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 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著作,认识这些著作的特点和价值。
2. 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 知道《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艺术作品,认识到明朝文学艺术的发展及其呈现的鲜明时代特点。
1.科技名著。
李时珍
宋应星
徐光启
明代
明代
明代
药物学
工艺
农学
药物学
医药学
农业
手工业
科学技术
农业生产
农学
医药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农业科学
2.明长城和北京城。
(1)明长城。
①修筑目的:防止北方 贵族南扰。
②起止点:东起 、西到 ,总长万余里。
③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体系。其附近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 。明代长城修筑的 最大, 最久, 更合理, 更先进, 更为完善, 更为优异。
(2)北京城。
①修建的时间:在 的基础上, 选定北京为都城,从 年到 年基本建成,次年正式迁都北京。
蒙古
鸭绿江边
嘉峪关
军事防御
纽带
规模
历时
布局
技术
设施
工程质量
元大都
明成祖
1406
1420
②布局及规模:北京城有 、 、内城和外城。宫城即 ,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 。
③建筑风格:整个北京城平面呈“ ”字形,由一条 纵贯南北,均衡布局,形成 的巨大建筑群。北京城的建筑以 为重点。
④紫禁城:是最为雄伟壮丽的建筑,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 。
3.小说和艺术。
(1)概况: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 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
(2)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大名著”)。
宫城
皇城
紫禁城
核心
凸
中轴线
完整而和谐
宫殿
皇家建筑群
市民文化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
罗贯中
施耐庵
吴承恩
历史
白话
浪漫主义
魏
蜀
吴
统一
宋
胆大艺高
爱憎分明
满怀智慧
(3)戏剧。
明朝时期, 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 ,代表作《 》,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神奇的 故事,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 ,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准。
戏剧
汤显祖
牡丹亭
爱情
封建礼教
1.我国的长城最开始建造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各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这些长城连成一体,建成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明朝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明长城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布局最合理、技术更先进、设施更为完善、工程质量更为优异,它同时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探究: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
2.万里长城横亘在中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宛如一条巨龙盘旋于起伏的群山之巅,气势磅礴,庄严雄伟。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彰显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其工程浩大,气魄雄伟,所以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3.在今天,万里长城依然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中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作品与其评价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答案:D
2.★★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为了鉴别白花蛇的品种,多次上山观察蛇,并与山民交流有关蛇的知识,为了验证曼陀罗花服后“令人笑”“令人舞”的说法和它的麻醉作用,他也亲自做实验观察。这表明李时珍( )
A. 善于总结经验 B. 借鉴国外成果
C. 重视实践求证 D. 在探索中创新
答案:C
3. ★★ 上饶铅山连四纸制作工艺源远流长,却在多年前失传。有关人士在当地遍访民间,仍未找到连四纸的制作技艺,最终在《天工开物》里找到了相关记载,并成功恢复古法生产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据此可知《天工开物》( )
A. 最早记载连四纸制作工艺
B. 善于总结前朝技术经验
C. 是我国古代重要科技著作
D. 比实物史料更具有价值
答案:C
4.★ 中国的农书在宋、元、明时期不断东传日本,促使大量日本学者从事农学研究,并著书立说。其中有一本书首卷总论土壤、耕作、种子、施肥、收贮、水利,其余九卷分述五谷、蔬菜野菜、花果、经济林木、畜禽、药材、养生等。该书最有可能借鉴了( )
A. 《梦溪笔谈》 B. 《本草纲目》
C. 《农政全书》 D. 《天工开物》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本农书是《农政全书》,其他为医学和科技类著作,故选C。
5. ★★ 列表法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列表可以把同类型史实或者人物进行归纳总结。小李同学以“中国古代科学家”为主题制作了下面的知识简表,从中可以得出( )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整理各地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经验”,“搜集和整理了800多种医药书籍”,“全面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可知,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大多源于实践经验。故选B。
6.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非凡的智慧与双手兴建了许多大型工程。史籍记载:“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这段记载反映的中国古代伟大工程是( )
A. 灵渠 B. 秦长城 C. 明长城 D. 大运河
答案:C
7. ★★ 明朝沿长城设置了“九边”,九边各镇不仅仅是明朝同蒙古贵族抗争的战场,也是汉族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互市贸易的场所。这说明了长城( )
A. 由防御功能变为互市贸易功能
B. 打破了汉民族传统的民族观念
C. 划清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线
D. 成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答案:D
8. ★★《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早期的故事底本,传到明朝后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了小说;《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里的故事传到明朝后被市井艺人不断演化,内容和情节才越来越丰富的。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A. 市民阶层力量开始壮大 B. 文化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C. 城市娱乐生活丰富多彩 D. 居民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出民间艺人对文化在民间普及的巨大作用,也就是说,文化呈现世俗化的趋势,故选B。
9.★★ 2024年是紫禁城(现在称故宫)建成604年。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利用一凹一凸的榫卯连接方式,使极为复杂的建筑结构外在表现得简约古朴,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在多次地震中安然无恙。上述材料表明故宫( )
A. 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B. 蕴含了古代民贵君轻的思想理念
C. 是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修建
D. 凸显了皇权至高无上和绝对权威
答案:A
解析:紫禁城利用一凹一凸的榫卯连接方式,在多次地震中安然无恙,体现了古人高超的建筑工艺,A正确;材料未体现民贵君轻思想,排除B;明长城是为抵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而修的防御工程,排除C;材料未提及紫禁城凸显皇权至高无上,排除D。
10. ★★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与中国学者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等汉语数学概念。这反映了( )
A. 西方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B. 中国人普遍接受了西方科技
C. 中国文化深受西方影响 D. 西学传入并与中国文化结合
答案:D
解析:用汉语的数学概念翻译西方的著作,体现出西学传入并与中国文化结合,故选D。
二、综合题
1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体系水平在宋朝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科技奖励是其背后的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宋代社会生产飞跃发展,商品经济异常活跃,文化教育事业繁荣昌盛,出现越来越多的未知领域,对科技提出迫切需求,当时的历史背景也要求宋代科技人才在国防、军事领域有所发明和创造。
——摘编自萨日娜《中国古代如何鼓励科技创新——以宋代的科技奖励与科技创新为例》
材料二 晚明科技界泰斗徐光启,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驱。他曾随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在他的倡导和部分西方科学家的帮助下,我国在天文、数学、地理、机械等科技领域曾出现过接近世界近代科学发展的趋向。
——摘编自潘玉田、王固生《明清时期西方科技文献在我国的传播与影响》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两例宋代、明代科技发展的具体表现。
宋代表现: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火药用于战争。明代表现: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徐光启编写《农政全书》。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宋代与明代科技发展原因。
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经济繁荣,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宋代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教事业昌盛,有助于培养科技发展的人才;宋代统治者实行科技奖励,鼓励人们在总结前人经验中创新发展。明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明朝中后期,西方科技传入;一些传统知识分子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翻译西方科技著作,推动中国科技发展。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吴国最初出于军事需要,在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秦以后,改建了邗沟新道,为以后大运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为了转运江淮地区粮草,加强东北地区边防,解决北伐高句丽转运粮草的需要,隋炀帝开凿永济渠,重修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今天的京津地区,南达太湖流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的运河,成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这不仅使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唐代的东都洛阳、北宋汴京、南宋临安都处于这个运河之上,而且大运河也成为维系唐宋政治中心正常运转的生命线。
——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 有时它是绵延数百里的厚重城体,有时却演变为长墙间矗立着的烽燧与零星散落的烽火墩台。……沿山脊线起伏的超长墙体曲线是它整体的形廓,展现了线的力量与韵律。无数垛口重复而有节奏,竖立于城墙之间的敌楼与绵延的墙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尽显点线面相结合的艺术美感。
——屈琳《长城的历史文化价值与视觉艺术表现特征》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节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材料三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都城的基础上建成的,后为清朝所沿用。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完成了紫禁城及皇城的宫殿、门阙、城池,围绕中轴线的太庙、社稷坛、天坛、鼓楼、钟楼等一系列建筑。1546年,完成包围京城正南面的外城,因而北京城便是一个凸字形的轮廓。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包着皇城,皇城包着紫禁城。一切城墙和沟池的修建,都是为了保卫和巩固帝王的统治,一切庙宇建筑都要烘托帝王的威严。
——摘编自张仁忠《北京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历史作用。
条件:前代运河的基础,隋朝完成国家统一,隋朝经济的发展等。历史作用: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的最重要通道,促进运河沿途城市经济发展,巩固隋及后代王朝的统治。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长城的建筑特征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和体现的政治理念。
建筑特征: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因地制宜;技艺高超等。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
布局特点:中轴线对称布局、严密完整。政治理念:体现皇帝至高无上地位或主次分明的等级秩序。
三、素养提升
★★★ 观看纪录片《天工开物》,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感受古代匠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