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2. 了解戚继光的抗倭斗争,认识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性质。
3. 知道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史事。
4. 感受郑和下西洋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精神。
1.郑和下西洋。
(1)条件:15世纪初, 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主要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经过:从 年到 年, 率船队 次下西洋。船队先后到达 和 的 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
明
示中国富强
1405
1433
郑和
7
亚洲
非洲
30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4)意义: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 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 ,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戚继光抗倭。
(1)倭寇:中国古代称 为倭国。 ,日本的一些 和 ,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 ”。
(2)背景: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 、 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时人称为“ ”。
世界航海史
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日本
元末明初
武士
奸商
倭寇
中国海盗
奸商
倭患
(3)过程:明王朝派年轻将领 到东南沿海抗倭。他多次击退倭寇的侵犯:1561年,他率军在浙江 九战九捷,平定了 地区的倭患;他后又率军进入 、 地区,与当地军民先后消灭了两地的倭寇,使 的倭患基本解除。
(4)胜利的原因:抗倭战争是一场 的战争;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组成的“ ”,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与其他抗倭军民积极配合; 具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3.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 的居住权。
戚继光
台州
浙东
福建
广东
东南沿
反侵略
戚家军
戚继光
葡萄牙
澳门
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郑和下西洋期间的中外官方使臣及各类人员的往来,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活跃的;郑和下西洋在航海技术、规模、远航时间上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也是古代世界航海史上规模最大的远航。但是,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反而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故步自封以及夜郎自
探究一: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大,更加不利于中国政治经济的革新。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按照明朝政府的旨意,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这种贸易带来的是巨大的耗费、人民沉重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明朝后期国力衰弱,航海终止。
探究二:为什么说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倭寇作为一个群体,最初是由日本的一些武士及奸商组成的,后来发展成海盗式的武装集团。他们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抢劫和走私,使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因此,戚继光的斗争,具有反抗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斗争性质,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说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30年,福建长乐区出土石碑《天妃灵应之记》记载:“所历番国,由占城国、爪哇国、三佛齐国、暹罗国,直逾南天竺、锡兰山国、古里国、柯枝国,抵于西域忽鲁谟斯国、阿丹国、木骨都束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材料中“所历”是指( )
A. 张骞通西域 B. 玄奘西行 C. 郑和下西洋 D. 鉴真东渡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故选C。
2.★★ 在非洲东部的曼布鲁伊村遗址发掘中,考古队发现了永乐官窑青花瓷和明早期龙泉窑御用官器瓷片。这两种官窑瓷器的年代与郑和航海年代吻合,很可能是郑和船队从官窑定制的礼物。据此可知( )
A. 郑和到访非洲的史实基本确定 B. 永乐是明太祖的年号
C. 郑和的船队规模大、远航次数多 D. 宋朝制瓷业非常发达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两种瓷器的发现可以确定郑和下西洋曾到访非洲,A正确;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排除B;材料可以证实郑和到访非洲,但不能说明郑和的船队规模大、远航次数多,排除C;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时期,不能证明宋代制瓷业非常发达,排除D。
3.★★ 张骞通西域后,石榴、葡萄、胡麻、胡萝卜等西域物产传入中原地区。郑和下西洋后,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开始在中国种植。材料旨在说明他们两人的出使都( )
A. 体现了个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B. 有强盛的国力做保证
C. 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D. 刺激了西方对中国财富的向往
答案:C
4.★★ 明朝工匠使用由郑和下西洋进口的苏麻离青(又称“苏勃泥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产生了新器型(如扁壶、 花浇)和新纹样。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
A. 吸收了外国先进文化 B. 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开辟
C. 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D. 促进了制瓷业水平的提高
答案:D
解析:明朝工匠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和吸收波斯文化,促进了明朝制瓷业的发展,故选D。
5.★★ 英国学者李约瑟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 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 B. 体现了朝贡体制的优越性
C. 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
答案:A
6. ★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在今南头古城修建“东莞守御千户所”。同年,又在今大鹏古城修建了“大鹏守御千户所”。正德五年(1510年),明朝在东莞、大鹏两守御千户所之上设立“备倭总兵府”。由此可见,最初修建南头古城和大鹏古城的主要功能是( )
A. 加强行政管辖 B. 完善海陆交通
C. 发展对外贸易 D. 抵御倭寇侵扰
答案:D
7. ★ 右侧是某本人物传记的章节目录(部分)。据此可知,这本书所写的人物是( )
A. 岳飞
B. 文天祥
C. 戚继光
D. 郑成功
答案:C
8.★ 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列诗词中,反映明代抗击外来侵略的是( )
A.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B.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D.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答案:A
9. ★ 1553年,某国殖民者请求暂时借地晾晒货物,向明朝地方官行贿,获得允许。殖民者遂擅自修筑城垣和炮台,设置“自治”机构,任命官员。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 马可·波罗来华 B.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C. 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D. 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答案:B
10.★★ 阅读下表,这说明,明朝中后期( )
A. 中外开始进行交往 B. 反抗侵略是主题
C.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危险与机遇并存
答案:D
解析:郑和下西洋和“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可以体现明朝的对外交流,西学东渐也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而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则表明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弱,海防松懈,倭寇猖獗,葡萄牙对中国的侵略。综上所述,表格的内容说明明朝中后期危险与机遇并存,故选D。
二、综合题
1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05年,朱棣派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此后郑和又六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由于这个时代明清的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大体保持领先地位,中国由此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材料二 随着明朝国力衰落,倭寇气焰日益嚣张,不断骚扰东南沿海。……东南沿海倭患的完全解除……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密不可分。在剿倭战争中,戚继光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要求士兵……在战略战术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中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这是戚家军屡败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继光和戚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摘编自范中义《戚继光评传》
(1)根据材料一,哪一事件成为“丝绸之路第二时代的开端”?在这一过程中郑和最远到达哪里?
事件:郑和下西洋。地点: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戚家军屡败倭寇的原因。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明朝的对外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
原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其他抗倭将领的密切配合,戚继光的正确领导,战略战术正确等。
变化:由友好交往到抗击外来侵略。根本原因:明朝国力的衰落。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成祖以汉武帝穷兵黩武为殷鉴而特旨褒奖“安养中国,慎固边备”的主张。当有人进言用兵时,反被斥为“狂妄”。难以想象,在对外关系上唯恐穷兵黩武的朱棣会派郑和去耀兵。如果要耀兵异域,为何不在邻近的朝鲜、日本等国,而偏要舍近求远呢?
——摘编自范金民《郑和下西洋动因初探》
材料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小西同学将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人物制成一幅画卷。现邀你一起来完成这幅画卷的设计与说明,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图。
《中国古代人物画卷·张骞》附说明:
张骞:张骞生活在西汉时期,受汉武帝委派出使西域。他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曾两次被匈奴抓住,扣留了10余年,但他仍坚持完成使命,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材料三 郑和浩浩荡荡的船队给沿途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冲击与影响,同时也代表皇帝向沿途国家的统治者进行了友谊的传达。在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等都对航行所经过国家的文化体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的船队停靠在非洲海岸的时候,大量的当地居民会用他们所拥有的特色产品来与中国的宝船进行交换。
——摘编自王樱洁《论郑和下西洋的文化交流作用》
(1)材料一质疑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异域”,请根据材料概括其质疑的依据。
依据:明成祖反对穷兵黩武,耀兵异域不应该舍近求远。
(2)根据材料二中张骞的人物介绍,模仿撰写郑和的人物介绍。(要求:生活时代、主要事迹及意义,字数50~100字)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对当今中国外交的借鉴意义。
郑和:郑和生活在明朝时期,受明成祖委派出使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包含生活时代、主要事迹、意义等要点)
借鉴意义:国家外交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和平友好的外交方式可以促进国与国之间的友好交往;互利互惠的外交会促进双方的发展等。(言之成理即可)
三、素养提升
★★★ 观看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全5集),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文明成果,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海洋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