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地理试卷(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6 20:5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深圳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
地理试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座位号等相关信息填写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
第一部分 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2022年8月4日11时0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111°36 E,38°51 N)使用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句芒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据此完成1~2题。
1.该日起一周内
A.太阳直射点不断北移 B.上海日落时刻不断推后
C.北极地区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白昼不断变长
2.“句芒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时
A.新的一天占全球的范围小于1/2 B.太原的太阳位于南偏西方向
C.伦敦正值日落时刻 D.当天北京市日出时物影朝西南
下图是我国第二级阶梯某一封闭盆地的水资源形成转化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地区地表水资源
A.工业用水占比最大 B.春季水量最大
C.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 D.水质总体较好
4.图示地区
A.山区地下径流流速最慢 B.山前戈壁滩下渗作用最强
C.绿洲区蒸腾作用最弱 D.沙漠区地表径流流量最大
霜冻线也叫0℃地表温度线,是区分是否出现霜冻天气的重要标志线。下图示意某日20时海平面气压状况。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图示材料,可推测此时
A.甲地阴雨绵绵 B.乙地有暴雨天气 C.丙地吹偏南风 D.丁地气温降低
6.图中
①甲地水平气流辐合 ②乙地气压值可能是1016hpa
③锋面将向东移动 ④戊地气压值可能是1018hpa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植物物候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高纬或高海拔区的植被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强,我国绿洲胡杨叶黄起止日及叶黄期时空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响应。如图示意我国绿洲胡杨叶黄起始日变化。据此完成7~8题。
7.与①处相比,②处叶黄起始日晚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季风 C.海拔 D.光照
8.全球变暖对四地胡杨叶黄期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地下水与海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海水入侵和海底地下水排泄两个同时存在且互补的地下水文过程。下图示意某基岩群岛多年1月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分布,地下水全部为大气降水补给。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区域中1月该群岛地下水咸化最明显的是
A.北岛东南岸 B.北岛东岸 C.南岛东北岸 D.南岛南岸
10.南岛西岸地下水向海洋排泄量最大出现在
A.4月 B.6月 C.8月 D.10月
下图是印度洋某月表层水温分布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与甲地附近水温分布的成因密切相关的是
A.盛行风 B.海陆分布 C.纬度位置 D.蒸发吸热
12.图示季节
①乙地附近海域盐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②丙地盛行东南风
③孟加拉湾海域海气间水分交换活跃 ④北印度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11年6月15~16日,河西走廊西部干旱区发生了一次极端暴雨天气。内蒙古西部至河套地区西北~东南向的暖性高压脊西部形成的高原低涡是此次天气过程主要的影响系统。如图示意2011年6月15日20时地面至气压300hPa处的水汽通量垂直积分(箭头),方框表示河西走廊西部,圆圈表示异常偏东气流区,粗长箭头为水汽输送示意路径。据此完成13~14题。
13.此次极端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
①太平洋 ②大西洋 ③印度洋 ④北冰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河西走廊西部此次极端暴雨形成的原因是
①高压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②高原低涡中心有较强辐合上升运动
③东西两路输送的水汽在河西走廊西部辐合 ④谷地易形成逆温,大气结构稳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内尔斯海峡整体较为狭长,长度约500km,宽度一般在30~40km之间,海峡北部连接北冰洋。下左图示意来自北冰洋的62号浮冰于2017年1月13~19日在该海峡的运动轨迹,右表展示了这一时期内62号浮冰在每一天运动过程中的速度与对应的风速、海流速度和海冰密集度。据此完成15~16题。
15.15~17日62号浮冰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引起其方向变化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风速、海流速度 B.风速、海冰密集度
C.海流速度、风速 D.海冰密集度、海流速度
16.该海峡海冰密集度
①受纬度影响较大 ②受海域面积影响较小 ③影响风速 ④影响海流速度
A.①③ B.①④ C.B.②③ D.②④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巴松措位于西藏林芝市巴河上游的高深峡谷内,是藏东南最大的冰川堰塞湖,湖面海拔约3 490m,水生动物种类较多。巴松措受南亚季风影响,流域内森林茂密,湖泊出水口处分布有冰碛丘陵。研究表明较高的水温适宜浮游植物繁殖,而巴松措湖区丰水季浮游植物生物量(重量)小于枯水季。下图示意巴松措流域。
(1)比较仲错弄巴曲和扎拉河的含沙量,并指出影响因素。(6分)
(2)与枯水季相比,分析丰水季巴松措湖区浮游植物生物量较小的原因。(6分)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有观点认为巴松措未来会消失,你是否支持该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北冰洋穿极流起源于波弗特海附近,经过北冰洋中部并最终汇入冰岛北部海域(如图)。北冰洋穿极流全年存在,其形成和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气压以及冰岛附近的低气压密切相关。受制于波弗特海高压和冰岛低压的年内变化,穿极流在不同的季节有明显的强弱变化。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北极地区海冰覆盖明显减少,波弗特海高压明显向西偏移,并导致穿极流流量变大。
(1)比较穿极流甲、乙两处水温高低,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指出穿极流强盛的季节,并简述原因。(6分)
(3)结合穿极流所在海域的气流运动特点,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
(4)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穿极流流量变大,请解释其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可燃物、火环境、火源是火灾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草原东部地区人口、道路等分布较为集中。下图是2001~2019年呼伦贝尔草原火烧迹地频度分布图,呼伦贝尔草原火东多西少,春秋季是草原火的高发期。
(1)分析呼伦贝尔草原东部草原火多发的原因。(4分)
(2)分析呼伦贝尔草原火冬夏季少发,春秋季多发的原因。(8分)
深圳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
地理参考答案
1.D
【解析】8月4日起一周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不断南移,A错误;上海昼长变短,日出时刻不断推后,日落时刻不断提前,B错误;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极地区没有极夜现象,C错误;悉尼白昼不断变长,D正确。故选D。
2.D
【解析】180°经线是几点,新的一天就有几个小时,计算可知180°经线为15:08,所以此时新的一天所占范围约为全球的15/24,A错误;发射中心位于北京偏西方向,为上午,太阳位于南偏东方向,B错误;此时伦敦时间是3:08,正值凌晨,C错误;当天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京市日出时太阳位于东北方向,物影朝西南,D正确。故选D。
3.D
【解析】图示地区是我国第二级阶梯封闭盆地,图中有冰川、戈壁、绿洲、沙漠,应该属于我国塔里木盆地,这里农业用水比例最高,A错误。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多,地表水水量最大,B错误。地表水主要来源于冰雪融水,C错误。该区域靠近冰川,主要为冰川融水,地表水水质总体较好,D正确。故选D。
4.B
【解析】山区地势起伏大,地下径流流速快,A错误。山前戈壁滩位于冲积扇,砾石较多,孔隙度大,渗漏严重,B正确。绿洲区植被覆盖率高,蒸腾作用最强,C错误。由于蒸发、下渗等原因,地表水至沙漠区时几乎消失,D错误。故选B。
5.D
【解析】甲地位于高压脊,天气晴朗,A错误;乙地位于冷锋后,且在霜冻线以北,低于0℃,如果有降水,也是固态形式,B错误;根据等压线可判断出丙地吹偏北风,C错误;此时为夜间,丁地吹偏北风,气温下降,D正确。故选D。
6.B
【解析】甲地位于高压脊,水平气流辐散,①错误;乙地气压值应在1015-1017.5之间,②正确;根据等压线可判断出锋面将向东移动,③正确;戊地气压值应在1015-1017.5之间,④错误。故选B。
7.C
【解析】材料提示植物物候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影响胡杨叶黄起始日因素为气温或降水,该区深居内陆,降水差异小,故影响胡杨叶黄起始日的因素为气温,故排除D。②处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头近,气温更低,理论上叶黄期早,而实际上②处叶黄期最晚,排除A、B。①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相比于①处,②处海拔低,气温高,叶黄期晚,故选C。
8.A
【解析】由图示可推断出①处附近胡杨最早进入叶黄期,可推出该地平均气温低,故该地海拔较高(或由经纬度得出),高纬或高海拔区的植被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强,故全球变暖对高纬或高海拔地处影响最明显。故选A。
9.A
【解析】据图可知,该群岛中北岛东南岸地下水位低于海平面,海水入侵比较严重,地下水咸化最明显,A正确。北岛东岸、南岛东北岸和南岛南岸地下水位高于海平面,未出现海水入侵,B、C、D错误。故选A。
10.C
【解析】该群岛位于渤海与黄海之间,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大量补给地下水,8月地下水水位高,向海洋排泄量最大,C正确。4、6、10月降水量相对少,地下水水位低,向海洋排泄量小,A、B、D错误。故选C。
11.A
【解析】与周边相比,甲地水温较低,主要是因为这里盛行离岸风(西南风),形成上升补偿流,深层冷水上泛至表层,使甲处表层水温较同纬度海域偏低。所以与甲地附近水温分布的成因密切相关的是盛行风(盛行风→上升流→海水温度),A正确。
12.B
【解析】图示季节是北半球夏季,乙地附近海域因受地表径流影响,盐度达一年中最小值,①错误;丙地盛行东南风,②正确;孟加拉湾海域气温高,降水多,海气水分交换变得更活跃,③正确;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流呈顺时针流动,④错误。故选B。
13.C
【解析】由图示可知,暴雨期间主要存在两条水汽通量大值带,一条是随西风气流的西路水汽输送带,另一条是绕高原的东路水汽输送带。西路水汽输送带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绕高原的东路水汽输送带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故选C。
14.C
【解析】受高压脊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不利于形成降水,①错误。高原低涡中心有较强辐合上升运动,水汽易凝结,②正确。偏东气流利于暖湿空气源源不断地向河西走廊西部输送,而且也能与偏西气流形成水汽辐合,是促成干旱区发生极端暴雨天气最为重要的水汽条件,③正确;大气结构稳定不利于形成降水,④错误。故选C。
15.C
【解析】结合图表信息可知,15~16日浮冰向南运动,风向北吹,海流向南流,浮冰运动方向与海流流向一致,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流速度;16~17日浮冰向北运动,风向北吹,海流向南流,浮冰运动方向与风向一致,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风速;海冰密集度只影响浮冰的运动速度,无法改变浮冰的运动方向。故选C。
16.B
【解析】由纬度越高,水温越低,海水结冰可能性越大,海冰密集度越大,图中13-14日、18-19日所在地点纬度高,海冰密集度大,15-16日所在地点纬度低,海冰密集度小,①正确;海域面积越小,受陆地影响越大,温度越低,且海冰运动受阻容易堆积,海冰密集度越大,②错误;风速会影响海冰密集度,但海冰密集度不易影响风速,③错误;海冰密集度越大,海流速度越慢,表中13-14日、18-19日海冰密集度大,海流速度慢,15-16日海冰密集度小,海流速度快,④正确。故选B。
17.【参考答案】(16分)
(1)仲错弄巴曲含沙量小于扎拉河含沙量。(2分)影响因素:植被(森林)覆盖度;(2分)河流比降(河床相对高差)。(2分)
(2)流域内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丰水季为夏季;(2分)夏季气温较高,湖区水生动物活动活跃;(2分)水生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使浮游植物大量减少。(2分)
(3)①支持。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巴松措水位不断上涨;(2分)冲垮冰碛丘陵,湖水快速下泄,最终消失。
②不支持。巴松措有水流出湖口;(2分)全球气候变暖增加的冰川融水,会通过巴河流出,巴松措水位较稳定。(2分)
【解析】
(1)从图中可知,仲错弄巴曲流域内森林茂密,植被覆盖度高,水土流失较少;且地势起伏较小,河流比降较小,流速较慢,含沙量较小。而扎拉河流域内森林分布少,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较多;且地势起伏较大,河流比降较大,流速较快,含沙量较大。
(2)流域内冰川分布面积较大,且受南亚季风影响(夏季降水多),因此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丰水季为夏季;夏季气温较高,湖区水生动物活动活跃;水生动物大量消耗浮游植物,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较小。
(3)支持的理由从水位快速上涨,冲垮冰碛丘陵,湖水快速下泄分析;不支持的理由从巴河可以排出湖水,湖泊水位较稳定分析。
18.【参考答案】(26分)
(1)甲处水温低于乙处。(2分)乙地有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增温,水温高;(2分)乙地纬度低,水温高(或甲地纬度高,水温低)。(2分)
(2)冬季;(2分)冬季波弗特海高压和冰岛低压强盛,(2分)气压梯度大,风力大,穿极流强。(2分)
(3)波弗特海和冰岛附近易受反气旋和气旋控制;(2分)波弗特海域形成顺时针环流,驱动海水北上;(2分)冰岛附近形成逆时针环流,引导海水南下。(2分)
(4)全球变暖,海冰消融增多;(2分)海冰覆盖减少,风直接驱动海水,流速加快;(2分)波弗特海高压西移,穿极流源头西移;(2分)穿极流源头受北上驱动的风力增强,穿极流流量变大。(2分)(答对三点得6分)
【解析】(1)通过图可知,乙地位于北大西洋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增温,乙处水温高。图中甲地位于极圈以内,乙地纬度明显低于甲地,受纬度的差异的影响,乙处水温高于甲。
(2)材料提示:“穿极流强弱变化受制于波弗特海高压和冰岛低压的年内变化”因此,波弗特海高压和冰岛低压间的气压差直接导致二者间风力的大小,从而影响穿极流的强弱。同时冰岛低压和波弗特海高压冬季最强,故可得出上述答案。
(3)材料提示:“穿极流和波弗特海海域高气压以及冰岛附近的低压密切相关”,因此,波弗特海域为反气旋,其北部盛行偏南风,驱动海水北上,而冰岛附近为气旋,北部盛行偏北风,引导海水南下。
(4)“北极地区海冰覆盖明显减少,波弗特海高压明显向西偏移”,故海冰减少,风直接驱动海水,穿极流增强。波弗特海高压西移,穿极流源头受北上驱动的风力更明显。
19.【参考答案】(12分)
(1)呼伦贝尔草原东部降水较多,牧草长势好,可燃物多;(2分)草原东部地区是人口和道路集中分布区,人为火源多。(2分)
(2)呼伦贝尔草原冬季有积雪覆盖,不易发生草原火;(2分)春季气温回升,积雪消融,气候干燥、风大,利于草原火的发生和蔓延;(2分)夏季降水较多,牧草处在旺盛的生长期,可燃物水分含量高,不易发生草原火;(2分)秋季是牧草的枯落期,可燃物含水率迅速降低,较易点燃。(2分)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草原火的发生与可燃物和火源等有关。呼伦贝尔草原东部降水多,牧草长势好,可燃物多;草原东部地区人口、道路等分布较为集中,草原作业活动较多,人员活动较为频繁、车辆使用较为密集,提供了更多的人为火源。
(2)草原火的影响因素有可燃物、火源、气象条件(火环境)等。冬季呼伦贝尔草原有积雪覆盖,积雪覆盖区基本不发生草原火;春季气温回升,积雪消融,气候干燥、风大,气温变化快,地形较为平坦,为草原火的发生和蔓延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夏季降水比较多,空气湿润,可燃物处在旺盛的生长期,可燃物水分含量高,草原火发生较少;秋季是牧草的枯落期,可燃物载量较大、含水率较低,使可燃物积累,草原火发生概率增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