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6 17:2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2. 感受唐朝的繁荣与开放,认识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习优秀历史人物身上坚韧不拔的意志与献身精神。
1.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    和    等。
(2)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      。他先后    次东渡,最终抵达日本,他主持修建的     ,以及寺内的本人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
2.唐与新罗的关系。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采用    选拔官员。朝鲜半岛的    也传入中国,在宫廷和民间广泛流行。
遣唐使
留学生
留学僧
鉴真

唐招提寺
新罗
科举制
音乐
  3. 玄奘西行。
  唐朝贞观初年,高僧    西行前往    取经。十多年后,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玄奘
天竺
长安
大唐西域记
1. 原因。
①唐朝的全面繁荣(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统一而强大,对世界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②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③发达的对外交通(从陆路、海路可以到达亚洲、非洲、欧洲很多国家和地区)。④杰出人物的重大贡献,如鉴真、玄奘等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与献身精神。 
2. 启示。
①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②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③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汲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精华,为己所用。
探究:唐朝时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据统计,总数不下3 000人,有一些还身居高位。这说明唐朝(  )
A. 开放包容 B. 经济繁荣 C. 文化昌盛 D. 政治腐败
答案:A
解析:外国人担任各类官职,这体现出唐朝的高度自信和高度开放,A正确。
2.★ 630—834年的200余年间,日本19次派遣唐使来华(其中到达中国的有15次),规模之大,少者一二百人,多者五六百人。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B.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C. 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 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带回日本
答案:B
解析:唐朝时,中日交流十分频繁,为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被称为“遣唐使”。故选B。
3.★ 唐诗《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学者郭沫若写道“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些事件共同体现了唐朝(  )
A. 民族关系和睦  B. 中日关系友好
C. 文化辐射周边  D. 诗歌艺术高超
答案:C
解析:唐诗《陇西行》中的“贵主和亲”反映了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而郭沫若的诗句反映了日本的遣唐使到长安学习唐文化风俗,并带回日本,影响到日本当时的社会。这些都体现了唐朝文化对周边的辐射影响,C正确。
4.★★ 历史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表可知,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答案:B
5. ★ 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是(  )
①日本 ②新罗 ③天竺 ④雅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雅典是欧洲国家,当时与中国并无交往。故选A。
6.★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把唐朝称为“最具有世界色彩的朝代”。下列人物能说明这一特色的是(  )
A. 阎立本  B. 文成公主
C. 玄奘   D. 李白
答案:C
解析:唐朝时期,玄奘去天竺取经,传播了佛教文化,促进了中外之间的交往,能体现唐朝成为“最具有世界色彩的朝代”,故选C。
7.★★ 右图文物是1970年在陕西西安出土的唐代镶金兽首玛瑙杯,其造型是西方一种叫“来通”的酒具,这种造型的酒具在中亚、西亚特别是波斯(今伊朗)十分常见。该文物可以用于研究唐代(  )
A.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开放的社会风气
C. 民族交往与交融
D. 多彩的文学艺术
答案:A
解析:唐朝时期,中国与中亚、西亚国家往来密切,镶金兽首玛瑙杯体现的是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A符合题意。
8.★ 玄奘说:“宁可就西而死,岂东归而生。”鉴真说:“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从唐代两位高僧身上,我们看到了唐朝(  )
A. 崇尚武力的彪悍民风  B. 高度发达的海外贸易
C.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  D. 领先世界的思想文化
答案:C
解析: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从唐代两位高僧身上,我们看到了唐朝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C正确。
9.★★ 贵霜王国国王迦腻色迦王在世界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的热门,而《大唐西域记》中有四五处有关迦腻色迦王的记载,给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材料反映的是(  )
A. 玄奘向印度传播了唐朝文化
B. 玄奘向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
C.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关于贵霜王国的历史专著
D. 《大唐西域记》为研究贵霜王国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答案:D
解析:《大唐西域记》作为玄奘西行过程中的见闻记录,为研究贵霜王国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故选D。
10.★下面两幅图片中的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 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B. 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C.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 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答案:B
解析:第一幅图反映的是鉴真东渡,第二幅图反映的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中国佛法,将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等传播到日本,促进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玄奘西行天竺取经,为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作出贡献。这说明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双向交流,B正确。
二、综合题
11.★★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以“唐朝的对外交往”为主题的研学活动,以下是他们的研究过程。
第一步:搜集唐朝对外交往的史料。
材料一
(1)以上四则史料分别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写序号即可)若要深入研究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历史,你会优先选择哪一类史料并说明理由。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推荐:       
理由:            
A、C
B、D
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
第二步:总结唐朝对外交往的特征。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归纳唐朝时中外交往的特点。并任选其中一个特点,运用材料二中的相关史实(至少选择一项史实),进行说明。
  【说明示例】
  根据史实①唐朝时,阿拉伯帝国、波斯、日本、天竺等国遣使来唐,不仅遣使来唐的国家多,而且次数多。
  特点:与唐朝交往的国家多,交往频繁;周边国家主动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唐朝广泛吸取外部文化来补充和发展自身文化;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史实:根据史实②日本政府任命曾长期居留中国并熟知中国典章制度的高向玄理等人为国博士,进行政治改革,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说明周边国家主动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言之成理即可)
材料三 贞观、显庆年间,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访印度。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外,民间自发的商贸、文化交流活动也极为频繁。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有学者估计,李勉做广州刺史时,广州每年来华的外国商人,也在80万以上。
——摘编自王永平《中国文化通史:隋唐五代卷》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进唐朝中外交流繁盛的主要因素。(至少写两点)
  主要因素: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唐朝对外交通发达等。
第三步:交流共享,谈唐朝对外交往的启示。
(4)唐朝以博大的胸襟迎接世界各地的客人,显示了高度的自信和恢宏的气度。你认为唐朝的对外交往对当今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
  启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他人的先进技术等。(言之成理即可)
1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墓的陪葬品:
材料二 唐朝时,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那时候,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以上材料均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请列举唐朝两位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有突出贡献的人物。
  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人物:鉴真、玄奘。
(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价值观正确)
  观点:对外开放、双向交流促进了唐朝的繁荣。论述:唐朝时,高僧鉴真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天竺取经,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结论: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双向的对外交流,促进了唐朝和其他国家的发展。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要“拆墙”而不是“筑墙”,要开放而不要隔绝。(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