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巴川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个小题,每个小题 2 分,共 24 分)
1.(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列古人类遗址中,距今时间最为久远的是(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2022七上·深圳期中)1929年12月2日,辛苦了一天的考古队员正收拾工具准备下班,此时一位队员发现泥土中裸露出一件圆圆的东西考古学家裴文中激动地喊起来:“这是猿人头骨!”这是第一个完整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情形,下图是根据该遗址出土化石复原的远古人头像。依据材料判断,这一古人类是( )
A.半坡居民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3.(2019七下·桐城开学考)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4.(2022九上·吴江竞赛)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有距今约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体系遗迹,考古学家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粳稻遗迹。大致与这些遗迹同时的稻作文明,我们还可以在下列哪个遗址中看到(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5.(2021·连云港)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6.(2022·广州)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已有了原始农业
C.建立了早期国家 D.出现了成熟文字
7.(2022·江西)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推断出半坡人( )
A.会制作玉器 B.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
C.主要种植粟 D.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8.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农耕文明,历史悠久 B.中原地区,农业起源
C.作物种植,品种单一 D.农业工具,类型多样
9.“教民植五谷,造字启民智”,他们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是( )
A.炎帝、黄帝 B.黄帝、尧帝 C.舜帝、炎帝 D.舜帝、禹帝
10.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需具备的条件是( )
A.与部落联盟首领有血缘关系 B.与部落联盟首领有隶属关系
C.德才兼备 D.与部落联盟首领是结义关系
11.(2022七上·黄冈月考)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
A.艰苦奋斗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12.“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二、非选择题(共 36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 5800 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 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 5300 年以来,中华大地各
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
——摘编自王巍《中华 5000 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材料三: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 割庄稼。……他们能制造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
器,用耒耜耕地,种植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原始农业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分别居住在我国的哪一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有人推荐共工为继承人,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 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 20 年,又代尧摄 行政事 8 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1)材料一中图 1 和图 2 的相关人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尧舜禹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
(3)上述材料中的人物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神话传说能代表史实吗?为什么?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
我先 ”。
——孙中山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从文中“轩辕”开始的,请问“轩辕”指的是谁?“平定蚩尤乱”
指的是哪场战争?
(2)根据材料三,请你按担任部落首领的先后顺序排列。(只写字母代号)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黄帝和尧、舜、禹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距今时间最为久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B项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排除A项;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排除C项;
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相关知识的掌握。
2.【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裴文中 ”“ 第一个完整猿人头盖骨化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B符合题意;
半坡原始居民已进入农耕时代,与题干不符,排除A;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C;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进入农耕时代,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难道适中,理解材料,找出题干的人物、化石等信息,掌握北京人发现的过程及评价即可作答。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是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原始人,距今约70-20万年,会打制石器,会保留火种,使用天然火,北京人不会使用磨制石器,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ABD三项 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的重点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难点是准确记忆。易错点是对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4.【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河姆渡人生活距今约 7000 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学会种植水稻。D项正确;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尚未从事农业生产,排除A和B项;
半坡人种植的是粟,排除C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项中的北京人没有种植农作物,还是依靠采集和打猎生存;故A项错误。
B项的山顶洞人没有种植农作物,还是依靠采集和打猎生存,会磨制石器但还不能制作彩陶;故B项错误。
C项河姆渡遗址位于南方长江流域,种植农作物为水稻,能制作黑陶;故C项错误
D项中半坡遗址位于北方黄河流域,种植农作物为粟,能制作彩陶;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原始农业社会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相关内容,注意区分两个地方的农作物。
6.【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由材料“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可知,这说明这一遗址种植粮食,有耕种用的生产工具,农业有了显著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水利工程、早期国家和成熟文字的信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7.【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工具都与纺织技术有关,由此可以推断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B符合题意;
题干中未提及玉器制作的相关内容,A不符合题意;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C不符合题意;
半地穴式房屋题干未涉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即可作答。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即可解答相关试题。
8.【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三幅图片都是出土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炭化稻粒,都是原始社会时期的文物遗迹, 都与农业有关,所以三幅图片能够共同反映出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故选A项。
河南裴李岗、贾湖遗址属于中原地区,但良渚遗址处于长江流域,排除B项。
三幅图片中只有炭化稻粒体现了作物种植,其他的是生产工具,排除C项。
裴李岗、良渚遗址出土的是农业生产工具,但贾湖遗址的炭化稻粒不是农业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原始农耕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9.【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符合题意,尧、舜和禹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黄帝和炎帝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尧年老时,征求部落首领的意见,推荐有才德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说明禅让制作为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需具备的条件是德才兼备,故选C项。
禅让传承的标准是德才贤能,与血缘关系无关,排除A项。
禅让传承的标准是德才贤能,与隶属关系无关,排除B项。
禅让传承的标准是德才贤能,与结义关系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禅让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禅让制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ACD项与“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的精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不符合题意;
B.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不符合题意;
C.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可以看出,华夏民族是由许多民族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3.【答案】(1)特点: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2)特点:出现了社会分化,区域文明,多元一体。
(3)流域:半坡居民,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
房屋样式: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人类遍布南北,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流域。
(2)特点:根据材料二“在距今 5800 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 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 5300 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材料表明中国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社会分化,区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3)流域: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房屋样式: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居住北方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风沙大,他们的房屋一半位于地面以下,屋内有灶坑,此房屋类型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多雨,他们居住的房屋高于地面,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种房屋称为于栏式房屋。
故答案为:
(1)特点: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2)特点:出现了社会分化,区域文明,多元一体。
(3)流域:半坡居民,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
房屋样式: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早期人类分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农业形成和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原始农耕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原始农耕文明,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原始农耕文明的相关史实。
14.【答案】(1)地位: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制度:禅让制。
(3)判断:不能。
原因:神话传说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这段历史真实存在,必须找到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或历史文物,才能代表历史史实。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
(1)地位:根据材料一“图1炎帝陵”“图2黄帝陵”,结合所学可知,炎帝和黄帝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所以炎帝和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制度:根据材料二“相传,尧年老的时候,有人推荐共工为继承人……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结合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时期,以才德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
(3)判断: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不能代表历史史实。
理由: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神话传说没有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证实,无法作为真正的历史史实,所以神话传说不能代表历史史实。
故答案为:
(1)地位: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制度:禅让制。意义:有利于人才选拔等。
(3)判断:不能。
原因:神话传说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这段历史真实存在,必须找到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或历史文物,才能代表历史史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远古神话传说。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5.【答案】(1)轩辕:黄帝;战争:涿鹿之战。
(2)排列:CAB。
(3)品质:生活简朴,关心百姓,严于律己,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等。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
(1)轩辕:根据所学可知,轩辕是黄帝的名字。
战争:根据所学可知,“平定蚩尤乱”指的是炎帝和黄帝结成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所以,相关战争是涿鹿之战。
(2)排序: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禹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故材料二按担任部落首领的先后顺序排列顺序依次是C、A、B。
(3)品质:根据所学可知,黄帝“创造指南车”,尧发明历法,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禹采取疏导之法治水,说明他们具有开拓创新的品质;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历时十余年,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了他们具有活简朴、关心百姓、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等品质。
故答案为:
(1)轩辕:黄帝;战争:涿鹿之战。
(2)排列:CAB。
(3)品质:生活简朴,关心百姓,严于律己,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远古传说时代的尧舜禹。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 / 1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巴川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个小题,每个小题 2 分,共 24 分)
1.(2024七上·河西期末)下列古人类遗址中,距今时间最为久远的是(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距今时间最为久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B项正确;
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排除A项;
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排除C项;
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15万年前到70万年,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元谋人相关知识的掌握。
2.(2022七上·深圳期中)1929年12月2日,辛苦了一天的考古队员正收拾工具准备下班,此时一位队员发现泥土中裸露出一件圆圆的东西考古学家裴文中激动地喊起来:“这是猿人头骨!”这是第一个完整猿人头盖骨化石出土的情形,下图是根据该遗址出土化石复原的远古人头像。依据材料判断,这一古人类是( )
A.半坡居民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裴文中 ”“ 第一个完整猿人头盖骨化石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1929年,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B符合题意;
半坡原始居民已进入农耕时代,与题干不符,排除A;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与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C;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进入农耕时代,与题干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难道适中,理解材料,找出题干的人物、化石等信息,掌握北京人发现的过程及评价即可作答。
3.(2019七下·桐城开学考)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曾播放过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通过这部专题片我们不可能看到的原始人类生活场景有( )
A.元谋人使用石器劳动 B.北京人用火御寒照明
C.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猎取动物 D.山顶洞人用穿孔骨针缝制衣物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北京人是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原始人,距今约70-20万年,会打制石器,会保留火种,使用天然火,北京人不会使用磨制石器,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ABD三项 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的重点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识记,难点是准确记忆。易错点是对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4.(2022九上·吴江竞赛)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马家浜文化层有距今约七千年的水稻田灌溉体系遗迹,考古学家还在该遗址中发现了我国目前最早的粳稻遗迹。大致与这些遗迹同时的稻作文明,我们还可以在下列哪个遗址中看到(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河姆渡人生活距今约 7000 千年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学会种植水稻。D项正确;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尚未从事农业生产,排除A和B项;
半坡人种植的是粟,排除C项。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1·连云港)博物馆讲解员说:“这里的人们以粟为主食,还能制作彩陶。”与之相符的遗址可能是( )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A项中的北京人没有种植农作物,还是依靠采集和打猎生存;故A项错误。
B项的山顶洞人没有种植农作物,还是依靠采集和打猎生存,会磨制石器但还不能制作彩陶;故B项错误。
C项河姆渡遗址位于南方长江流域,种植农作物为水稻,能制作黑陶;故C项错误
D项中半坡遗址位于北方黄河流域,种植农作物为粟,能制作彩陶;故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原始农业社会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相关内容,注意区分两个地方的农作物。
6.(2022·广州)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县发掘出一处距今八九千年的遗址,发现了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已有了原始农业
C.建立了早期国家 D.出现了成熟文字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由材料“上百个储存粮的粮窖。同时,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铲等工具”可知,这说明这一遗址种植粮食,有耕种用的生产工具,农业有了显著的发展,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水利工程、早期国家和成熟文字的信息,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7.(2022·江西)根据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推断出半坡人( )
A.会制作玉器 B.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
C.主要种植粟 D.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答案】B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半坡遗址出土的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工具都与纺织技术有关,由此可以推断半坡人会简单的纺织和制衣,B符合题意;
题干中未提及玉器制作的相关内容,A不符合题意;
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C不符合题意;
半地穴式房屋题干未涉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耕生活的知识。难度适中,理解材料,分析选项即可作答。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即可解答相关试题。
8.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农耕文明,历史悠久 B.中原地区,农业起源
C.作物种植,品种单一 D.农业工具,类型多样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三幅图片都是出土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炭化稻粒,都是原始社会时期的文物遗迹, 都与农业有关,所以三幅图片能够共同反映出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故选A项。
河南裴李岗、贾湖遗址属于中原地区,但良渚遗址处于长江流域,排除B项。
三幅图片中只有炭化稻粒体现了作物种植,其他的是生产工具,排除C项。
裴李岗、良渚遗址出土的是农业生产工具,但贾湖遗址的炭化稻粒不是农业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原始农耕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9.“教民植五谷,造字启民智”,他们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是( )
A.炎帝、黄帝 B.黄帝、尧帝 C.舜帝、炎帝 D.舜帝、禹帝
【答案】A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在涿鹿一战中打败蚩尤部落,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A符合题意,尧、舜和禹不是人文初祖,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黄帝和炎帝的相关史实。
10.禅让制是一种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需具备的条件是( )
A.与部落联盟首领有血缘关系 B.与部落联盟首领有隶属关系
C.德才兼备 D.与部落联盟首领是结义关系
【答案】C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尧年老时,征求部落首领的意见,推荐有才德的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时,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称为“禅让制”,说明禅让制作为部落联盟首领更替的制度,继承者需具备的条件是德才兼备,故选C项。
禅让传承的标准是德才贤能,与血缘关系无关,排除A项。
禅让传承的标准是德才贤能,与隶属关系无关,排除B项。
禅让传承的标准是德才贤能,与结义关系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禅让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禅让制的相关史实。
11.(2022七上·黄冈月考)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 )
A.艰苦奋斗精神 B.无私奉献精神
C.爱国主义精神 D.民族主义精神
【答案】B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大禹治水的事迹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ACD项与“三过家门而不入”体现的精神不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大禹治水,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2.“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 )
A.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B.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C.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D.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
【解析】【分析】A. 发祥地是黄河流域 ,不符合题意;
B. 交通便利,创造了众多的文明成就 ,不符合题意;
C. 由炎帝和黄帝创立 ,不符合题意;
D.依据题干信息“ 华夏民族,非一族形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可以看出,华夏民族是由许多民族杂居相处,在不断交往中融合而成,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时,紧贴题干信息进行理解,这类题目,就是要扣着题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非选择题(共 36 分)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材料二:考古发现证实,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在距今 5800 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 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 5300 年以来,中华大地各
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
——摘编自王巍《中华 5000 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
材料三: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 割庄稼。……他们能制造彩陶,上面绘有各式各样的美丽图案。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
器,用耒耜耕地,种植农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还会制作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原始农业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分别居住在我国的哪一流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半坡和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样式。
【答案】(1)特点: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2)特点:出现了社会分化,区域文明,多元一体。
(3)流域:半坡居民,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
房屋样式: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早期人类遍布南北,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流域。
(2)特点:根据材料二“在距今 5800 年前后,西辽河流域、黄河流 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距今 5300 年以来,中华大地各地区陆续进入了区域文明阶段,呈现出多元文明百花齐放的局面”,材料表明中国原始农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社会分化,区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
(3)流域: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半坡村,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
房屋样式: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居民居住北方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寒冷,风沙大,他们的房屋一半位于地面以下,屋内有灶坑,此房屋类型是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居民生活的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湿润,多雨,他们居住的房屋高于地面,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种房屋称为于栏式房屋。
故答案为:
(1)特点:分布区域广泛,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流域。
(2)特点:出现了社会分化,区域文明,多元一体。
(3)流域:半坡居民,黄河流域。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
房屋样式: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河姆渡居民,干栏式房屋。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早期人类分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原始农业形成和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中国原始农耕文明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原始农耕文明,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原始农耕文明的相关史实。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相传,尧年老的时候,有人推荐共工为继承人,尧虽不同意,但还是让他担任工师 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 20 年,又代尧摄 行政事 8 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
(1)材料一中图 1 和图 2 的相关人物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尧舜禹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
(3)上述材料中的人物都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神话传说能代表史实吗?为什么?
【答案】(1)地位: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制度:禅让制。
(3)判断:不能。
原因:神话传说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这段历史真实存在,必须找到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或历史文物,才能代表历史史实。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远古传说真实历史区别与联系
【解析】【分析】
(1)地位:根据材料一“图1炎帝陵”“图2黄帝陵”,结合所学可知,炎帝和黄帝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所以炎帝和黄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制度:根据材料二“相传,尧年老的时候,有人推荐共工为继承人……大家又推荐舜,说他很能干”,结合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时期,以才德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
(3)判断: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不能代表历史史实。
理由: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神话传说没有历史文物和历史遗迹证实,无法作为真正的历史史实,所以神话传说不能代表历史史实。
故答案为:
(1)地位:炎帝、黄帝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2)制度:禅让制。意义:有利于人才选拔等。
(3)判断:不能。
原因:神话传说只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这段历史真实存在,必须找到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或历史文物,才能代表历史史实。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远古神话传说。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
我先 ”。
——孙中山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从文中“轩辕”开始的,请问“轩辕”指的是谁?“平定蚩尤乱”
指的是哪场战争?
(2)根据材料三,请你按担任部落首领的先后顺序排列。(只写字母代号)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黄帝和尧、舜、禹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轩辕:黄帝;战争:涿鹿之战。
(2)排列:CAB。
(3)品质:生活简朴,关心百姓,严于律己,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等。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禅让制;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
(1)轩辕:根据所学可知,轩辕是黄帝的名字。
战争:根据所学可知,“平定蚩尤乱”指的是炎帝和黄帝结成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所以,相关战争是涿鹿之战。
(2)排序: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禹是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的部落联盟首领,故材料二按担任部落首领的先后顺序排列顺序依次是C、A、B。
(3)品质:根据所学可知,黄帝“创造指南车”,尧发明历法,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禹采取疏导之法治水,说明他们具有开拓创新的品质;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历时十余年,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了他们具有活简朴、关心百姓、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等品质。
故答案为:
(1)轩辕:黄帝;战争:涿鹿之战。
(2)排列:CAB。
(3)品质:生活简朴,关心百姓,严于律己,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远古传说时代的尧舜禹。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