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15:32:1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2伯牙鼓琴
教学目标:
1.读准“哉”“巍”等字,把握朗读的停顿;
2.能借助注释、资料以及已有的文言文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全班齐读。)读了课题后,我们知道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之一,名叫?(伯牙)相传伯牙弹琴的时候,连正在吃草的马也停了下来,竖起耳朵倾听音乐,可见他的技艺高超。所以他被人尊为“琴仙”。
出示图片,大家看看,哪一个是俞伯牙?为什么?那么课文的题目《伯牙鼓琴》的意思就是——对,有时候,借助课文插图也能帮我们理解故事的内容。
知道另一个人是谁吗?( 钟子期)对,这个正在听的人就是钟子期。
谁来介绍一下钟子期,他是楚国一个普通的樵夫,而俞伯牙当时却在晋国做官。这两个环境不同、身份完全不同的人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去课文中找寻答案。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
1.学生自由读文,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交流反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A课文大家读完了,下面几个词语看谁能读对?
课件出示: 善哉 巍巍乎 汤汤乎 少选之间
指生回答2-3人,随机指导: 生读,指导哉乎语气词,根据情感用重读或慢读等方法读出重音。齐读词语读的准确。
B师:下面的句子,能读好吗?
依次出示: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指名读,齐读。
C出示全文:好,小古文最难的就是如何断句。下面请听老师来读课文,注意听清楚停顿哦,你可以做个标记。
(出示停顿划分)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古文。语速放慢,注意停顿。齐—
三.小组合作探究,理解古文意思
古文大家读顺畅了,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理解古文意思。
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出示句子: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从他的琴声里仿佛看到了什么?子期会怎样由衷的赞叹呢?指生读;(板书:高山)男生读
1.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又从他的琴声里仿佛看到了什么,子期又会怎么赞叹?指生读;(板书:流水)女生读
过渡语:锺子期总是能听懂伯牙的内心
2.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流水汤汤,想象一下,他还会表现怎样的场景?
指生说,是呀,还会有这些动人的情景。(出示词语读一读)清风徐徐,杨柳依依 春雨绵绵 流水潺潺 芳草萋萋 云雾蒙蒙
3.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善听的子期会赞叹——
好一个善鼓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善听的你怎么赞叹?如果这时候.你是伯牙你怎么想 心有所念,他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子期就是伯牙真正的知音。
师:他找到了知音,面对子期,他的心情怎样?(激动。欢乐。兴奋。高兴。)
教师神情描述雨夜的相见。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的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遇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世事难料,
一起读: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伯牙在钟子期死后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他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此时的心情如何?悲痛欲绝。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一起读出这份悲痛、难过。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再读一遍。
4.知音难觅,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与伯牙有同样的感受。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四、感知主题,背诵全文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柴火、拿扁担的樵夫。那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那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死后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板书:艺术)
同学们发现没有,这篇小古文的句式很整齐,我们可以打着拍子读。师生同试。
指生读读;提高难度,能看着填空背一背吗?(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五、小结
伯牙子期由音乐成为知音,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人们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这就是艺术独特的魅力所在,祝愿我们都能觅的自己的知音。
板书:
伯牙鼓琴
知音难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