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统编版六下第一单元第9课时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统编版六下第一单元第9课时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 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8:03:45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
读一读古诗中的风俗
课程目录

课时
内容总览
素养目标
01
月亮的诗
02
03
节日风俗
04
解析诗意
05
品词入境
06
解读诗题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单元任务
活动流程:子任务二:感受民俗里边的历史文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宿建德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望月怀远》
谈话引入
在众多描写月亮的古诗中,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抒怀。
















1
2
3
4
5
6
悟 诗 情
方法指导
齐读诗题
十五夜望月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以月之圆象征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始于唐朝初年,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
诗歌背景
王建 (约767—831后),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王建出身寒微,了解人民疾苦,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有《王建集》八卷,《宫词》一卷。
走进作者
诵读提示
(1)多读几遍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齐读古诗

乌鸦在树上休息。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十五夜:
中庭:
地白: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即庭中,庭院中。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查看注释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湿桂花
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解析诗句
今夜人们都望着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的身上。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解析诗句
想一想:
从诗的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
思考讨论
我认为作者看到了清冷的月光,还听到了栖息在树上的鹊鸦的声音。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以及夜间的丝丝凉意,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桂花是作者闻到了淡淡的花香。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这首诗意境真美呀,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听,所闻所感。
作者在中秋夜看到了如此景象,想到了什么?
总结诗意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唐]孟浩然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
思考: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自读自悟
《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落”字改作“不知秋思在谁家”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平淡寡味。
品词入境
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写景
抒情
十五夜望月
秋思
思念家乡亲朋
白地
鹊鸦
冷露
桂花
古诗结构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 9课时
课题:读一读古诗中的年俗——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 《古诗三首》描写了古代人们过传统节日时的习俗,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学习古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联系古代文化常识、结合课文插图等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以丰富学生对古诗中美好感情的感悟。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重难点: 1.学会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品味诗句,感知古诗大意。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
活动流程: 本单元学习主题为“文化传承,民俗大集锦”。根据单元学习内容、目标、设计三个学习任务九个学习活动,形成以学生活动为核心的学习结构。 趣味导入: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他们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像清明祭祖,端午包粽子,中秋团圆等,这些节日都由来已久,文化底蕴丰厚,值得我们学习和了解。 任务二:品民俗——感受民俗里边的历史文化。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节:创设情境,导入内容
1.谈话导入:“咏月”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大主题,同是一轮高悬的明月,在诗人笔下,却有不同情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四句,道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张若虚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和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都描绘了一幅在辽阔无边的大海之上一轮明月升起的壮美画面,意境雄浑壮阔。孟浩然《宿建德江》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哲理深刻,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吗? 在众多描写月亮的古诗中,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抒怀。 2.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十五夜望月》。(板书课题) 3.交流课题:同学们,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诗人中秋夜赏月的情景 4.了解诗人王建。 课件出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通过对咏月诗情境的创设,打开思维的闸门,回顾旧知,激发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走近作者,感受其中的特点和情绪。
设计意图: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通过谈话的方式提出教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板块二 :读出诗韵,解析诗意。
1.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自读提示:(1)多读几遍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节奏感。 3.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诗韵。 课件出示: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课件出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1)齐读诗句。 (2)同桌之间交流诗句意思。教师指名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学生交流: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树枝上栖息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课件出示: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齐读诗句。 (2)同桌之间交流诗句意思。教师指名学生说诗句的意思。 4.理解诗句,全班齐读古诗。 多种方式诵读古诗,读出诗韵。首先读得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音韵美。朗读要求逐步提高,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古诗的美。 通过诗的注释了解诗意。为进一步感受诗歌,做知识的铺垫。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连词成篇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通过多次诵读古诗,理解诗句中的感情。
第三节: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1.教师提出要求:从诗的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风景? 学生汇报: 预设1:我认为作者看到了清冷的月光,还听到了栖息在树上的鹊鸦的声音。这两句诗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图景,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情。 预设2:“冷”字写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以及夜间的丝丝凉意,是从触觉的角度写的。桂花是作者闻到了淡淡的花香。 (教师板书:写景:白地 明月 鹊鸦 冷露 桂花) 2.教师总结: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枝上安歇着乌鸦。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这首诗意境真美呀,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描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听,所闻所感。 3.教师引导提问:作者在中秋夜看到了如此景象,想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 预设:诗人因自己望月而想到天下人此刻也都在遥望这一轮明月。 教师继续发问:诗人由此用委婉的语气发出了什么疑问?想借此抒发怎样的感情? 预设: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抒发思念友人的感情。 (板书:思念故乡的亲朋好友) 4.教师提出要求:“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请你想一想,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把你想到的诗句跟同学们分享。 (1)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2)学生汇报: 预设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预设: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预设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唐]孟浩然 5.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全诗营造了月圆人缺、静寂孤苦的氛围,抒发了诗人的离别之情、思念之情。 6.《全唐诗》在收录这首诗时将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有表现力? “落”字更有表现力,“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同时也与“无声”相契合,凸显月夜的静。而“在”字则相形见绌、寡淡无味、平平无奇。 7.齐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关键词语展开想象,想象画面,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迁移运用,回顾旧知,想一想自己以前学过的通过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通过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点评这两个字的区别,感受诗人用字之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