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 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事,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
2. 认识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 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1.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耕地方面: 、 、 、 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 ,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清朝前期的 奠定了基础。到 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2)兴修水利方面:对 、 等大河以及大运河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3)庄稼种植方面:改进 ,改良 ,推广 、 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
垦荒政策
兴盛
乾隆
黄河
淮河
种植技术
新品种
玉米
甘薯
(4)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增加, 、 、 、 、 ,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 、 、 、 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如江宁著名的机户 、 等;佛山镇经营 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
(2)商业:很发达,形成由 、 、 和
组成的商业网。工商业市镇如吴江县的 ,湖北的 。大城市中如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 ”,有的地段“ ”。
棉花
甘蔗
烟草
茶叶
药材
丝织
棉织
印染
制瓷
李扁担
李东阳
棉织业
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
区域性市场
全国性市场
盛泽镇
汉口镇
甲于天下
地值寸金
(3)商帮的发展: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如山西的 ,江南徽州府的 。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人口的增长。
(1)人口增长情况: 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 亿。 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 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2)人口增长的影响: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垦荒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严重流失,地力下降;同时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 发展。
晋商
徽商
康熙
1.5
乾隆
3
持续
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农业方面: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并兴修水利。到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品种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探究: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有什么新的变化?
手工业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商业方面: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出现了规模比县城大的工商业市镇;大城市工商业非常繁荣。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清朝雍正帝胤禛在身份为亲王时,命宫廷画师以康熙年间的《耕织图》为蓝本,再绘此图进献给康熙。特别之处是,胤禛将贵为皇子的自己及妻子绘成辛苦劳作的农夫、蚕妇状。这主要说明( )
A. 康熙年间农业水平低 B. 雍正帝鼓励绘画创作
C. 胤禛据此以取得帝位 D. 清朝统治层重视农桑
答案:D
2.★★ 明朝中后期,广东“开糖房者多以致富”,农民纷纷改田种甘蔗。与此同时,福建南部的农民也因稻田利薄,而改种甘蔗、龙眼、荔枝等。以上现象的出现( )
A. 有利于美洲作物的推广 B. 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加
C. 改进了农作物种植技术 D. 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田不种农作物而种经济作物,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它推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故选D。
3. ★★ 明清时期农户兼营家庭手工业,如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广州府志》记载:广东东莞县西南乡间,农家“田事之余”,“则据莞为席,辫麦为笠,穿线为伞,成则鬻(卖)于肆(商铺)中”。这表明当时( )
A. 产生了新生产方式 B. 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C.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答案:C
解析:农民在“田事之余”也从事一些与工商业有关的买卖活动,这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
4. ★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搜集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们项目化学习的主题是( )
A. 辉煌的晋商文化 B. 康熙时国库充盈
C. 清初的人口增长 D. 手工业工场的出现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晋商是当时的商帮代表,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形成了晋商建筑风格,故选A。材料体现的是建筑文化,不是国家财政、人口、手工业工场,排除B、C、D。
5. ★★ 《明清社会群体的新趋向》一文中写道:“明中期以后,出现了以十大商帮为核心的商人集团……正是这些商人群体,通过各自经营,推动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成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这说明商帮( )
A. 实现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B. 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 取消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D.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D
6.★ 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等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几乎可以说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这说明江南地区( )
A. 传统经济结构解体 B. 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
C. 生产关系出现变革 D. 生产经营区域化初现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盛泽镇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劳动力成为一种商品,这是雇佣关系的产生,这说明此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故选C。
7. ★★ 苏州城外的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发展
C.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D. 封建小农经济带动城郊发展
答案:B
解析:黄家巷在明代是个小村,但到清代前期,已经发展成人口众多的市镇,这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发展。故选B。
8.★★ “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菲律宾马尼拉的白银共计1亿比索(前西班牙殖民地国家所使用的一种货币单位),其中二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通过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流入了中国。”这一被称为“丝—银”贸易的现象( )
A. 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导致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C. 为海上丝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D. 体现中外文化交流融合趋势
答案:A
解析:从美洲运来的白银大量用于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有利于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
9. ★ 有学者研究指出,清朝前期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GDP占世界1/3;对外贸易出超量居世界第一;白银占有量居世界第一;城市发展程度上,18世纪全世界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共有10个,中国占了6个。这段材料反映出( )
A. 清朝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 B. 清朝前期城市发展迅速
C. 清朝前期出现的盛世景象 D. 清朝对外贸易收益颇丰
答案:C
10. ★ 下表是清朝前期康熙到乾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表。据此,可以推知( )
A. 土地兼并有所好转 B.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C. 传统农业逐渐没落 D. 重农抑商政策失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685年到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积和人口都增加了许多,但是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这说明了清朝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故选B。
二、综合题
1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析历史事实】
材料一 经过清初的恢复,社会经济在清朝前期得到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首位。
【评盛世危机】
材料二 它是在一个相对封闭体系中发展而来的盛世。纵向比较,“康乾盛世”创造了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空前高峰……建立起一个版图空前广大而且稳定的大一统帝国……但不幸的是,从横向比较,它却与当时世界最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康乾盛世”是中国传统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阳,最后一首挽歌,虽然辉煌,只是已经走到了尽头。
——摘编自侯杨方《盛世启示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盛世出现的原因。
(2)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古代盛世的顶峰”,另一种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的余晖”。请选择其中一种观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至少写三点)
原因: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康乾盛世”是中国政治、经济的高峰;国力空前强盛;奠定了中国版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等。【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康乾盛世”时皇权高度膨胀;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当时世界先进文明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等。
(3)列举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其他盛世局面,并谈谈古代盛世对今天的主要启示。
盛世:“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主要启示:统治者励精图治,政治开明,澄清吏治,社会才能兴盛。(言之成理即可)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全国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一览表:
——整理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我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粮食生产关系国家兴衰。周宣王时,卿士虢文公提出“王事惟农是务”的观点。战国时,商鞅把“耕织”视为本业;李悝鼓励百姓“尽地力之教”来增加产量。为了保证物价的平稳,推行“善平籴”政策。《唐律疏议》规定:“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暴叙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作物种类角度分析隋唐时期至明朝时期中国粮食总产量总体大幅增长的原因。
原因:两宋时,越南占城稻传入中国;明朝时,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被引入中国。这些高产农作物在中国的种植与推广,促进了隋唐时期至明朝时期中国粮食总产量总体迅猛增长。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亩产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粮食安全观的特点,并谈谈其对当代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借鉴意义。
特点:隋唐以来北方粮食亩产量相对稳定,宋代以来南方粮食亩产量超过北方且相对稳定。原因:唐朝中期大量中原地区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逐渐得到开发等。
特点:粮食安全意识产生较早,统治者长期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以国家政策、相关法律保障粮食安全。借鉴意义:我们应不断强化粮食安全保障意识,制定法律、政策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言之成理即可)
三、素养提升
★★★ 阅读书籍《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了解“康乾盛世”下潜伏的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