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因此本课设计从课标出发,遵循学业水平要求,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将核心素养的落实变得具体可操作。为此我们以“中古时期欧洲的人”来看中古时期欧洲的多元面貌,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基本特征及其新发展和东欧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整课采取主题学习法,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历史主题学习融合在一起,通过情境创设、史料研读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学背景分析(课程定位、资源分析)
●课程定位 从本单元开始,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这一时期人类历史在古代文明农耕经济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保持各自的特色,不同区域的文明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对我们后续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文明发展和道路选择提供了帮助。 基于宏观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 人类历史发展存在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两个方面。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来看,中古时期的欧洲在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由奴隶制迈向了封建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在社会稳定基础上,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西欧城市兴起,王权强化,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横向脉络来看,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逐渐稳定,经济繁荣,西欧商业的发展和东欧阿拉伯帝国的稳定为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资源分析 课标分析 本课属于高中《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课程标准要求如下: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从课标出发,本课应该通过了解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中古东欧的中央集权制度从而了解中古时期欧洲不同地区的多元文明。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的第一部分,本课上承罗马帝国的分裂与衰亡,将视野聚焦于中世纪农耕文明最为发达的欧亚大陆,展现了欧洲的多元文化,下启中古时期亚非美洲的文明与发展,阐述了一度强大的拜占庭帝国因奥斯曼帝国的兴起逐渐衰落。既有贯穿欧洲上古、中古时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古时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2.内部结构分析: 本课包括三个子目,分别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和“拜占庭与俄罗斯”。三个子目之间遵循历史发展的逻辑:第一二子目阐述了中古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而后在第三子目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作为欧洲不同文明的补充,展现了中古时期欧洲文明的多元化。 3.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时间跨度大,涉及地域广,知识点繁杂,因此要把握好主次。一二子目为本课的重点,在第一二子目中,我们要讲清两个问题:第一就是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条件及其基本特征;第二就是说清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城市的兴起与王权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古西欧王权、城市和教会之间的关系。 第三子目作为补充我们需要讲清楚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政治形态和历史发展过程。 学情分析 *起点能力: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本课内容属于世界中古史,某些知识初中没有涉及,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整和补充。 *学习风格: 高一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但此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和自觉学习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老师把握好上课节奏,监督学习效果。 *素养培养: 高中阶段,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自身的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历史学习方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本课通过丰富的史料,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古时期欧洲文明的多元化特征,落实五大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掌握中古早期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和基督教会神权至上,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古时期欧洲封建制度产生及发展的原因,东欧中央集权强化的原因。 【时空观念】了解中世纪这一概念并掌握中古时期欧洲的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掌握中古中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新变化的相关史实并分析其影响, 【历史解释】知道拜占庭帝国一度强大、俄罗斯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认识拜占庭帝国时期的《罗马民法大全》对西欧及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 【家国情怀】通过对西欧封建制度与拜占庭、俄罗斯中央集权制度的对比,理解不同历史条件下文明呈现的不同特征,深刻认识欧洲区域文明多元并存的面貌,树立世界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西欧封建社会产生及发展: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主要特征);王权、城市与教会的地位及相互关系2.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与俄罗斯的崛起 难点: 1.西欧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新因素——城市的兴起 2.文明的多元面貌——中古时期西欧的封建制度与东欧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的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 教学方法: 主要以讲授法、讨论法、课堂讲授与史料阅读相结合为主。 以问题为导向,通过阅读分析材料、解决每个环节问题达成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教学策略: ◎线索式教学策略 本课以“中世纪的人”为主线,将“寻求庇护的人——农民”“争取自由的人——国王、市民”和“帝国扩张中的人——国民、万民”作为抓手展开本节课的教学,分别对应本课的第一二三子目。 ◎合作探究式教学策略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拓展相结合,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发散思维的能力,拓展视野,联系现实。 ◎个性化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所用材料、图片见文档末附录部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图片,讲述卡诺莎之辱的故事,教会高于王权的中世纪欧洲是怎样的?还有没有其他特征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一探究竟。 仔细倾听,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新授】 第一子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主题一: 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 “寻求庇护的人——农民” 【概念解读】中古时期(见附录) 引导学生阅读P15罗马人与日耳曼人图片,讲述罗马帝国的衰落(P15页前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教师活动1——封君封臣制度】 阅读材料1(见文末附录)回答: 问题1:在罗马帝国衰落的过程中有一群四处寻求庇护的人,他们是谁?为什么要寻求庇护?他们与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有何关系? (西欧早期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背景) 结合教材P15和材料2(附录) 回答 问题2:概括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特点) 【教师总结】 中古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政治方面的表现——封君封臣制度 【教师活动2——庄园与农奴制】 结合材料回答 问题4:结合教材P16和图片,简要介绍看到的生产、生活状况,思考庄园经济的特点。 【教师总结】 中古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方面的表现——庄园与农奴制 【教师活动3——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 结合材料 回答 问题5:为什么庄园里会有教堂?中世纪教会拥有怎样的地位? 【教师总结】 中古西欧社会在思想方面的表现: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 思考点:奴隶与农奴有何异同?对西欧社会生产发展有何影响?(结合教材P20页问题探究部分,进行思考) 了解西欧进入封建社会的背景,掌握中古时期相关概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寻求庇护的人:农民——农奴 寻求庇护原因:战乱(兵役、天灾) 与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关系:构成中古欧洲农奴的主体,推动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 大封建领主、封君封臣制度 根据材料归纳总结: 以封土为纽带,层层分封 (2)等级森严,主臣关系分明 (3)契约关系,互尽责任与义务(封君提供土地和保护封臣提供军队,效忠和金钱) 有庄园、果园、教堂、法庭;自给自足。 中世纪教会的统治地位,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通过概念解读定位中古时期,在材料分析中理解中古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原因、基本特征及其新发展; 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增强时空观念,强化唯物史观 理解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基督教会的精神控制,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这三个方面一起构成了中古时期的西欧封建社会。
第二子目: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主题二: 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发展 “争取自由的人——国王、市民” 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政治的发展,中古时期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新变化,有一群人开始为自己争取自由、争取权力。他们是谁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堂一起了解一下。 【教师活动1——王权强化】 结合教材P16页和图片,回答: 问题1:这一时期王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促成此种变化的手段有哪些? 【教师活动2——城市兴起】 结合教材第17页,和图片(见附录),回答问题2:此时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思考城市为什么要争取自治权?归纳城市获得自治权的手段. 思考: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思考点:王权与城市兴起的关系?合作共赢 结合附录材料1及 教材【学习拓展】部分——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之特许状P21 思考王权与城市兴起的关系 掌握概念,深入思考 王权加强——通婚、征服、贵族斗争、联合市民阶层 城市兴起,发展与阻碍发展的冲突;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思考中古西欧中后期封建社会的新发展; 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王权强化和城市兴起; 两者对于西欧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理清历史发展逻辑
第三子目:拜占庭与俄罗斯 主题三: 东欧拜占庭的繁荣与俄罗斯的崛起 “帝国扩张中的人——国民、万民”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中古西欧社会的基本状况,现在通过学习拜占庭和俄罗斯这两个典型国家,一起了解一下中古时期的东欧。 【教师活动1——拜占庭】 回阅读教材第18页,结合图片(见附录),回答问题:1.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的范围;2. 6-7世纪拜占庭衰弱的过程 阅读教材第18页及史料阅读,回答 问题2:总结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 【教师活动2——俄罗斯】 结合画像和材料1,认识伊凡四世 结合教材P19和材料2,回答问题1:简单概括俄罗斯崛起的过程 阅读教材及图片,回答问题 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拜占庭帝国的繁荣——从市民法到万民法) 阅读教材及图片,回答问题 与西欧不同,中古时期的东欧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制度; 通过了解拜占庭与俄罗斯两大帝国的兴衰,来感悟东欧文明的魅力; 在东、西欧对比中感悟文明的多元化,树立世界意识
教学反思
【课堂总结】 从“寻求庇护的人”到“争取自由的人”,了解到的是中古西欧由早期到中后期地变化,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基本特征及其新发展。自由农民到农奴的转变,是西欧封建社会产生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开始争取一定程度的权利与自由:国王要争取加强王权的自由,市民要争取城市自治的自由,这对西欧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知道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新发展是王权的强化和城市的兴起。这一系列变化可以看出:人们从封建人身附庸的羁绊中、从土地的束缚中、从封建城堡中走了出来,进入城镇和工商业中心,投入市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基础,也为早期资产阶级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拉开了近代文艺复兴的序幕。 而“帝国扩张中的人”则体现了东欧的中央集权制度,展示了东欧文明的特色。 对于中古欧洲的再认识,使我们看到了“黑中有光、暗中有明”。不管是中古西欧,还是东欧,都是在延续之前灿烂文明的基础上,融合吸收其他文明而产生的,体现出文明多元共存的特点。 【课后作业】 完成一下表格,整理出中世纪欧洲的“黑暗面”与“光明面” 欧洲中世纪的表现 黑暗的表现曙光的表现西欧世界长期的分裂,中央集权的缺失;受蛮族侵略导致经济的衰退;黑死病的袭击导致人口的减少;基督教的思想专制。分权原则的确立;封建契约的盛行;近代议会的渊源;城市自治的经验与精神;流芳后世的罗马法及原则精神。
附录:史料
概念解读:中古时期
中古是指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约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间一千年来的欧洲历史。中古时代的开始,标示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威信古典时期的古代历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时代的结束,则指示出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重生)的开始。
经历早期稳定发展之后,中世纪中后期(11-15世纪)的西欧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中世纪中期(High Middle Ages)一般是从11世纪开始,到1300年结束。随后便是中世纪后期 (Late Middle Ages),是历史学者用来描述14世纪至15世纪(约1300年-1499年)欧洲历史的术语。
主题一: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
“寻求庇护的人”
第一子目:西欧封建社会——寻求庇护的人
问题1:寻求庇护的人是谁?为什么要寻求庇护?(西欧早期封君封臣制度产生的背景)
材料1 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
进入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人也有奴隶,但他们对待奴隶相对温和。一方面,日耳曼人的奴隶和罗马隶农融合成为新的生产者阶级;另一方面,日耳曼人首领和亲兵夺取大批罗马人的地产,并逐渐据为己有,自由农民在兵役和天灾等打击下日益破产,被迫求庇于新兴的大封建主,失去人身自由和土地所有权。他们与罗马的隶农和日耳曼人的奴隶融合,构成中古欧洲农奴的主体,奴隶制逐渐消失,封建制度在此基础上产生。
【产生:日耳曼文明+罗马传统的融合 】
问题2:结合教材P15和材料思考 庇护方式有何特点?(封君封臣制度的内容、特点)
材料2:
立宇人某某,谨致崇高庄严之某某大人阁下:
如众所周知,我因衣食缺乏,无以为生,请求大人本笃信上常之度诚,与慈爱为怀之善心,准许我委身于大人监护之下,我已如此作了。以后您必须供给我衣食,予我以帮助与救济,我将尽我的力量为您服务,不负您的援救与保护。【自由农民转变为农奴】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页
材料3【教材15页 学思之窗】
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一个特定的仪式: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以应得,则我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内容和特点】
——【美】约翰·巴克勒等著《西方社会史》
材料4:
在西欧大陆,由于土地是层层分封的,附庸只承认分封自己的人为封主,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则没有臣属关系。所以,在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情形使封建等级制度复杂而混乱。【内容和特点】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问题3:结合教材P16和图片,简要介绍看到的生产、生活状况,思考庄园经济的特点。
【庄园】
中古西欧的庄园最初称“维拉”(villa),来自罗马共和国后期奴隶制的农庄。但中古时期欧洲分裂为多个国家,每个国家对庄园的称呼各不相同,甚至不同时期所用名称也不相同,后被用来泛指封建主拥有的地产。一般来说,如果一个村庄属于某个领主,则该村连同其土地被称为一个庄园。庄园的土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也有草地、森林、池塘等,因此它首先是一个封建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封建主依靠农奴的无偿劳动获得收成。庄园内有教堂,由堂区神父主持宗教仪式,显示了基督教在中古西欧无所不在的影响。庄园内有法庭,负责审判庄园内部的治安案件,主持人经常是领主或其代理人,但农奴也会参会听审,有时也会通过鼓噪施加压力,保存着某些日耳曼人原始民主的特征。14—15世纪,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农奴制瓦解,庄园逐渐走向衰落。
材料5:
问题4:为什么庄园里会有教堂?中世纪教会拥有怎样的地位?
材料6:
罗马帝国因蛮族的入侵而灭亡,基督教却日渐兴盛,出现了宗教的大一统局面,天主教会控制和操纵了世俗政权成为凝聚全欧的主要力量。天主教会成为中世纪西欧无可比拟的大封建主,教皇与世俗国王争权夺利的斗争,构成了中世纪天主教会历史上的一大主题。 【中古时期基督教会的地位】
——约翰·赫斯特《极简欧洲史》
材料7:中古西欧的三种人
思考点:奴隶与农奴有何异同?对西欧社会生产发展有何影响?
材料 教材P20 问题探究
主题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发展
“寻求庇护的人”
第二子目:“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争取自由的人
问题1:这一时期王权出现了怎样的变化?促成此种变化的手段有哪些?
·国王争取加强王权的自由
材料1:王权的强化
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到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强大的王权;到15世纪晚期,法兰西基本完成统一,王权得到强化.
材料2:教材P16 手段——通过通婚、征服、联合市民阶层
问题2:此时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思考城市为什么要争取自治权?
归纳城市获得自治权的手段
·市民争取城市自治的自由
材料3:城市的兴起
10世纪起,旧的城市不断复兴,新的城市成长起来,小城市不超过5000人。13世纪大城市如巴黎、米兰、威尼斯等超过5万人的屈指可数。
材料4:教材P17——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思考点: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材料1:
从经济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13世纪起,货币地租逐渐取代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农民必须出卖一部分劳动产品,就意味着逐渐打破自给自足的经济……。封建主把庄园内的自营地出租,庄园制度解体。【经济发展】
材料2:
乡村意味着“隔绝和分散”,而城市“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市民阶层崛起】
材料3:
从政治来看,市民反对领主特权,与王权之间保持暂时的结盟关系,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王权强化】
——摘编自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材料4:
【兴办大学】
思考点:王权与城市兴起的关系——合作共赢
材料1:
中古时代王权的振兴是在城市兴起之后。城市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国王为了战胜封建贵族,取得了市民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才逐渐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13、14世纪英、法国王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强化中央政权的。但是王权的强大尚未达到任意号令天下的程度。所以在国家遇到困难时还得向僧侣、贵族、市民等级寻求帮助。于是在国王领导下的等级代表会议应运而生。当等级代表向国王妥协时,往往要求国王以改革和让步作为回报。君主的权力实际上有一定的限制。
——摘编自朱寰《略论中古时代的君权与教权》
材料2:学习拓展——英王亨利二世给予林肯城之特许状P21
主题三:东欧拜占庭的繁荣与俄罗斯的崛起
“帝国扩张中的人”
任务一:拜占庭帝国的繁荣与衰落
问题1:拜占庭帝国的繁荣——概述1.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的范围;2. 6-7世纪拜占庭衰弱的过程
扩张: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6 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拜占廷帝国所控制过的最大领土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最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到了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又将北非以西、意大利和西班牙的东南并入版图。
问题2:总结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帝国的法律成就(拜占庭帝国的繁荣——从市民法到万民法)
材料1:教材P18史料阅读
任务二:俄罗斯的崛起
问题1:结合教材P19和材料,简单概括俄罗斯崛起的过程
材料1:伊凡四世画像
伊凡四世(1530—1584),别名“伊凡雷帝”,莫斯科大公和俄国第一个沙皇。1547年,他正式加冕为沙皇。伊凡四世在位期间积极强化中央集权,1549年首次召开缙绅会议,1550年颁布新法典,并改革军役制度,组建特辖军团。他继承莫斯科扩张传统,征服了伏尔加河流域的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并与立陶宛和波兰等进行战争。他生性多疑,经常猜疑别人要谋害他,甚至连自己的亲儿子都被他处死。本图由俄罗斯画家瓦斯涅佐夫于1897年绘制,现藏于俄罗斯特列恰可夫画廊。画面上的伊凡四世阴沉着脸,正斜眼看着远处,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伊凡四世多疑暴躁的性格。
材料2:
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初)。这幅地图反映了俄罗斯扩张的过程,意在说明俄罗斯的疆土并非一直那么庞大,它今天的领土是历史上不断扩张的结果,包括侵占西伯利亚等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