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件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6 17:2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 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
2. 了解辽、宋、西夏并立的局面,认识北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的特点。
3. 认识我国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族的生产发展:到9世纪后期,契丹族已经有了    、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2)契丹国的建立:    世纪初,契丹族首领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       。
(3)西夏的建立:    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     称大夏皇帝,定都     ,史称西夏。
农耕
10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11
元昊
兴庆府
  2.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1)宋辽之间:宋太宗即位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    政策。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    城。宰相    力劝皇帝亲征,打退辽军。1005年,宋辽议和,签订盟约,称为“     ”。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2)宋夏之间: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后来,北宋和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     ,元昊向宋    ,宋给西夏    。议和后,宋夏边境    兴旺。
  (3)宋与辽、西夏的互市: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    ”。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      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防御
澶州
寇准
澶渊之盟
宋夏和约
称臣
钱物
贸易
榷场
经济文化
1.贡献:辽和西夏分别完成了契丹族和党项族的封建化,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民族大交融的发展。边疆地区的局部统一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重建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2.认识: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辽宋、夏宋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和是长久的,是历史的主流。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了民族间的大交融,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
探究:辽和西夏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宋人苏颂曾在诗中这样描写某一民族的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汉族   C.突厥    D.匈奴
答案:A
解析:从“一卓穹庐”“无土著”“畋猎”可看出描述的是契丹族。
2.★ 右图不能反映的主题是(  )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中外政权的纷争
C. 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D.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
答案:B
解析:澶渊之盟的订立结束了宋辽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宋夏议和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榷场是当时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材料反映的主题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民族的交流与交融、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流,但是不能体现出中外政权的纷争,故选B。
3.★★ 苏辙在《栾城集》中写道: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契丹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 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 北方生产技术落后
D. 北宋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答案:B
4.★ 下面连线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赵匡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10世纪初(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历史上称为北宋;11世纪前期(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5.★ 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其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1005年,辽宋议和,签订盟约,史称“澶渊之盟”。960年,北宋建立。1127年,金灭北宋。
6. ★★ 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
A. 比较符合史实        B. 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C. 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 是缺乏客观公正的历史评价
答案:A
解析:艾利森认为军事上对抗可以转变为其他领域的合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边境贸易兴盛。因此,艾利森的观点比较符合史实,A正确。
7.★★ 下表观点是对澶渊之盟的评价,由此可见(  )
A. 历史事件并没有确切定论  B. 时代背景决定历史评价
C. 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  D. 观点越新,历史评价越客观
答案:C
解析:北宋中期文学家、官员苏轼认为,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它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抗战时期,范文澜设身处地思考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它加重北宋人民的负担;身处和平年代的历史学教授,对历史的认识会更全面。综上所述,时代和立场影响历史认识,故选C。
8.★ 下图为宣化辽代墓葬中发现的壁画《备茶图》(局部),尽管辽地并不产茶,但壁画中描绘的茶具与烹茶程序,皆体现出唐宋茶法在辽地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  )
A. 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海外贸易的兴盛
C. 民族矛盾的缓和  D. 民族文化的交融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辽地出现唐宋茶法,反映了汉族与契丹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选D。
9.★★ 下列时间顺序正确的是(  )
① 阿保机称帝 ②赵匡胤建立宋朝 ③澶渊之盟 ④宋夏和议 ⑤元昊建立西夏
A.①②④③⑤   B.①②③⑤④ 
C.②⑤④①③   D.②①③⑤④
答案:B
解析:按时间排序为916年阿保机称帝—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1005年澶渊之盟—1038年西夏建立—1044年宋夏和议。
10.★★ 北宋时期,政府乐于见到人们的鉴赏喜好从贵金属转向陶瓷,这一转变为利于金属货币的流通,并向少数民族政权换取和平。可见政府支持这一转变的主要意图是(  )
A. 引导贵族生活方式的转变
B. 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C. 提倡节俭以保持士人清廉
D. 促进经济发展和支付岁币
答案:D
解析:北宋与辽、西夏签订了条约,需要支付大量钱物,以此获得和平,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D正确。
二、综合题
1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搬)送至雄州交割。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5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要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政权进贡。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大宋皇帝:宋真宗。民族:契丹族。
(2)材料一中的规定开始于双方的哪一约定?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辨析材料三,请你谈谈黄仁宇对“1005年的协定”的评价。
  约定:澶渊之盟。
  说明了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它使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评价:一方面,他认为用钱物来换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认为此和约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
1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文书法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历代金属铸币为载体,从先秦到晚清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逐渐形成了内方穿、外圆轮的形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摘编自陈新余《钱文书法:定格在中国古代金属铸币上的书法艺术》
材料二 少数民族政权的钱币制作风格突显了统治者的政治思想及其具体表现。
——摘编自马学珍、苏正喜《中国古钱币上的书法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钱币的历史研究价值。
  历史研究价值:中国古代钱币为研究我国古代钱币形制提供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汉字的发展演变;通过钱币上的年号与钱币的大小可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通过钱币上的文字可研究当时人们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需求;可用于研究我国古代金属冶铸业的发展水平等。(任答三点即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少数民族政权所铸的钱币反映的历史趋势。
(3)综上所述,请你对此次钱文书法探究进行简短的小结。
  历史趋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
  钱文书法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以及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与观察,展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言之成理即可)
三、素养提升
★★★ 结合已学的历史知识,分小组,分朝代,搜集资料,了解自秦朝以来我国周边少数民族与中原政权的关系,并以任意形式呈现。(资料包括:自秦朝以来,我国北方先后崛起过哪些少数民族,它们与当时中原王朝的关系如何,这些少数民族最后的去向如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