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第五单元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北师大)第五单元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14 10:4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9.猫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读准读通课文,理解词句含义,体会文章风趣的表达效果。
  2.初步理解对“动物”母爱的歌颂。
教学重点:对字、词、句的音、形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大量文言色彩的词汇运用及比喻的使用。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生命,生命就是活着,做自己的事。”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歌颂生命,珍视生命,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反思自己行为而发出的真诚呼唤。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著名现代散文家、学者梁实秋写的《猫的故事》。
  二、认识作者: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后迁到台湾。本文选自《梁实秋雅舍全集》。
  三、课文导读:
   1、快速阅读课文,并为课文标注段号。
   2、在文中圈划、标注字音或字义。 饽饽 值更 梆子 万籁俱寂 如诟如詈 跳踉 窗棂 左道旁门 殚智竭立 姑妄从之 宽假 膺惩 绝尘 跨院 无以复加 缓颊 重典
   3、阅读完课文,请同学们在课文中划出“我”对猫的感情变化过程的语句和词语
  本文以时间和事情的发展为顺序,用欲扬先抑的手法,逐步展示了猫伟大的母爱,紧紧围绕“我”对猫的态度变化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人文情怀,读来令人感动。 “我”对猫的态度和情感变化过程:起初,感到“搅得一家不安”;(厌恶)——接着“有些不耐烦”;——终于“按捺不住”;(憎恨)——再接着“看到被吊的奄奄一息的猫”并“为她缓颊” 、“稍予膺惩”;(同情)——过后“准备高枕而眠”,但是“当天夜里,听见铁罐声响,打了一个冷战”并“决心用重典”;(痛恨)——最后发现了四只小猫瞬时“一腔怒火消去”以至发出赞美之情“天地之大德曰生”。(赞扬)
  文章通过作者对猫的态度变化,以及对猫的伟大母爱的赞扬。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生命属于你只有一次,它是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它们,并让它们发挥出价值。
   4、本文以猫为线索,请为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本文按照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
  (1)开端,猫对我生活的干扰。
  (2--5)发展,我不堪其扰,对猫进行了适度的惩罚。
  (6)高潮,看到了感人的一幕,对猫刮目相看。
  (7)结局,猫一家悄然离去。
   5、再读课文,然后互相交流本文在词语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以课文第三自然段为例进行说明
  (1)词语 执法如山 不稍宽假 为她缓颊 从轻发落 予以开释 稍予膺惩
  这些词语都是很庄重的书面、文言词语,并具有法律的味道。把这些词语用在一只猫的身上显得不伦不类。但是,通过这些词语一方面,可以显示出厨师在惩罚猫的过程中的姿态和神情。另一方面,这些词语在适用对象上,语义上出现了错位。使其用语上构成诙谐有趣(大词小用),以此充分显示了作者对于厨师所表现出来的姿态和神情的 调侃。
  (2)、“像是新婚夫妇的汽车之离教堂去度蜜月”?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猫逃跑时的狼狈像,同时也写出了猫逃跑的速度之快。新婚夫妇度蜜月与猫为了逃命而仓皇奔跑,本是完全矛盾的两者,意境完全不同。但作者却把两者联系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以此更显示了文章语言的幽默与诙谐。
   6、再读、体会课文的结尾部分在课文结尾部分作者对猫进行了由衷的、高度的赞颂——伟大的母爱实在是无以复加,以此电明题旨。母爱是这样的感人肺腑,动人情怀。本文虽然写的是动物之情,但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动物的界线,并引发人类对生命的思考。
四、板书
   1、 作者的感情变化:厌恶——憎恨——同情——痛恨——赞扬 对生命的思考
   2、 结构层次:开端发展 母爱的伟大高潮 生命的珍贵结局
五、作业:
  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查找有关赞美母亲或者生命的文章
10.最后一片叶子

课型:课内自读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⒈ 体会最后一片叶子在情节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特点
⒉ 弄清人物主线次线的关系,领会主线对描写人物、表达主题的作用
⒊ 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
教学重点:情节线索的作用
教学难点:主要人物与主题的表达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论哪个社会,哪个国家,英雄人物虽然不少,但更多的却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的遭遇、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能更普遍、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今天我们就来解读美国杰出小说家欧 亨利在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塑造的小人物形象。
二、讨论课文,了解实物(叶子)作为情节线索的作用,借以把握情节发展㈠ 课前已要求同学们认真阅读小说,并在每一自然段前标上序号,共有55段(检查是否落实)。
㈡ 请同学们说说,小说共写了哪些人物?
答:琼西、苏、贝尔门、医生
㈢ 小说名为《最后一片叶子》,这最后一片叶子和小说中哪些人物直接发生关系?
⒈ 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的关系
① 最后一片叶子最先在文中何处出现?(请同学配乐分角色朗读)
② 最后一片叶子和琼西有何关系?(学生讨论)
答:琼西眼里的最后一片叶子是生命的征兆,是死神的化身,苦难世界的终极。琼西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在寒秋风雨中,藤叶越掉越少,读者的心也越揪越紧,藤叶终将掉完,年轻、纯洁的琼西却不该过早逝去,矛盾到了高潮。
没想到最后一片叶子历经了一天一夜风雨仍傲然挂在墙上,琼西恢复了生的信念,又一天,琼西脱离了危险。
③ 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奇迹般挽救了琼西的生命?(学生讨论)
注意前文医生话语中的伏笔(第7、11段)
琼西从叶子得到了启示,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使药物治疗的效果成倍提高。
④ 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最后一片叶子居然能够抵挡“秋风扫落叶”的命运,这可能吗?为何琼西会相信最后一片叶子是真的?
答:躺在床上看得不真切;
那么单纯,根本没想过会是假的;
画得逼真;
尽管生活的苦难逐渐泯灭她生的欲念,但她那么年轻,对艺术的追求刚开始,潜意识里有着对生命的渴望。
⒉ 最后一片叶子与贝尔门的关系
①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画上去的,找出文中对贝尔门的描写(请同学读第30段)
答:怪异的模样、火气十足,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一个失败的画家,还爱说大话,喝酒无节制。一个生活、事业的失意者。
② 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门画的,前文可有伏笔?贝尔门是一个什 么样的人?(第32、35、36段)
答:在普通的外表下深藏着一颗美好的心灵,甚至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来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富有爱心,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③ 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才是贝尔门的杰作”?(最后一段)
答:因为这片叶子不仅是贝尔门追求40年,等待25年的艺术结晶,还是贝尔门人性的象征,它融进了贝尔门的爱、善和宝贵生命,成为了真正的不朽杰作。
⒊ 小说情节的作用
“最后一片叶子”串联着琼西和贝尔门两个人物的活动,展开了所有的情节——琼西所受的人间苦难和贝尔门舍己救人的人性美。
幻灯片:在作品中起串联人物活动、展示故事情节发展作用的人物、实物、事件、语句等叫做情节线索。最后一片叶子是名物线索。

板书: 生命的征兆 最后的杰作
获生 名物线索 献身
琼西 贝尔门(主要人物)
(人间苦难) (人性之美)
幻灯片:要通过情节线索梳理去把握情节中的人物及矛盾冲突,并由此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好地领会作品主题。
三、 进一步研读课文,弄清谁是主要人物或主线人物,为什么。
⒈谁是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的确定不能片面地从作者描写的多少去衡量,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① 从他与各方的关系看
② 从小说主题的表现看
从①看,琼西病危,生命维系于“最后一片叶子”,是为了造成悬念,为贝尔最后杰作蓄势、铺垫。
从②看,作者要歌颂的是一种人性美,具体表现为贝尔门的善良、博爱、献身精神,贝尔门是作家寄托主题的主要人物。
如果把琼西看作主要人物,作品的主题便仅仅是揭露社会生活的不公和无理,抑或是表现人的精神、信念对生命的重要作
⒉ 作者在塑造琼西、贝尔 门这两个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是否相同?如不同,表现在哪里?
琼西:正面描写(对话、神态)
贝尔门:侧面描写(画叶子是苏的口说出的),先抑后扬
⒊ 对贝尔门画杰作的场面未作正面描写,为什么?
描写上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表面情节虽淡化了,但通过读者的想象,可内化为读者心灵内部的情感,通过读者心理感情的合理发展,使小说情节更丰富、理想化。是一种类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更凝练、蕴蓄的写法。人物形象更鲜活、更难以忘怀
(打罗丹字幕)
罗丹名言:“要点是感动,是爱,是希望,战栗,生活。在做艺术家之前,先要作一个人。”
四、 总结
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让我们从普通人身上看到了伟大的心灵,从人生的苦难中见到了人性的光辉,希望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能努力弘扬人性美,使人间充满温情。
PAG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