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知识点一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及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一、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背景:
(1)十月革命胜利,在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
同德国签订了《_____________》,苏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外患:帝国主义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向苏俄进攻,企
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列斯特和约(3)内忧。
①各地叛乱: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在
各地发动叛乱。
②国内战争:_____年,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发动内战,苏维
埃政权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之中。19182.内容:
(1)农业:实行___________。
(2)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___________。
(4)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性质: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_______________。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军事性非常措施4.评价:
(1)作用:它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
来,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___________。
(2)弊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的
反对。苏维埃政权二、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
(1)原因: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_________、大旱灾使粮食产量急
剧下降。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大批工厂无法开工,生活必需品得不
到保障,饥饿、死亡、物品缺乏。
2.政治危机:
(1)起因: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强化余粮收集制。
(2)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国内战争【史论要旨】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国内战争的形势下被迫采取的政策。以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2.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曾试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结果并未成功。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对争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不满。【合作探究】
结合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及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有关内容,并阅读以下材料:
苏俄在1918-1919年度征购粮食为10 790万普特,(1普特约为16.38千克),1919-1920年度为21 250万普特,粮食征购量的增加证明这是当时环境下的一种可行的粮食政策,既使红军粮食供应得到保障,也使城市居民能配给最低限度的口粮,但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蕴藏着危机。
——《新编苏联史》第52页探究分析:
(1)根据材料分析,苏俄当时实行了什么政策,当时的背景如何。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①十月革命胜利,布尔什维克掌握国家政权。②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同协约国勾结起来,对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国内战争开始,苏维埃政权陷入困境。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①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向共产主义过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4)为什么列宁在强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一种功劳”的同时,又说“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
提示:①为粉碎国内外敌人进攻,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苏维埃政府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方式管理经济,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阅读下列材料:
收割队和征粮队征集的一切粮食,应按下列基础进行分配:首先,自然分配必需数量的粮食,以满足当地居民最贫苦层对粮食的需求。其余的粮食则无条件地送往粮食收集中心,这批粮食的分配,应由省粮食委员会根据粮食人民委员部的指令执行。探究分析:
(1)材料中提出了什么措施?概括这一措施实施的原因。
提示:余粮收集制。长期战争,使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同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又处在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包围中,战争形势严峻。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该政策的态度。
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知识点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
(1)_________________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
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内容:
(1)农业方面:以_____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
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
(2)工业方面。
①改变国营企业_____________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
②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
下,实行_____________。
③将部分国有企业以_______和_______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
资本家经营。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_________。
(4)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_________________。固定的粮食税高度集中管理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制租借制自由贸易按劳取酬的工资制4.意义:
(1)经济上: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
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_______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政治上: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工
人农民的欢迎,巩固了_________,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3)理论上: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了
一条向_________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
落后的国情出发对俄国_____________进行的有益探索。工业化工农联盟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史论要旨】
1.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史的必然。
2.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实质是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国民经济中,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合作探究】
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并阅读以下材料:
1921年底,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2卷探究分析:
(1)根据材料,当时苏俄实行什么经济政策?该政策在农业方面有什么变化?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新经济政策。在农业上的变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农民可自由支配。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发展。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分别是什么?
提示:出发点: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根本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阅读下列材料: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门径。”……1921年列宁又说:“我们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探究分析:
(1)依据材料,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提示:变化: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变为新经济政策。
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俄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难;继续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效途径。
(2)结合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提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3)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有哪些方面的改变?
提示:①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态度:由排斥到利用。②工业经济成分:由单一国有到多种成分并存。③控制经济手段:由军事和行政手段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④分配方式:由配给制到工资制。 1.不同: 2.相同:
(1)前提条件都是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
(2)主观目的都是探索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
(3)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产品分配方面。
(4)结果都起到巩固苏维埃国家政权的作用。【典题训练】(2013·兴化高一检测)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选C。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新经济政策允许苏俄国内资本主义的存在,试图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所以C符合题意和史实,A、B是二者的共同点而非差异,D表述不符合史实,故选C。【变式训练】1921年有人这样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②实施新经济政策 ③“退一步”使俄国又退回到了资本主义 ④“进两步”是指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等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退一步”指的是放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苏俄并没有退回到资本主义,排除①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三大不良后果
1.余粮收集制: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动摇了工农联盟,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全国性的饥荒和严重的政治危机。
2.全盘国有化:造成政府控制过严、卡得过死,并且使资产阶级完全站到反革命一边。
3.取消商品贸易:取消市场,否认货币和价值规律,使投机猖獗,影响正常供应,给经济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典题训练】(2013·成都模拟)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解析】选A。抓住信息“无物不集中”“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等判断,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实物配给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凡是成年公民只有完成一定的义务劳动才能领取相应的口粮。故选A。【变式训练】(2012·泰州模拟)“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是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对于某一政策的描述。以下符合这一政策的是 ( )
A.它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应付战争
B.它是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C.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D.它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并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解析】选B。材料反映的这一政策应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它本来只是为了应付战争,后来布尔什维克党想借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的继续实施引起了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C、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