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自主学习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24年2月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45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5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客观题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0.5mm黑色签字笔答题。
第Ⅰ卷(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两河流域古文明沿两河由南往北单线溯流而上,阶梯性发展;埃及古文明沿尼罗河由南往北顺流而下,也是阶梯性发展;爱琴海流域的古文明也是由其南端的海中岛国,即克里特文明,越海向北发展为伯罗奔尼撒岛上的迈锡尼文明,再往北影响了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由此可知,这些古文明( )
A.发展模式受社会性质的影响 B.扩展方向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C.具备了早期世界帝国的特征 D.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经济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3.亚里士多德曾说:“我们确认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每个隔离的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之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亚里士多德旨在强调 ( )
A.民主政治对公民的作用 B.城邦对人民个人的重要性
C.公民集体意识的重要性 D.雅典民主是所有人的民主
4.亚历山大通过东征,从西方到东方,从希腊到印度,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他的名字被后世的人们传颂。这是因为东征和帝国的建立( )
A.使罗马帝国进入到黄金时期 B.促进了东西方间的贸易往来
C.给东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D.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
5.分析如表中人类早期区域文明的成就,可以得出( )
古代中国 古代埃及 古代西亚 古代印度 古代希腊
青铜器 都江堰 太阳历 金字塔 《吉尔伽美什》 60进位制 种姓制度 创造从1到 9的数字 城邦民主政治 帕特农神庙
A.城邦国家形成,各国文字出现 B.早期各区域文明是同时产生的
C.各地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D.文化多样,折射人类社会生活
6.在中古时期,西欧文学艺术创作的很多素材来自《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6–7世纪,唯一有文化的人是教士,唯一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756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建立“教皇国”,欧洲逐渐形成了王权与教权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教会控制中古西欧社会的一切权力 B.中古时期西欧政治的黑暗和腐朽
C.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特殊地位 D.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7.中世纪早期,农奴要为庄园主提供约定数量的劳动和少量的指定物品。12世纪时,固定地租和分成式地租制兴起,逐渐取代了庄园原来的劳役地租制。到16世纪,庄园主和农奴的关系转变为地主和佃户、雇佣劳动者或独立的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 )
A.表明西欧开始出现了土地租佃关系 B.固化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自耕农阶层
C.反映出西欧庄园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D.进一步瓦解了西欧的封建庄园经济
8.中古时期,西欧城市市民从事商业贸易和手工业活动,积极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王统一事业的进程。从长远来看,市民阶级的兴起( )
A.导致基督教会权力不断扩大 B.促进封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C.有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D.削弱了封建贵族和国王的势力
9.中世纪的西方文化,比起同时代的阿拉伯、印度和中国都要落后,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在那里几乎灭尽,赖有阿拉伯文版本将其保存,并在中世纪的后期译成拉丁语等西方语言重新回到欧洲。这表明阿拉伯文化( )
A.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 B.直接促成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
C.保存并传播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D.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10.646年,日本政府宣布改革“当遵上古圣王之迹而治天下,复当有信可治天下”,孝德天皇与中大兄皇子召集群臣宣誓:“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覆地载,帝道唯一”。这表明改革旨在( )
A.奠定儒学的主流地位 B.确立封建伦理道德观
C.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 D.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
11.9-11世纪,西非人掌握了铁器和青铜器的冶炼技术;东非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与阿拉伯地区和中国都有贸易往来;南部非洲的大津巴布韦都城遗址由石块垒砌而成。这表明( )
A.中国与非洲交往源远流长 B.古代非洲文明发展程度较高
C.非洲文明地域性差异明显 D.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12.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郑和)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持久的政府支持
B.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C.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制度与经济形态存在巨大差异
D.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13.14世纪以来,货币成为西欧普遍的交换手段,贵族用货币购买奢侈品,农民用货币缴纳地租,手工工场主、租地农场主和商人需要更多的货币以便扩大经营。这一状况( )
A.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反映了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
C.蕴含着新航路开辟主要动因 D.引发了西欧社会的价格革命
14.奴隶贸易严重地破坏了非洲社会的发展。部族之间相互猎取对方人口,引起部落间冤冤相报的战争,导致部落和民族之间原有的社会联系被破坏。一些中世纪建立的国家消失了,新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被中断。这说明奴隶贸易( )
A.阻滞了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 B.打破了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
C.加速了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5.下表为16—17世纪欧洲部分新型商贸机构统计表。该表反映了当时欧洲( )
时间 国家 机构名称
1531年 荷兰 安特卫普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
1580年 意大利 里亚尔布市场银行
1600年 英国 大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1621年 德国 纽伦堡银行
A.封建经济已经崩溃 B.银行垄断了商业的发展
C.价格革命影响巨大 D.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分析题
16(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摇篮,文明的种子从这些地区传播到全球各地。按照由东及西的次序排列,它们是:中国印度次大陆“肥沃的新月形地带”和地中海地区。……印度曾深深地影响过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宗教生活,为东南亚整个文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成分,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将它的文化影响扩展到世界各地。
——摘编自[澳]巴沙姆《印度文化史》
材料二 文明独立发展,因此在文化上也表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点,大体来说,印度人重视宗教,中国重视伦理教化,希腊追求理性,罗马人注重实用,埃及人讲求来世。当然,这些特点不是绝对的,有些是各文明所具有的,有些则相互渗透。如佛教曾传入中国、东南亚、日本和朝鲜,希腊人曾统治埃及和西亚,罗马人曾领有东地中海和高卢等地区,并给这些地区的历史发展以巨大影响。
——摘编自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任举三例说明古代印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6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古代文明交流的认识。(6分)
17.(16分)【西欧城市发展】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西欧社会逐渐安定下来,人口的增长,以及农业、采矿业、渔业等产量的提高,都相应的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行政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是这样的典型……当市民们获得权力和财政资源时,他们通常能说服国王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在一个单独的市镇内联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西欧各区域和部分国家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表(%)
1500 1550 1600 1650 1700 1750 1800
西北欧 6.6 7.2 8.2 10.9 13.1 13.6 14.9
中欧 3.7 4.0 5.0 6.0 7.1 7.5 7.1
地中海区 9.5 11.4 13.7 12.5 11.7 11.8 12.9
英格兰和威尔士 3.1 3.5 5.8 8.8 13.3 16.7 20.3
低地国家 18.5 19.5 21.5 26.1 28.6 24.7 23.0
意大利 12.4 12.8 14.7 14.0 13.4 14.2 14.4
注:低地国家包括今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北部地区——摘编自王渊明《近代早期西欧城市的发展》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形成的原因。(6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1500-1800年城市人口的主要变化及原因。(10分)
18.(13分)近代早期的物种交换是指动植物、人口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迁移到美洲的白人把旧世界的各种家畜(特别是马、牛和羊)以及农作物(小麦、燕麦等)带到新世界。……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
从1518年到1600年,美洲有记载的传染病大爆发就有17次,数百万人失去了生命。……据估计,近代早期300年间,美洲和大洋洲有1亿人死于传染病。
印第安人人口大量减少的同时,欧洲白人及非洲黑人大批涌到美洲。……于是出现了印欧混血人种,他们的人数在许多地区超过欧洲人及印第安人。在西印度群岛,……出现黑白混血儿。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材料二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物种大交换的影响。(5分)
简要指出推动近代早期物种大交换的主要因素。(8分)
19.(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印记”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63年 轮船招商局设立,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企业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建立,是当时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1895年 康有为发起成立上海强学会,“专为中国自强而立”
1896年 黄遵宪和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
1903年 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1911年 同盟会联络光复会和上海商团响应武昌起义,获得胜利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上海是全国最大之转运码头,内地货之运往外洋及沿海各埠者,或外洋货物之运往内地者,多以上海为转口地点。一批新型的中国商人,在通商口岸同外国侨民的交往中,学到了西方经营企业的方式。资本日益充实,组织日益完善,业务日益发达,己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上海附近和安徽省等地外出觅生者最多,而技术工人及汽缸工则多为广东或宁波人,他们成为上海近代工业早期技术工人的骨干。
——摘编自肖照青《上海在近代中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及其历史因素研究》
上海见证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请结合材料一加以说明。(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成为近代中国中心城市的条件。(6分)淄博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2月自主学习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单选题
1-5BBCDD 6-10CDCCC 11-15CCCAD
材料解析题
16.(12分)
(1)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摇篮,诞生了人类早期文明;印度创立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按位计值的方法,推动人类进步;印度诞生了佛教,影响了人类的宗教生活。(6分)
(2)不同地区文明独立发展,具有多元特征;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相互交流与借鉴;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要积极吸收借鉴外来文明。(6分)
17.(16分)
(1)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每点2分共6分)
(2)变化:从总体上看,城市人口比重显著上升;从区域上看,1500年地中海地区(地中海区和意大利)的万人以上城市比重居西欧首位,至1800年,西北欧超过地中海区。(每点2分共4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人口迁徙;工业革命与城市化;(每点2分共6分)18.(13分)
(1)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导致了人种重新分布;使新人种出现;传染病导致美洲和大洋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导致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任选其中5个要点5分)
(2)新航路开辟;西欧早期殖民扩张;世界贸易;世界人口的流动和迁移;物种自身的生物优势。(任选其中4个要点8分)
19.(14分)
(1)器物层次:洋务派在上海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2分)
制度层次:维新派在上海建立学会、创办报刊,宣传维新变法;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4分)
思想层次: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兴起,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
共8分,历史事件4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相应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或层次的变化4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点出学习制度均可得分。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重要的港口码头(或对外贸易的枢纽)最早开辟为通商口岸,西方文明传入较早(或受工业文明的冲击)工商业和金融业发达;外来移民大量涌入,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或劳工来源广泛等)。 (任意3点即可得6分,全部照抄材料不得分,适当改编语言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