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老山界
素养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场面描写。
2.区分主、次要人物,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和语言特点,赏析精彩语段。
3.学习红军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第1课时
◎重点:学习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方法,体会生动形象的场面描写。
知识链接
老山界,地图上名为越城岭,又称瑶山,是越城岭山脉的中段分支,为今桂林市兴安与资源两县的界山,满山是原始森林,当地土语称老山,故名老山界。老山界群峰高耸,悬崖峭壁,瀑布飞溅,森林茂密,年平均温度只有7℃-9℃,年降雨量高达2300毫米,雾浓风大,气候瞬息万变,人们视为畏途。
毛泽东翻越老山界后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十六字令三首》: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毛泽东的字里行间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一往无前,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气概;表现了红军在万山丛中英勇战斗的雄伟、豪迈气概;体现了红军崇高、坚忍的意志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惶( ) 咀嚼( )
苛捐杂税( ) 酣然入梦( )
攀谈( ) 宿营( )
呜咽( ) 峭壁( )
2.根据解释写出正确的词语。
(1)低声哭泣;(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
(2)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
(3)指繁重的捐税。( )
(4)畅快地入睡。( )
3.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 老山界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答案】
1.huáng jǔ jué kē hān pān sù yè qiào
2.(1)呜咽
(2)细切
(3)苛捐杂税
(4)酣然入梦
3.时间:从第一天下午到第二天下午两点多钟,一天一夜的时间。
印象:陡峭、险峻、高大(陡、窄、险等)。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分组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试着按照时间顺序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
·学习小助手·
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事件结果。读完课文,请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在划分段落层次时,要交代事件的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素养检测】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作者写红军翻越老山界是以什么为顺序的。
【答案】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两点多钟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
经过:红军历经艰险翻山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
概括故事内容:红军长征途中经历艰难,成功翻越老山界。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指出困难。
第二部分(第2~32段):主体部分,以时间推移和地点变化为顺序,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层(第2~11段):从当天下午写到天黑之际,从山沟到山脚,记叙我们同瑶民的攀谈交往,表现红军对瑶民的关心、纪律严明和瑶民对红军的支持帮助。
第二层(第12~22段):从天黑之后写到黎明之前,从山脚下写到半山腰,描述陡山峭壁的高、险和红军在山路上露宿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红军登山的艰苦和乐观精神。
第三层(第23~30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从雷公岩写到老山界山顶,记叙山路的崎岖难走和红军的顽强意志,点明红军的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第31~32段):在山顶休息后,从山顶写到山下,记叙了红军下山的情景,表达了胜利翻越老山界后的喜悦。
第三部分(第33段):总结全文,将老山界放在长征的全过程中来回顾,指出它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素养检测】
本文以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为线索。
写红军翻越老山界是以时间变化、地点转移为顺序的。
任务驱动二依据线索,探究“难”处
小组合作,从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语句,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并探究: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从文中可以看出它“难”在哪里 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哪些困难 困难情况 如何克服 体现精神
行路难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路只有一尺来宽” :红军战士没有丝毫胆怯,相互鼓励,既谨慎又大胆地前进
睡觉难 :露宿半山腰,半夜冻醒——“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 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战” :红军战士“横着心躺下去”,毫无怨言
吃饭难 :“知道前面粮食缺乏”“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红军战士“鼓着勇气前进”,忍饥爬山
处境难 :伤员病员多,敌人追击——“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 :医务人员“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勇于和敌人做斗争
一课一法
顺叙的妙处
顺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安排文章层次。其作用如下:
①文章脉络十分清晰;
②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③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再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答案】
时间 地点 人物 活动
第一天 下午 山脚下 (山沟) 长征中的 全体红军 动身爬山
傍晚 瑶民家 “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的工作同志 交谈,吃粥,贴标语,烧水喝
天黑 山脚 长征中的 全体红军 继续爬山
夜里 山路上 (山腰) 长征中的 全体红军 露宿
半夜 山路上 (山腰) 长征中的 全体红军 被冻醒, 看夜景
第二天 黎明以后 雷公岩 长征中的 全体红军 继续爬山, 检查标语
第二天 下午 山顶,下山 至宿营地 长征中的 全体红军 看景致,煮粥吃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26 老山界
第2课时
◎重点: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赏析精彩语段。
知识链接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取得胜利。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一壮丽的诗篇。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预习导学】
1.下列对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比喻)
B.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夸张)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反复)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拟人)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辍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锋像巨人一样 (耸立 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 (包围 环绕)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咀嚼( ) 呜咽( )
(2)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错别字。
“ ”改为“ ”;
“ ”改为“ ”。
结合语境,从文段中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
【答案】
1.C
2.(1)jué yè
(2)辍 缀 锋 峰
(3)矗立 包围
【合作探究】
团队赛:围绕下列探究任务,小组成员PK,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任务驱动一围绕主旨,研讨选材
【探究一】全文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
【探究二】文章写翻山之前“我”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是否有关系
【探究三】快到山顶时,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探究一】与瑶民母女攀谈,医务队的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
【探究二】与瑶民母女攀谈是翻越老山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从瑶民母女那里了解到了瑶民们的悲苦生活,宣传了红军的主张,把自己本就很缺乏的粮食送给瑶民母女,贴标语保护瑶民的篱笆等。这些说明了红军是一支关心人民、爱护人民、为天下穷苦人谋利益、想从根本上改变人民受苦受难的情况的好队伍,体现了红军走到哪里就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哪里的好作风,这也是红军能够取得人民大众的支持并最终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写虽然看似与翻山关系不大,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和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探究三】医务队也是整个队伍的一部分,是长征队伍里必不可少的后援支持。在翻越老山界中,普通士兵表现出极大的坚强和勇敢,那么带着伤员翻山的医务队呢 他们则需要有着更大的勇气和毅力,表现出更大的坚强和勇敢,何况他们中很多是女性。这种坚强和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她们也是红军长征队伍中的一个特色和写照。
任务驱动二品析语言,富有美感
·学习小助手·
语言的美感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赏析,如修辞、字词运用、写法等。可以先找出直接描写红军战士表现的句子,然后把自己思考的焦点聚在某一个词语上,运用替换法或还原法来理解它在特殊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探究一】修辞美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一课一法
三步精准赏析修辞句
第一步:结合句子的特点判断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要写全)。
第二步:结合语境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或特点。
第三步:指出这些修辞手法在文章内容、结构、主题上起了什么作用。
【探究二】炼字美
本文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字词。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探究三】写法美
本文运用多种写法来表情达意。下面句子中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请简要分析。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核心写作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动)衬静。这篇课文既说“寂静”,又说“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正是以声(动)衬静。恰恰因为静极了,才听到一般时候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时候听不到的声音,才说明实在是静极了。你在生活中有过这样的感受吗 试用一二百字写出来,建议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探究四】景物美
课文中多处运用景物描写。请找出运用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景物之美,回答下列问题。
①分析第12段的景物描写。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 请加以揣摩。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分析第31段的景物描写。
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答案】
【探究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宝石,生动地写出了星空的灿烂美丽,表现出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把四围的高山比作矗立的巨人,把山谷比作一口井,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红军的艰难处境。
【探究二】“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看到,引人注目”的意思,用这两个词,强调严禁部队拆瑶民的篱笆做火把,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不准”态度严厉,充分表现了红军的纪律严明。
【探究三】以动写静。作者以形象贴切的比喻来写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出午夜山上的寂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或“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核心写作
示例:月光如银,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草丛中,虫声繁密,化作雨点打在竹叶上。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探究四】
①“之”字形象地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出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也说明红军人数众多;“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体现了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②景色明朗、清新、优美,衬托出翻越老山界后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思维导图
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答案】
天黑 细节 下午两点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