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6 17:2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 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认识到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 了解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的史事,知道对西北、东北边疆巩固的措施。
3. 理解清政府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所做的努力,认识台湾、西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责任心。
1.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清朝统治者进入北京后,以    为都城,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在政治制度方面基本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进一步加强     ,维护政治上的    ;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    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2.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背景:明朝末期,    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北京
中央集权
大一统
儒家
荷兰
②经过及结果:1661年,    率军从金门出发,进军台湾,把敌人包围在   和   两个孤立的据点中。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被占据  年的台湾回归祖国。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     。
(2)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台湾归入    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    ,隶属    省。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1885年,    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    。
3.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郑成功
赤崁城
台湾城
38
民族英雄
清朝
台湾府
福建
台湾
行省
达赖喇嘛
布达拉宫
班禅额尔德尼
达赖
班禅
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驻藏大臣
达赖
班禅
六世班禅
须弥福寿庙
六世班禅
4.巩固西北边疆。
(1)平定准噶尔叛乱。
“回部”:我国西北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居住着   等族人民。  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多次打败发动叛乱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    ,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2)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时期,回部上层贵族      发动叛乱,   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平定叛乱。清朝设置    ,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   地区。清军驻扎新疆各地,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维吾尔
康熙
噶尔丹
乾隆
大、小和卓
乾隆
伊犁将军
新疆
(3)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    部在其杰出首领    的领导下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5.雅克萨之战。
(1)雅克萨之战。
17世纪中期,沙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    和    修筑城堡,作为扩大侵略的据点。1685年和1686年,     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     的俄军。
土尔扈特
渥巴锡
雅克萨
尼布楚
康熙帝
雅克萨
(2)中俄《尼布楚条约》。
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       。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    和     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6.清朝的疆域。
清朝是一个    、    、    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尼布楚条约》
黑龙江
乌苏里江
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国力强大
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格局较从前得到进一步巩固,重要的史实有:①郑成功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侵略的历史,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祖国的东南海防得以巩固,台湾的社会经济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②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③康熙、乾隆时期,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加强对整个新疆地区的管辖。④康熙帝时,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打败俄军,并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问题。
探究:为安定边疆,清朝作出了哪些努力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史学著作记载:“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材料表明了郑成功(  )
A. 强化君主专制  B. 维护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C. 发展社会经济  D. 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归纳出郑成功维护国家领土完整,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和尊严,故选D。
2.★★ 康熙帝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台湾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了郑氏的请求。康熙帝此举(  )
A.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B. 挫败了外来势力对台湾的入侵
C. 促进了同台湾的交往  D. 加强了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联系
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康熙帝强调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此举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故选A。
3. ★ 下列图片反映的是清朝对哪一地区加强了管辖(  )
A. 新疆  B. 西藏  C. 蒙古  D. 台湾
答案:B
4. ★★ 乾隆在为《钦定西域同文志》一书所作的序言当中写道:“今以汉语指天则曰天,以国语指天则曰阿卜喀,以蒙古语、准语指天则曰腾格里,以西番语指天则曰那木喀,以回语指天则曰阿思满……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汉人以为天而敬之,回人以为阿思满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实既同,名亦无不同焉。”对乾隆的这样一种表达理解正确的是(  )
A. 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B. 加强了对各民族的控制
C. 统一了民族信仰  D. 消除了各民族间的隔阂
答案:A
解析:乾隆提出了有关“天”在不同族群中的不同称谓,以此来证明称谓差异不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背后一种共同性的、可以统一在一起的大同世界的追求,加强了民族认同感,故选A。
5. ★ 1771年,乾隆皇帝命人回复沙皇:“此等厄鲁特因在尔处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泽,投奔大清实属诚心归附,大皇帝施恩,将其户口、属众分别指地而居,各自获得安生之所。”材料反映的是(  )
A.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B. 土尔扈特部回归
C.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 签订《尼布楚条约》
答案:B
解析: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故选B。
6.★★ 康乾两代修建的承德外八庙是具有汉、满、蒙、藏等民族特色的宗教建筑。其中,普宁寺纪念了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历史,普陀宗乘之庙中有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的《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碑文。这反映了清朝(  )
A. 宗教影响民族政策  B. 消除各民族间隔阂
C. 全面实行政教合一  D. 政府重视民族问题
答案:D
解析:宗教建筑风格“具有汉、满、蒙、藏等民族特色”,庙里还有记录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优待抚恤少数民族等内容,可见清朝重视民族问题,故选D。
7. ★★ 茶马贸易是中原农耕民族和北部、西部游牧民族间的经济活动,兴起于唐,鼎盛于宋明。清初沿袭明制,但雍正、乾隆年间陆续罢停各地茶马贸易。茶马贸易被罢停的主要原因是清朝(  )
A. 开始推行闭关自守政策  B. 东南地区工商业市镇的繁荣
C. 边疆治理能力得到加强  D. 国家安定不再需要饲养战马
答案:C
解析:宋明时期,中央政府通过茶马贸易来维系或控制北方游牧民族,到清朝康乾时期,北部、西部都纳入中央直接管理,边疆治理能力大大加强,茶马贸易被罢停,故选C。
8.★ 时空观念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可填 (  )
A. 设置台湾府              
B. 签订《尼布楚条约》
C. 平定噶尔丹叛乱            
D. 实行金瓶掣签制
答案:A
解析:为巩固东南海防,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观察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处为东南地区的台湾,故选A。
9.★ 清朝在东北成功地遏制了俄国的扩张,签订条约,划定了边界。清朝还驱逐占领北方喀尔喀蒙古部的准噶尔势力,后喀尔喀蒙古并入清朝。此外,清朝再平准噶尔、青海,统一天山南北。清朝的军事行动(  )
A. 结束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B. 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C.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 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的军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来侵略,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C。
10. ★★ 康乾时期,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中俄边界;在西北,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和新疆大、小和卓叛乱并设伊犁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管。这些做法体现了(  )
A.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国家治理因地制宜
C. 国家疆域远超历代  D. 边疆管理军事为主
答案:B
解析:清朝在边疆的不同位置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可见国家治理因地制宜,故选B。
二、综合题
1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
——摘编自刘文剑《“大一统”思想发微》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的内容。
(2)图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根据材料二,按要求回答以下问题。
图片从不同方面印证了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状况。其中,体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有    和    。印证清朝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的有    和    。(填图序即可)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原因。
  内容: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维护中华民族领土的统一。
图一
图五
图三
图四
  原因:“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各民族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完善等。
1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统一西域后,陆续从甘肃河西、陇东各府县招募无业贫民迁往天山北路屯住。随着沙俄等国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朝在东北和西北设立黑龙江、伊犁等将军,屯重兵于边疆,定期巡边。将军管理辖区内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等。清朝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和土司等管理制度,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清帝每年(在承德避暑山庄)举行秋猎,实际上是一次军事演习,其根本目的不是娱乐消遣,而主要是使满人谙习骑射,提高军队士气和战斗力。每次围猎结束,在野外摆上所猎野味,点起堆堆篝火举行野宴,并观看马技等体育表演。到木兰行围结束,全体回到避暑山庄,要举行更隆重更盛大的塞宴。清帝和随从官员以及各族首领、蒙古王公等齐集一堂举行庆功塞宴,招待远道而来的贵宾,皇帝对有功人员还要论功行赏。
——整理自徐素卿《访避暑山庄话体育》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边疆施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帝举行秋猎的重要意义。
  特点: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兼具继承性和创新性。
  重要意义:娱乐消遣;使满人谙习骑射,提高军队士气和战斗力;促进民族团结。
(3)选择材料三中的两个人物及事迹,自拟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示例一】所选人物及其事迹: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雍正设立驻藏大臣。观点:清朝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论述:顺治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雍正设立驻藏大臣,有效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综上所述,清朝加强边疆地区的管辖,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进程。【示例二】所选人物及其事迹:康熙击败噶尔丹,平定叛乱;乾隆调动军队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观点: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论述:康熙击败噶尔丹平定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清军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国的叛乱,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由此可见,要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三、素养提升
★★★ 参照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的管理措施,绘制中国疆域演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