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15)(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15)(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9:02:18

文档简介

山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15)·解析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一)
①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应被认定为作品,是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从目前有关人工智能的各种报道和描述来看,至少在现阶段,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与为形成作品所需的智力创作存在本质区别。以修图软件为例,它可利用 “深度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将照片或图片处理成印象派等各种绘画风格。如仅从结果来看,多数人都会以为是画家绘制而成。然而,该项人工智能对照片或图片的处理,与绘画者根据照片或图片创作同样风格画作的行为相去甚远。
②绘画者即使熟知印象派的画风,也了解将普通照片或图片绘制成印象派画作应当遵循的一般方法,绘制过程还是为绘画者留下了发挥空间。绘画者可以凭借自己对印象派的理解,在线条的位置、粗细和弯曲度方面作出选择,在造型、明暗、色彩等因素上进行处理,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感情。由此产生的绘画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多名绘画者在具有相同专业水准的情况下,以同一照片或图片为基础,绘制成的印象派画作也会存在差异。即使对同一名绘画者而言,如果事隔几年后要求其再次将同一照片或图片绘制成印象派画作,也很难绘制出与前一次画作几乎完全相同的画作。
(节选自王迁《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2017年发表)
(二)
①作为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典型代表的通用型对话系统ChatGPT“表现出强大的任意任务的对话理解、复杂逻辑推理、多风格长文本生成以及程序代码自动生成等能力,初步实现通用认知智能”。对用户所提问题或要求,会以互联网中几乎所有公开的内容为数据基础进行回应,而且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进一步指示生成灵活多样的新内容,个性化大大增加。这就导致其生成内容在形式上更加接近人类的创作成果。
②近年不少论著否定“著作权法只保护人的作品”的观念,认为新的主体哲学理论断然舍弃了以自然人作者为中心的创作观,究竟是谁在创作,作者为何创作都显得不再重要,应当“无问其是否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本性”;独创性的判断也应当遵循客观标准,只要特定内容本身具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即能为公众提供与人类作品相同的利益,就应当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的保护,而不能采用该特定内容“背后是否是人”的主观标准。换言之,著作权保护的应是创造力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创造力。我将这一类观点统称为“独创性客观说”。
③我认为“独创性客观说”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以著名的猕猴自拍照案为例,一只猕猴抢走了摄影师的照相机并模仿摄影师的动作举着相机按快门,其拍出的照片中有一张自拍照。机缘巧合,该照片的拍摄时机与焦距都恰到好处,照片中的猕猴呲牙咧嘴,仿佛是在摆造型。该摄影师在网站上公布了该照片,并将其收入书中出版,称自己和出版社为版权人。美国一家动物保护组织为此起诉摄影师、网站和出版社,要求法院认定猕猴对该自拍照享有版权,而展示该自拍照并将其收入书中出版的行为侵害了猕猴的版权,应返还侵权所得利润。试问在此案中,法院在已经查明该自拍照为猕猴拍摄的情况下,是否应当“断然舍弃以自然人作者为中心的创作观”,不问该自拍照的“背后是否是人”,而是对独创性的判断遵循客观标准,强调“著作权保护的应是创造力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创造力”呢?
④猕猴的自拍照当然不能作为摄影作品受到保护。但其原因并非该照片缺乏纯粹形式意义上的“独创性”,也不是其不属于猕猴独立劳动的产物,而是将其认定为作品并提供著作权保护会从根本上违反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即使抛开哲学意义上对人类创作的终极思考,也应当认识到各国之所以要制订著作权法,是希望通过保障作者能从他人对作品的利用中获得相应的报酬,鼓励作者进行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作品创作。作品的质量越高,市场潜力越大,他人向自己获取许可的需求就越强烈,可以取得的收益也就越多。这不仅可以促使作者本人积极投身于作品的创作,以获取更大的声誉和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且对于具有创作潜力的其他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使其也愿意从事创作。通过这种激励效应,实现著作权法鼓励作品创作的立法目的。不言而喻的是,要通过著作权法规定的专有权利和保护机制达到鼓励创作的效果,关键是立法设定的鼓励对象能够理解和利用上述激励机制。猕猴当然可以被激励,但动物不可能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保护机制,更不可能利用著作权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因此动物当然不可能是著作权法所鼓励的对象。至于人工智能,其核心是计算机程序、算法、模型和数据库等,更不可能受到著作权法的“激励”。因此,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认定为作品并提供著作权保护,不符合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
(节选自王迁《再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2023年发表)
1.根据第(一)部分,2017年以前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具有 的特征。(3分)
【答案】缺少个性化、每次生成都雷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结合“然而,该项人工智能对照片或图片的处理,与绘画者根据照片或图片创作同样风格画作的行为相去甚远”可知,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特征应与绘画者的绘画相对。
再结合“……由此产生的绘画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很难绘制出与前一次画作几乎完全相同的画作”,可抓住“个性化”“很难完全相同”的特点进行作答,即2017年以前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具有“缺少个性化、每次生成都雷同”的特征。
2.根据第(二)部分,下列属于2023年作者再次撰文的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新一代人工智能功能强大,生成物接近人类作品,使问题变得复杂。
B.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已具有人类智慧,不可不用法律加以约束。
C.著名的“猕猴自拍案”让人们对主体哲学理论产生疑问,需要澄清。
D.著名的“猕猴自拍案”已成为支持“独创性客观说”的最有力依据。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已具有人类智慧,不可不用法律加以约束”错误,原文只说ChatGPT“表现出强大的任意任务的对话理解、复杂逻辑推理、多风格长文本生成以及程序代码自动生成等能力,初步实现通用认知智能”,并未说其“已具有人类智慧”;且材料是讨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问题,并未说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不可不用法律加以约束。
C.“让人们对主体哲学理论产生疑问”错误,“近年不少论著否定‘著作权法只保护人的作品’ 的观念,认为新的主体哲学理论断然舍弃了以自然人作者为中心的创作观”并不说明“人们对主体哲学理论产生疑问”。
D.“已成为支持‘ 独创性客观说’的最有力依据”错误,结合“我认为‘ 独创性客观说’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以著名的猕猴自拍照案为例……”可知,作者举著名的“猕猴自拍案”这个例子,恰恰是为了证明“独创性客观说”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故选A。
3.根据第(一)(二)部分的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2017年前人工智能核心是算法,而2023年前后其核心不是算法。
B.作者认为猕猴与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永远都是随机的,不是自主创造。
C.作者认为著作权法最为重要的是保护“人”的创造力,这由立法目的决定。
D.作者认为著作权法无法使猕猴和人工智能获得名利,所以不能适用于它们。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中的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A.“2017年前人工智能核心是算法,而2023年前后其核心不是算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至于人工智能,其核心是计算机程序、算法、模型和数据库等”,可见“2023年前后其核心不是算法”说法错误;而且材料中为提及2017年前人工智能核心是什么。
B.“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永远都是随机的”错误。结合“ 多名绘画者在具有相同专业水准的情况下,以同一照片或图片为基础,绘制成的印象派画作也会存在差异。即使对同一名绘画者而言,如果事隔几年后要求其再次将同一照片或图片绘制成印象派画作,也很难绘制出与前一次画作几乎完全相同的画作”可知,反倒是人类的画作不会完全相同,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每次都是雷同。
D.“作者认为著作权法无法使猕猴和人工智能获得名利”错误,结合“猕猴当然可以被激励,但动物不可能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保护机制,更不可能利用著作权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因此动物当然不可能是著作权法所鼓励的对象”可知,应是猕猴和人工智能不可能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而不是“著作权法无法使猕猴和人工智能获得名利”。
故选C。
4.其他学者参与本次讨论,使用下面的事例表达观点,其观点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4分)
事例:摄影师带徒弟去郊外拍摄风景照,自己完全不动手,而指示徒弟将摄影器材安置在特定地点,让镜头对准特定方向,并告之焦距、光圈和快门速度等数值的设置以及按下快门的时机。徒弟在此过程中提出了拍摄建议,而且被摄影师所采纳,那么摄影作品也包含了徒弟的贡献。
A.因为人类为创造把人工智能当作工具,所以生成物著作权皆应属于运用工具的人类。
B.无论人工智能是否参与到创作中,其生成物能否受到著作权法保护都由人类来决定。
C.即使人工智能为著作的产生贡献了创造力,其合作生成物也不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D.如果人工智能为著作的产生贡献了创造力,其合作生成物就可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按照事例表达的观点“那么摄影作品也包含了徒弟的贡献”可知,作品如果包含了人工智能的贡献,其合作生成物就可受到著作权的保护。
故选D。
5.结合第(二)部分的②③④段,对作者反驳“独创性客观说”的有效性进行评价。(6分)
【答案】作者的反驳是有效的。
首先,作者的反驳很有针对性,即针对“独创性客观说”的立论前提进行反驳,其立论前提是依据主体哲学理论将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由人扩展到“非人”,由“人的创造力”扩展到了“创造力本身”。
接着,作者并未纠缠于此,而是以对“猕猴自拍案”为例,重在辩证分析,他没有否定猕猴具有智力和某些独创性,但马上追问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即当初为何要以“人”为保护对象,这种溯源式追问到“前提”的“前提”,即对著作权法立法之根的理解。从立法目的上进行驳斥,等同于认为“独创性客观说”连著作权法本身都没有理解准确,怎么能够运用此法来维护自身观点呢?因此,作者的反驳有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
结合“我认为‘独创性客观说’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以著名的猕猴自拍照案为例……不问该自拍照的‘背后是否是人’,而是对独创性的判断遵循客观标准,强调‘著作权保护的应是创造力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创造力’呢”可知,首先,作者的反驳很有针对性,即针对“独创性客观说” 的立论前提进行反驳,其立论前提是依据主体 哲学理论将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由人扩展到 “非人”,由“人的创造力”扩展到了“创造力本身”。
结合“而是将其认定为作品并提供著作权保护会从根本上违反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即使抛开哲学意义上对人类创作的终极思考,也应当认识到各国之所以要制订著作权法,是希望通过保障作者能从他人对作品的利用中获得相应的报酬,鼓励作者进行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作品创作……”可知,接着,作者并未纠缠于此,而是以对“猕猴自拍案”为例,重在辩证分析,他没有否定猕猴具有智力和某些独创性,但马上追问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即当初为何要以“人”为保护对象,这种溯源式追问到“前提”的“前提”,即对著作权法立法之根的理解。从立法目的上进行驳斥,等同于认为“独创性客观说”连著作权法本身都没有理解准确,怎么能够运用此法来维护自身观点呢 因此,作者的反驳有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儿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及等吐出一口浓痰,喘了些时,才整个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尖、口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猛的,“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已经不像早上那样感到沉重,忧虑了,自然不是因为如鱼得水。他觉得倘使京城只传来加税的消息,没有提起别的,那么,夜来听到的消息,大概并不是事实。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着气说,“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①宋王,即刘裕,小名寄奴,陶渊明曾在其手下做参军。419年刘裕被东晋王朝封爵为宋王,420年其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东晋灭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反复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
B.文中“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活现状。
C.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出身不凡,有了他,皇帝不用愁,可见当时民众对刘裕的认可,对政治局势的无知,感觉迟钝。
D.“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孩子互指对方像爸爸,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错误。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语气中含着否定的意味,且从下文阿宣、阿舒互相推诿,不愿意干出一番事业,留名后世,表明他们并未深受父亲影响,以父亲为榜样。
故选D。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前后两次写到刘裕“黑而且丑”的面孔浮在眼前,这两次描写都突出了陶渊明对刘裕厌恶、愤怒、仇恨的心理。
B.“畜生”“不要胡说”这两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目光短浅的彻底失望。
C.结尾“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
D.小说中三次写到柳枝在风中的状态,都起到了营造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陶渊明的心理以及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都突出了陶渊明对刘裕厌恶、愤怒、仇恨的心理”错误,第一次“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有厌恶,没有愤怒、仇恨。
B.“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目光短浅的彻底失望”错误,父子之间一连串的语气词说明他们情绪低沉,谈话气氛沉闷;且陶渊明失望的是儿子胸无大志。
D.“都起到了营造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陶渊明的心理以及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分析错误。开头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结尾深化主题。
故选C。
8.“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体现了陶渊明性格的转变。作者塑造的陶渊明由淡泊名利、心系田园转变为积极入世、勇于担当、希望名留青史。
②让陶渊明与孩子们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在此联系了创作的时代背景,暗示了当时国民的软弱和退让,缺乏血性。
③点明了小说主题。作者希望年青人在民族危难、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能挺身而出,做出自己的贡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
在人物形象上,“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这是陶渊明对孩子们说的话,这句话明确表露出陶渊明的思想是渴望干一番事业,留名青史,可见其积极入世的心态,而不再是淡泊名利、心系田园,体现了陶渊明性格的转变。
在内容上,陶渊明与孩子们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这是阿端说的话,表明他重名节的思想,但也有逃避退缩之嫌;“留名声的事情”“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这是阿宣和阿舒的话,有着明显的软弱和自欺。作者在此联系了创作的时代背景,孩子们的言行暗示了当时国民的软弱和退让,缺乏血性。
从主题上,点明了小说主题。结合写作背景“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可知,此时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进行军事演习,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关头,作者借陶渊明的口表达出自己的希望,年青人应该挺身而出,做出自己的贡献。
9.在《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等诗文中,陶渊明展示出来的形象与这篇小说中的形象是有所不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的陶渊明的形象。(6分)
【答案】①虽归隐田园,仍忧心国事。他退隐之后,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刘裕是否造反,“但愿这不是事实”道出了他对时局的牵挂;看到朝廷有中兴的气象,“高兴得很”,还想“北上游历一转”,体现出他对朝廷中兴的期盼;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的消息”,说明他关心国家的未来。
②内心深处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开始教育孩子要“有血气”,要建功立业,留名青史;听到东晋灭亡的确切消息后,感叹“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后悔自己当年的不作为。
③对篡权夺位的刘裕十分愤慨。在深深的绝望中,他连夜动笔,用写诗的方式进行反抗,想要给后人“留一点教训”,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小说“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但愿这不是事实呵”“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的消息”可知,这篇小说中陶渊明虽归隐田园,仍忧心国事。他退隐之后,心里还一直惦记着刘裕是否造反,道出了他对时局的牵挂;看到朝廷有中兴的气象高兴,体现出他对朝廷中兴的期盼,说明他关心国家的未来。
由小说“‘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可知,这篇小说中陶渊明内心深处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教育儿子要建功立业,听到东晋灭亡的确切消息后,后悔自己当年的不作为。
由小说“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可知,这篇小说中陶渊明对篡权夺位的刘裕十分愤慨。在深深的绝望中,他连夜动笔,用写诗的方式进行反抗,想要给后人“留一点教训”,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祖武德五年春,刘黑闼自称汉东王,改元天造,定都洺州。以范愿为左仆射,窦建德时文武悉复本位。其设法行政,悉师建德,而攻战勇决过之。幽州总管李艺将所部兵数万会秦王世民讨刘黑闼,黑闼闻之,留兵万人,使范愿守州,自将兵拒艺。夜,宿沙河,程名振载鼓六十具,于城西二里堤上急击之,城中地皆震动。范愿惊惧,驰告黑闼,黑闼遽还,战于徐河,所失亡八千人。水人李去惑据城来降,秦王世民遣王君廓将千五百骑赴之,入城共守。二月,刘黑闼引兵还攻水。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余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 世民恐王君廓不能守,召诸将谋之,曰:“若甬道达城下,城必不守。”行军总管罗士信请代君廓守之。世民乃登城南高冢,以旗招君廓,君廓帅其徒力战,溃围而出。士信帅左右二百人乘之入城,代君廓固守。黑闼昼夜急攻,会大雪,救兵不得往,凡八日,丁丑,城陷。黑闼素闻其勇,欲生之,士信词色不屈,乃杀之,时年二十,后赐谥勇。辛巳,世民拔水。三月,世民与李艺营于水之南,分兵屯水北。黑闼数挑战,世民坚壁不应,别遣奇兵绝其粮道,与刘黑闼相持六十余日。黑闼潜师袭营,世民引兵掩其后以救之,为黑闼所围,尉迟敬德帅壮士犯围而入,世民乘之得出。世民度黑闼粮尽,必来决战,乃使人堰水上流,谓守吏曰:“待我与贼战,乃决之。”丁未,黑闼帅步骑二万南渡水,压唐营而陈,世民自将精骑击其骑兵,破之,乘胜蹂其步兵。黑闼帅众殊死战,自午至昏,战数合,黑闼势不能支,先遁,余众不知,犹格战。守吏决堰,水大至,深丈余,黑闼众大溃,斩首万余级,溺死数千人,黑闼与范愿等二百骑奔突厥,山东悉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余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
B. 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余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
C. 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余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
D. 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余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城四旁皆有水”是个完整的句子,联系紧密不能断,如断为“城四旁”,句子没有谓语,排除CD;
“于城东北”是“筑二甬道”的地点,是状语成分,联系紧密不能断,排除B。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水城四周都是水,水宽五十多步,刘黑闼在城东北修建二条甬道用来攻城;秦王李世民三次带军救援,都受到刘黑闼的阻拦,无法前进。
故选A。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改元,指中国历史上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皇帝在位期间只有一个年号。
B. 丁丑,丁为天干第四位,丑为地支第二位,干支相配用来纪年纪月或纪日,文中是纪日。
C. 赐谥,古代在大臣去世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评定称号,“勇”体现了罗士信的勇武。
D.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其目的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每个皇帝在位期间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比如汉武帝就有很多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等。
故选A。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刘黑闼自称汉东王后,召回窦建德时的文武官员,法令和施政方式完全承袭窦建德,但是作战素养超过他。
B. 李世民在李去惑投降后,派王君廓协同防守水县,在刘黑闼攻打水县时,又亲率王君廓突破了重围出城。
C. 水县告急时,罗士信主动请缨替换王君廓,后因遭遇大雪,救兵不至,水县被攻破,他拒降而被杀。
D. 李世民亲率部属与刘黑闼在唐营前展开激烈战斗,几度交锋将刘黑闼击溃,斩首万余人,平定山东。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刘黑闼攻打水县时,又亲率王君廓突破了重围出城”错误。根据原文“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世民乃登城南高冢,以旗招君廓,君廓帅其徒力战,溃围而出。”可知,李世民是登上城南的高坟,用旗语招王君廓,王君廓一人率领部下奋战,突出包围的,选项中“亲率王君廓破了重围出城”错误。
故选B。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范愿惊惧,驰告黑闼,黑闼遽还,战于徐河,所失亡八千人。
(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班固《汉书·苏武传》)
【答案】(1)范愿惊慌失措,派飞骑报告刘黑闼,刘黑闼迅速返回州,双方在徐河交战,损失八千人。
(2)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惊惧”,惊慌害怕;“遽”,迅速;“战于徐河”,状语后置,译为“在徐河交战”。
(2)“壮”,意动用法,以为壮;“系”,拘捕。
14. 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军的哪些做法体现了用兵的智慧。(3分)
【答案】(1)李去惑降唐,秦王李世民派王君廓进城与李去惑共同守城。
(2)面对刘黑闼的挑战,紧闭营寨不战,却另派奇兵切断了刘黑闼的粮食运输线。
(3)命人在水上游筑坝截断河水,交战时决开堤坝,水淹敌军。
(4)亲率精骑攻打刘黑闼的骑兵,并乘胜追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根据原文“水人李去惑据城来降,秦王世民遣王君廓将千五百骑赴之,入城共守”可知,面对据城来降的李去惑,并没有放任不管,而是让王君廓率领人马共同防守,以防出现变故。
(2)根据原文“黑闼数挑战,世民坚壁不应,别遣奇兵绝其粮道,与刘黑闼相持六十余日”可知,面对刘黑闼的多次来挑战,李世民表面上坚壁不应战以示弱,暗地里却另派奇兵切断了刘黑闼的粮食运输线。
(3) 根据原文“世民度黑闼粮尽,必来决战,乃使人堰水上流,谓守吏曰:‘待我与贼战,乃决之。’”可知,李世民推测刘黑闼的粮食已经吃光,必定前来决战,于是命人在水上游筑坝截断河水,交战时水淹敌军。
(4)根据原文“世民自将精骑击其骑兵,破之,乘胜蹂其步兵”可知,李世民亲自率领精锐骑兵,鼓舞士气,攻打刘黑闼的骑兵,并乘胜追击。
参考译文:
高祖武德五年的春天,刘黑闼自称为汉东王,改年号为天造,都城设在洺州。任命范愿为左仆射,窦建德时期的文武官员全部恢复了原来的职位。刘黑闼设立的法令行政,全部效法窦建德,但他作战勇猛果敢则超过窦建德。唐幽州总管李艺率领他的几万部队会同秦王李世民讨伐刘黑闼,刘黑闼闻讯,留下一万兵力,命范愿守卫州,自己率军抵抗李艺。夜晚,刘黑闼在沙河县宿营,程名振带六十面大鼓,在州城西二里处的河堤上猛擂鼓,城中的地面都感到震动。范愿惊慌失措,派飞骑报告刘黑闼,刘黑闼迅速返回州,双方在徐河交战,损失八千人。水县人李去惑占据城池降唐,秦王李世民派王君廓率一千五百名骑兵赴水,进城与李去惑共同守城。二月,刘黑闼带军回师攻打水。水城四周都是水,水宽五十多步,刘黑闼在城东北修建二条甬道用来攻城;秦王李世民三次带军救援,都受到刘黑闼的阻拦,无法前进。李世民怕王君廓守不住城池,召集众将领商议救援之事,李世说:“如果甬道修到城下,城池必定失守。”行军总管罗士信请求代替王君廓守城。李世民于是登上城南的高坟,用旗语招王君廓,王君廓率领部下奋战,突出包围,罗士信趁机率二百士卒进城,代替王君廓坚守城池。刘黑闼昼夜猛攻水,恰逢大雪,唐军无法增援,经过八天,丁丑(二十五日),水城陷落。刘黑闼早就听说罗士信勇猛,不想杀他,罗士信言语态度威武不屈,于是刘黑闼杀了他,当时罗士信仅二十岁。后被追封谥号为勇。辛巳(二十九日),秦王李世民攻下水。三月,李世民和李艺在水以南扎营,分兵驻扎在水以北。刘黑闼多次来挑战,李世民坚壁不应战,却另派奇兵切断了刘黑闼的粮食运输线。秦王李世民与刘黑闼相持六十多天。刘黑闼暗中率军袭击李世的营地,李世民带兵突然袭击刘黑闼的背后以救援李艺,结果被刘黑闼包皮围,尉迟敬德率领壮士冲入包皮围圈,李世民趁势脱险。李世民推测刘黑闼的粮食已经吃光,必定前来决战,于是命人在水上游筑坝截断河水,对看守堤坝的官吏说:“等我和敌人交战时,就决开堤坝。”丁未(二十六日),刘黑闼率领两万步兵骑兵向南渡过水,逼近唐军营寨列阵,李世民亲自统率精锐骑兵攻打刘黑闼的骑兵,打败了刘军,乘胜用马踩踏刘的步兵。刘黑闼带领部队殊死战斗,从中午到黄昏,几度交锋,刘黑闼的兵力无法再坚持下去。刘黑闼先逃跑,其余的将士不知道头领已经逃走,还在继续格斗。唐看守堤坝的官吏决开堤坝,水一下子涌到战场,水深一丈多,刘黑闼的军队大败,一万多人被杀,几千人被淹死,刘黑闼与范愿等二百人骑马逃入突厥,唐平定了整个山东地区。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浣溪沙·翠葆参差竹径成
[宋]周邦彦
翠葆①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晴。
【注】①翠葆:原指帝王仪仗的一种,这里形容竹子的青翠茂盛。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标,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的最后一句是过渡,“小池”既是上句“新荷跳雨”的补笔,又是下片“水摇扇影”的优线。
B.词的上片用“转”写出池边小亭栏杆的曲折多姿,下片以一“弄”学写出了柳梢随风曼舞的娇柔。
C.整首词随雨布景,对雨来、雨停之景进行刻画;旨在描绘一个青翠欲滴、蜿蜒曲折的郊外竹径。
D.词人以新颖的构思和灵巧的笔触,描绘乃一幅情趣盎然的池景图,创造出清新优美的意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旨在描绘一个青翠欲滴、蜿蜒曲折的郊外竹径”错误。词人以景写情,融情于景。全词六句,句句写景,通过描绘翠竹成荫、雨打新荷、小径通幽、风牵帘衣、扇影轻摇、残日斜照等画面,渲染了夏日的清爽,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闲适惬意的心情。
故选C。
16.宋人曾赞叹周邦彦词“模写物态,曲尽其妙”,作者是如何写出“荷”“燕”“鱼”三种景物的情态之妙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写“荷”:比拟手法,以动写静。把落在荷叶上又不断溅起的雨点比作泪珠倾泻,刻画了雨水在新荷上滚落的姿态:以动态的雨滴写出了静态的荷叶的清新可爱。
写“燕”:拟人手法。雨停燕回,一个“急”字赋予燕子欲归不能的焦躁和烦乱情态。
写“鱼”:拟人手法。“惊”字生动地刻画了游鱼敏锐的条件反射及瞬间变化的情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新荷跳雨泪珠倾”一句意思是新鲜的荷叶上雨滴四溅,仿佛泪珠流下。“跳”赋予“雨”人或物的动作,富有动态美,“泪珠倾”把落在荷叶上又不断溅起的雨点比作泪珠倾泻,生动地刻画了雨水在新荷上滚落的姿态,以“雨”的动态衬托荷叶的“静”态,突出了荷叶的清新可爱。
“风约帘衣归燕急”一句意思是帘幕被清风斜斜吹起,雨中的燕子急于归巢。“急”是着急的意思,诗句用来形容“归燕”,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燕以人的情态,大雨初停,因下雨未来得及归巢的燕子着急飞回,“急”字形象地写出燕子在雨来之时欲归不能的焦躁和烦乱情态。
“水摇扇影戏鱼惊”意思是水面上摇晃着扇子的影子,惊起了游弋的鱼儿。“惊”是惊吓之意,此处赋予鱼儿人的情态,生动地写出水中的鱼儿感受到水面上摇晃着扇子的影子,迅速四散逃离的画面,写出了鱼儿的反应迅速及敏锐,令人想象鱼儿的迅速游离导致水面的瞬间变化,极具画面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国风·秦风·无衣》中体现了将士们团结一致、奔赴前线、共御外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离骚》内容虽然细小但意义宏大、所举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典明志,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和仰慕,又表达了鞠躬尽瘁、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答案】 ①. 修我甲兵 ②. 与子偕行
③.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④.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⑤. 出师一表真名世 ⑥. 千载谁堪伯仲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偕”“指”“迩”“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根本点在于红色。(   )。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
红色代表着勤劳、勇敢、创造,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也代表着希望和胜利,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与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备受欺凌、迷茫委顿的状态中挣脱出来,逐步实现了由落后虚弱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我们一定要将红色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红色对中国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
B.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红色对中国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
C.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
D.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在民族的血脉里流动,在民族的基因中遗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和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主客颠倒,不能是“红色”对“中国人”有情结;B项,三个分句语序不当;D项,“在民族的血脉里流动,在民族的基因中遗传”缺少主语。
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D项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项,使用了拟人和对偶的手法;B项,使用了用典和对偶的手法;C项,使用了夸张的手法。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答案】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发展、继承与创新”语序不当,应该是“继承、发展与创新”;二是成分残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前加“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人事虽然寂寥一些,造化仍然多情如昔。
每年到十一月,西子湾的艳紫荆从不爽约,依然在斜坡的车道旁繁花 ① 发,秾葩衬着密叶,花是紫带着嫣红,叶则荷绿更深一层,色调配得十分典雅,总令我记忆深处回荡李商隐的情韵,觉得它想提醒我一些什么。此花正是香港的市花,到了它的季节,不但高雄盛开,就连对海的香港和深圳,也 ② 地锦绣满树,令行人看热了眼。六龟附近的堤道,夹道两排紫荆树,车行其间,似乎在检阅瑰丽的仪队。一开始以为这种惊喜的奇迹,当如 ③ ,转瞬即止,没想到受宠若惊的凡眼转了好几瞬,那幻景仍未消失,竟然维持了将近半公里才终于收镜,让车中人回过神来。
要享受木棉花烘颊的艳遇,则得去高雄市立美术馆,或者开车上高速公路,去楠梓的一段路上左顾右盼,观赏一番。倒是长廊夹峙的中庭,一排四株参天的菩提,绿荫蔽天,老根盘地,心形的翠叶郁郁交映,迎风飘摇,令树下人感到造化荫蔽的幸福。每年到了五月,满树的丛叶落尽,大约一星期就换上了新衣,绿油油的春意焕发。
21.请在文中①横线处填入一个合适的字,②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答案】①竞(争、齐);
②不约而同(争先恐后);
③昙花一现(过眼烟云、过眼云烟、电光石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①空,依据“从不爽约”“繁花”可知,紫荆花在这个季节都争相开放,故可填“竞”或“争、齐”。“竞”,角逐、争着做。“争”,抢时间。“齐”,多人或多事同时发生或发出,形容齐头并进,一齐发力的情况。
第②空,依据“不但高雄盛开,就连对海的香港和深圳”可知,紫荆花在它的季节,在各地都先后开放,故可填写“不约而同”或“争先恐后”。“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争先恐后”,指竞相抢先而不肯落后。
第③空,依据“转瞬即止”可知,前面要填的词意类似;“凡眼转了好几瞬,那幻景仍未消失,竟然维持了将近半公里才终于收镜”可知,“瑰丽的仪队”铺陈了很远,故可填写“昙花一现”或“过眼烟云、过眼云烟、电光石火”。“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过眼烟云”“过眼云烟”,是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电光石火”,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失。
22.“评点”是人们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请从遣词、造句、修辞、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对第三自然段进行评点。(6分)
【答案】①用词用语,典雅而富有表现力。“烘颊的艳遇”“长廊夹峙”“郁郁交映”“造化荫蔽”“春意焕发”等用词用语古朴传神,写活了笔下的对象,读后口齿生香。(或“蔽”“盘”“夹峙”等动词使用精当,写活了笔下的对象,生动传神;或“郁郁交映”“绿油油”等叠词突出对象特征,鲜活生动,读来朗朗上口。)
②妙用修辞,生动诗意。如“享受木棉花烘颊的艳遇”,运用拟人,写出了木棉花怒放的风姿(或五月的菩提树“换上了新衣”,运用拟人与比喻,写出了五月菩提树的生机焕发;或“绿荫蔽天,老根盘地”,运用对偶,典雅整饬;或“参天的菩提”“绿荫蔽天”,运用夸张,写出了菩提树的高大茂密)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③多用短句,明快隽永。“观赏一番”“绿荫蔽天”“老根盘地”等短句简洁明快,让人回味无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原文“烘颊的艳遇”“长廊夹峙”“郁郁交映”“造化荫蔽”“迎风飘摇”等词语典雅优美,在审美上起到了提升被描写事物的生动性,写活了笔下的对象,读后口齿生香。“蔽”“盘”“夹峙”动词使用精当,传神的表达了笔下的景物,写活了笔下的对象。“郁郁交映”“绿油油”运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朗朗上口。综合上述可知,用词用语,典雅而富有表现力。
由原文可知,本段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享受木棉花烘颊的艳遇”,运用拟人,将木棉花带来的感官的享受拟人化为艳遇,写出了木棉花怒放的风姿,引人入胜;五月的菩提树“换上了新衣”,运用拟人与比喻,将菩提树拟人化,将菩提树换新枝比喻为人换新衣,双重修辞手段,写出了五月菩提树的生机焕发;“绿荫蔽天,老根盘地”,运用对偶,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增强气势,行式整齐;“参天的菩提”“绿荫蔽天”,“参天”“蔽天”运用夸张,突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写出了菩提树的高大茂密。综合上述可知,妙用修辞,生动诗意,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由原文“观赏一番”“绿荫蔽天”“老根盘地”等句式简短,简洁明快,活泼有力,易于理解,还能起到强调作用,突出感情表达,让人回味无穷。综合上述可知,多用短句,明快隽永。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久前,华为生产的Mate 60 Pro悄然上市,这款手机搭载的是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9000s处理器。华为在过去几年面临了来自美国政府的封锁和限制,但华为并没有放弃,在自主研发和国内供应链的支持下,成功突破了封锁,实现了5G功能。华为门店悬挂的诗词充满了英雄气概:“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华为的成功突围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少年心事当拏云,科技自立我自强
华为从“至暗时刻”中冲出层层封锁,突破一次次围堵,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不退缩、不低头,终于迎来mate60、mate60pro手机的惊艳问世。其成功突围启示我们,要“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彰显自立自强的精神。作为青年也当学华为精神,助科技自立,助国家自强。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驾驭着中国巨轮,破浪而行,驶向伟大复兴的彼岸,华为如是,青年更应如是。
追风赶月,望尽平芜尽处。攀登科技高峰,自立自强最为关键。“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 自立自强,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顺应世界大势的必须。华为十年磨一剑,铸就了鸿蒙系统这柄利剑,熠熠生辉;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向荷兰购买专利时遭遇漫天要价,最终倒逼我们研究出四百多项新的专利来。核心技术求不来,买不来,唯有自主自强,独立研发,才能赢得未来。我辈青年,亦当树立自立自强之志,奋发勇为。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攀登科技高峰,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奋斗者”号成功潜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福建舰”航母下水……每个“国之重器”都是科技创新的硕果。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更要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不做两脚书橱,勇当开路先锋,锻炼动手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做到格物致知,务求学以致用。
飒沓青年生浩气,不畏艰险展宏图。攀登科技高峰,我辈青年不可以不弘毅,要与祖国发展同频共振。“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诚哉斯言!“00后”大学生刘上自制火箭成功发射并收回;北斗导航、探月探火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的许多项目团队成员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在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新兴产业领域,有越来越多青年人才担当重任,他们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的理想服务国家的需要。新时代的我们,更要让飞扬的青春与祖国奋进同频共振。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新时代的年轻人,唯有像华为一样自立自强,矢志前行,才能探索出一条自己的人生路,投身科技强国,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引用一则时事新闻,华为手机面对重重封锁,成功突围,实现了5G功能。标志着我国国产企业,不依赖外国技术也能造出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接着引用华为门店悬挂的诗词,体现无惧无畏、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这对我国企业突破国外的重重封锁和垄断,走上科技独立自主的新道路具有指导意义。指令语中“华为的成功突围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启示意义”是对“华为突破封锁实现科技自主”的思考,要从为什么华为公司能做到、该“怎么做”的层面去思考。本题属于时事型作文题,话题集中,富有时代气息,引导考生关注国计民生,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
综合以上,针对“华为的成功突围”,考生可以从个人、企业的角度进行思考,也可以从国家精神、民族精神层面去思考。作为企业,特别是国家,做到突破技术封锁,需要我们绝不低头,需要我们独立研发,需要我们奋起直追,需要我们科技自立自强与坚持独立自主。
写作时,开头由材料引出观点。论证时重点阐述华为突破技术封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对当代青年的启示,如要敢于在危机中育新机,敢于在变局中开新局;科技创新强国有我,核心技术自立自强;居安思危不懈怠,主动求变契合发展潮流。再如遭遇打压时不能气馁,要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自立自强;始终保持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在开放中创新,以创新求发展;只有坚持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等。写作时,不能只停留在华为突破技术垄断这个事件的论证上,要联系时代与相关事例,以实现作文立意高远。
参考立意:
1.无惧封锁当自强,愈挫弥坚求突破。
2.科技自主,突破封锁。
3.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山东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2月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15)·原卷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
(一)
①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应被认定为作品,是应当深入研究的问题。从目前有关人工智能的各种报道和描述来看,至少在现阶段,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与为形成作品所需的智力创作存在本质区别。以修图软件为例,它可利用 “深度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将照片或图片处理成印象派等各种绘画风格。如仅从结果来看,多数人都会以为是画家绘制而成。然而,该项人工智能对照片或图片的处理,与绘画者根据照片或图片创作同样风格画作的行为相去甚远。
②绘画者即使熟知印象派的画风,也了解将普通照片或图片绘制成印象派画作应当遵循的一般方法,绘制过程还是为绘画者留下了发挥空间。绘画者可以凭借自己对印象派的理解,在线条的位置、粗细和弯曲度方面作出选择,在造型、明暗、色彩等因素上进行处理,以表达其独特的思想感情。由此产生的绘画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多名绘画者在具有相同专业水准的情况下,以同一照片或图片为基础,绘制成的印象派画作也会存在差异。即使对同一名绘画者而言,如果事隔几年后要求其再次将同一照片或图片绘制成印象派画作,也很难绘制出与前一次画作几乎完全相同的画作。
(节选自王迁《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2017年发表)
(二)
①作为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典型代表的通用型对话系统ChatGPT“表现出强大的任意任务的对话理解、复杂逻辑推理、多风格长文本生成以及程序代码自动生成等能力,初步实现通用认知智能”。对用户所提问题或要求,会以互联网中几乎所有公开的内容为数据基础进行回应,而且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进一步指示生成灵活多样的新内容,个性化大大增加。这就导致其生成内容在形式上更加接近人类的创作成果。
②近年不少论著否定“著作权法只保护人的作品”的观念,认为新的主体哲学理论断然舍弃了以自然人作者为中心的创作观,究竟是谁在创作,作者为何创作都显得不再重要,应当“无问其是否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本性”;独创性的判断也应当遵循客观标准,只要特定内容本身具有最低限度的创造性,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即能为公众提供与人类作品相同的利益,就应当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的保护,而不能采用该特定内容“背后是否是人”的主观标准。换言之,著作权保护的应是创造力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创造力。我将这一类观点统称为“独创性客观说”。
③我认为“独创性客观说”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以著名的猕猴自拍照案为例,一只猕猴抢走了摄影师的照相机并模仿摄影师的动作举着相机按快门,其拍出的照片中有一张自拍照。机缘巧合,该照片的拍摄时机与焦距都恰到好处,照片中的猕猴呲牙咧嘴,仿佛是在摆造型。该摄影师在网站上公布了该照片,并将其收入书中出版,称自己和出版社为版权人。美国一家动物保护组织为此起诉摄影师、网站和出版社,要求法院认定猕猴对该自拍照享有版权,而展示该自拍照并将其收入书中出版的行为侵害了猕猴的版权,应返还侵权所得利润。试问在此案中,法院在已经查明该自拍照为猕猴拍摄的情况下,是否应当“断然舍弃以自然人作者为中心的创作观”,不问该自拍照的“背后是否是人”,而是对独创性的判断遵循客观标准,强调“著作权保护的应是创造力本身,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创造力”呢?
④猕猴的自拍照当然不能作为摄影作品受到保护。但其原因并非该照片缺乏纯粹形式意义上的“独创性”,也不是其不属于猕猴独立劳动的产物,而是将其认定为作品并提供著作权保护会从根本上违反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即使抛开哲学意义上对人类创作的终极思考,也应当认识到各国之所以要制订著作权法,是希望通过保障作者能从他人对作品的利用中获得相应的报酬,鼓励作者进行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作品创作。作品的质量越高,市场潜力越大,他人向自己获取许可的需求就越强烈,可以取得的收益也就越多。这不仅可以促使作者本人积极投身于作品的创作,以获取更大的声誉和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且对于具有创作潜力的其他人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使其也愿意从事创作。通过这种激励效应,实现著作权法鼓励作品创作的立法目的。不言而喻的是,要通过著作权法规定的专有权利和保护机制达到鼓励创作的效果,关键是立法设定的鼓励对象能够理解和利用上述激励机制。猕猴当然可以被激励,但动物不可能理解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保护机制,更不可能利用著作权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因此动物当然不可能是著作权法所鼓励的对象。至于人工智能,其核心是计算机程序、算法、模型和数据库等,更不可能受到著作权法的“激励”。因此,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认定为作品并提供著作权保护,不符合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
(节选自王迁《再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2023年发表)
1.根据第(一)部分,2017年以前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具有 的特征。(3分)
2.根据第(二)部分,下列属于2023年作者再次撰文的理由的一项是( )(3分)
A.新一代人工智能功能强大,生成物接近人类作品,使问题变得复杂。
B.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已具有人类智慧,不可不用法律加以约束。
C.著名的“猕猴自拍案”让人们对主体哲学理论产生疑问,需要澄清。
D.著名的“猕猴自拍案”已成为支持“独创性客观说”的最有力依据。
3.根据第(一)(二)部分的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认为2017年前人工智能核心是算法,而2023年前后其核心不是算法。
B.作者认为猕猴与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永远都是随机的,不是自主创造。
C.作者认为著作权法最为重要的是保护“人”的创造力,这由立法目的决定。
D.作者认为著作权法无法使猕猴和人工智能获得名利,所以不能适用于它们。
4.其他学者参与本次讨论,使用下面的事例表达观点,其观点最有可能的一项是( )(4分)
事例:摄影师带徒弟去郊外拍摄风景照,自己完全不动手,而指示徒弟将摄影器材安置在特定地点,让镜头对准特定方向,并告之焦距、光圈和快门速度等数值的设置以及按下快门的时机。徒弟在此过程中提出了拍摄建议,而且被摄影师所采纳,那么摄影作品也包含了徒弟的贡献。
A.因为人类为创造把人工智能当作工具,所以生成物著作权皆应属于运用工具的人类。
B.无论人工智能是否参与到创作中,其生成物能否受到著作权法保护都由人类来决定。
C.即使人工智能为著作的产生贡献了创造力,其合作生成物也不应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D.如果人工智能为著作的产生贡献了创造力,其合作生成物就可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5.结合第(二)部分的②③④段,对作者反驳“独创性客观说”的有效性进行评价。(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6~9题。
晓风杨柳
唐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儿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及等吐出一口浓痰,喘了些时,才整个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 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闲来就擎着一本相书,也很喜欢批评别人的眉毛生得太低、鼻子太尖、口腔不应该那么小之类的话头。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自从抛弃宦海生涯,就一直没有想起他。他升了官,发了财,因此心里对他越发淡漠了。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
风吹动宅边的柳枝,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猛的,“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院子静悄悄的,他踱到板门边喊:“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忧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心思想了一会,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
小圆桌上放着一盆青豆,一盆河虾,碗里的是猪肉,鲤鱼,菜蔬。席地围坐在桌子周围的,连主人一共五个人。
对面那个酒糟鼻子把酒杯拿到嘴唇边碰了一下,便满口称赞起来:“好酒,这酒的确不错,陶先生,你倒试试看,真不错,头等货色!”
渊明尝了一口,觉得还温润,就点了点头。
“请呀!请呀!”主人的筷子指着菜肴说。
渊明的肚里装下几杯酒,面上热辣辣的,他说了很多话,想知道京城里有没有宋王①的消息。
“宋王是一个星宿。”旁边的教书先生非常认真地说,“他是一个大星宿,鲤鱼转胎的,和这碗里的鲤鱼一样。如今朝廷有了这个人物,真是如鱼得水,嗯!如鱼得水,南征蛮夷,北伐中原,皇上还用愁吗?”说着把大拇指高高地举了起来。
渊明的心也随着举了起来。他已经不像早上那样感到沉重,忧虑了,自然不是因为如鱼得水。他觉得倘使京城只传来加税的消息,没有提起别的,那么,夜来听到的消息,大概并不是事实。他满满地喝了一杯。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着气说,“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
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
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
(有删改)
【注】①宋王,即刘裕,小名寄奴,陶渊明曾在其手下做参军。419年刘裕被东晋王朝封爵为宋王,420年其代晋称帝,改国号为“宋”,改元永初,东晋灭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反复自言自语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说明陶渊明已经预感到东晋王朝岌岌可危。
B.文中“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活现状。
C.教书先生认为刘裕是一个大人物,出身不凡,有了他,皇帝不用愁,可见当时民众对刘裕的认可,对政治局势的无知,感觉迟钝。
D.“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孩子互指对方像爸爸,表明他们都深受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前后两次写到刘裕“黑而且丑”的面孔浮在眼前,这两次描写都突出了陶渊明对刘裕厌恶、愤怒、仇恨的心理。
B.“畜生”“不要胡说”这两声厉喝,打破了父子之间心平气和的谈话场面,表现出陶渊明对儿子目光短浅的彻底失望。
C.结尾“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连用三个“我”字,突出了陶渊明面对现实个体意识的觉醒。
D.小说中三次写到柳枝在风中的状态,都起到了营造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陶渊明的心理以及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8.“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9.在《归园田居(其一)》《归去来兮辞》等诗文中,陶渊明展示出来的形象与这篇小说中的形象是有所不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篇小说中的陶渊明的形象。(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祖武德五年春,刘黑闼自称汉东王,改元天造,定都洺州。以范愿为左仆射,窦建德时文武悉复本位。其设法行政,悉师建德,而攻战勇决过之。幽州总管李艺将所部兵数万会秦王世民讨刘黑闼,黑闼闻之,留兵万人,使范愿守州,自将兵拒艺。夜,宿沙河,程名振载鼓六十具,于城西二里堤上急击之,城中地皆震动。范愿惊惧,驰告黑闼,黑闼遽还,战于徐河,所失亡八千人。水人李去惑据城来降,秦王世民遣王君廓将千五百骑赴之,入城共守。二月,刘黑闼引兵还攻水。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余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 世民恐王君廓不能守,召诸将谋之,曰:“若甬道达城下,城必不守。”行军总管罗士信请代君廓守之。世民乃登城南高冢,以旗招君廓,君廓帅其徒力战,溃围而出。士信帅左右二百人乘之入城,代君廓固守。黑闼昼夜急攻,会大雪,救兵不得往,凡八日,丁丑,城陷。黑闼素闻其勇,欲生之,士信词色不屈,乃杀之,时年二十,后赐谥勇。辛巳,世民拔水。三月,世民与李艺营于水之南,分兵屯水北。黑闼数挑战,世民坚壁不应,别遣奇兵绝其粮道,与刘黑闼相持六十余日。黑闼潜师袭营,世民引兵掩其后以救之,为黑闼所围,尉迟敬德帅壮士犯围而入,世民乘之得出。世民度黑闼粮尽,必来决战,乃使人堰水上流,谓守吏曰:“待我与贼战,乃决之。”丁未,黑闼帅步骑二万南渡水,压唐营而陈,世民自将精骑击其骑兵,破之,乘胜蹂其步兵。黑闼帅众殊死战,自午至昏,战数合,黑闼势不能支,先遁,余众不知,犹格战。守吏决堰,水大至,深丈余,黑闼众大溃,斩首万余级,溺死数千人,黑闼与范愿等二百骑奔突厥,山东悉平。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余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
B. 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余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
C. 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余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
D. 城四旁/皆有水广五十余步/黑闼于城东北/筑二甬道以攻之/世民三引兵救之/黑闼拒之/不得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改元,指中国历史上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每个皇帝在位期间只有一个年号。
B. 丁丑,丁为天干第四位,丑为地支第二位,干支相配用来纪年纪月或纪日,文中是纪日。
C. 赐谥,古代在大臣去世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评定称号,“勇”体现了罗士信的勇武。
D.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通史,其目的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刘黑闼自称汉东王后,召回窦建德时的文武官员,法令和施政方式完全承袭窦建德,但是作战素养超过他。
B. 李世民在李去惑投降后,派王君廓协同防守水县,在刘黑闼攻打水县时,又亲率王君廓突破了重围出城。
C. 水县告急时,罗士信主动请缨替换王君廓,后因遭遇大雪,救兵不至,水县被攻破,他拒降而被杀。
D. 李世民亲率部属与刘黑闼在唐营前展开激烈战斗,几度交锋将刘黑闼击溃,斩首万余人,平定山东。
1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范愿惊惧,驰告黑闼,黑闼遽还,战于徐河,所失亡八千人。
(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班固《汉书·苏武传》)
14. 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军的哪些做法体现了用兵的智慧。(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浣溪沙·翠葆参差竹径成
[宋]周邦彦
翠葆①参差竹径成,新荷跳雨泪珠倾。曲阑斜转小池亭。
风约帘衣归燕急,水摇扇影戏鱼惊。柳梢残日弄微晴。
【注】①翠葆:原指帝王仪仗的一种,这里形容竹子的青翠茂盛。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标,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的最后一句是过渡,“小池”既是上句“新荷跳雨”的补笔,又是下片“水摇扇影”的优线。
B.词的上片用“转”写出池边小亭栏杆的曲折多姿,下片以一“弄”学写出了柳梢随风曼舞的娇柔。
C.整首词随雨布景,对雨来、雨停之景进行刻画;旨在描绘一个青翠欲滴、蜿蜒曲折的郊外竹径。
D.词人以新颖的构思和灵巧的笔触,描绘乃一幅情趣盎然的池景图,创造出清新优美的意境。
16.宋人曾赞叹周邦彦词“模写物态,曲尽其妙”,作者是如何写出“荷”“燕”“鱼”三种景物的情态之妙的,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国风·秦风·无衣》中体现了将士们团结一致、奔赴前线、共御外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表达《离骚》内容虽然细小但意义宏大、所举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深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典明志,既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和仰慕,又表达了鞠躬尽瘁、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0题。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其根本点在于红色。(   )。华夏民族的祖先炎帝又称赤帝,是中国的太阳神、火神;黄帝氏族也是崇拜太阳神、火神的族群。
红色代表着勤劳、勇敢、创造,代表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也代表着希望和胜利,是中国人民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继承与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借鉴和运用。正是因为有了红色文化的引领,中华民族才逐步从鸦片战争后备受欺凌、迷茫委顿的状态中挣脱出来,逐步实现了由落后虚弱到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我们一定要将红色的种子不断根植于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心中,使其成为一代代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重要动力,成为我们伟大事业永葆青春的健康基因。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红色对中国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
B.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红色对中国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
C.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的基因中
D.中国人对红色有着与生俱来的情结,在民族的血脉里流动,在民族的基因中遗传
19.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B.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C.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题。
人事虽然寂寥一些,造化仍然多情如昔。
每年到十一月,西子湾的艳紫荆从不爽约,依然在斜坡的车道旁繁花 ① 发,秾葩衬着密叶,花是紫带着嫣红,叶则荷绿更深一层,色调配得十分典雅,总令我记忆深处回荡李商隐的情韵,觉得它想提醒我一些什么。此花正是香港的市花,到了它的季节,不但高雄盛开,就连对海的香港和深圳,也 ② 地锦绣满树,令行人看热了眼。六龟附近的堤道,夹道两排紫荆树,车行其间,似乎在检阅瑰丽的仪队。一开始以为这种惊喜的奇迹,当如 ③ ,转瞬即止,没想到受宠若惊的凡眼转了好几瞬,那幻景仍未消失,竟然维持了将近半公里才终于收镜,让车中人回过神来。
要享受木棉花烘颊的艳遇,则得去高雄市立美术馆,或者开车上高速公路,去楠梓的一段路上左顾右盼,观赏一番。倒是长廊夹峙的中庭,一排四株参天的菩提,绿荫蔽天,老根盘地,心形的翠叶郁郁交映,迎风飘摇,令树下人感到造化荫蔽的幸福。每年到了五月,满树的丛叶落尽,大约一星期就换上了新衣,绿油油的春意焕发。
21.请在文中①横线处填入一个合适的字,②③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2.“评点”是人们品析文章的常用方法。请从遣词、造句、修辞、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对第三自然段进行评点。(6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久前,华为生产的Mate 60 Pro悄然上市,这款手机搭载的是华为自主研发的麒麟9000s处理器。华为在过去几年面临了来自美国政府的封锁和限制,但华为并没有放弃,在自主研发和国内供应链的支持下,成功突破了封锁,实现了5G功能。华为门店悬挂的诗词充满了英雄气概:“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华为的成功突围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