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56.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6 17:2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 知道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概况。
2. 了解明朝改革官制、改革科举考试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
3. 了解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初步认识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原因。
4. 初步理解明朝皇权强化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走向僵化和政治腐败,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从而认识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明朝的建立。
   年,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    ,他就是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2.朱元璋强化皇权。
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从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    ,以强化    。
(1)在地方,将原来     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    ”,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还先后分封    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1368
朱元璋
应天府
明太祖
官制
皇权
行中书省
三司
诸子
(2)在中央,废除了     制度和     ,提升吏、户、礼、兵、刑、工    的职权,使其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   ,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3)为监视官民,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     ,明成祖又成立了       。这两个机构合称“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在实现大权独揽之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了“     ”,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
丞相
中书省
六部
兵部
锦衣卫
东厂
厂卫
祖制
★3.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朝提倡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     ”“     ”;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     的 《       》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考试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即使用“     ”。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     旨意的顺从者。
4.经济的发展。
(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     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      ,畅销海内外。
(3)商业:    和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    、    。
尊孔崇儒
四书
五经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八股文
皇帝
美洲
苏州
景德镇
青花瓷器
北京
南京
晋商
徽商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官制改革,如削弱地方的权力,废除丞相,分散朝臣的权力,设立锦衣卫,以独揽大权,使皇权进一步得到强化。明朝科举限定了考试的内容、固定了考试的文体,亦是强化皇权的表现。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到了明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强化皇权使皇帝独断行事,不受任何制约和监督,又造成各级官员唯命是从,导致官场上因循守旧,官员不思进取,办事效率低下,官僚主义和贪污腐败的现象层出不穷。
探究:如何看待朱元璋强化皇权?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掌握历史发展的时序是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之一。以下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是(  )
A. 靖康之变  B. 南宋灭亡  C. 明朝建立  D. 清军入关
答案:C
2.★ “开局一只碗,结局一个国”,是形容朱元璋从一介乞丐到开国之君的传奇人生。1351年,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在多支反元队伍中,朱元璋的队伍逐渐强大。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在元末十几年时间里,朱元璋的队伍能脱颖而出的主要原因是(  )
A. 执行“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政策
B. 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策略
C. 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策略
D. 执行“行汉法”“行仁政”“不弑杀”的政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故选B。
3.★ “自洪武(指朱元璋)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间,内外诸司送到皇宫里的奏章,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讲一件事的,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当时偌大一个国家,件件事要皇帝批核。”材料反映的是(  )
A. 废除丞相带来的结果  B. 八股取士带来的后果
C. 设立特务机构的原因  D. 废除行省制度的原因
答案:A
解析: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原先由丞相处理的政事均由皇帝处理,导致皇帝政务繁忙。故选A。
4. ★★下表是关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不同史籍记载。其中能够被认定的共同史实是(  )
A. 秦朝以前设立有丞相一职  B. 废除丞相后政务分予六部
C. 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一职  D. 尚书和侍郎是六部的长官
答案:B
解析:两部史籍都记载了废除丞相后权力分予六部,故选B;两部史籍都没有记载秦朝以前设立有丞相一职,排除A;《皇明祖训·首章》没有记载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一职,排除C;《皇明祖训·首章》没有记载尚书和侍郎是六部的长官,排除D。
5.★ 明朝有位叫钱宰的官员,因为每天都要早起上朝,在家写了一首打油诗发牢骚,其中有一句“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朱元璋第二天就对他说:“我并没有“嫌”你迟啊,改成“忧”字如何?”与朱元璋这么快就知道这首诗内容有关的机构(官员)是(  )
A. 御史大夫  B. 东厂  C. 锦衣卫  D. 军机处
答案:C
解析:为了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故选C。
6. ★★《皇明祖训》记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并不许立丞相……”明太祖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 扩大六部职权  B. 改革丞相制度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加强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明太祖废除了丞相,直接统辖六部,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D。
7. ★★ 明朝著名学者黄宗羲对科举制的评价是:“今日科举之法,所以破坏天下之人才唯恐不力。经史,才之薮泽也,片语不得搀(掺)入,限以一先生之言,非是,则离经叛道。而古今之书无所用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明朝科举制(  )
A. 促进了社会流动  B. 扩大了选官范围
C. 禁锢了人们思想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答案:C
解析:黄宗羲批判明朝实行八股取士,考试范围局限在“四书”“五经”之内,不允许考生有独到见解,禁锢了人们思想,败坏了人才,故选C。
8.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是(  )
A. 采用八股取士     B. 打破门第限制
C. 注重考查诗赋     D. 考生发挥独立见解
答案:A
解析:明朝时期实行八股取士的制度,科举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要写成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八股取士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是明初的科举制度成为中国文化“厄运”的原因,故选A。
9.★★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当时人口共有6 500万人,万历年间明朝人口达到峰值,实际人口数在14亿左右。清朝时期,人口数量进一步增长。其中的原因有(  )
A. 国家积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 占城稻开始由越南引进中国
C. 明清社会安定,毫无任何动乱  
D. 玉米等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时,玉米等外来农作物传入中国,粮食产量增加,人口数量增加,故选D。
10.★★ 元代开始至明初,青花瓷已成为输出到阿拉伯地区的主打物品。早期景德镇青花瓷的主流装饰风格就是为适应这一市场而设计的,因此这一时期也被称为青花瓷制造的“黄金时代”。这反映(  )
A. 中外交流促进中国瓷器制造业发展  
B. 中国青花瓷出口广受欧洲市场欢迎
C. 中国瓷器制造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D. 景德镇瓷器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
答案:A
解析:明朝青花瓷在阿拉伯地区非常畅销,景德镇青花瓷的主流装饰风格也是为了适应这一市场而设计的,这说明中外交流促进中国瓷器制造业发展,故选A。
二、综合题
1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中央实行丞相制度,秦朝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是百官之首。……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加强皇权,分散相权,以便建立能为皇帝所控制的中央决策系统的措施。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明初袭元制,设左、右相,独掌中书,统领六部……日感威胁。故设皇太子预政,以架空中书省职能……此后,扩充六部,六部尚书直柄……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废丞相,罢中书。
——摘编自赵毅、罗东阳《朱元璋废丞相述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丞相的职权,说说唐初宰相数量及权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朝废丞相的原因及明初制约相权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丞相(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实质。
  职权: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变化:宰相数量增多,相权被削弱。
  原因: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措施:设皇太子预政,架空中书省职能;扩充六部,增加六部尚书的权利;废除丞相和中书省。
  过程:丞相制度从秦开始设立,以后历代逐渐削弱丞相的权力,直至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实质: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
12.★★★ 中国古代,教育受社会发展影响,又作用于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武帝以后,各类学校纷纷出现,官学有中央办的和地方办的,中央官学又有最高学府——太学,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还有鸿都门学、宫邸学等专门学校,地方官学都是学习儒经的,此外还有民间办的大量私学,包括高级程度的经师收徒讲学和初级程度的蒙学。
材料二 据曹松叶《宋元明清书院概况》统计,宋代书院共有203个,以地域分布计算,长江流域占74.7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
——摘编自任继愈主编《中国文化小百科·中国古代学校》
材料三 明代各级各类学校以“五经”作为首选的教学内容。洪武十七年(1384年),又把书学、算学完全排除在外,学校教育不见算学的影子。明朝建立后的二百余年中,数学除了珠算外非但没有充分发展,连古代数学成就都难以为继,《九章算术》几乎失传。《永乐大典》抄录了《九章算术》,却藏于深宫。
——摘编自牛翠萍《明清时期教育课程设置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重视教育的影响。
  影响:提高了儒学地位,巩固了思想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任答两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在地域分布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代数学没有充分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特点: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或长江流域。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或南方商业经济繁荣);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等。
  原因:学校取消数学,政府不重视数学发展,不重视继承古代数学成就,科技专著得不到传播。(任答一点即可)影响:加强了君主专制、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使科技逐渐落后于世界(或阻碍了中国自然科学发展)。(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