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国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淮北市国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6 19:16:15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答案
D 2. A 3. D 6. D 7. D 10.A 11.B 12. B 15.C 21.B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独有的途径”错,原文说“塑造人物形象有多种方法,但通过高湖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但没有说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独有的途径,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小说”“小说史”“整个文学史”错,原文是“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应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选项扩大范围。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通过高潮事件定型人物性格。
B.是对《红楼梦》总体内容的介绍。
C.是《红楼梦》的内容及带给人的体悟。
D.体现情节连接交织。
故选D。
4. ①首先,指出《红楼梦》的六大高潮事件及其意义。②接着,指出《红楼梦》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情况。③然后,举例说明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一条重要途径。④最后,指出《红楼梦》的高潮事件应具备的特点及其作用。 (每点1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 ①叙事风格上,写实与诗化完美融合。②叙事结构上,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③叙事节奏上,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D(“无动于衷”错误,不是无动于衷,而是隐忍未发。)
7.D(“营造紧张气氛”错误,“也许是执行任务刚回来,饿了”,才吃得很快。)
8.①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舀”“放”“撒”“淋”等动作一气呵成,形象地呈现了做面过程,也写出刘连武的用心和熟练。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面片比作柳叶,形象生动地写出面片的精致、匀称,也衬托出刘连武高超的削面手艺。(指出艺术手法与分析各l分,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①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情节自由转换;作者是小说的叙述者,掌控故事的发展走向。②本文采用“突转”手法,就在读者认为刘连武不会采取行动时,突然转入刺杀的情节,平静的叙述陡增波澜。③本文采用顺叙,削面、吃面、刺杀等主要故事情节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展开,层次清晰。④本文以“面”为线索,故事情节按照“学面”“做面”“吃面”等展开,内容集中紧凑。⑤本文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答出任意3点即可,从叙述语言、叙事节奏、悬念等角度展开,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A(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
11.B(文本中的“颜色”意为美色。)
12.B(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涉及贤才治理国家能让文化走向繁荣的内容。)
13.(1)(贤人)很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审理案件处理政务,因此国家治理得很好并且刑法公正。
(“蚤”1分,“狱”1分,“治”1分,语言流畅1分。)
(2)已经有了这样的法则,(如果)不知道用来施行(这一法则)的方法,那么事情仍然无法成功。
(“所以”1分,“术”1分,“犹”1分,语言流畅1分。)
14.采用对比论证,将“用高贵而聪明的人去治理愚蠢而低贱的人”与“用愚蠢而低贱的人去治理高贵而聪明的人”的效果进行对比,前者能将国家治理的很好,后者却让国家陷入混乱,由此得出尚贤是为政之本的观点。(答出论证方法1分,分析2分。)
15.C(思念“故人”的是诗人自己)
16.①视听结合。梧桐疏影为视觉,蟋蟀乱鸣为听觉,视听结合,有声有色,可观可感,画面感强;②以动衬静。蟋蟀乱鸣更衬托出院中环境的幽静冷清;③运用反衬。诗人以环境的幽静冷清来反衬自己的心绪不宁,更见内心的愁苦;④融情于景。诗人将自己对友人的深切思念融于幽静冷清的景物描写之中真实可感,又含而不露。(答出任意3点即可,从练字等其他角度鉴赏,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7.(1)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2)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3)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18.A时光斗转(物换星移);B秋高气爽(秋色宜人);C历久弥新(熠熠生辉)。(答出其他成语,合情合理,亦可得分。)
19.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南泥湾》曾点燃了无数人的激情,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不仅记录了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的光辉历程,也见证了80多年来南泥湾的一次次蝶变。(四个短句各1分。)
20.③改为“思绪被带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⑤改为“一曲生产自救的‘凯歌’就此奏响”。(选择病句序号正确与修改正确,各得1分。)
21.B(B项与文中的破折号表解释说明。A项为总结上文;C项为转换话题;D项为语意递进。)
22.①青春常驻是人们无法企及的梦想②有些动物能进入冬眠状态③就可以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答出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23.立意参考:(1)继续保持奋斗的作风;(2)青春正当时,奋斗最美丽;
(3)奋力建功新时代,争做今朝新青年
参考译文:
墨子说:现在王公大人统治人民,主持社穆,治理国家,希望永久保持而不丧失政权,却怎么看不到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从哪里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呢?答道:由高贵而聪明的人去治理愚蠢而低贱的人,那么国家便能治理好;由愚蠢而低贱的人去治理高贵而聪明的人,那么国家就会混乱。因此知道崇尚贤能是为政的根本。
所以古时的圣王很尊崇贤人而任用能人,不偏党父兄,不偏护富贵,不爱宠美色。凡是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凡是不肖之人便免去职位,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因此人民相互劝勉求赏,畏惧惩罚,争相做贤人,所以贤人多而不肖的人少,这便叫进贤。这样以后圣人听贤人的言语,考察他的行为,察看他的能力而谨慎地给他官职,这便叫事能。
(贤人)很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审理案件处理政务,因此国家治理得很好并且刑法公正。贤人担任长官,晚寝早起,征收关市、山林、川泽的税利,以充实官家府库,所以国库充实而财用不散。贤人治理都邑,早出晚归,翻耕种植,多聚豆栗,所以粮食多而人民食用充足。因此国家安定而刑法严正,官府充实而万民富足。(贤人)在外能制造皮币,与四邻诸侯交往,在内可以使饥者得食劳者得息。因此谋事有得,做事能成,自守坚固,出征强大。所以从前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用以统一天下,为诸侯之长,用的也是这样的法则。
已经有了这样的法则,(如果)不知道用来施行(这一法则)的方法,那么事情仍然好像无法成功。所以要立下三项根本(措施)。什么叫三个根本呢?答道:爵位不高,人民不尊敬他;俸禄不厚,人民不信服他;权力不大,人民不惧怕他。所以古代圣王给他(贤人)高的爵位,厚的俸禄,实际的任务,决断的权力。这难道是给臣下以赏赐吗?为的是要把事情办成呀!
现在的王公大人想要统治天下,为诸侯之长,没有德义,那将依靠什么呢?他们说必用威力和强权。现在王公大人将会从使用威力强权中得到什么呢?它必然把人民引上倾毁死亡之路!人民对生都十分爱惜,对死都十分憎恨。他们得不到自己所追求的而常常得到所厌恶的。从古到今,绝对没有以这种方式统一天下,为诸侯之长。现在王公大人想统一天下,为诸侯之长,将要使自己得志于天下,成名于后世,为什么不看到尚贤这一为政之根本呢?这(尚贤)是圣人崇高的品行所在。国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对小说传统的写法有了全面的突破与创新,它彻底地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雪芹以他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感知艺术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叙事风格,这就是写实与诗化的完美融合,既显示了生活的原生态又充满诗意朦胧的甜美感,既是高度的写实又充满了理想的光彩,既是悲凉慷慨的挽歌又充满青春的激情。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开宗明义地宣布了他所遵循的创作原则。他首先批评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竞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他既不借助于任何历史故事,也不以任何民间创作为基础,而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社会生活,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渗透着作者个人的血泪感情。作品“如实描写,并无讳饰”,保持了现实生活的多样性、现象的丰富性,从形形色色的人物关系中,显示出那种富贵之家的荒谬、虚弱及其离析、败落的趋势。他所写的人物打破了过去“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写法,“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使古代小说人物塑造完成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转变,塑造出典型化的人物形象。《红楼梦》又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着重表现自己的人生体验,自觉地创造一种诗的意境,使作品婉约含蓄,是那样的历历在目,又是那样的难以企及。它不像过去的小说居高临下地载决生活,开设道德法庭,对人事进行义正词严的判决,而是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让读者品尝人生的况味。整部小说雄丽深邃又婉约缠绵,把中国古代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雅文学的品位,成为中国小说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曹雪芹比较彻底地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青埂峰下的顽石由一僧一道携入红尘,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又由一僧一道携归青埂峰下,这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的结构。在这个神话世界的统摄之下,以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为舞台,小说着重叙述了宝黛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同时,体现了贾府及整个社会由盛而衰的没落过程。从爱情悲剧来看,贾府的盛衰是这个悲剧产生的典型环境;从贾府的盛衰方面看,贾府的衰败趋势促进了叛逆者爱情的滋生,叛逆者的爱情又给贾府以巨大的冲击,加速了它的败落。这样全书三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摘编自齐裕焜《〈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材料二:
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共塑造了六大高潮事件,即元妃省亲、宝玉挨打、祭宗祠开夜宴、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贾府抄家。这六大高潮事件,相互衬托,互相辉映,共同成为《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演绎着家族兴亡与宝黛情缘两条交叉主线上的故事。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贵族生活的巨制,兼及君王权贵和市井细民,所涉范围极广,共塑造出四五百个人物形象,像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和史湘云等人物,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形象。
塑造人物形象有多种方法,但通过高湖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是一条重要的途径。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高湖事件本身就是各种矛盾的集结点,而处在矛盾斗争中的人,情绪波动最大,言行最激烈,因此最容易凸显人物的主要性格。人物在小事件中的表现一般都差不多,但处在矛盾斗争的时候,则会尽显自己的本性。例如,宝玉挨打后,宝玉宁死也要坚持自己的本心,以此定型宝玉的“犟”;黛玉对宝玉毫不掩饰真情,以此定型黛玉的“真”;宝钗对宝玉有情却又刻意隐藏起来,以此定型宝钗的“稳”。再如在祭宗祠开夜宴中,小说刻意写了贾珍对皇家恩赏及乌进孝进租的态度,以此定型贾珍的“伪”;贾母对安享天伦的重视,以此定型贾母的“逸”。
质言之,《红楼梦》的高潮事件应具备人物形象的定型性这一特点,且应服务于小说主旨。这既是载夺诸多事件是否为高湖事件的必要条件,也是判断《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处理高潮事件时,技法高低的又一标准。
(摘编自张明明《〈红楼梦>高潮艺术的叙事节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梦》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写法,彻底摆脱了说书体通俗小说的模式,对中国小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 曹雪芹认为“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要优于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创作出来的作品。
C. 《红楼梦》不同于严格的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的敏感去感知生活,创造了一种能使作品婉约含蓄的诗的意境。
D. 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是《红楼梦》塑造人物形象的唯一特色以及独有的途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红楼梦》使小说从俗文学提升到了雅文学的品位,成为小说史上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奇葩。
B. 宝黛爱情的产生、发展及其悲剧结局,与悲剧产生的典型环境即贾府的盛衰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C. 材料一从取材于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化形象、创造诗的意境等方面论述《红楼梦》独特的叙事风格。
D. 材料二举定型宝玉的“犟”等例子论证《红楼梦》通过高潮事件凸显人物性格乃至定型人物性格。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红楼梦》采取了交相联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宝玉挨打后,宝玉宁死也要坚持自己的本心。黛玉对宝玉毫不掩饰真情,以此定型黛玉的“真”。
B. 《红楼梦》是一部描写贵族生活的巨制,人物主要为君王权贵和市井细民,所涉范围极广,人物形象众多。
C. 《红楼梦》极写人物心灵的颤动、令人参悟不透的心理、人生无可回避的苦涩和炎凉冷暖。
D. 由寻找黛玉到黛玉葬花,中间情节、场景多次转换,不断推进情节进展,在情节进展中展开了宝钗、晴雯、黛玉的性格描写。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 《红楼梦》在叙事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刀削面
闫耀明
刘连武小时候离开高桥镇,跟随父亲去山西做生意。回到高桥镇时,刘连武已经由一个唇上没毛的青涩少年,变成了壮实的汉子。他比较内向,话语不多,干活儿爱琢磨,手也巧。回到高桥镇的当年秋天,刘连武的面馆便开张了。这时,高桥镇人才知道,刘连武在山西这些年没白待,学到了做刀削面的手艺。
刘连武的刀削面做得好,堪称一绝。
南方米北方面,高桥镇人喜食面,但花样不多,大都是蒸花卷、馒头或擀面条,到了过年过节,就包一顿饺子解馋。用刀子将面团削成面片煮了吃,高桥镇人没见过,觉得新鲜,便都来品尝。
刘连武的面馆开张的第一碗面,是镇长肖大喇叭吃的。肖大喇叭自认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吃过南甜北咸各大菜系,却偏偏没有吃过这山西特色传统面食刀削面。坐在桌前等着刀削面出锅时,肖大喇叭破例没有大声大气地嚷嚷,只是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眼睛盯着厨房里忙碌的刘连武。
只见刘连武将和好的面团托在左手上,表情凝重,如托着自己的命。他右手捏着一把白白亮亮的削面刀,弧形,手掌心里是削刀的手柄。他用大拇指和食指固定住削面刀,在面团上一下一下地削。刘连武的动作并不快,每一下都削得沉稳而有韧劲,手腕灵活,蝶翅翻飞一般,便有面片从削面刀下飞出,飞入面前的铁锅里。锅里是开水,散着热气,很快将那飞落的面片吞噬。
刘连武削面削得很安静,似带有表演的性质。肖大喇叭敲打桌面的手指停下来,他看直了眼。那面团上飞出来的面片,第一片已落入沸水中,第二片飞在空中,第三片正在刘连武的削刀下,还没飞出。这均匀的节奏、飞舞的面片,让刘连武那张憨厚的脸变得光彩照人。
肖大喇叭真的看直了眼。
刘连武用勺子舀出已经调制好的调料,放入碗中;鸡蛋卤,配着木耳香菜,撒一层辣椒面,淋两羹匙老陈醋。面片个个中间厚,边缘薄,苗条匀称,形状似柳叶。更绝的是,每一片面片都是一样大小,绝无一片变形的。
肖大喇叭小心地夹起一片,放在嘴里,嚼。面片外滑内筋道,软,却一点儿不黏,越嚼越香。老陈醋的酸香味儿和香菜的淡淡香味儿冲进鼻子里,顿时让他感到鼻腔通透,食欲如那酸香味道一般,止不住地往上蹿。他不再细品,而是痛痛快快地吃掉了一碗面,连汤汁也喝了个精光。
第二天,肖镇长又来了,还带来了一个穿长袍戴眼镜的人。此人清瘦,应不是北方人,说话的声音有点儿扭,似站不稳。俩人坐下来吃面,小声说话。肖大喇叭小声说话,不常见。
每隔两三天,清瘦的戴眼镜男人都要来一次面馆,吃一碗面。刘连武仔细观察,发觉他吃面很慢,分明是在品,在享受。
刘连武的媳妇说:“这个戴眼镜的清瘦男人叫依田。”她是去买菜时听说的。
“日本人?”刘连武一惊。
日本人占领了高桥镇,将高桥女子中学的校园作为兵营,戒备森严,没人敢靠近。前些天的后半夜,兵营附近有枪声响起,响了一袋烟的工夫才静下来,听说是抗联的人来偷袭日本兵营。
刘连武沉静的脸上多了一丝隐忧。
媳妇说:“依田再来,不给他削面。”
刘连武沉默良久,说:“来的都是客呢。”
这是刘连武做生意的一条规矩,不管是谁,踏进面馆吃面,就是他的客人。即使这个人是他的仇家,也不能伤害,要以礼相待。这是对客人起码的尊重。
媳妇说:“依田是日本人,也尊重?俺弟就是死在日本人手里的。”
刘连武没有回应。媳妇骂他迂腐。
刘连武收拾厨房,说:“规矩,是不能破的。”
第二天傍晚,依田又来了。这次,他没有穿长袍,而是穿着日本军服。刘连武看出,依田是个军官。也许是执行任务刚回来,饿了,依田吃面没有品,吃得很快,有点儿狼吞虎咽的意思。
厨房里,媳妇拿着菜刀,欲趁着依田吃面砍了他,被刘连武拦住。“来的都是客呢。”刘连武说。
媳妇说:“这会儿砍了他,神不知鬼不觉。”
刘连武说:“来的都是客呢。”
依田吃完面,走出面馆,步履匆匆地走进黑暗中。
刘连武手里拿着削刀便追了出来,拦住依田:“先生,还没给面钱呢!”
依田很是生气,掏出钱,扔在了地上。
刘连武弯下腰捡起了钱。
吃了面,收了钱,面馆与食客之间的关系便结束了。只见他从削刀的手柄里拔出一把匕首。一道寒光闪过,刘连武将匕首刺向依田。揉面削面的手,劲儿很大。
依田手上的枪也响了。砰的一声响,似在高桥镇的街面上跳了一下。
刘连武死在了媳妇的怀里。闭眼前,他告诉媳妇:“赶紧趁黑逃走,日本人会报复的。”
刘连武的削面刀手柄里藏着一把匕首,这是他的一个秘密。死的时候,刘连武沉静的脸舒展开了,笑得很灿烂,两眼眯成了柳叶状,如两片苗条匀称的刀削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桥镇的人素来喜食面食,又因刀削面是新鲜事物,便都来新开的面馆品尝。
B.娴熟的削面动作、均匀的削面节奏,展现了刘连武高超的技艺,也惊艳了食客。
C.“来的都是客呢”传达出了主人公的生意之道:对客人要以礼相待,坚守规矩。
D.妻弟惨遭日本人杀害,但是刘连武在面对眼前的日本人依田时,却无动于衷。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肖大喇叭这个人物看似可有可无,实则穿针引线,起到了重要的衬托作用。
B.色香味俱全的刀削面让人们禁不住食欲大增,照应前文所说的“堪称一绝”。
C.来人长相清瘦,连肖镇长和他说话时也是小心翼翼,暗示此人身份非同一般。
D.为了试探刘连武,依田最后一次来吃面,不再是细细品尝,而是狼吞虎咽。
8.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很有表现力,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9.有特色的叙述会让小说更精彩,让读者阅读体验更深刻。本文在叙述上有哪些特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墨子言曰:“今王公大人之君人民,主社稷,治国家,欲修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何以知尚贤之为政之本也?曰: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尚贤之为政本也。
故古者圣王甚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是以民皆劝其赏,畏其罚,相率而为贤者,是以贤者众而不肖者寡,此谓进贤。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
贤者之治国也,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贤者之长官也,夜寝風兴,收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是以官府实而财不散。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耕稼树艺,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故国家治则刑法正,官府实则万民富。外有以为皮币,与四邻诸侯交接,内有以食饥息劳,将养其万民。以此谋事则得,举事则成,入守则固,出诛则强。故唯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之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亦其法已。
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是以必为置三本。何谓三本?曰:“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也;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也;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也。故古圣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夫岂为其臣赐哉?欲其事之成也。”
今王公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夫无德义,将何以哉?其说将必挟震威强。今王公大人将焉取挟震威强哉?倾者民之死也!民生为甚欲,死为甚憎。所欲不得而所憎屡至。自古及今,未尝能有以此王天下,正诸侯者也。今大人欲王天下,正诸侯,将欲使意得乎天下,名成乎后世,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此圣人之厚行也。
(节选自《墨子·尚贤》,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
B.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
C. 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
D.然后圣人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此谓事能/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稷,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在古代农业社会中非常重要,故常用来代指国家。
B.颜色,文中意为色彩,与《屈原列传》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颜色”意思相同。
C.之,文中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兼爱》中“兄之不慈弟”的“之”用法相同。
D.菽粟,菽指豆类,粟指小米,二者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粮食作物,可以用来泛指粮食。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时候的圣王对于贤人和不肖者皆能处置得当,故而当时社会上形成了尚贤的美好风尚。
B.圣王不任用贤人治理国家,也会让国家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走向全面繁荣。
C.要想充分发挥贤人的治国才能,就必须赋予他们很高的爵位、优厚的俸禄、决断的权利。
D.墨子推崇统治者通过尚贤而非使用威力和强权的方法来一统天下,威震诸侯,扬名后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蚤朝晏退,听狱治政,是以国家治而刑法正。
(2)既曰若法,未知所以行之术,则事犹若未成。
14.墨子开篇是如何得出尚贤是为政之本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月夜怀故人
寇准
清夜月初满,藓庭吟更幽。
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
旧国情何极,空江思欲流。
故人今底处,危坐独凝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在寂静的明月之夜,长满苔藓的庭院之中,诗人吟诗怀友,照应诗题。
B.颈联诗人直抒胸臆,极言思乡之情无穷无尽,就如浩瀚的江水一样滚滚欲流。
C.尾联写诗人此时虽不知友人身在何处,但不会因思念友人而愁苦。
D.本诗是以五言律诗的形式来呈现,语言洗练,不落俗套;情感真挚,表达自然。
16.本诗颔联“梧桐疏影老,蟋蟀乱声秋”写景抒情皆十分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6分)
17.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家,流落在外。
(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而且难以诉诸言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
“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再不是旧模样,是陕北的好江南……”这首曾点燃了无数人的激情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传唱大江南北的《南泥湾》记录了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的光辉历程并见证了80多年来南泥湾的一次次蝶变。 A ,“烂泥湾”变成南泥湾,更蝶变成今日幸福美好的陕北绿色生态小镇。
时值九月, B ,狭长地带上的千亩稻田已经泛黄,湛湛晴空下,好似大地铺金。
①稻田不远处,落成不久的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来客,②人们在泛黄的老照片、陈旧的老物件前驻足,③将思绪带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④1941年春,冒着凛冽的北风,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士气高昂,浩浩荡荡挺进南泥湾。⑤一曲生产自救的“凯歌”就此打响。⑥到1944年底,南泥湾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收获粮食37000石。⑦凭借不屈不挠的品格、战天斗地的气魄,战士们硬是将昔日的“烂泥湾”变为“陕北的好江南”。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历经岁月山河,南泥湾精神不但没有褪色,反而 C ,一代又一代赓续传承。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合适的成语。(3分)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文中第三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① 。然而,科学家发现,人类大脑中有个控制新陈代谢的“开关”,打开这一“开关”能减缓新陈代谢,从而在延缓衰老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作用。
在自然界,冬季或食物匮乏时, ② 。它们会降低体温、减缓代谢速率和能量消耗,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度过数月。有些动物还能短期蛰眠——进入一种低体温、心率和代谢率,同时抑制其他身体活动的暂时低能耗状态。对人类来说,这无疑是神秘且充满诱惑的。太空旅行、医疗健康,我们有太多重要场景,亟需拥有这种能力。
近日,科学家们找到了打开人类大脑新陈代谢开关的“遥控器”。借助超声刺激下丘脑视前区神经元,研究人员成功诱导小鼠和大鼠进入“冬眠”状态。对于心肌梗死和中风等患者来说,发病时每分钟的抢救都关乎生死。如果能让患者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延缓新陈代谢过程, ③ 。
这意味着,人类离留住青春、治疗顽疾等“终极梦想”更近了一步。
21.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更加懂得,没有什么比生命更宝贵——这是我们最为深切的抗疫感悟。
B.实践反复印证着一个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
C.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D.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中抒写的“南泥湾精神”,是历史上我党走出革命困难时期的制胜法宝,人也需要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身为青年学生的你,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