气体和沉淀发生的反应为 ,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控制等浓度;
B.只能说明含有钠元素;
C.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D.根据考虑碳酸氢根的水解和电离平衡。
30.(2023高二上·朝阳开学考)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取少量Fe(NO3)2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 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 氧化性:H2O2>Fe3+
B 取2mL0.1mol/L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5mL0.1mol/LFeCl3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0%KSCN溶液 溶液变血红色 KI与FeCl3反应有一定限度
C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有白色沉淀生成 非金属性:C>Si
D 两只试管中均加入2mL0.1mol/L酸性KMnO4溶液,分别加入2mL0.1mol/L和0.2mol/LH2C2O4溶液,比较溶液褪色的时间 加入0.2mol/LH2C2O4溶液的褪色时间更短 其它条件相同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探究硅酸钠溶液的碱性、热稳定性;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硝酸根在酸性时也具有氧化性,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2Fe3++2I-=2Fe2++I2,题目中的给的氯化铁的量远多于碘化钾,故不能说明,故B不符合题意;
C.非金属性强弱可以通过对应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比较,故C符合题意;
D.2MnO4-+5H2C2O4+6H+=2Mn2++5CO2+8H2O,结合给出高锰酸钾数据即可判断高锰酸钾过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考虑硝酸和过氧化氢的氧化性;
B.需要控制铁离子量少;
C.比较碳酸和硅酸酸性强弱即可;
D.比较浓度影响需要控制高锰酸钾量少。
1 / 1【备考2024年】从巩固到提高 高考化学二轮微专题47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
一、选择题
1.(2024·浙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观察到相关现象,其中方案设计或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 结论
A 探究Cu和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原因 将NO2通入下列溶液至饱和: ①浓HNO3 ②Cu(NO3)2和HNO3混合溶液 ①无色变黄色 ②蓝色变绿色 Cu和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溶有NO2
B 比较F﹣与SCN﹣结合Fe3+的能力 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KF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振荡 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结合Fe3+的能力:F﹣>SCN﹣
C 比较HF与H2SO3的酸性 分别测定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F与(NH4)2SO3溶液的pH 前者pH小 酸性:HF>H2SO3
D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2O3与H2SO4溶液在不同温度下反应 温度高的溶液中先出现浑浊 温度升高,该反应速率加快
A.A B.B C.C D.D
2.(2024·贵州模拟)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分别向等量乙醇和水中加入绿豆大的钠,钠与水反应更剧烈 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活泼
B 向某稀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能产生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 溶液中含有
C 向葡萄糖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和CuSO4溶液,产生砖红色沉淀 新制Cu(OH)2可检验葡萄糖
D 向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再滴加2滴KSCN溶液,溶液先褪色后变红 Fe2+具有氧化性
A.A B.B C.C D.D
3.(2024·江西模拟)以下探究目的对应的实验方案最合适的是(  )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溶液中加入金属 比较和的还原能力
B 分别向稀硝酸和稀醋酸中加入铜粉 比较稀硝酸和稀醋酸的酸性强弱
C 将浓硫酸滴入乙醇中,加热至,生成的气体通入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验证乙烯具有还原性
D 向溶液中同时通入和 比较和的氧化能力
A.A B.B C.C D.D
4.(2024·河南模拟)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目的 实验
A 鉴别某材料是丝绸还是化纤 取样灼烧,闻灼烧时的气味并观察灼烧后灰烬的状态
B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一定温度下,用相同质量的同种锌粒分别与稀硫酸和浓硫酸反应,观察气体产生的快慢
C 测定某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移取稀盐酸于锥形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用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红色,依据消耗标准溶液的体积计算
D 证明非金属性: 向装有固体的装置中滴加稀盐酸,有气体产生
A.A B.B C.C D.D
5.(2024·安徽模拟)根据下列实验事实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事实 结论
A 常温下,分别向等体积的盐酸和硫酸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铝片,前者反应速率更快 电离程度:盐酸>硫酸
B 常温下,分别向无水乙醇和冰醋酸中加入大小相同的金属钠,前者反应更剧烈 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乙酸>乙醇
C 常温下,分别向浓度均为的和溶液中通入气体至饱和,仅后者生成沉淀 溶度积常数:
D 在和时,测得溶液的分别是9.66和9.37 水解常数:
A.A B.B C.C D.D
6.(2024高二上·重庆市期末)室温下,下列实验探究方案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2mL 0.1mol/L KI溶液中加入5mL 0.1mol/L溶液充分反应后用苯萃取2~3次,取水层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化学反应有一定限度
B 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立即与pH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 测定新制氯水的pH
C 分别向2支盛有等体积、等浓度的和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溶液 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D 分别取50mL 0.5mol/L硫酸、氢氧化钠两溶液在量热器中充分反应,测定反应前后最大温度差 测定中和热
A.A B.B C.C D.D
7.(2024高二上·重庆市期末)下列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均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在常温下测定Na2CO3和NaHCO3溶液的pH Na2CO3溶液pH较大 水解能力:Na2CO3大于NaHCO3
B 先向盛有1mL 0.1mol/L的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两滴0.1mol/L的NaCl溶液,再向其中滴加0.1mol/L的NaI溶液。 滴加NaCl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滴加NaI溶液后有黄色沉淀生成 AgCl沉淀可转化成AgI沉淀
C 电解饱和CuCl2溶液实验中,用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阳极 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阳极产生Cl2
D 饱和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NaCl固体 溶液颜色变浅 加入NaCl固体后,FeCl3的水解平衡逆向移动
A.A B.B C.C D.D
8.(2024高一上·张家口期末)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某钠盐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的无色无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原溶液为碳酸钠溶液
B 亚磷酸(H3PO3)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生成NaHPO3 H3PO3属于二元酸
C 足量Fe在少量Cl2中燃烧,铁有剩余 铁在少量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2
D 在硫酸酸化的KMnO4溶液中加入Na2S溶液,再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将S2-氧化成
A.A B.B C.C D.D
9.(2024高二上·吉林期末)结合已有知识,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其对应的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Mg片和Al片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NaOH溶液中 Mg片上产生气泡 原电池中正极可能是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
B 向2支分别盛有5mL 0.1 mol·L-1、5mL 1 mol·L-1 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溶液(过量) 均有气泡产生且溶液产生气泡快 浓度大的溶液反应速率快
C CuS的悬浊液中加入饱和溶液 生成浅红色沉淀(MnS为浅红色)
D 相同条件下,分别测量浓度为和的醋酸溶液的导电性 醋酸溶液导电性强 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大
A.A B.B C.C D.D
10.(2024高三上·辽源期末)下列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匹配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缠绕铜丝灼烧后反复插入盛乙醇的试管,然后滴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
B 将装有的平衡球放入热水中 颜色加深
C 向含的溶液中通入,再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变蓝色 还原性:
D 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 溶液变浑浊 酸性:碳酸苯酚
A.A B.B C.C D.D
11.(2024高二上·玉溪期末)下列实验、现象及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用试纸测定“84”消毒液的 试纸最终显蓝色 在溶液中水解显碱性
B 向盛有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硝酸银溶液,震荡试管,然后向其中滴加4滴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然后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
C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溶液褪色 具有氧化性
D 向溶液中通入和X气体 产生白色沉淀 气体X一定具有强氧化性
A.A B.B C.C D.D
12.(2024高二上·宁波期末)下列实验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不正确的是(  )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反应物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分别取10mL0.1mol/LNa2S2O3溶液和5mL0.1mol/LNa2S2O3溶液、5mL蒸馏水于两支试管中,然后同时加入10mL0.1mol/LH2SO4溶液 前者出现浑浊的时间更短,说明增大Na2S2O3浓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B 探究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2(g)2NH3(g)向其中通入氩气 反应速率不变,说明化学反应速率不受压强影响
C 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将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连同球分别浸泡在冰水和热水中: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H<0 热水中气体颜色深,冰水中颜色浅,说明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会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D 探究KI与FeCl3反应的限度 取5mL0.1mol/L的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1mL0.1mol/L的FeCl3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KSCN溶液 溶液变血红色,则KI与FeCl3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A.A B.B C.C D.D
13.(2023高二上·南京期中)室温下,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探究目的
A 向盛有2mL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溶液,观察气泡产生的情况 探究的与的的大小
B 向盛有2mL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氯水,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比较与的还原性
C 用注射器收集一定体积气体,连接色度传感器,通过抽拉活塞改变气体体积,记录体系中气体颜色变化 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D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mL 盐酸,并用温度计测量其温度。再向试管中放入用砂纸打磨光亮的镁条,观察现象,并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 探究Mg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
A.A B.B C.C D.D
14.(2023高三上·镇江期中)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相应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盛有和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浓盐酸 只有盛的试管中产生黄绿色气体 氧化性:
B 取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5%溶液 溶液变为血红色 与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C 乙醇和浓硫酸共热至170℃,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中 溴水褪色 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发生了水解反应
A.A B.B C.C D.D
15.(2023高二上·嘉兴月考)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及结论均正确是(  )
选项 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用pH计分别测定等体积溶液和溶液的pH,pH均为7 两种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B 向2mL的KI溶液中滴加2mL的溶液,充分反应后加入2mL,取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 与KI的反应存在限度
C 向溶有的的溶液中通入气体X,出现白色沉淀 X具有强氧化性
D 向2mL溶液中滴入3滴NaOH溶液,再滴入4滴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产生红褐色沉淀 同温度下的:
A.A B.B C.C D.D
16.(2024高三上·嘉兴月考)探究硫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将硫黄与浓KOH溶液共热,待固体消失后,加入足量稀硫酸 溶液变浑浊 说明硫黄与碱反应生成硫化物和硫酸盐
B 测定均为离子化合物的和的熔点 的熔点更高 说明中离子键强于
C 向溶有的溶液中加入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可将氧化
D 将某固体溶于水,取上层清液,先滴加足量稀盐酸再滴加氯化钡溶液 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滴加氯化钡后产生白色沉淀 说明该固体中含有
A.A B.B C.C D.D
17.(2023高三上·舟山月考)探究氧族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向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并在试管口放置带火星的木条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FeCl3能催化H2O2分解产生O2
B 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入SO2 溶液的红色褪去 SO2具有漂白性
C 向盛有少量Na2SO3固体、NaBr固体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浓H2SO4 分别产生无色和红棕色的刺激性气味气体 氧化性:Br2>SO2
D 向Na2S溶液中依次加入几滴酸性KMnO4溶液、BaCl2溶液 产生大量白色沉淀 S2-能被氧化为
A.A B.B C.C D.D
18.(2024高三上·湛江月考)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及现象,不能推出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溶液中加入Cu片 溶液变蓝 的氧化性强于
B 取溶液于试管中,加热,后置于冷水中 加热后溶液变为黄绿色,冷却后变为蓝色 反应的
C 缓慢加热溶液至70℃ pH逐渐减小 溶液中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D 恒温条件下,向两个锥形瓶中加入0.05g、表面积相同的镁条并塞紧瓶塞,然后用注射器分别注入的盐酸和醋酸,测量锥形 瓶内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 反应结束时,两个锥形瓶内的气体的压强基本相等 过量的镁分别与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反应时,生成的氢气体积相同
A.A B.B C.C D.D
19.(2023高三上·梅河口月考)由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某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KSCN溶液,溶液变红 溶液中含有Fe2+
B 室温下,测得NaX和NaY溶液的pH分别为8和9 酸性:HX>HY
C 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水浴加热5min,加氢氧化钠溶液至溶液呈碱性,再加入少量新制Cu(OH)2,继续加热5min,生成砖红色沉淀 蔗糖完全水解
D 向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少量等物质的量的ZnS和CuS固体,ZnS溶解而CuS不溶解 Ksp(ZnS)>Ksp(CuS)
A.A B.B C.C D.D
20.(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pH试纸上有甲基红、溴甲酚绿、百里酚蓝三种指示剂,实验室常用pH试纸检测物质的酸碱度(本实验使用的广泛pH试纸范围在1~14)。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将1~2mL水滴入1~2g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pH试纸显蓝色,pH为12,说明有碱性物质产生,溶液无漂白性
B 把充满的试管倒立在含水的水槽中,一段时间后,取出试管,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弱 pH试纸显红色,pH为2,说明有酸性物质产生,溶液无漂白性
C 收集某地雨水于锥形瓶中,每隔一段时间测定雨水样品的pH 测得雨水pH在5到6之间波动,说明该地区雨水为酸雨
D 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滴在pH试纸上 观察到试纸由里到外的颜色为白色、红色、黄色,说明产物显酸性且氯气具有漂白性
A.A B.B C.C D.D
21.(2023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列实验探究方案不能达到探究目的的是(  )
实验 实验探究方案 探究目的
A 甲、乙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0mL0.01mol/LFeCl3溶液,向甲试管中加入少量FeCl3晶体,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反应物浓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
B 向NaHCO3溶液中加入NaAlO2溶液,观察现象 比较AlO2–和CO32–结合H+的能力
C 向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固体,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验证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D 用pH计测量相同浓度NaClO溶液与CH3COONa的pH,比较两溶液的pH大小 比较次氯酸和醋酸酸性强弱
A.A B.B C.C D.D
22.(2023高三上·潮阳期中)下列实验方案中,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实验目的
A 将SO2和CO2分别通入水中达到饱和,用pH计立即测定溶液的pH,比较pH大小 确定亚硫酸和碳酸的酸性强弱
B 向反应后试管中加入水观察溶液变蓝色 验证Cu和浓硫酸反应生成CuSO4
C 将SO2通入NaHCO3溶液后,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酸性KMnO4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 验证非金属性:S>C
D 向盛有1mL0.1mol L-1NaCl溶液的试管中滴加5滴0.1mol L-1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向其中继续滴加5滴0.1mol L-1KI溶液,有黄色沉淀产生 验证:Ksp(AgI)A.A B.B C.C D.D
23.(2023高三上·温州期中)探究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常温下,将Fe片分别插入稀硝酸和浓硝酸中 一段时间后,前者有气体产生,后者无明显现象 稀硝酸的氧化性强于浓硝酸
B 将样品溶于稀硫酸后,滴加KSCN溶液 溶液变红 晶体已氧化变质
C 向两个同规格烧瓶中分别装入同比例的和气体,并分别浸泡于热水和冷水中 一段时间后,两烧瓶内颜色深浅不同 的转化存在限度
D 将盛有固体的试管加热 试管底部固体消失,试管口有晶体凝结 固体受热易升华
A.A B.B C.C D.D
24.(2023高二上·浙江期中)下列有关实验的目的、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中存在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方案设计 现象和结论
A 探究温度对下列平衡的影响: 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0.5mol/L的溶液,将其中一支先加热,然后置于冷水中,与另一支试管进行对比 加热时溶液变为黄色,置于冷水中后溶液由黄色变为蓝色。该正反应。
B 探究下列反应存在限度: 在试管中入5mL0.1mol/L的KI溶液,然后向试管中滴加5~6滴0.1mol/L的溶液,继续加2mL的,充分振荡。取上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2滴KSCN溶液 上层清液滴加KSCN溶液后,溶液呈血红色。该反应存在限度。
C 探究浓度对下列平衡的影响: 在试管中加入2mL0.5mol/L的溶液,然后向试管中继续滴加5~10滴10mol/L的盐酸 加入盐酸后,溶液由橙黄变为橙色。增大离子浓度,平衡向逆向移动。
D 探究KI对单质在水中溶解的促进作用: 在试管中加入5mL碘水,加入1mL的,充分振荡,再向试管中加入1mL浓KI溶液,振荡 碘水加萃取后下层为紫红色,滴加浓KI振荡后,层紫色变浅。KI能促进在水中的溶解。
A.A B.B C.C D.D
25.(2023高二上·温州期中)用下列仪器或装置(夹持装置略)进行实验,由实验现象不能得到相应结论的是(  )
选项 A B C D
实验及 现象 热水中烧瓶内气体颜色变深 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 ①中产生白色沉淀 ②中产生红褐色沉淀 Cu上无气泡 Fe上有气泡
结论 2NO2(g)N2O4(g) 是放热反应 酸性:H2CO3>H2SiO3 溶解度: Mg(OH) 2>Fe(OH) 3 还原性: Fe>Cu
A.A B.B C.C D.D
26.(2023高二上·六盘水期中)下列实验中,由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大小相同的铝片分别加入同温同体积且都为的盐酸、硫酸中 铝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速率较快 可能是对该反应起到促进作用
B 往溶液中滴加溶液,再加入少量固体 溶液先变成红色,后无明显变化 与的反应不可逆
C 室温下,用pH试纸测浓度均为的和溶液的pH 溶液的pH约为9,溶液的pH约为3 结合的能力比的强
D 向的溶液中先滴加5滴溶液,再滴加5滴溶液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变为黄色沉淀
A.A B.B C.C D.D
27.(2023高三上·浙江月考)探究硫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无明显现象 不具有还原性、不具有氧化性
B 向浓硫酸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溶液的烧杯中 烧杯上方产生白雾,生成白色沉淀 浓硫酸吸收浓盐酸中的水分,导致挥发,并带出生成
C 加热铜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冷却,加水稀释 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稀释后溶液变蓝 浓硫酸具有氧化性,与铜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呈蓝色
D 向溶液中通入,充分振荡试管 先无明显现象,充分振荡试管后,产生白色沉淀 能与反应
A.A B.B C.C D.D
28.(2023高二上·成都月考)利用教材实验完成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探究。下列有关实验反应、操作现象及实验结论,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反应 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溶液红色变浅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浓溶液,溶液变为黄色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 将盛有热溶液的试管置于冷水浴中,试管中溶液由蓝绿色变为黄绿色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D 将装有与混合气体的针管活塞外拉,针管内气体颜色先变浅又逐渐变深 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A.A B.B C.C D.D
29.(2023高三上·嘉兴月考)探究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下列方案设计、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  )
  实验方案 现象 结论
A 分别测定和溶液的pH 两者都大于7,且溶液的pH大 的水解能力强于
B 对某未知溶液进行焰色试验 火焰呈黄色 该溶液中含有钠盐
C 用形状和质量相同的钠,分别和等物质的量的苯酚和乙醇反应 钠与乙醇反应比与苯酚反应剧烈 乙醇中羟基的活性强于苯酚中羟基的活性
D 向饱和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浓溶液 溶液变浑浊同时产生气泡 发生的反应:
A.A B.B C.C D.D
30.(2023高二上·朝阳开学考)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取少量Fe(NO3)2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硫酸酸化的H2O2溶液 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 氧化性:H2O2>Fe3+
B 取2mL0.1mol/LKI溶液于试管中,加入5mL0.1mol/LFeCl3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5滴10%KSCN溶液 溶液变血红色 KI与FeCl3反应有一定限度
C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有白色沉淀生成 非金属性:C>Si
D 两只试管中均加入2mL0.1mol/L酸性KMnO4溶液,分别加入2mL0.1mol/L和0.2mol/LH2C2O4溶液,比较溶液褪色的时间 加入0.2mol/LH2C2O4溶液的褪色时间更短 其它条件相同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A.A B.B C.C D.D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Cu和浓HNO3反应后生成二氧化氮,探究其溶液呈绿色的原因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即将NO2通入①浓HNO3,②Cu(NO3)2和HNO3混合溶液至饱和,现象与原实验一致,可以说明Cu和浓HNO3反应后溶液呈绿色的主要原因是溶有NO2,故A正确;
B、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KF和KSCN混合溶液中滴加几滴FeCl3溶液,振荡,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铁没有与SCN-结合而与F-结合,说明结合Fe3+的能力:F->SCN-,故B正确;
C、铵根离子水解呈酸性,同浓度与的铵根离子浓度不等,因此不能比较酸性,故C错误;
D、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应保证其他反应条件相同,该实验中,只有温度不同,其他反应条件相同,能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且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A、Cu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氮;
B、Fe(SCN)3为血红色;
C、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4F与(NH4)2SO3溶液,铵根离子浓度不同 ;
D、该实验只存在温度一个变量。
2.【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物质检验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说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比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活泼,故A正确;
B、检验氨气应使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故B错误;
C、要利用新制Cu(OH)2检验葡萄糖的醛基,操作方法是:在试管中加入2 mL10%的NaOH溶液,滴加5滴CuSO4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反应产生Cu(OH)2蓝色絮状沉淀,然后再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进行观察,若产生砖红色沉淀,证明葡萄糖分子中含有醛基,故C错误;
D、向少量酸性KMnO4溶液中滴加少量FeCl2溶液,再滴加2滴KSCN溶液,溶液先褪色后变红,说明Fe2+被氧化为Fe3+,进而说明Fe2+具有还原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钠与水反应比与乙醇反应剧烈;
B、加热才能使氨气逸出,检验氨气应用红色石蕊试纸;
C、应在试管中加入2 mL10%的NaOH溶液,滴加5滴CuSO4溶液,使溶液显碱性,反应产生Cu(OH)2蓝色絮状沉淀,然后再加入2mL 10%葡萄糖溶液,加热煮沸;
D、Fe2+具有还原性。
3.【答案】D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向溶液中加入金属 ,直接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铝反应,不能置换出Al,无法比较和的还原能力,故A错误;
B、铜粉不和稀醋酸反应,稀硝酸能氧化铜,体现的是其氧化性,不是酸性,因此无法比较稀硝酸和稀醋酸的酸性强弱,故B错误;
C、乙醇易挥发,且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故C错误;
D、向溶液中同时通入和,有沉淀生成,说明将氧化成硫酸根,进而说明 的氧化性强于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钠投入氯化铝溶液中,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铝反应;
B、稀硝酸与铜反应是因为稀硝酸具有强氧化性;
C、乙醇具有还原性;
D、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4.【答案】A
【知识点】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丝绸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且燃烧结束形成黑色灰烬,化纤灼烧不能产生烧焦羽毛气味,故A正确;
B、浓硫酸与锌反应产生二氧化硫,稀硫酸与锌反应产生氢气,产生的气体不同,应用不同浓度的稀硫酸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B错误;
C、用氢氧化钠滴定盐酸,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变红,但溶液变色后,要继续观察,半分钟内不恢复原来的颜色,才能判断达到滴定终点,故C错误;
D、盐酸不是Cl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通过该实验不能得到非金属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丝绸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浓硫酸与锌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C、用氢氧化钠滴定盐酸,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碱性;
D、比较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要比较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进行判断。
5.【答案】C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的盐酸和硫酸中,氢离子浓度相等,盐酸和硫酸均为强酸,均完全电离,不能证明电离程度:盐酸>硫酸,故A错误;
B、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乙醇与钠反应越剧烈,说明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乙醇>乙酸,故B错误;
C、Ksp小的先产生沉淀,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先产生CuS沉淀,则说明溶度积常数: ,故C正确;
D、升高温度,溶液pH减小,不能说明升高温度促进水解使平衡正向移动,则不能得出Na2SO3水解常数:Kh(40℃)>Kh(25℃),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盐酸和硫酸均为强酸,完全电离;
B、分子中氢氧键的极性越大,越容易电离出氢离子;
C、Ksp小的先沉淀;
D、亚硫酸钠水解显碱性。
6.【答案】A
【知识点】中和热的测定;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该反应中加入的氯化铁过量,不能证明化学反应有一定限度,故A符合题意;
B、新制氯水中含有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漂白pH试纸,不能用pH试纸测定新制氯水的pH,故B不符合题意;
C、该实验中只有催化剂不同,能探究不同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D、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硫酸钡,生成硫酸钡沉淀时也放出热量,不能测定中和热,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氯化铁过量;
B、新制氯水具有漂白性;
C、实验中只有催化剂不同;
D、生成硫酸钡沉淀也放热。
7.【答案】C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Na2CO3和NaHCO3溶液的浓度未知,所以不能根据溶液的pH大小,判断盐水解程度的大小,故A错误;
B、AgNO3溶液过量,直接反应生成沉淀,不能证明AgCl沉淀可转化成AgI沉淀,故B错误;
C、电解饱和CuCl2溶液,在阴极产生Cu单质,阳极产生Cl2,由于Cl2具有氧化性,在溶液中与KI发生置换反应产生I2,I2遇淀粉溶液变为蓝色,因此润湿的淀粉-碘化钾试纸靠近阳极,试纸变为蓝色,故C正确;
D、饱和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3++3H2OFe(OH)3+3H+,加入固体NaCl,Na+、Cl-不影响其水解,溶液的颜色不会发生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Na2CO3和NaHCO3溶液的浓度未知;
B、硝酸银过量,直接生成沉淀,没有发生沉淀转化;
C、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将碘离子氧化为单质碘;
D、氯化铁溶液和氯化钠不反应。
8.【答案】B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碳酸氢钠溶液也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则原溶液可能为碳酸氢钠溶液,故A错误;
B、 亚磷酸(H3PO3)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生成NaHPO3 ,说明 H3PO3属于二元酸 ,故B正确;
C、铁与氯气反应,无论铁过量还是少量,均只生成氯化铁,故C错误;
D、酸性高锰酸钾用硫酸酸化,引入硫酸根离子,因此产生白色沉淀,不能说明 将S2-氧化成 ,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若为碳酸氢钠溶液,也能出现相同的实验现象;
B、 H3PO3属于二元酸;
C、铁与氯气反应只生成氯化铁;
D、硫酸酸化的高锰酸钾引入硫酸根离子。
9.【答案】A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Mg比Al活泼,但由于Mg与NaOH溶液不反应,所以该原电池中Mg作正极,Al作负极,可推出结论,A符合题意;
B.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由操作不能比较浓度对速率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加入饱和MnSO4溶液,当Q(MnS)>Ksp(MnS)时生成MnS沉淀,不能比较Ksp(MnS)与Ksp(CuS),C不符合题意;
D.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而离子浓度越大导电性越强,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Mg比Al活泼,但由于Mg与NaOH溶液不反应。
B.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没有气泡产生。
C.加入饱和MnSO4溶液,当Q(MnS)>Ksp(MnS)时生成MnS沉淀。
D.弱电解质浓度越大,电离程度越小。
10.【答案】D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乙醇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该实验不能说明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故A错误;
B、加热后气体颜色加深,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故B错误;
C、只要碘离子被氧化就能使溶液变蓝,不能证明还原性:,故C错误;
D、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苯酚钠溶液中,溶液变浑浊,说明生成了苯酚,进而可说明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乙醇也具有还原性;
B、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C、碘单质遇淀粉变蓝;
D、根据强酸制弱酸原理分析。
11.【答案】B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次氯酸钠溶液具有强氧化性,可漂白试纸,应用pH计测定,A错误;
B. 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说明AgCl转化为AgI,AgI溶解度比AgCl更小,AgI和AgCl组成类型相同, 可知,B正确;
C.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表现还原性,C错误;
D.向溶液中通入和X气体,产生白色沉淀 ,气体X可能是氨气,氨气不具有强氧化性,D错误;
故选B。
【分析】A.次氯酸钠溶液具有漂白性;
B. 依据沉淀转化原理分析;
C.表现还原性;
D. 气体X可能是氨气,氨气不具有强氧化性。
12.【答案】B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 A.两份混合溶液的体积相同,H2SO4的浓度相同,但Na2S2O3的浓度不同,增大Na2S2O3的浓度,出现浑浊的时间缩短,从而得出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加快反应速率,A不符合题意;
B.对于合成氨反应,在体积不变时,通过充入稀有气体增大容器的压强,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变,所以反应速率不变,不能得出化学反应速率不受压强影响的结论,B符合题意;
C.对于反应2NO2(g)(红棕色)N2O4(g)(无色),△H<0,升高温度,混合液的颜色加深,则表明平衡逆向移动,从而得出结论:升高温度,会使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C不符合题意;
D.足量的KI溶液中加入少量的FeCl3溶液,反应后的溶液能使KSCN溶液变红,表明FeCl3有剩余,从而说明KI与FeCl3的反应有一定限度,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A.依据变量控制法分析;
B.压强变化是否影响速率,应分析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是否改变;
C.依据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分析;
D.可逆反应进行不彻底。
13.【答案】B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电离平衡常数
【解析】【解答】A、 向盛有2mL 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溶液,产生气泡,说明生成二氧化碳,进而可说明醋酸的酸性强于碳酸,酸性越强,电离平衡常数越大,因此该实验能探究的与的的大小 ,故A正确;
B、氯气足量,亚铁离子和溴离子均被氯气氧化,不能比较与的还原性,故B错误;
C、改变气体体积,压强改变,平衡发生移动,气体颜色发生变化,因此该实验能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故C正确;
D、Mg和稀盐酸的反应为放热反应,导致反应后溶液温度升高,该实验能探究Mg与盐酸反应的热效应,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A、电离平衡常数越大,酸性越强;
B、足量的氯气将亚铁离子、溴离子完全氧化;
C、改变气体体积,压强改变,平衡发生移动;
D、镁与稀盐酸反应放热。
14.【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向盛有和的试管中分别滴加相同浓度的浓盐酸,只有盛的试管中产生黄绿色气体,说明能氧化浓盐酸生成氯气,说明氧化性: ,故A正确;
B、该实验中,加入的氯化铁过量,溶液中存在过量的铁离子,则溶液变为血红色不能说明 与的反应有一定限度 ,故B错误;
C、生成的乙烯中可能混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能与溴水反应,则溴水褪色,不能证明乙烯发生了加成反应,故C错误;
D、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 出现黄色沉淀 ,说明 发生电离,不能说明发生了水解反应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B、该反应中氯化铁过量;
C、乙醇也能使溴水褪色;
D、 电离才能产生。
15.【答案】B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CH3COONH4溶液显中性,水解促进水的电离,且盐溶液的浓度不同,促进水电离的程度不同,故A错误;
B、充分反应后加入四氯化碳萃取碘,再取上层溶液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Fe3+,可说明与KI的反应存在限度,故B正确;
C、若X为氨气,也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现象,氨气具有还原性,故C错误;
D、NaOH少量,氢氧化镁沉淀可转化为更难溶的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说明同温度下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CH3COONH4溶液显中性,水解促进水的电离;
B、可逆反应生成物和反应物存在于同一体系;
C、X可能为氨气;
D、NaOH不足,生成的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可转化为更难溶的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
16.【答案】B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硫磺与浓KOH溶液共热,生成硫化钾、亚硫酸钾,再加足量稀硫酸时,硫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则硫磺与碱反应不生成硫酸盐,故A错误;
B、离子晶体的离子键越强,熔点越高, 的熔点更高,说明中离子键强于,故B正确;
C、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SO2,故C错误;
D、若该固体为硫酸氢钠,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滴加氯化钡后产生白色沉淀,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硫磺与浓KOH溶液共热,生成硫化钾、亚硫酸钾,再加足量稀硫酸时,硫离子、亚硫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
B、离子晶体的晶格能越大,熔点越高;
C、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
D、若固体中含有硫酸氢根,也能出现相同的现象。
17.【答案】A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向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并在试管口放置带火星的木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生成了氧气,说明FeCl3能催化H2O2分解产生O2,故A正确;
B、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溶液碱性减弱,颜色褪去,不能说明SO2具有漂白性,故B错误;
C、向盛有少量NaBr固体的试管中加入浓H2SO4,说明浓硫酸将溴离子氧化为单质溴,能说明氧化性:浓硫酸>溴,不能证明氧化性:Br2>SO2,故C错误;
D、向Na2S溶液中依次加入几滴酸性KMnO4溶液、BaCl2溶液,产生大量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为硫酸钡,但酸性高锰酸钾通常用硫酸酸化,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时引入了硫酸根,不能由此可说明S2-能被氧化为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
B、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C、浓硫酸将溴离子氧化为单质溴;
D、产生的白色沉淀为硫酸钡沉淀,但高锰酸钾通常是用硫酸酸化的,不能证明 S2-能被氧化为。
18.【答案】C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向Fe2(SO4)3溶液中加入Cu片,发生反应,Fe3+为氧化剂,Cu2+为氧化产物,则说明Fe3+的氧化性强于Cu2+,故A不符合题意;
B、[Cu(H2O)4]2+呈蓝色,[CuCl4]2-呈黄绿色,加热溶液变为黄绿色,说明升高温度 的平衡正向移动, ,故B不符合题意;
C、升高温度醋酸根的水解程度增大,c(OH-)逐渐增大,故C符合题意;
D、盐酸和醋酸的物质的量相同,因此反应结束时,产生的氢气总量基本相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
B、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C、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也能促进水的电离;
D、酸的物质的量相同,产生的氢气相等。
19.【答案】D
【知识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向某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再滴加少量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滴加氯水后的溶液中含有Fe3+,该Fe3+可能是原溶液中含有,也可能是Fe2+被氯水氧化产生,故A错误;
B、NaX和NaY的浓度未知,应测量相同浓度的两种溶液,故B错误;
C、由实验现象可知,蔗糖发生水解,但不能说明蔗糖完全水解,故C错误;
D、ZnS溶解而CuS不溶解,可知CuS更难溶,则Ksp(ZnS)>Ksp(CuS) ,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 氯水可以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原溶液中可能含有铁离子;
B、NaX和NaY的浓度未知;
C、蔗糖可能部分水解;
D、ZnS溶解而CuS不溶解,则CuS更难溶。
20.【答案】B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会漂白pH试纸,故A错误;
B、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pH试纸显红色,pH为2,说明有酸性物质产生,溶液无漂白性,故B正确;
C、正常雨水中因溶解二氧化碳,pH约为5.6,而酸雨的pH<5.6,因此测得雨水pH在5到6之间波动,不能说明该地区雨水为酸雨,故C错误;
D、新制氯水中含有氯气分子、盐酸和次氯酸,用玻璃棒蘸取新制氯水,滴在pH试纸上,观察到试纸由里到外的颜色为白色、红色、黄色,说明产物显酸性,且HClO具有漂白性,但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A、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
B、亚硫酸不具有漂白性;
C、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
D、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21.【答案】A
【知识点】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Fe3++3H2O Fe(OH)3(胶体)+3H+,往0.01mol·L-1的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的FeCl3晶体,水解平衡正向移动,但由于c(Fe3+)增大,溶液颜色加深,因此不能探究反应物浓度对水解平衡的影响,A符合题意。
B、向NaHCO3溶液中加入NaAlO2溶液,发生反应AlO2-+HCO3-+H2O=Al(OH)3↓+CO32-,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AlO2-结合HCO3-电离出的H+形成Al(OH)3沉淀,HCO3-转化为CO32-,说明AlO2-结合H+的能力比CO32-强,B不符合题意。
C、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显红色,说明Na2CO3溶液显碱性。加入BaCl2固体,发生反应Ba2++CO32-=BaCO3↓,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浅红色,说明Na2C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C不符合题意。
D、NaClO、CH3COONa溶液由于水解使得溶液显碱性,用pH计测量相同浓度的NaClO溶液和CH3COONa溶液,若pH越大,则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对应酸的酸性越弱,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Fe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反应Fe3++3H3O Fe(OH)3(胶体)+3H+,加入FeCl3晶体,溶液颜色变深。
B、加入NaAlO2溶液,发生反应AlO2-+HCO3-+H2O=Al(OH)3↓+CO32-。
C、滴有酚酞的Na2CO3溶液显红色,加入BaCl2固体后,溶液红色变浅。
D、NaClO、CH3COONa溶液都显碱性,溶液的pH越大, 碱性越强,阴离子的水解程度越大,则其对应酸的酸性越弱。
22.【答案】D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二氧化硫的性质;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饱和亚硫酸和饱和碳酸的浓度不同,无法达到实验目的,A不符合题意;
B.CuSO4溶液的密度比水大,实验方案中应该将生成物加入水中,无法达到实验目的,B不符合题意;
C.SO2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说明亚硫酸的酸性比碳酸强,不能比较S、C的非金属性,无法达到实验目的,C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AgNO3溶液不足,则反应生成的白色沉淀AgCl转化为更难溶的黄色沉淀AgI,则Ksp(AgI)<Ksp(AgCl),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通过测等浓度同类别物质的pH来确定酸碱性。
B.CuSO4溶液的密度比水大。
C.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可通过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般,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D.注意AgNO3溶液不能过量。
23.【答案】C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故A错误;
B、 将样品溶于稀硫酸后,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将亚铁离子氧化为铁离子,溶液变红,不能说明 晶体已氧化变质,故B错误;
C、 向两个同规格烧瓶中分别装入同比例的和气体,并分别浸泡于热水和冷水中,一段时间后,两烧瓶内颜色深浅不同,说明温度影响化学平衡,进而可说明 的转化存在限度,故C正确;
D、加热时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氨气与氯化氢化合生成氯化铵,均为化学变化,而升华为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A、常温下,铁在浓硝酸中钝化;
B、酸性条件下,硝酸根具有强氧化性;
C、两烧瓶内颜色深浅不同,说明温度影响平衡移动;
D、加热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氨气和氯化氢在试管口遇冷又化合成氯化铵。
24.【答案】C
【知识点】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根据实验现象可知,升温[Cu(H2O)4]2++4Cl[CuCl4]2-+2H2O的平衡正向移动,则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
B.氯化铁溶液不足,滴加几滴硫氰化钾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存在铁离子,进而可证明该反应存在限度,故B不符合题意;
C.具有强氧化性,可以将氯离子氧化为氯气,不能通过加入盐酸检测氢离子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故C符合题意;
D.根据,加入四氯化碳发生萃取,可以证明KI能促进在水中的溶解,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升温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
B、可逆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存在;
C、能氧化氯离子;
D、碘单质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25.【答案】B
【知识点】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比较弱酸的相对强弱的实验;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热水中烧瓶相对于冷水中烧瓶升高了温度,由于NO2为红棕色而N2O4无色,故热水中烧瓶中NO2浓度更高,说明平衡2NO2(g)N2O4(g) 逆向移动。根据平衡移动原理,该反应放热,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取的CO2中混有HCl气体,HCl也可使硅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会干扰试验,因此无法证明碳酸酸性强于硅酸,B错误,符合题意;
C.操作①中OH-已完全与Mg2+结合生成Mg(OH)2沉淀,而再滴加铁盐溶液,Mg(OH)2转化为Fe(OH)3沉淀,说明Fe(OH)3的溶解度更小,C正确,不符合题意;
D.Fe可以将酸中的H+还原但Cu却不能,因此还原性:Fe>Cu,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NO2有色,N2O4无色,气体颜色变深说明NO2浓度增大;
B.要验证碳酸酸性强于硅酸,必须除去CO2中可能混有的HCl气体;
C.在没有OH-剩余的情况下,仍发生了沉淀的转化,即可证明Fe(OH)3的溶解度更小;
D.Fe可以被H+氧化,而Cu不能,说明还原性:Fe>Cu。
26.【答案】A
【知识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该实验中,只有酸根离子不同,铝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速率较快,说明可能是对该反应起到促进作用,故A正确;
B、加入少量固体,电离产生钾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平衡不受影响,但 与的反应 为可逆反应,故B错误;
C、结合的能力强于 ,故C错误;
D、加入的硝酸银过量,直接与NaCl、KI反应生成AgCl、AgI沉淀,没有发生沉淀的转化,不能说明 ,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A、该实验的变量是酸根阴离子;
B、 加入少量固体,对无影响;
C、 结合的能力比的弱;
D、硝酸银过量,直接反应生成沉淀。
27.【答案】B
【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 向溶液中滴加溶液 发生归中反应,得到黄色沉淀,故A不符合题意;
B. 向浓硫酸中滴加浓盐酸,得到氯化氢气体,同时带出硫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盛有溶液的烧杯中有水雾和沉淀,故B符合题意;
C. 加热铜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冷却,得到硫酸铜固体,将混合物加入水中变为蓝色,故C不符合题意;
D. 向溶液中通入,充分振荡试管 无现象不会反应,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发生归中反应得到硫单质;
B.浓硫酸与浓盐酸作用得到氯化氢并且带出来硫酸,有水雾和沉淀;
C.浓硫酸稀释应该是浓硫酸加入到水;
D.氯化钡与二氧化硫不反应。
28.【答案】C
【知识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 A.加入少量铁粉发生反应Fe+2Fe3+=3Fe2+,使得c(Fe3+)减小,该平衡逆向移动,故A正确;
B.NaOH溶液会中和溶液中的H+,使得c(H+)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溶液由橙色变为黄色,故B正确;
C.该反应是吸热反应,降低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溶液由黄绿色变为蓝绿色,故C错误;
D.NO2是红棕色气体而N2O4是无色气体,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将装有NO2与N2O4混合气体的针管活塞外拉,体积增大各物质浓度减小所以气体颜色变浅,平衡发生移动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则颜色又逐渐加深,故D正确;
故选C。
【分析】依据勒夏特列原理,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平衡将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分析。
29.【答案】D
【知识点】焰色反应;乙醇的化学性质;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解析】【解答】A.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水解能力大小,需要控制变量,故A不符合题意;
B.火焰呈黄色说明其含有钠元素,不一定是钠盐,故B不符合题意;
C.应该控制在同一体积溶剂中家诶相同的苯酚和乙醇进行实验;故C不符合题意;
D. 向饱和溶液中滴加一定量的浓溶液,产生气体和沉淀发生的反应为 ,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控制等浓度;
B.只能说明含有钠元素;
C.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D.根据考虑碳酸氢根的水解和电离平衡。
30.【答案】C
【知识点】二价铁离子和三价铁离子的检验;探究硅酸钠溶液的碱性、热稳定性;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解析】【解答】A.过氧化氢具有氧化性,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硝酸根在酸性时也具有氧化性,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2Fe3++2I-=2Fe2++I2,题目中的给的氯化铁的量远多于碘化钾,故不能说明,故B不符合题意;
C.非金属性强弱可以通过对应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酸性强弱比较,故C符合题意;
D.2MnO4-+5H2C2O4+6H+=2Mn2++5CO2+8H2O,结合给出高锰酸钾数据即可判断高锰酸钾过量,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考虑硝酸和过氧化氢的氧化性;
B.需要控制铁离子量少;
C.比较碳酸和硅酸酸性强弱即可;
D.比较浓度影响需要控制高锰酸钾量少。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