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状况,采用多样的、适宜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依据课标内容: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定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从微观层面看:本课包括两部分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和土地改革的意义。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规定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在它指导下,土地改革在全国展开,并于1952年基本完成。从宏观层面看:土地改革的完成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一部分内容与本单元前两课也有密切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斗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它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是新中国政权得以巩固的重要基础。同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学生情况分析从知识层面看: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新政权成立后面对的问题,知道从哪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学习本课土地改革历史打下了基础。但学生的认知基本上处于感性阶段,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适时地给予启发引导。因此要精选史料,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从思维层面看:该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参与历史学习的兴趣,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和引导,完成知识的“认知——理解——内化”。从情感层面看: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容易产生民族自豪感,对于本课情感目标(家国情怀)的实现有较大帮助。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开展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开展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数据等。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法,将土地改革前后进行整理概括;实施探究式学习,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素养目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认识中国农民2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其建立的新中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影像视频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3课 土地改革一、半旧半新——土地改革背景封建土地制度阻碍经济发展。二、破旧立新——土地改革历程开始标志: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间:1950—1952年底内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焕然一新——土地改革意义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人民政权,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引入新课“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烂衣裳,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思考:妈妈的生活状况怎么样?是什么造成的? 让学生初步认识故事里面的妈妈生活困难,靠给地主干活勉强维持生计,因为手中没有土地
一、半旧半新——土地改革背景二、破旧立新——土地改革历程 出示一个基本问题多媒体播放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前农民的生活状况相关视频。出示建国时地主和农民所占农村人口比例与占有土地比例示意图、农民生活图片以及一则材料。出示材料:这时的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 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人均收入。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视频和课本,与学生一起归纳土地改革的背景以及必要性。教师补充和强调:① 出示材料讲解土地改革的目的和内容。② 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④ 为什么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土地改革过程中采取保存富农经济政策的原因。⑤播放1950年土地改革视频。将土地改革前后农民的生活状况形成对比。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简要说明土改的做法⑥展示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泽东的一封信(摘录) 思考:建国初期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三件大事。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根据材料估计当时大多数人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以及根源在哪?学生阅读课文后,找出土地改革的过程相关内容。带问题阅读教材和PPT图文材料,归纳出答案。带着问题看视频,感受土改给农民带来的生活变化以及农民对土改的态度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焕然一新——土地改革意义 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简要说明土改带来的意义。拓展延伸① 通过表格比较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从剥削与被剥削到人人平等)② 用表格形式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回顾(时期 措施 影响)问题设计:在你周围哪些事情让你感受到我们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初心始终不变。播放视频《少年》,通过这个短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在党的带领下,中国取得傲人成绩的历程。 带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答案。回顾旧知识,形成知识框架。谈一谈感受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说说如何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课堂小结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但不管政策如何发生变化,始终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土地改革的胜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广大农民翻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学生集体朗读:征途漫漫,惟有奋斗。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新的伟大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昂扬的姿态,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以优异成绩迎接新时期。
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本课的难点。理论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有难度。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大量使用视频、图片、史料,将土地改革前后农民生活进行对比。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让学生自然而然分析得出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即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在深入浅出的这种方式下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理解与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土地改革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祖祖辈辈的这个土地梦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调动了学生对党对国家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在最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周边事,感悟党跟国家的伟大,进行感恩教育,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课堂气氛活跃。本课不足之处是:在讲土地改革意义方面没有很好的抓关键词,让学生浅显易懂。其二,土地改革距离学生比较远,其实应该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向家里老人进行采访。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