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 解放战争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13 14:51: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17课 解放战争1.背景
(1)“假和平、真内战”:抗日战争胜利后,________面临国内外和平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________________”策略,电邀________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内战的爆发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毛泽东(2)重庆谈判:①目的:争取______,揭露美蒋阴谋。②时间:1945年8月底—1945年10月10日。③结果:签订《__________》: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对__________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政治协商会议:①时间、地点:1946年年初,______。②结果:通过了有利于______的政协协议。和平双十协定人民军队重庆人民2.概况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____________,全面内战爆发。
(2)战况:①人民解放军采取________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七十多万。②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______、______两大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中原解放区运动战陕北山东思考1 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是什么?
【答案提示】(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使然。
(2)中共代表全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决心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二大”最低纲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是假和谈,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十分的诚意,同时,也没放松战争的准备。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气候,美国奉行杜鲁门主义,支持有共产党国家的反动政府推翻本国共产党。所以,美蒋勾结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是不可避免的。1.战略反攻
1947年6月,________、________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________,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刘伯承邓小平大别山2.战略决战
(1)辽沈战役:①时间:________年9月,辽沈战役首先打响。②战况: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______,解放长春。11月初,解放军乘胜攻下沈阳。③战果:解放______全境。
(2)淮海战役:①解放军以______为中心先后歼灭________兵团和______兵团。②国民党“剿总”副司令杜聿明率军弃徐州南逃,解放军迅速将其包围,于______年1月发起总攻,全歼敌军。淮海战役胜利结束。1948锦州东北徐州黄百韬黄维1949(3)平津战役:①部队:______解放军和______解放军。②解放军攻克张家口、天津后,________接受改编,1949年1月________和平解放。
(4)意义:①三大战役共歼敌或改编国民党军队__________多万人,从战争的规模和战果上看,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②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东北华北傅作义北平一百五十思考2 战略反攻的方向为何选择中原地区?
【答案提示】(1)由于国民党兵力主要集结在陕北和山东搞重点进攻,中原地区国民党兵力相对空虚。
(2)中原地区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以威胁国民党中心城市南京和武汉。
(3)中原地区便于战略反攻的开展和对周边的辐射。1.北平和谈
(1)背景:战场上的溃败,迫使________在1949年元旦发出“______”声明;______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人民将______进行到底。
(2)目的:结束______,减少人民痛苦,中共提出和谈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蒋介石求和毛泽东革命战争 (3)______年4月。
(4)内容:双方达成《_____________》最后修正案。
(5)结果:南京国民政府______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1949国内和平协定拒绝2.渡江战役
(1)时间: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全国发出命令,人民解放军横渡______,国民党军队长江防线瓦解。
(2)国民党政权瓦解: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______,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覆灭。
(3)影响:__________革命取得基本胜利。长江南京新民主主义3.意义
(1)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一个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自主的________。
(2)世界意义:它改变了________格局,壮大了世界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____________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____________的胜利。新中国世界政治和平民主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思考3 两次国共谈判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只要国民党不放弃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国共谈判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两次和谈时力量对比的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必将取得胜利。1.两种命运较量出现的原因: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希望建立民主政府,反对内战与独裁。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希望继续坚持一党独裁专制,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积极准备发动内战。所以中国出现了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独裁的较量。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两种命运较量的原因及蒋介石不直接发动内战的原因和国共两党实践结果给我们的启示2.蒋介石不直接发动内战的原因:抗日战争刚刚结束,实现和平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蒋介石还没做好内战的准备,以谈判来争取时间;以谈判的形式妄图把内战责任嫁祸于共产党。
3.国共两党实践结果给我们的启示
(1)国民党失败根源在于违背了人民意志和历史潮流。
(2)共产党成功根源在于它代表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示例】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地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材料二 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它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解析:本题考查时政热点——政治民主化问题,题目不算难,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第(1)问注意材料一给定的时间限定,不难再现抗战即将胜利的大背景,然后再阐述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和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第(2)问要注意正确提炼材料二中的有效信息,首先注意给定的时间,以便正确判断“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背景。答案:(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新中国成立在即。命题立意 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资本主义)侵略中国,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历史。从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当代史学研究的新视角。关注新史观:用现代化史观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重大事件 (2014年江门调研)1949年2月7日,毛泽东第一次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画面上的毛泽东抬头仰望,面带笑容,意气风发,封面标题为“民主统一”四字。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B.美国由支持蒋介石改为支持毛泽东
C.中共筹建统一的民主的新中国
D.中共“政权”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
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49年2月7日”,此时处于解放战争胜利前夕。A项与时间不符。B项与史实不符。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选C项。
答案:C【试一试】 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民众对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期望,A项符合重庆谈判的史实和题意要求,B项发生在此之前,C项与题意相矛盾,D项表述错误,是国共双方及民主党派共同合作建国,故选A项。1.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指的是(  )
A.粉碎重点进攻 B.发动三大战役
C.横渡长江,解放南京 D.挺进大别山直击题眼: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对战略反攻的掌握。解题的关键是:①准确把握“两个拳头”的喻义;②认识战略反攻的重大意义。
答案:D2.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沧桑巨变。下列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标志着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
C.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D.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完全胜利直击题眼: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史上与南京有关的历史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在近代不同时期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