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主题为“暗夜寻光、交融创生”,明线:暗夜寻光;暗线:交融创生,用明暗线交织的手法探索中世纪社会面貌,这是暗中有光的世纪,这也是交融发展的时代。站在大历史时空角度,以历史的延续性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并且设置问题链“中世纪是黑暗的吗?”“中世纪怎么寻光?”“东欧是否有光?”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长期被选择性遗忘的中世纪欧洲历史,在贬损标签下应该重新审视,“暗夜寻光”是一直贯穿的主题,带领学生一同匡历史之误,探史学之真。“交融创生”从横纵两方面,纵向是欧洲内部交融发展,文明延续,横向是欧洲不同地区的文明交融。从不同视角佐证中世纪历史,还原一个“暗中有光”的中世纪,培养学生探索求真和感知历史的精神,放宽视野认识文明之间的互动。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从历史地位来看:中古世界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时期,继承早期文明不断发展建立王权国家,同时推动近代历史资本主义社会到来。
从单元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世界古代史,一共有三课,本节课为此单元第一课,作为整个古代史最为典型的欧洲,影响了后几课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要明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特点,明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并不是普遍现象。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第二个字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第三个子目是“拜占庭与俄罗斯”,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首先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随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作为补充,丰富和完善了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
学生情况分析
1.已知: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知甚少,对于西欧封建社会只停留在理解层面。
2.未知:对这一时期世界各个地区为建立时空观念,学生不知道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分析过局面产生的原因,尤其对东罗马和基辅罗斯比较陌生。
3.想知:思维较为活跃,具有探究精神,尤其是对这一时期西方城市的发展和教会比较感兴趣。
4.能知:通过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图片的观察,教师课堂上的释疑,学生能对这时期西欧发展状况建立起时空观念。
5.策略:综上所述,我将采取通过图片和视频的使用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基本史实;通过提问以及小组讨论引发学生思考,深层次分析内在原因及其联系;更需要注重语言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目标
通过时间轴和地图,对中世纪的欧洲面貌有整体认知,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知道中世纪混乱一面。通过观察示意图,提取信息,具体说明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形成的条件与特征,理解其构成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分析材料,理解封君封臣制和农奴制展现的契约之光,人性之光。简要说明西欧城市的兴起与王权国家的形成,并且认识到城市自治的特色和大学兴起。通过教会与王权的对比关系,理解教会和王权有对立也有妥协合作。综合探究中世纪欧洲社会所隐藏的生机与活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通过观察地图,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及其文明影响,知道《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并通过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比较,理解文明之间的交流,彰显中古时期世界文明发展的多元特性。(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历史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难点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中古时期欧洲的多元文明面貌。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主要以讲授法、讨论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为主。
采用问题方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阅读分析材料,每个环节问题解决达成对知识的掌握。让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采用史料教学,提供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对史料进行细致分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搜集与鉴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自己的历史叙述。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出示14世纪地图,从地理位置和时空上总体认识中古时期的世界。
根据时间轴,思考中世纪前后重要历史事件。
观察地图,指出显示的重要区域。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从横纵两方面建立时空观念。横向文明互动,纵向继承奠基。
一、 暗夜之世
冰火交锋
展示中世纪的欧洲时空,并进行对比,与古罗马的辉煌和文艺复兴光辉相比,中世纪相对较暗,与此时期中国盛唐相比,中世纪欧洲相对较暗。
通过六张图片,简述这时期中世纪整体暗淡的情况。暴力横行,战乱不休,强者为王,裂土分民,
等级森严,剥削农民,宗教迫害,思想愚昧。
设问:中世纪的社会基础是什么?
讲述政治上封君封臣制,经济上庄园和农奴制度。
这种社会基础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分裂割据。
展示史料说明中世纪暗淡无光是有偏见的,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发展,用联系发展的眼光。
[材料]
“对伟大历史联系的合理看法就不可能产生,而历史至多不过是一部供哲学家使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罢了。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站在大时空观上,知晓“暗”是对比其他时期相对来说的。
观察图片了解中世纪黑暗概况。
辩证思考黑暗时代的说法,并去探究“光”
引导学生对这时期的总体面貌有初步认识,看到黑暗之处,也为下面探究“光”作铺垫,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唯物史观,理解此时期不是突变而是渐变,不是断裂而是传承.
二、 多元社会
曙光启明 契约之光
观察封君封臣制的示意图,
设问:封君和封臣是什么关系?
通过材料讲述双向契约关系:“维护”就是封君要提供条件保证封臣能承担军役,或是直接供封臣及其家庭食物,或是给他一块封土。 另一方面,附庸也受契约的约束。其一是“效忠”。即封臣不能做危害封君之事。其二,“帮助”。这是封臣最主要、最重要的义务,如服兵役的义务。其三,是“劝告”。封臣有义务提出意见来帮助封君。
观察图片,设问西欧庄园内部可观察到哪些景象?
观察庄园内部土地使用状况:自营地,领主自己保留;份地,佃户交捐税;共用地,佃户共同使用.
设问:领主和佃户关系是什么?
人性之光
通过阅读材料,回答农奴制是否完全压迫黑暗:
[材料]
农奴自带犁具履行两天帮工,在这两天中,一天吃肉,另一天吃鱼,还有足够的啤酒。犁队中凡使用自己耕牛的人,可在领主家中用餐。
——奇切斯特庄园的《租税清册》
[材料]
不论任何时候,洛里斯居民的财产都不允许受到侵害,除非该居民对我们或我们的宾客犯下罪行。
——12世纪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颁布《洛里斯宪章》
通过材料,对比农奴和奴隶的不同:
封建制度下的基本敌对阶级是封建贵族和农奴。农奴不同于奴隶之点在于:(一)奴隶和牛马一样,没有法律地位;而农奴是介乎奴隶和自由人之间的“半自由人”。农奴虽是附着于土地,没有脱离庄园的自由;但是他的生命是受着国家法律的保护的。(二)按照罗马法,奴隶只有男女间的交配,而没有婚姻权,因此奴隶的家庭是没有法律保障的;而农奴虽然没有婚姻自由,但是农奴的婚姻是为法律所承认的。(三)奴隶没有任何所有权,他的一切都属于奴隶主所有;而农奴则有私有财产。
——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
(《历史教学》 1957年07期 )
城市之光、自由之光
观察图片,了解城市内部商业发展,同时对外贸易繁荣。
设问城市商业发展的影响,过渡到市民阶层兴起,城市争取自治.出示英王亨利二世给林肯城之特许状。
[材料]
任何人在林肯城城内按土地保有权购买土地,保有之达一年零一日,无人反对,而购买土地之人又能证明在此期间内,有声请权之人确在英格兰境内,但未提出异议,则予将准许此人在将来按(安)然保有此项土地。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引导学生填写关系图,探究城市发展下,人们争夺自由的过程。并简单介绍行会,这些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发展。
民族之光
通过对比示意图展示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
展示图片丕平献土,卡诺莎之辱,阿维尼翁之囚.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教权与王权三个阶段:一.相互依存、扶持阶段。二.教权崛起、达到巅峰。三.王权兴以夺位、教归于俗.
教归于俗后,民族国家顺势发展,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观察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从分裂割据到孕育统一.中央集权新君主之保护下,追求民族国家之根本利益。
法制之光
通过材料理解民族国家崛起过程中,王权不断强大,王权与贵族和教廷发生冲突,由此催生议会.
[材料]
国王征税必须同贵族会议商量并听取民众的意见;非经同级贵族依法审判,任何自由民不受拘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公权、放逐、伤害搜查和逮捕等。——摘编自《自由大宪章》
1302年腓力四世为了争取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加强自身地位,在巴黎圣母院召开了发过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
通过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英国和法国议会的概括.,
英国:上院:贵族,下院:骑士和市民.法国三级会议,由此形成利益共同体.
教育之光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此时巴黎大学的自治情况。
了解中世纪大学的特征。
[材料]
他(法国国王)命令,禁止虐待来往巴黎的大学师生,不允许向他们缴纳旅行税。市长及法官不许插手师生及其侍从的案件,更不允许逮捕和拘留未定罪的师生。
——杨燕《中世纪时期巴黎大学的自治》
小组讨论:
探究:如何理解“暗”与“光”?
有剥削压迫也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有阶级对抗也有法律基础上的博弈与抵抗;有残暴贪婪,也有充满温情的人性关怀.
探究:同时期中国和西欧有什么不同?
[材料]
中国的自耕农是国家的编户齐民。中国缺乏主题权利意识的贵族等社会中间层,也缺乏具有独立性的宗教和教会。西欧的自耕农对领主和国家都没有缴赋税的义务。西欧多元的法律体系孕育了社会主体权利的观念。农奴可以到城市法庭申诉庄园主对自己的侵害;领主下的封臣也可以到王室法庭搞领主;教会法庭则可以评判神职人员与国王的宗教纠纷。——摘编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期的西欧与中国》
通过结构图,说出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
解读材料,理解双向权力义务.
描述图片中显示的西欧庄园图景。
理解领主和佃户关系:清晰的权力与义务,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阅读史料,分析出农奴享有的一定权益,理解其中显示的人性之光.
农奴相对于奴隶来说有一定自由.
通过图片理解中世纪后期城市发展,市场经济随之不断兴盛。
阅读材料理解城市拥有自治权。
填写关系图,理解市民争取自由的斗争过程。
通过对比教权与王权的关系,理解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阅读材料理解英国和法国议会的产生。
通过关系图了解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理解不同阶层的的人形成利益共同体。
阅读材料和老师讲述,理解此时期大学学术自治,宗教性与世俗性并存,国际化与本土化并存,通识性与职业性并存。
学生小组讨论,通过上述讲述,理解此时期是暗中有光。并且对近代发展奠基。
分析材料,回忆中国古代史,探讨西欧首先社会转型的原因。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图片提取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图片提取信息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
中西对比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交相辉映
光彩倍生
观察图片,设问拜占庭地理位置带来的影响
讲述其地理位置下的继承性:古典东方文化,基督教思想体系,罗马政治传统,并且具有开放性,包容性。
阅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思考其体现了哪些原则?有何历史影响?
{材料}
第一卷 第二篇 自然法、万民法和公民法
市民法与万民法有别,任何受治于法律和习惯的民族都部分适用自己特有的法律,部分则适用全人类共同的法律。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自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
第二卷 第一篇 物的分类
大部分物是属于个人的财产,个人得以各种不同方式取得之。
——《法学总论——法学阶梯》
观察图片,思考拜占庭文明和俄罗斯文明有和关系?
[材料]
俄罗斯直接从拜占庭那里继承了东正教神学传统,包括神学的主体、方法和特色。拜占庭神学是随着作为一种信仰的东正教以及东正教文化一起传入俄罗斯的。——张百春《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拜占庭文明对西欧,对斯拉夫民族,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对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展示材料西欧和东欧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文明在交融延续中创生。
[材料]
日耳曼人的马尔克村社制度是欧洲文明的胚胎;罗马法促使中世纪个人权利概念逐渐形成并进入公法领域,成为法治社会的广泛基础;基督教的政治哲学及政治斗争结束了神圣王权时代,有助于建构起上层政治框架。三要素熔为一炉,逐渐生成西欧文明的雏形。——侯建新《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立足于东方希腊化文化的沃土之上。基督教在地中海地区建立了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展示材料讲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设问如何理解拜占庭帝国的兴亡。
[材料]
其中一些力量已经在君士坦丁堡围城战中表现了出来:火药的威力、帆船的优势、中世纪攻城战的寿终正寝。在之后的70年中,欧洲将会涌现出很多新发明、新事物和新人。基督教坚城的陷落,最终促成了基督教文明的兴盛。——摘编自[英] 斯蒂文·朗西曼《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知道拜占庭帝国的地理位置。
感悟拜占庭帝国的继承性、开放性、包容性。
思考其材料体现了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的原则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观察图片相似性质,感悟俄罗斯深受拜占廷政治文化、尤其是东正教君权神授观念和政教合一传统的影响。
理解此时期拜占庭文明兼收并蓄,与其他文明互动。
阅读材料,知道西欧东欧都是融合其他文化产生的,延续上古灿烂文明,奠定近代文明基础。
学生能够感悟中世纪结束,但是衰亡中蕴含着新事物的萌芽。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地图观察能力,提升时空认知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历史解释能力,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看待问题,理解历史的延续发展
课堂小结 探究:如何理解文明的多元性与整体性?
全球史观的核心理念是“互动”。互动乃人类社会组织的存在形式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互动在于相遇、联结、交流、交往、相互影响,而不是一方主导、引导甚至塑造对方和整个世界。
——刘新成《互动:全球史观的核心观念》
情感升华:中世纪虽然是黑暗的,但人性是光芒的,失望过沮丧过不要忘记对未来的憧憬,从而开启近世。
学生真正领悟到虽然是暗夜,但是依旧闪烁光亮,并且交流此时期各个文明的互动。 培养文明史观,家国情怀。让学生了解到中世纪各地区文明的多元交融,就是这种交融创生引领暗夜寻光,回扣主题。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教材分为四个部分,内容相对较多而且都是重点,对于重难点把握和各个部分讲述时间控制需要注意。针对教材内容做出调整,整合教材知识分为三个部分设计,需要学生在课下提前对所学知识有一定了解,才能在课堂上真正领悟主题含义。同时要恰当处理暗与光的关系,西欧与东欧的关系。 对于重难点突破,西欧封建制度的讲述还需要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注重与学生互动的方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争取每个环节都是核心素养的达成,并且以教学目标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学习完这一课之后,真正对中世纪世界发展有所认识和感悟。最终要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能够对中世纪有一个客观辩证的认识,但是课件展现内容有限,需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具体说明这是有暗的,也是孕育光的时代,既不是磨灭光,也不是完全光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