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6 21:17: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分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唐朝兴盛的原因。”根据课标要求,学生识记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基本史事,在此基础上,分析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政策的共同体,理解唐朝兴盛的原因。2、教材分析:本课为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作为本单元第二课,主要讲述了唐朝建立到出现“贞观之治”,再到“开元盛世”的历史演变过程。它与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呈现时间承接关系,第三课《盛唐气象》则从经济、民族交往与交融、社会风气、文学艺术四个角度深入阐述了唐朝兴盛的具体表现。3、子目分析:第一子目讲述了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施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创贞观之治;第二子目讲述了武则天称帝过程和执政时期的措施;第三子目讲述了唐玄宗施行的措施并开创了开元盛世。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叙述了唐朝从建立到走向兴盛的历史过程,并且以“盛世”为线索,突出三位皇帝为开创盛世所做出的努力。学生情况分析1、已知:部分学生已经听说过唐太宗、武则天的相关事迹,对唐朝盛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的渠道较为杂乱,获取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偏差,可能脱离史实。2、未知:学生还不知道唐朝从建立到走向盛世的具体流程,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执政措施了解不足,不能较为全面地分析唐朝走向盛世的原因。3、能知: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能够通过自主归纳课本内容、教师讲解、史料展现来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及唐朝走向盛世的流程和原因。4、想知: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游戏的形式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融入了走向盛世的“国力指标”游戏呈现形式,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唐朝走向盛世的流程。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绘画时间轴等形式,学生能够识记唐朝从建立到走向盛世的历史演变过程(时空观念)2、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分析关于唐初社会情况等史料,学生能够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执政时期的重要措施。(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回顾隋朝的文治武功、分析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措施的共同点,学生能够认识到唐朝兴盛的原因。(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回顾隋朝的文治武功、分析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措施的共同点,学生能够认识到唐朝兴盛的原因。教学难点认识隋朝文治武功对唐朝盛世的影响,分析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措施的共同点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以历史图示教学法为主,讲授法为辅。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帝王的心思 上课!同学们,在正式上课前,老师先问一个问题,如果你们穿越回古代,很幸运地成为了皇帝,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们希望自己治理下的国家变成什么样子?老师听到有同学说建成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万国来朝,很有志向!还同学人说希望民众生活水平是世界第一,这种一心为民的皇帝肯定能受到人民的爱戴。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老师给大家展示一段材料,总结一下,发现大家刚刚说的都是材料里面提及的内容。那这则材料在说哪个朝代?是的,隋唐帝国,尤其是唐朝。那今天这节课,我们除了要了解隋唐帝国的繁荣,更重要的是发挥同学的聪明才智,一起探究唐朝是如何走向繁荣的。老师这边给出一个国力指标数据条,同学们可以根据数据变化更直观感受到唐朝国力的变化。现在让我们正式走进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学生发挥创意,回答如何选择治理一个国家。学生回答:隋唐帝国 通过穿越与讨论形式相结合,调动学生对治理国家的积极性。并且该环节与本节课重要内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的文治武功相呼应。
一、隋灭唐继新天地 上一节课中,我们学到隋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老师在地图上列出了当时各个势力的地图,那在这众多的势力中,谁才是中国的未来呢?老师已经听到同学们说了,是位于西边的唐,统治这片区域的是李渊,这是我们今天第一个接触的重要帝王,他是唐朝的建立者和统一者。唐朝得到统一,盛世之路就此启程,同学们一起来看这时候的国力有多少呢?老师看到有同学已经露出疑惑的眼神,按理说唐朝刚刚建立,还经历战乱,百废待兴,怎么还有会有40%的国力指标。所以在这里,老师给大家提供三幅图片进行提示,同时请大家回顾第一课学习的相关知识,给同学们5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时间到,请靠窗那位女同学跟着黑板上的图片,回答一下老师的问题。第一个是含嘉仓,是隋朝修建的重要粮仓,第二个是隋朝大运河,第三个是?想不出来吗,可以回顾一下隋炀帝好大喜功除了建长城,还建了什么?对,是驰道,是古代重要的交通道路。请坐。这些措施都没有因为改朝换代而消失,反而被唐朝统治者所继承,因此我们说唐朝盛世之所以能成,有隋朝的一份功劳!但我们知道,光靠前人留下的基业也不可能创造唐朝辉煌的盛世,因此更加重要的是唐朝历代帝王和劳动人民的努力。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唐太宗。 学生回答:唐朝学生根据上节课学过的有关隋朝的相关知识与教师提供的图片,思考隋朝文治武功与唐朝兴盛之间的关系。 1、结合上节课所学知识,将隋朝文治武功与本节课的唐朝走向兴盛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并加深对本节课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得出“隋朝为唐朝盛世奠定一定的经济基础”,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2、锻炼学生阅读图片史料,从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太宗即位贞观清 (一)唐太宗的思想常言道,思想决定行动,因此我们要认识唐太宗做的措施,首先必须了解他的思想,老师在这里给出两段太宗语录,请同学们阅读,思考一下:太宗皇帝的思想有何特点?请第一排的这位同学回答一下,第一段话,你抓住了什么关键词?是的,就是“存百姓”,太宗皇帝秉持着以民为本的思想。第二则呢?以史为鉴是对的,但这句话重点其实在后面,没错,听取意见。请坐,太宗皇帝也意识到虚心纳谏、重用人才的重要性。(二)选拔人才了解思想后,我们具体来看看太宗皇帝做了什么。首先我们来看这个表格,唐朝科举统计表。对于这种表格史料,我们怎么看,先看标题和注解,这里只有标题。然后我们再看具体内容,如果出现数字,还要关注数字大小。最后,我们重点看各个项目之间的联系,这幅表格中,我们发现进士后面的内容都包括在取士总数中。找到规律后,我们就可以发现,唐代科举取士,取士人数最多的科目是进士科。进士科虽然是隋炀帝设立的,但是在太宗时,正式扩大了进士的人数,完善科举制度。那除了科举取士,太宗对于其他人才是什么态度呢?我们来看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魏征的早年经历。发现他曾是谁的谋士?太子李建成,这是太宗皇帝曾经的政敌,因此太宗皇帝任用曾经政敌的部下,他这种行为我们称之为什么?举贤不避亲仇。(三)重用人才现在太宗手下人才济济,他们的日常工作又是什么样的?大家跟着老师的流程图一起看看。当太宗皇帝做决策时,中书省负责草拟相关方案,而这些方案必须经过门下省的审核,否则无法通过,因此谁才是做决策的?是的,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决策机构,当决策通过后,又有尚书省及其下属的六部具体执行。这种制度正是三省六部制,太宗皇帝完善了三省六部制,让人才各尽其用。除了这些,太宗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呢?给同学们3分钟时间阅读课本。时间到,请第二排这位男生回答一下我的问题,法律、考察官员、经济措施,三个方面,但是还有一个没有提到。这个措施隐藏在课本的图片里面,你找找,对的,就是建立羁縻制度管理边疆。在太宗皇帝的勤奋治理下,唐朝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呢?我们阅读杜佑的记载,我们发现米价从四五钱降到了两钱,供过于求,价格才会下跌,说明当时粮食充足。其次人民可以数月不关门,这说明了什么?对,社会稳定才能安心不关门,对不对。这种景象我们称之为“贞观之治”,唐朝的国力这时候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关于太宗语录的史料,回答唐太宗思想的特点学生阅读唐朝科举统计表,回答唐太宗对科举制度的影响。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锻炼学生阅读文献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锻炼学生从表格类型的材料中获取史事的能力。通过示意图的形式,学生更加直观了解三省六部制运作形式。
三、走向盛世解疑惑 (一)探究1:何为贞观遗风?接下来我们认识的帝王比较特殊,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曌。后人称其政治措施为“贞观遗风”,“遗风”是什么?是曾经时代遗留下的风气。这是不是说明武皇的很多措施和太宗一脉相承。老师在这里给出三个角度的提示,给同学5分钟的时间自主探究,列一个表格。时间到,老师也列出了一份表格,大家对照看看,和自己画的一不一样。除了继承,我们也能看到武皇的一些创新措施,比如创造殿试、打击敌对官僚贵族。有这样的英明治理和人民的辛勤劳动,唐朝国力也因此蒸蒸日上。(二)探究2:盛世出现的原因国力已经达到80%,盛世近在眼前,唐玄宗李隆基便是这位成就盛世的皇帝。杜甫也写诗记录了盛世之景,我们知道古代以人口数为繁荣的重要指标,“小邑犹藏万家室”说明即便是一个小地方,居住的人口也非常多,后面两句话更是说明当时的粮食丰厚。这份记载说明了唐朝进入盛世,国力达到鼎盛。而这种盛世的出现是唐玄宗一代帝王的努力吗?显然不是,从李渊到李隆基,四代帝王的历史,也包括隋朝奠定的基础。那盛世为何会出现?那我们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盛世探究。其实老师在之前的授课中已经给出答案,三代皇帝一脉相承的措施,便是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所以老师列出了三位皇帝的主要措施,大家来思考一下这些措施有哪些共同点?政治上清明、重视人才,经济上重视民生和发展,民族上又重视安定。这三点便是唐朝盛世之景出现的原因。(三)探究3:记载的可信度?最后,我们再次欣赏杜甫的这首诗,这类史料叫做诗歌史料,记载的可信度有多少呢?老师给出创作背景和诗歌特点,请大家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从时间上看,杜甫写诗的时候盛世已过,而且已有20多年,而我们知道人的回忆会出现偏差,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首诗的真实性是有待质疑的。但是根据学者对杜甫诗歌的研究,发现杜甫的诗记载的真实性普遍较高,具有“诗史”之称,由此看出记载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这便是我们如何看待诗歌史料的方法。最后我们来看首句,忆昔,说明盛世之景已过。那盛世又何去何从?唐朝的未来又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将在今后的课堂中揭晓,下课! 学生梳理武则天的执政措施,自主讨论何为贞观遗风?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三位皇帝的主要措施表格,思考措施的共同点,从而得出唐朝盛世出现的原因学生阅读杜甫诗句和教师提供的素材,思想诗句记载的可信度。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与讨论能力通过表格对比的形式,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回答“唐朝出现盛世的原因”这个复杂的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学生了解诗歌史料的特点和局限性,初步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锻炼学生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以“唐朝走向盛世”为主要线索,组织课程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了解唐朝从建立走向盛世的历史过程。同时,教师通入“国力指标”的数据条,以数字的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地便于学生了解历代帝王对唐朝走向盛世地重要贡献,也便于最后学生解答唐朝盛世出现原因的问题。本节课也融入了历史学习方法,便于学生掌握如何分析诗歌史料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正式上课后,教师将根据课堂实际反馈,进一步修改、细化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从而对课程设计进行修改。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