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1. 了解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知道《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创作特色。
2. 了解昆曲、京剧的演变历程,知道京剧是“国粹”。
3. 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1.《红楼梦》。
(1)成书时间: 。小说初名《 》,作者是 ,他基本定稿了前80回,后40回的作者是 ,题名《 》,在 晚期时排印面世。
(2)主要内容:以贵族青年 与 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示了封建社会 的历史命运。
(3)是 最高、 最深远的长篇小说,思想性强、艺术性高,至今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清代
石头记
曹雪芹
高鹗
红楼梦
乾隆
贾宝玉
林黛玉
走向衰亡
艺术成就
影响
2.昆曲与京剧艺术。
(1)清朝, 已成为城乡民众的一种主要的文化活动。戏剧中最有影响的是 和 。
(2)昆曲,又称 、 。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 的《 》、 的《 》这两部政治历史剧,成为昆曲的传世之作。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渐走向衰落。
(3)京剧。
乾隆时,来自南方的徽班誉满京城。后来,徽调不断吸收 、
、 、 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剧种“ ”。它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 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 ”或“ ”。
观看戏剧
昆曲
京剧
昆剧
昆腔
洪昇
长生殿
孔尚任
桃花扇
昆曲
秦腔
京调
汉调
皮黄戏
京戏
京剧
清代小说成就空前,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
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1.《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作者重点塑造了贾、林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同时,小说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体现了极强的思想性。
探究: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
2.《红楼梦》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精练生动,故事进展和人物形象展现栩栩如生,充分表现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整体性,立体、多层次地反映封建社会的全貌。全书构成了一幅气象万千、变化多端的封建社会的生动历史画卷,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3.《红楼梦》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著作:“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他的著作取名《石头记》。“他”是( )
A. 关汉卿 B. 罗贯中 C. 施耐庵 D. 曹雪芹
答案:D
2.★ 2022年4月,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某古典文学名著特种邮票一套4枚,小型张1枚。邮票图案名称分别为《黛玉焚稿》《金玉联姻》《探春远嫁》《宝玉却尘》,小型张图案名称为《寒塘鹤影》。据此可知,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是( )
A. 《三国演义》 B. 《西游记》 C. 《水浒传》 D. 《红楼梦》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邮票图案的名称涉及的是《红楼梦》的主要情节,该文学名著是长篇小说《红楼梦》,故选D。
3.★★《红楼梦》塑造了丫鬟晴雯的形象,她没有受到过任何文化教育,当别人拿着太太们的赏赐向大家炫耀时,她刚烈地说:“一样这屋里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这一情节反映出当时( )
A. 人们对封建礼教的反叛 B. 平等思想已深入人心
C. 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政治批判的色彩浓烈
答案:A
解析:晴雯的话体现了寻求摆脱封建纲常束缚的要求,实质上反映出当时市民阶层对封建礼教的反叛,故选A。
4. ★★ 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 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 中国国力不断削弱的趋势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 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
答案:D
解析: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主要的文学表现形式,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明清两代,随着工商业市镇繁荣和书坊、刊刻印刷业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趣味的小说广为流传,故选D。
5. ★“该戏曲艺术原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后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剧种。它既集中体现了南曲轻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化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该“剧种”是( )
A. 昆曲 B. 黄梅戏 C. 秦腔 D. 杂剧
答案:A
6.★ 昆曲冗长缓慢,唱词过于文雅,被一群素养高超的艺术家雕琢得太精巧。各地方剧种来自民间,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所以昆曲在和这些地方剧种的激烈竞争当中逐步衰落下去。可见,昆曲衰落的原因是( )
A. 君主专制强化 B. 演唱技巧落伍
C. 脱离人民群众 D. 市民阶层落寞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昆曲与地方剧种相比,脱离了人民群众,这是昆曲衰落的原因,故选C。
7.★ “家传耕读,乘闲时扮作生旦净丑;戏作君相,结局后仍是士农工商。”该对联描述的是( )
A. 商业贸易的繁荣 B. 科举入仕的观念
C. 社会职业的多样 D. 京剧艺术的盛行
答案:D
解析:戏剧是一门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艺术,“扮作生旦净丑”“戏作君相”,正是对戏剧艺术的描述,故选D。
8.★★ 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下图所示京剧的形成过程表明( )
A. 北京的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
B. 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
C. 京剧吸收了多种地方戏的精华
D. 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
答案:C
解析: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日臻完善,流传四方。图片显示的正是京剧的形成过程,故选C。
9. ★★ 京剧脸谱各具特色,悲剧人物西楚霸王项羽,眼角下斜,嘴角下撤,虽不失庄重,却也预示着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命运;关羽“面如重枣”,自然画红脸;包拯“铁面无私”,则黑脸非他莫属。由此可知,京剧脸谱( )
A. 真实再现历史场景 B. 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
C. 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D. 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
答案:B
解析:京剧脸谱渗透人们的价值取向,固化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京剧脸谱体现了创作者对历史人物的主观认知,并不是真实再现历史场景或客观评价历史人物;京剧脸谱并不是刻画善变的人物性格,而是采用不同色彩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故选B。
10. ★ 某卫视凭借《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一系列节目,成为观众心中妥妥的“传统文化担当”,“厚重”一词更是成为国人对河南悠久历史的高度浓缩。人们从文字、文学、艺术方面就可以洞悉中华文明发源地的那种浓浓情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
B.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是隋唐时期诗歌繁荣的代表
C. 《清明上河图》是古代艺术的经典作品,反映了北宋时期商业的繁盛
D. 豫剧源自河南,清朝年间发展到顶峰,《长生殿》是豫剧的传世之作
答案:D
解析:《长生殿》是昆曲的传世之作,D符合题意;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所以今天汉字的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排除A;李白和杜甫是唐朝诗人,排除B;《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河沿岸的风光,反映了北宋时期商业的繁盛,排除C。
二、综合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0年,乾隆80岁寿辰时,徽商组织南方的四大徽班先后到北京献艺。后来,徽调不断吸收昆曲、京调、秦腔和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改进和创造,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剧种——“皮黄戏”。皮黄戏博采其他剧种的优点,又带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称为“京戏”或“京剧”。京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又得到皇室的扶持,经过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日臻完善,成为最主要的剧种,流传四方。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戏”,2009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发源于佛山,主要流行于两广、台湾和港澳等地,在海外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演出。粤剧传统例戏忠实地反映了早期粤剧广场演出的形态,至今仍在农村表演。粤剧经典剧目继承了民间传说、京剧、昆剧等著名剧目。随着新媒体的诞生,有些著名粤剧如《帝女花》《红楼梦》等被编排成电影、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等。
——摘编自胡雪峰《粤剧》
材料三 万丰粤剧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万丰社区有着近六百年的历史传承,2019年被选定为深圳非物质文化遗产。万丰人对粤剧情有独钟,几乎个个爱看,人人会唱。万丰粤剧平时在万丰广场演出,每遇祭祀、喜庆、宗族活动时,万丰粤剧团都搭台唱戏。万丰粤剧传承人接受采访时说:“像很多传统文化一样,粤剧的土壤在不断地萎缩。年轻人更关注的是电影、电视等文化形式。戏剧必须要有新气象,推出新作品、好作品。”
——据《万丰粤剧,用艺术浸染乡邻》(《宝安日报》2019年1月9日)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京剧形成的特点。说说这一时期京剧广为流传的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二,归纳粤剧的主要特点。
(3)结合材料三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请你为新时代戏曲的传承出谋划策。
特点:吸收了地方戏的优点,有改进和创新,具有北京特色。社会因素: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皇室的扶持;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
主要特点:粤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善于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出谋划策:政府要加强对戏曲的保护与传承,加强对传承戏曲的宣传和科普,让更多人认识传统戏曲的价值;加强对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戏曲;让传统戏曲走向国际化,使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戏曲的魅力;在戏曲的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社交媒体等积极传播传统戏曲。(言之成理即可)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唯一的,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成为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所以,只要汉字不消失,中国不会分裂,永远是统一的。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 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材料二 西方缺乏可与中国相媲美的文字系统,也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这种文字系统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而这一科举制度使中国的行政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稳定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纪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5 000多年的文明史从未中断,这一独特且持续存在的文明样态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它在时间性和连续性上为今天的文化自信奠定坚实的根基。文化自信要有一定的底气作为支撑,这个底气首先需要有时间的沉淀。中华传统文化有着5 000多年悠久的历史,累积起丰厚的文化遗产。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
价值:汉字是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科举制度的作用。
(3)材料三中提及的“四大发明”在宋元时期有怎样的突破性进展?
(4)根据材料四,以“中华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出现;火药: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任答两点即可)
观点: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与之类似的其他表述亦可)【示例一】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技术领先世界,传播广泛,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的根基。【示例二】中华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明朝修建的明长城,既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又是各民族交往的纽带,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创造力与民族精神。综上所述,中华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唐三彩、唐诗、宋词、元曲、京剧等相关传统文化的史实亦可,论述要包含史实、史实的作用、结论)
三、素养提升
★★★ 前往当地戏曲剧院欣赏戏曲表演或戏曲博物馆了解当地戏曲艺术概况,分享自己喜欢的戏曲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