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黄河化险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黄河化险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14 10:2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黄河化险》
学习目标
1、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概述课文的故事情节。
2、 借助环境描写,体会险情的紧急。
3、 感受毛泽东在危急关头的慎重思考,体会作者把思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的表达。
4、 学习毛泽东在困境中逆流勇进的英雄气概,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名师导航
内容感知
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的一生是富于挑战的一生,是勇于实践的一生。伟人一生金戈铁马、转战南北,有多少在危急时刻绝处逢生的经历,又有多少次险象环生,他们却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巧妙地战胜敌人。本文就选取了毛泽东领导的警卫连在不能渡黄河、后面又有七个旅追兵的情况下,靠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与敌人周旋,最后演绎了一场空城计。黄河化险,化解险情的毛泽东更多地展现出了作为常人的一面,他的言行更多地体现了他本色的一面,虽然不乏伟人的智慧,但也有普通人的喜怒。本文侧重表现的是他在危急时刻的思考。伟人也是普通人,所以本文出现了毛泽东骂人的语言描写,这丝毫不会有损伟人的形象,反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
毛泽东凭借什么化险为夷的呢?在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毛泽东的言行,还有警卫员们,周恩来、任弼时等人,从他们的视角来描写伟人毛泽东,更出神入化。人物对话像一条金线串起了故事,而神态描写和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在阅读中造成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使文章波澜起伏、悬念迭生。毛泽东的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完善,其他人物的陪衬使得主席的形象更丰满。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拧干(níng) 攥住(zuàn)
愠怒(yùn nù) 旌旗(jīng)
任弼时(rén bì) 惊愕(jīng è)
一怔(zhēng) 琢磨(zuó mo)
溃逃(kuì táo) 戡(kān)
弥漫(mí màn) 凝望(níng)
猝不及防(cù) 惊骇(hài)
蠕动(rú)
2.多音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愠怒:恼怒。 旌旗:泛指旗帜。
惊愕:〈书〉吃惊而发愣。 一怔:因吃惊而呆住的样子。
琢磨:①治玉为琢,治石为磨。喻指反复修炼、磨炼;②思考;探究。例句:他的心思谁也琢磨不透。
溃逃:(军队)被打垮而逃跑。 弥漫:充满;到处都是。
惊骇:惊吓;震惊。 蠕动:像昆虫爬行那样移动。
2.近义词
刹那间·霎那间
刹那间:梵语的音译。古印度最小的计时单位,一般用来表示时间极短,如一瞬间。霎那间:片刻间。
两个词都指极短的时间。
惊天动地·震天动地
惊天动地:①形容声音响亮。②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震天动地指的是震撼着天,动摇着地。形容巨响或其势盛大异常,不可遏止。
3.相关成语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课文中意为对人威严,不容违抗。
猝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四、文学常识
1.权延赤(1945—), ( http: / / www.21cnjy.com )当代作家。1945年生于河北完县。1970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历任空军某部无线电技师、宣传干事、大队副政委、北京空军政治部文学创作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作有长篇小说《多欲之年》《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等。
2.报告文学是一种以文学手法及时反映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评论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文体。它是一种介于通讯和小说之间的文体。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新闻性、真实性和文学性。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他们掏出的全是失望。
剖析:多么高明的表达!“失望”本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用来形容心情的,而这里直接用作名词,不仅写出了战士们没找到香烟的结果,还传神地摹写出这时候战士们的心情,多巧妙啊!词语经过这么一活用,表达就有了更丰富的神韵。如果把这句话改为“结果大家都没有找到香烟,感到十分失望”,就会索然无味。
2.毛泽东不再那么严肃,声音恢复了轻松。这是决心下定之后的轻松。
剖析:前一个“轻松”与“紧张”相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反映了毛泽东的声音变化过程,后一个“轻松”不仅仅包含着长吁一口气的放松,更多地是表现毛泽东运筹帷幄的从容。
3.任弼时看准机会走过去,随便而又认真说:“德胜同志,我要跟你谈谈呢。”
剖析:“随便而又认真”是承接前文文意而来。任 ( http: / / www.21cnjy.com )弼时想做主席的思想工作,他很讲究工作策略,很讲究说话技巧,当然更注意说话的语气与态度,所以作者用这个词是颇具匠心的。
二、重点语段
1.“只有河水没有停”至“翻过一个小土岗,不见了”。
剖析:这一段写的是毛泽东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险为夷后,枪声停了,四周一片寂静的情形。这儿用“只有河水没有停,只有毛泽东没有停”来说明毛泽东的料事如神,这儿你可以作这样的解读:毛泽东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就像这不停息的流水,中国革命的步伐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永远向前,正因为这样,后面跟着的人才如此自信。“不见了”这寥寥几个字是从敌人的角度写毛泽东的,这更反衬出伟人的思考之绝妙。这一段也为后面任弼时的劝慰打下了基础。
2.“陆定一小声对任弼时讲:‘我看主席最大的乐趣就是迎接挑战。’”
剖析:这一段仅仅一句话,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敢于迎难而上的优秀品质。这是对毛泽东能在危急时刻化险为夷的肯定,也是对毛泽东本人的褒奖。
审美鉴赏
对话助澜 心理览胜
——谈《黄河化险》一文细腻传神的描写
在中国历史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数风流人物”首推毛泽东,但毛泽东是人而不是神,他既是一个伟人,更是一个凡人,选文没有把毛泽东着力刻画成一个传奇式的英雄豪杰,而是如实地记述了他叱咤风云一生中生死攸关的一段经历。事实表明,毛泽东在危难时刻之所以能够逢凶化吉、遇险呈祥,并不是什么“运气”和“天意”使然,也不是什么“神仙”“上帝”的佑护,而是他的大智大勇和人民群众奋力保护的结果。
《黄河化险》一文写的是毛泽东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智谋战胜敌人的经过,表现了毛泽东非凡的才略与胆识。文章详细地描写了毛泽东思考诀择过程中的细节,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的心理活动过程。在这些心理描写中我们看到的是伟人不同凡响的思考,而其中的对话有力地衬托出了关键时刻伟人的决策能力。同时它也昭示了这样的真理:伟人也是凡人,他的大智大勇是建立在各级群众的维护之下的,这样的摹写更符合实际,所以读来更真实,因为这些细腻传神的描写,使得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性强。
文中有几处地方写毛泽东骂人发脾 ( http: / / www.21cnjy.com )气。如:“我有言在先,不过黄河。谁还说这种屁话?”,这句话出自一个伟人之口,似乎粗俗得有损伟人形象,但是读者设身处地地思考,就会认同,这不仅更真实地说明了伟人也是普通人,同时更真实的说明了毛泽东坚决不过黄河的决心,军令如山,确实如此。接下来的对话更是悬念迭生,造成读者的阅读期待,仿佛身临其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读者也在揣测下一步该怎么办。这是对话,也就是语言描写推动情节发展的妙处。任弼时、周恩来、还有警卫员们的语言都分别体现了人物特定的身份特征。
毛泽东吸烟的细节描写更是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动传神。吸烟的过程是伟人思考决策的过程。这其中的心理都在吸烟的细节描写中体现了出来。而点烟的过程更是详细生动。大家的表现愈发衬托出形势的危急,这一切更说明伟人的不同常人的胆略。而最后任弼时找主席谈话的情节更可见出伟人的另一面,至此,毛泽东的胆略与才识在事实面前已经得以诠释了,最后的京剧唱段可谓一箭双雕,它不仅仅向读者传达这样的信息——毛泽东以自己的智慧指挥了一场“空城计”,更重要的是,一个胸有成竹、有超人的胆魄和智慧的伟人形象屹立在读者面前。
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用心理描写展现伟人的思考,描写生动细腻传神,是本文可读性很强的根本原因。
自主广场
我夯基 我达标
1.找出文中写毛泽东神情的词句,揣摩当时毛泽东的心理。
情境 对毛泽东神情的描写 传达出怎样的心理
有人以为要渡黄河 猛然掀起眼皮,目光咄咄逼人 责怪
周恩来说过了葭芦河就有了回旋余地 望住周恩来,神色严肃 担心
有人喊到了黄河 脸色阴沉,双眉紧蹙 形势危急,心情沉重
两批战士都无法渡过葭芦河 神色肃穆严峻 渡河失败,思虑重重
接到香烟,陷入思考 目光淡漠,眉头微蹙 心无旁骛,专注思考
决定不过黄河,走上堤岸 用讥嘲的目光朝敌人射击 胸有成竹,蔑视
任弼时肯定了不过黄河的决策 神色变得庄严,凝视着远方 深感责任重大,决策
艰难
任弼时批评他做事带情绪 脸也涨红了,望着任弼时 对正确的批评感到难
为情,经过思考终于接受
答案:略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前有大水,不可逾越;后有追兵,几万之众。像我这样十多年的老兵遇了这种险境,也不免有些惊慌失措。
毛泽东脸色阴沉,却依然镇定,他伸出两根指头,轻轻夹一夹:“给我拿支烟来。”
声音不大,却像雷声一样从整个队伍隆隆滚过:
“烟,快找烟,德胜同志要抽烟!”
“德胜同志要抽烟!”
“烟!”“烟!”“烟!”……
转战陕北期间,毛泽东使用化名李德胜。他因为有病,戒了一段时间的烟。卫士们不曾准备,连日大雨,人人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去哪儿找烟?
毛泽东在一块大青石上坐下,两根指头依然伸在肩旁沉思着。烟始终不曾插入他的指间,他忽然瞪起眼吼:“烟呢?拿烟来!”
德胜同志发脾气了!队伍上下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在身上紧急搜索。这时,队尾一阵喧哗,毛泽东的马伕老侯同志被大家众星捧月一样簇拥过来。谢天谢地,他用黄油布保护了烟和火柴,关键时立了大功!
周恩来指挥卫士们打开背包,用一条薄棉被遮护在毛泽东头上。他亲自抓了被子一角,并且用身体挡住斜吹来的风雨。
毛泽东凝思着吸燃了香烟。吸得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深啊,眼睁睁看着火头往上燃。他屏住了呼吸。于是,中央纵队几百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紧那只青烟袅袅的香烟,仿佛所有人的命运,甚至整个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都系于那支香烟之上。
枪炮声激烈,浪涛声震耳 ( http: / / www.21cnjy.com ),毛泽东似乎全然不觉。眉宇间出现一道深深的竖纹,片刻,一股烟雾从鼻孔和齿缝间溢出。才溢出一半,又被他猛烈吸回,嘴里发出烟气从齿缝间吸入的咝咝声。
好像只是眨眼的工夫,又像经历了一个世纪那么久。毛泽东手中的烟变成夹不住的烟蒂。他蓦地立起身,将烟蒂奋力掼于地下,气壮山河地一声吼:
“不过黄河!”
毛泽东顺看黄河岔向前走去,走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慌不忙,四平八稳。卫士们抢上前,被他怒声喝退。他一个人走在最前面。走在几万追兵的枪口前,身后跟了中央机关的几百人。不要说敌人乱枪齐射,就是一枪一弹,在这么对面相望的情况下也会造成震撼历史的巨大后果。但是,奇迹发生了。几万敌兵忽然枪炮齐停,仿佛整个世界都惊呆了,变哑了。就那么看着毛泽东大摇大摆从面前走过,走出几百米,走过一个小土岗,渐渐消失了……
2.你发现了吗?本文和课文《黄河化险》有许多描写内容相同,但表达不尽相同。请参照示例,找出1—2处,比较其异同。
3.将本文与课文比较,你还可以发现课文里添加了许多细节的描写,请找出一处,并谈谈这些细节描写的妙处或用处。
4.从容应对紧急情况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你是否有过化险为夷的经历?你在危急关头是否镇定自如?请把你的类似经历告诉同学们。
2.答案示例:A.声音不大,却像雷声一样从整个队伍中隆隆滚过。
a.毛泽东轻轻喃一声,像吹口气那么轻。几百人的队伍里立刻像刮起一阵风。
两处描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A句把不大的声音 ( http: / / www.21cnjy.com )比作“雷声”,读者难以感受。而a句比喻更贴切,也更形象:主席身系整个队伍甚至中国革命的前途,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很重要的,他吹口气在人们看来那就是一阵强风。
B.马伕老侯同志被大家众星捧月一样簇拥过来。
b.马伕非老侯两手捧着个油布包,被人群簇拥着,像被迎来的英雄。
两句都表现老侯在关键时候立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功,似乎大家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侧面表现此时毛泽东思考决策的重要性。但B句仅用“众星捧月”较为笼统,b句更细腻生动。(能找到一对相关句子加以评析,有自己见解,言之成理即可。)
3.答案提示:增添找烟、点烟、吸烟等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描写。如,可抓住吸烟动作(狠吸、起身、掼烟头、踩烟头)的描写,分析其生动传神之处,以及这些对毛泽东思考和决策的表现作用。
4.解析:结合个人实际表述。
答案:略
二、语言运用
9.班级举办内容为格言写作的语文综合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习活动。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活动目的”,并仿照下面示例,从“棉花、帆、钉子、谷穗”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写几句含有生活哲理的格言。
示例①根:蓬勃向上的生命,以及默默无闻的奉献,全部属于大地母亲;如果离开大地的怀抱,一切的成就,都会成为泡影。
示例②藕:无论是生活在水中,还是生活在淤泥里,都能保持一个纯洁的灵魂。
解析:目的(写出两点即可):从学习格言的写法,或培养写作格言的能力方面写均可;写感悟或培养某方面的情感均可。
答案示例:(例)棉花:是花,我却不与百花争芳斗艳;不是花,我却用花絮温暖人间。
帆:离开船桅,我是一块普通的布;只有走进江海湖泊,才能大展宏图,才能高歌奋进。
钉子:在压力和困难面前,挺直腰杆,不断进取,绝不弯腰低头,受人歧视。
谷穗:低头,是向农人致谢;鞠躬,是向土地感恩。(以上供参考。其他答案,蕴涵哲理,语言表达类似格言,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