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本一:
中国画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思维模式、 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 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综合艺术”等来看待。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五色俱全形神兼备,线条丰富墨蕴机巧,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千百年中,它并不放弃创新,而是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万千风格的生态。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 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周韶华的拷贝纸收缩法、 崔振宽的浑融墨法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 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 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 范式、 语言、 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将中国画融入世界,摆脱中国画原有的笔墨语言乃至场所环境的限定,甚至将综合材料、观念艺术、数字与新媒体技术等都注入中国画,这能不能成为可能 其实这些实践已经成了现实, 成了当代青年艺术家创作的一部分,甚至有些年轻人离开电脑就不能创作。 那它还是原来意义上的中国画吗 它保留了中国画原有的形式吗 我认为它们不是中国画。 它们的确保留了中国画的某些技巧及笔墨语言,但脱离了笔墨纸砚的具体实践情境,脱离了中国画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电脑创作、 虚拟创作、 实验艺术,但绝不能认同其为中国画。
我们尊重艺术家们的创作自由,无论使用任何材质,只要能创作出令我们感动的作品,我们都会报以掌声。也正如张仃先生所说: “不想再用中国毛笔,甚至完全不用笔,都是画家的自由选择。不用毛笔弄出来的画当然会有自己的特点,也会产生一些奇异的效果,但肯定不是中国画,因为无从识别。 ”
(节选自吴川淮《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文本二:
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
我国传统绘画大都用笔、 墨绘在纸或绢上, 笔与墨是表现手法中的主体,因之评画必然涉及笔墨。逐渐,舍本逐末,人们往往孤立地评论笔墨。喧宾夺主,笔墨倒反成了作品优劣的标准。
构成画面,其道多矣。 点、 线、 块、 面都是造型手段,黑、 白、 五彩,渲染无穷气氛。 为求表达视觉美感及独特情思,作者寻找任何手段,不择手段,择一切手段。果真贴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成为杰作,其画面所使用的任何手段,或曰线、 面,或曰笔、 墨,或曰××,便都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与价值。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之整体效益。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Veronese)指着泥泞的人行道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色调表现一个金发少女。 他道出了画面色彩运用之相对性, 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之,就绘画中的色彩而言,孤立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 紫,无所谓优劣,往往一块孤立的色看来是脏的,但在特定的画面中它却起了无以替代的效果。孤立的色无所谓优劣,则品评孤立的笔墨同样是没有意义的。
屋漏痕因缓慢前进中不断遇到阻力,其线之轨迹显得苍劲坚挺,用这种线表现老梅干枝、 悬崖石壁、孤松矮屋之类别有风格, 但它替代不了米家云山湿漉漉的点或倪云林的细瘦俏巧的轻盈之线。若优若劣 对这些早有定评的手法大概大家都承认是好笔墨。 但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于作者思想情绪的表达,情思在发展,作为奴才的笔墨手法永远跟着变换形态,无从考虑将呈现何种体态面貌。也许将被咒骂失去了笔墨,其实失去的只是笔墨的旧时形式,真正该反思的应是作品的整体形态及其内涵是否反映了新的时代风貌。
岂止笔墨,各种绘画材料媒体都在演变,但也未必变了就一定新,新就一定好。旧的媒体也往往具备不可被替代的优点,如粗陶、 宣纸及笔墨仍永葆青春,但其青春只长驻于为之服役的作品的演进中。脱离了具体画面的孤立的笔墨,其价值等于零,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
(吴冠中《笔墨等于零》)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与发展,中国画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并始终在世界艺术中保持着独立性。
B. 当代中国的青年艺术家喜欢利用电脑进行创作,完全摆脱笔墨语言乃至场所限定,将数字新媒体技术等注入了中国画。
C. 评论中国画必然会涉及笔墨,然而许多评论者往往孤立地评价笔墨,仅仅根据笔墨的优劣来评判绘画作品的好坏。
D. 屋漏痕线条具有苍劲坚挺的特点,它是画家用笔时缓慢行进、遇到阻力而产生的,这种线条用来表现老梅干枝是很合适的。
2.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但凡被定义为“中国画”的范畴的作品,必然以笔墨为语言,任何表现和色彩,都要用笔墨的方式呈现出来。
B. 当代中国画已经进入跨文化视野,给世界提供独特的中国经验,在形式、范式、语言等方面深度影响世界艺术创作。
C. 并不是保留了中国画的技巧及笔墨语言的画作都能称之为中国画,它还需要笔墨纸砚的具体实践情境及其他基本条件。
D. 吴冠中运用威尼斯画家味洛内则的例子,表明色彩效果诞生于色与色的相互作用,价值源于手法运用中的整体效益。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 (石涛《画语录》)
B. 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 (韩拙《山水纯全集》)
C. 墨以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 (笪重光《画筌》)
D. 使墨之从笔,如云涛之从风,斯无施不可矣。 (刘熙载《艺概》)
4.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 简要概括“笔墨”与“中国画”的关系。 (4分)
5.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画该如何创新 请结合材料,提出你的建议。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
树下
铁凝
项珠珠从省会调至老于的城市,做了副市长。
老于老婆说,女市长和你不是同学么。老于说是。 老于女儿说,中学还是大学 老于说,中学,同班。女儿说,都说中学同学比大学同学亲。老于老婆就说,能不能跟市长说说,给咱们找两间有暖气的房。 老于说,怕不好开这个口。 女儿说,她不是你的中学同学么。正吃晚饭,老于盯住女儿的双手,手肿着,青一块紫一块的。女儿有数学天赋,前不久参加全省高中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拿了第二,回家后,她对老于说,她的目标是北大、 清华。 老于支持女儿,可他拿什么支持呢,至少他应该让女儿住在有暖气的房子里吧,至少他不该让女儿冻得攥不住笔吧。①也许真应该去找项珠珠同学,项珠珠市长。
找找她又有何妨 谁让她是父母官呢,难道老于不是归她管辖的一个市民么。再说找她又不是为我老于,是为我的女儿啊,她是个人才,人才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是属于民族属于国家的,让属于民族和国家的人有好一点的居住条件又有什么不对呢 他想起前两天,深夜苦读书的女儿双脚踩在炭火盆的边沿上,炭火烤着了女儿的棉鞋。 要是有暖气, 女儿何至于要围着一只小小的炭盆取暖呢。②老于越想越觉得理直气壮。
老于给项市长打了电话。 电话里的项珠珠是很热情的,稍事寒暄,便问老于是不是有什么事找她。老于连连说着没事没事真没什么事, 声音挺大就好像谁说有事谁就是诬陷了他似的。项市长说有事也没关系只要她能帮忙。 这边老于仍高声坚持说没事, 只是想见面聊聊。项珠珠就把家里电话、地址告诉了老于。
这晚, 老于骑五十分钟自行车赶到项市长家。谈话一开始老于就觉得浑身燥热,他没有意识到,那是他穿了厚厚的棉袄、棉裤和棉鞋的缘故。在他的没有暖气的家里,他整日这样穿戴,老婆和女儿甚至整日把毛线帽扣在头上。 而在项市长温暖的家中,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就足够了,项珠珠就身穿一件薄薄的开司米圆领衫。老于一下子意识不到这些,他甚至看不见客厅里都摆列了些什么。房间阔大,地板很亮,果盘里的水果鲜美,杯中的绿茶馨香……这些和老于无关,或者,越是置身此情此景,老于便越要使自己的谈话配得上这气氛和这气氛中的女市长。他于是就谈文学。
为什么谈文学 记得有一回,几个同学在一起议论文学名著,老于说了陀思妥耶夫斯基, 项珠珠连忙问道:谁 老于故作漫不经心且快而流利地又说了一遍陀氏大名,项珠珠就对他说,你能不能念慢一点 老于内心得意着,那一次的得意始终存在老于的记忆里。
如今的项珠珠对文学仍然保持着并不虚假的爱好,她很轻易地就说出了一大串当代作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小说,并和老于探讨这些作家的长短、得失。老于谈着自己的见解,他发现项珠珠脸上是信服的神态。
他提到了作家的想象力。 他说到新近读过的美国小说《热冰》,他称赞《热冰》的想象力,那是一个投湖死亡的少女被父亲藏进冰库永远凝固了青春的故事。老于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想起了今晚的使命。 这使他有点内疚,因为直至现在他也没能使谈话赶上正路。可难道项珠珠不该知道这个美国小说么,不该知道他老于涉猎文学范畴之广么,不该知道他生活角色的平淡和他内心世界的高贵丰富不成正比么
他滔滔不绝着。他的话题越是宽泛,他说出房子的可能就越是狭窄; 他说的人物越是高雅,他的房子问题就越是俗不可耐; 他越是想说出房子,就越是说不到房子上去。他以为他是会步步逼近房子的,却不知为什么一直在朝相反的方向奔逃。他在点点滴滴、一分一寸地折磨自己枪毙自己,他同情自己又痛恨着自己,可是他必须讲, ③老于差不多要声嘶力竭了。
时间太晚了,有十一点了吧,他的事还没说呢,可他已经没有理由再坐下了。他站了起来,项珠珠也站了起来。以她的经验和洞察力,会猜出他是有求于她的,于是她又问老于真的没有别的事么 没有没有没有真的没有……④老于边摆手边大步向门口走, 叫人觉得你若再问反而是你对他的不礼貌了。
出得门来,老于推起自行车在便道上走了几步,站在一棵龙盘槐下。他一晚上都说了些什么呀! 什么热冰啊莫扎特啊陈寅恪啊,他们和他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他本是带着一肚子请求从家里赶来的,他不能再将这请求原封带回家。他应该说出来,他必得说出来。 他鼓动自己又朝龙盘槐靠近了一点,把这棵树想成了项珠珠,对着树说出了他那难以启齿的请求,然后骑车离开了它。
回到家,已是夜半时分。房间还亮着灯,老婆和女儿还没睡,她们在等待他带回的消息。他没有立即进屋,因为他发觉自己又把另一个难以启齿的请求带回了家来:他准备请求老婆和女儿再也别让他请求市长了。 老于坚信一年后女儿肯定能考上大学离开家,那么她就会住进学校里有暖气的宿舍。剩下他和老婆两人,又有什么对付不了的事呢。
日子会好起来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老于虽然家里穷,但女儿数学天赋好,有望考上名牌大学,他决定去求同学项珠珠市长,为女儿创造好一些的生活、学习条件。
B. 老于找老同学帮忙的理由看起来很充分:当官就应该为民做主;女儿是人才;想到女儿受苦,他很心疼……
C. 项珠珠工作繁忙,却依旧经常阅读文学著作,她不仅能说出很多当代作家作品的短长,还能一定程度懂得作为行家的老于的见解。
D. 老于的失误在于,他和项珠珠高谈阔论了一个晚上的《热冰》、莫扎特、陈寅恪,而这些东西和他并没有什么关系。
7.对文中划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说明,老于很难把握他与项珠珠相处的分寸,对他来说,她的身份是多重的,既是同学又是领导,他不知道如何向她开口。
B. 句子②表明:老于想到很多去找项珠珠的理由,好像真是理直气壮的,其实没有一条理由站得住脚,说到底,他是心虚的。
C. 句子③精彩地描画出老于的行为特征:他喜欢跟人聊高级的话题,这个滔滔不绝到近乎声嘶力竭的自己才是他本真的样子。
D. 句子④话中有话:自尊心让老于不能听到项珠珠再追问自己,其实他渴望她再追问下去,只能用如此突兀的举止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8.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一细节,潜藏多重信息和意蕴,请结合上下文,加以梳理概括。(4分)
9.最后,老于对树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并相信日子会好起来。你觉得这个结尾好还是不好 请说明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之谓也。
昔成王封周公,周公辞不受,乃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将辞去,周公戒之曰:“去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我,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今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尝一沐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不谦者失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乎! ”
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 ”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 ”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之位,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 昆吾自臧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 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
鲁有恭士,名曰机氾,行年七十,其恭益甚。冬日行阴,夏日行阳,参行必随,坐必危。 一食之间三起不羞,见衣裘褐之士则为之礼。 鲁君问曰:“机子年甚长矣,不可释恭乎 ”机氾对曰:“君子好恭以成其名,小人学恭以除其刑。对君之坐,岂不安哉 尚有差跌;一食之上,岂不美哉 尚有哽噎。今若汜所谓幸者也,固未能自必。鸿鹄飞冲天,岂不高哉 矰缴尚得而加之; 虎豹为猛,人尚食其肉,席其皮。誉人者少,恶人者多。 行年七十, 常恐斧质之加于汜者, 何释恭为 ”
(节选自刘向《说苑 敬慎》)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夫学者A以虚受之B故C曰D得E苟不知F持满G则天下之善言H不得入其耳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相天子”与《游褒禅山记》 “无物以相之” 中的“相”词义相同。
B.“迄今而益章”与《离骚》 “芳菲菲其弥章”中的“章”词义不同。
C.“自臧而满意”与《出师表》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中的“臧”词义相同。
D.“与时消息”与《苏武传》 “武气绝,半日复息”中的“息”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伯禽被分封到鲁国,周公以自身“握发吐哺”的例子告诫儿子要谦恭地对待士人,否则会有类似夏桀商纣的下场。
B. 孔子在读《易经》中《损》和《益》卦时感悟到损和益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只有懂得谦退才能获得益处。
C. 孔子将尧帝因谦恭而兴盛与昆吾因骄傲而衰败的例子进行对比,强调了谦恭的意义,子夏从中获得很大的启发。
D. 机氾是鲁国有名的谦恭之士,他看见穿粗布衣服的穷人,就对他们行礼,与他们一起吃饭,三次起身都不觉得羞耻。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
(2) 行年七十,常恐斧质之加于氾者,何释恭为
14.文中周公、孔子和机氾都强调了“谦恭”的重要性,但谈论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寄韩潮州愈
贾岛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在首联中回忆往事,不胜感慨:我曾经追随韩公,一直到远在天涯的潮州。
B. 诗人在长安读到韩愈左迁的诗篇,并想象寄给韩愈的书信已翻山越岭过泷水了。
C. “瘴烟”点出了蛮荒之地的特点,瘴烟散尽,明月初上,则寄托了作者的祝福。
D. 昔人称赞孟郊“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这也可移用于评价贾岛的这首诗。
16.贾岛因“推敲”而受到韩愈的赏识,这也成了一则佳话。请以颈联为例,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推敲词句的。(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苏洵在《六国论》中善用比喻说理:如“ ”,形象地写出子孙割地事秦,毫不珍惜; 而其后果也正如古人所说“ ”,柴火不断火不灭。
(2) 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写出了含泪相望、 默默无言的场景,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有异曲同工之妙。
(3)桑树是古代农村常见且重要的植物,古诗词中多有吟咏,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 小题,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8—20 题。
2024年开年,哈尔滨 A 地火爆出圈,这座寒冷的城市突然成了最热的话题。光彩照人的鄂伦春人,尽展民族风情;放荡不羁的“二埋汰”,昭示王者归来;巧夺天工的冰雕造型,彰显艺术魅力……还有人造月亮、飞马踏雪、“非遗”打铁花、 冻梨切片等,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在哈尔滨,游客们受到宾至如归的宠爱,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冰与火”,对“尔滨”人周到热情的服务 B 。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 去年,淄博烧烤、 贵州村超、 天津跳水,轮番登场,羡煞不少城市, 更引来诸多文旅局长 C 地上门取经。 哈尔滨此次爆火,再次引发新一轮的分析与解读,各地文旅官员与专家希望破译制造流量的密码,以期那“泼天的富贵”从天而降。 淄博、 天津、 哈尔滨看似有一些共同之处, 但他们走红背后的根本原因完全是不同的,更是不可复制的。
无法被模仿,却可以被超越。①当今旅游已成为人们满足不可或缺的美好生活需求的一部分。②其他城市如果也能把游客“宠” 出新的高度,③精准洞察游客需求,创新深挖旅游资源,④抓住机会完善城市基建和景区建设的“硬设施”,⑤把握机遇优化旅游业态、 消费理念等“软环境”,⑥定会营造出“泼天富贵”的另一道靓丽风景。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分)
A. B. C.
19.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如果你的家乡进行文旅宣传活动,请你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写一段话,介绍你家乡的特色文化。(3分)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 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如果我们使用了可再生能源, 那煤炭就没用了吗 ① 。 因为煤是碳氢化合物,我们可以把它变成材料。 煤不是单纯的碳,煤中的碳氢比是1 比 0.8,也就是每10个碳原子伴有8个氢分子。 ② , 就相当于把氢也一起烧掉了。如对煤进行分质利用,把煤所含的碳变成焦炭或半焦,就可以把氢拿出来利用。
那么问题就是,将煤分质利用后,半焦要如何处理 如果用来烧,还是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要为半焦找到出路。我们知道碳本身也是还原剂,如果把半焦加热到一定温度,碰到二氧化碳,就会把二氧化碳还原成一氧化碳。 中国乙醇的生产量只有200万吨/年,不及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中国要生产乙醇,但苦于粮食短缺。 一氧化碳在制作乙醇上具有一定优势, 如果我们用一氧化碳做原料, ③ 。
最近我国正在研发一项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的技术,把发电厂烟囱里的二氧化碳气体重新变成固体储存或者使用起来。发电厂烟囱里的二氧化碳约占所有气体的14%,科学家通过一些技术可以将烟囱里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粉末进行回收,然后作为材料制造干冰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之中。
如果摆脱了能源的匮乏,我们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即从化石能源时代进入到可再生能源时代。 届时,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个字。(6分)
22.文章结尾,作者得出“化石能源也将从燃料变成材料”的结论,请你根据文中相关内容写出作者推论的大小前提。(4分)
关于大小前提和结论的示例如下: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你们中间若有人坐了轿子、吹着和煦的风去过千座山,看过千种风景,这样的人我不欣赏:没有一座山是他真正认识的,千种风景也会浮光掠影。我欣赏这样的:他在登山时流过汗,即便只登过一座山,他也做好了去了解所有风景的准备,这就胜过你们对千种风景的一知半解。而我说的山,是指你被荆棘伤过,在山路上跌倒过,搬动石头流过汗,采过上面的花,最后在山顶迎着风呐喊的山。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试题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 (3分) B
2. (3分) B
3. (3分) A
4. (4分)
①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表现手法。
②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
③笔墨为画面的整体效益服务。
④画作思想、情思的表达是核心,笔墨是手段。
评分建议:每点1分。
5. (6分)
①要通过笔墨的创新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实现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
②要学习世界各国艺术创作手法和经验,结合中国画的特点,形成独特的文化创作。
③要保留中国画的场所环境的限定与基本要素, 不能脱离笔墨纸砚而创新。
④要体现出新的时代风貌,而不只是绘画材料的更新。
评分建议:每点2分。写出3 点即可得满分。
6. (3分) D
7. (3分) C
8. (4分)
①少年老于的文学阅读量远超同侪;
②因为读了大量名著,老于拥有一个丰富的、与现实空间也许存在脱节的精神空间;
③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的老于是自负的,也是自尊的;
④正是自负、 自尊的性格,让老于无法对项珠珠说出自己的请求。
评分建议:每点1分。
9. (6分)
好。理由在于:
①内容上,老于始终紧绷的情绪得到舒缓;
②情感上,升华带来温暖和力量;
③结构上,陡转造成美感。
不好。 理由在于:
①内容上,把树想象成项珠珠的情节缺乏铺垫,不够真实;
②情感上,老于从新的为难跳到坚信日子会好起来,较为突兀;
③结构上,转折显得僵硬,有断裂感。
评分建议:每点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10. (3分) BEG
11. (3分) B
12. (3分) D
13. (1)(4分)(人的) 生死祸福,它的关键在于自身,圣贤之人注重告诫自己,对于那些被忽视的方面要恭敬谨慎。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要”“敬慎”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2)(4分)(我) 活到七十岁,常常担心刑罚加到我的身上,怎么敢舍弃恭谨呢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 “斧质” “释”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14. (3分)
①周公侧重于恭以得士;
②孔子侧重于恭以存位;
③机汜侧重于恭以避刑。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 (3分) A
16. (6分)
①颈联上句状路途之险,用“悬”字写出驿路如天梯自峰顶垂下; 而“残云断”侧写山峰之高,峰越高,可见路越险。
②下句写潮州处境之苦,把衰年的韩公比作秋天的老树; 用“浸”字写出老树泡在又咸又冷的海水中,雪上加霜,更加悲苦。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
17. (6分)
(1) 如弃草芥 犹抱薪救火
(2)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示例: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评分建议:一句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 (3分)
A: 出人意料;
B: 赞不绝口;
C: 迫不及待。
评分建议:一处1分,意思对即可。
19. (4分)
①处,修改为“当今旅游已成为人们满足美好生活需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⑥处,修改为“定会打造出 ‘泼天富贵’ 的另一道靓丽风景”。
评分建议:一处2分; 如有其它正确改法,也给分。
20. (3分) 略
评分建议:一句1分,兼顾内容特点与排比句式。
21. (6分)
①答案是否定的;
②如果用煤当燃料;
③就会减少粮食消耗。
评分建议:一处2分; 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22. (4分)
①大前提:再生能源能够从燃料变成材料;
②小前提:化石能源可以再生。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 (60分) 略
20240226
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