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地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8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2小题,每小题2分,计8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填涂答案选项。)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图为中国空间站、神舟16号及神舟17号载人飞船组成的三舱三船组合体图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入轨对接空间站核心舱的神舟十七号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
A. 银河系 B. 太阳系 C. 河外星系 D. 地月系
2. 当“神舟十七号”飞船在太空运行时,对它影响最大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 B. 发射场的天气状况 C. 太阳活动 D. 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绕着地球运转,属于地球的卫星,跟地月系属于同一级天体系统,D错误;与地球同处在太阳系中,比太阳系高一级且包含太阳系的是银河系,A 正确,B错误;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属于同一级天体系统,但河外星系不包含太阳系,也不包含神舟十七飞船,C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太阳活动剧烈时,会释放强烈的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这些物质会直接影响在太空运行的“神舟十七号”飞船,同时这些物质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使得穿过其中的飞船信号受到影响,从而影响飞船的运行,因此太阳活动是对运行中的“神舟十七号”飞船影响最大的因素,C增强;太阳辐射是飞船太空运行的能量来源,发射场的天气状况发生的高度低,对高空运行中的飞船没有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飞船影响不大,排除ABD。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活动高峰年往往激烈天气现象增加,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等;影响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和航天;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2022年9月13日,某国际科研团队发现了一颗新行星LP890-9c,距离地球约100光年,可能适合生命生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属于巨行星的是( )
A. A、B B. D、E C. E、F D. G、H
4. 若行星LP890-9c存在生命,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 表面温度变化幅度小 B. 表面地形平坦开阔 C.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 存在液态水
【答案】3. C 4. B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属于巨行星的是木星与土星,C正确,ABD错。故选C。
【4题详解】
若行星LP890-9c存在生命,需要其表面温度变化幅度小,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存在液态水,ACD不符合题意,表面地形平坦开阔不是存在生命的原因,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安全的宇宙环境(外因) :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其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的空间运行轨道安全。适宜的自身条件(内因):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有液态水的存在原始海洋。拥有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层:地球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吸附大量气体形成大气层,经过演化,使其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条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地表温度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2023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组成的古生物分队在青藏高原卓奥友峰地区距今2.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地层中发现了鲨鱼化石(图左),为当时的6级海洋生态链补上第二级缺环。图右为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距今2.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卓奥友峰地区的地理环境为( )
A. 湿润的森林环境 B. 温暖的海洋环境 C. 干燥的沙漠环境 D. 寒冷的草原环境
6. 该物种生存年代最繁盛生物是( )
A. 藻类 B. 爬行类 C. 哺乳类 D. 海洋无脊椎动物
【答案】5. B 6. B
【解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在青藏高原卓奥友峰地区距今2.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地层中发现了鲨鱼化石,说明此时该地最可能是温暖的海洋环境。故选B。
【6题详解】
距今2.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属于中生代,爬行动物统治地球,B正确;藻类与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古生代,AD错误;哺乳类繁盛在新生代,C错误;故选B。
【点睛】中生代是显生宙的三个地质时代之一,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中生代时,爬行动物如恐龙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中生代时裸子植物空前繁盛,有的高达数十米,到了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才逐渐繁盛。今天的煤炭石油绝大部分是中生代时期的裸子植物埋藏在地下形成的。
《地心游记》讲述了里登布洛克教授开展地心旅行,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下降,途中历尽艰险和遇到种种奇观,最后回到地面的故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阴影所示位置是( )
A. 地壳 B. 软流层 C. 岩石圈 D. 地幔
8. 下列关于古登堡界面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B. 该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C. 在地下平均2900km处 D. 纵波和横波均能通过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地球物理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慢、地核三大圈层,它们的分界面分别为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据图可知,该阴影区域位于莫霍面以下,离莫霍面有一定距离, 应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B正确;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幔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莫霍界面是地球内部圈层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A错误;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而岩石圈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错误;地下平均2900千米处为古登堡界面,C正确;莫霍界面处纵波和横波均能通过,D错误;故选C。
【点睛】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地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图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场景。完成下面小题。
9.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依次经过( )
A. 对流层、电离层、平流层 B. 平流层、对流层、电离层
C. 电离层、臭氧层、对流层 D. 对流层、臭氧层、电离层
10. 返回舱返回过程中,经历的平流层的大气的特点是( )
A. 上部冷、下部热 B. 水汽和杂质含量多 C. 气流以平流主 D. 密度上部大、下部小
【答案】9. C 10. C
【解析】
【9题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根据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 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中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中,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故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依次经过电离层、臭氧层、对流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上部热、 下部冷,密度上部小、下部大,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平流层水汽和杂质含量少,无云雨现象,能见度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大气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接近地面、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区域为对流层,对流层上界称对流层顶,在赤道地区高度约17~18千米,在极地约8千米;从对流层顶至约50千米的大气层称平流层,平流层内大多作水平运动,对流十分微弱,臭氧层即位于这一区域内。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左)并获取了相关数据(图右)。完成下面小题。
11. 二氧化碳之所以对温室效应有增强作用,主要是因为它( )
A. 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B. 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大地增温
C. 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D. 通过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12. 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 将瓶子悬空放置 B. 将内瓶底铺设沙石 C. 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 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答案】11. A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几乎不吸收太阳短波辐射,但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A正确,BD错误;破坏臭氧层的是氟氯烃,而不是二氧化碳,臭氧层主要在平流层而不是对流层,C错误。故选A。
【12题详解】
若将瓶子悬空放置,距离地面较远,空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将会减少,实验效果会减弱,A错误;若将内瓶底铺设沙石,瓶底吸收的太阳辐射将会增多,空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增多,实验效果会增强,B正确;若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温度传感器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而是瓶底的温度,实验效果会减弱,C错误;若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会使实测数据发生变化,实验效果无变化,D错误。故选B。
【点睛】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人类在燃烧化石燃料过程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从而引起全球温室效应,其表现为全球气温升高。
2023年11月26日我市的天气状况为:雾,最低气温8℃,最高气温12℃,昼夜温差小。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这一天,辐射③最强的时间是( )
A. 日出前后 B. 正午时分 C. 午后2点 D. 子夜时分
14. 该市这一天昼夜温差小的原因是( )
A. ①弱③强 B. ①强④强 C. ②弱③弱 D. ①强③强
【答案】13. C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③为大气逆辐射,其强弱与气温直接相关,气温越高则该辐射越强。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点左右,所以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间是午后2点,C正确;日出前后、正午时分、子夜时分气温都不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 大气逆辐射不是最强的时候,AB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2023年11月26日我市的天气状况为雾,雾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使得①太阳辐射减弱,白天温度不会太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即③大气逆辐射增强,夜晚温度不会太低,故昼夜温差小,A正确,BCD错。故选A。
【点睛】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注要的、直接的热源。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图左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坐北朝南)景观,图右为“穿堂风”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右中近地面气流运动方向是( )
A. 由北向南 B. 由南向北 C. 由西向东 D. 由东向西
16. 以下四幅图中“穿堂风”现象最显著的是( )
A. B.
C. D.
【答案】15. A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白天,石质地面气温高,气流垂直上升,形成低气压,山林气温低,气流垂直下降,形成高气压,同一水平面气流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图中太阳位于南侧,故石质地面为南侧,山林为北侧,所以近地面的气流由北向南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屋子前后温差越大,穿堂风越显著,读图可知,A图水泥地与树林的温差最大,故“穿堂风”现象最显著,故选A。
【点睛】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其形成过程为:受热地区大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而高空形成高气压;受冷地区相反,从而在近地面和高空的水平面上形成了气压差,促使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的热力环流。
气象气球是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探测平台,可以用来测量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许多地方定期会释放气象气球,跟踪大气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图示意我国某地释放的气象气球,从近地面上升至万米高空的漂移数据(图中坐标表示水平方位,每两个点位间的观测间隔时间相等)完成下面小题。
17. 此次气球升空过程中当地的主导风向为( )
A. 偏北风 B. 偏西风
C. 偏南风 D. 偏东风
18. 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平均值最小的海拔区间在( )
A. 5-6.7km B. 8.4-10km
C. 10-11.6km D. 11.6-13.3km
【答案】17. B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图中坐标表示水平方位。读图可知,气象气球升空后漂移方向与横坐标(东)夹角小于45°,漂移方向为偏东方,说明遇到的主导风向为偏西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8题详解】
从材料中的“每两个点位间的观测间隔时间相等”,可知风力越强,气球水平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远,图中5-6.7 km水平距离最近,说明该区间风力最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平均值最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近地面的风向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高空风则可以忽视摩擦力的影响。
下图示意2022年某月1日10时世界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风速最小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根据图中等压线判断,此时珀斯的风向为( )
A. 偏北风 B. 偏南风 C. 偏东风 D. 偏西风
【答案】19. D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风速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反之等压线越稀疏风速越小。图中四地中④地等压线最稀疏,故④地风速最小,排除ABC,故选D。
【20题详解】
图为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风的判读应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其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图中珀斯东北附近有一个高压中心,故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大致由东北指向西南。近地面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沿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故风向偏转为偏北风。故选A。
【点睛】气压梯度力的特点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喀斯特石林景观是地表水顺石灰岩裂缝渗入地下,地下水在石灰岩裂缝中运动,溶解石灰岩而形成。下图示意某喀斯特石林地貌发育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21. 影响该石林景观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岩石、水文 B. 地形、植被 C. 土壤、地形 D. 气候、植被
22. 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乙—甲 D. 乙—甲—丙
【答案】21. A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溶解于水而形成的,为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跟岩石和水文有关,跟地形、植被、土壤和气候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由于石灰岩各部分岩层含石灰质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读图可知,丙地侵蚀程度最弱,说明地貌发育为初期,甲地侵蚀程度最强,说明地貌发育为后期,故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一乙一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2020年12月8日中尼两国共同向全世界宣布:最新测定的珠穆朗玛峰高程为8848.86米。下图示意珠穆朗玛峰的外形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其峰顶是一个宽2到3米、长6到9米的鱼背形平台。完成下面小题。
23. 珠穆朗玛峰的外形酷似尖尖的金字塔,该地貌的名称是( )
A. 冰斗 B. 角峰 C. 刃脊 D. 峡湾
24. 珠峰峰顶“鱼背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作用 B. 冰川作用 C. 风化作用 D. 流水作用
【答案】23. B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珠穆朗玛峰顶,外形酷似尖尖的金字塔,是典型的冰川地貌,以冰川侵蚀为主,从外形上看是角峰,B正确;冰斗由岩盆、岩壁和岩槛3部分组成,底部为岩盆,平面上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刃脊为刃状山脊,由冰斗的不断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间的岭脊变成;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均属于冰川侵蚀地貌,ACD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珠峰峰顶气温极低,山上有厚厚的积雪冰川,以冰川侵蚀作用为主,形成角峰、“鱼背形”等地貌。B正确。跟风力作用、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点睛】冰蚀地貌是指第四纪冰川作用所遗留下来的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刃脊,冰川谷等。
下图示意部分海区某年2月洋流与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中甲乙丙丁海水温度差异( )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丙>丁 C. 甲<乙<丁<丙 D. 甲>乙>丁>丙
26. 图中M、N两海域海水盐度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MN降水量 C. MN寒暖流
【答案】25. D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图中是冬季北半球海域水温分布状况,从甲到乙是从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水温越来越低,故甲大于乙,丙与乙纬度相当,但丙位于沿海,受沿岸寒流影响,故水温乙大于丙,根据丙和丁所处的位置,丙的水温低于丙丁之间的等温线,丁的水温高于丙丁之间的等温线,故丁海域水温高于丙处,丁较乙纬度较高,故水温乙大于丁,故甲乙丙丁海水温度差异是甲>乙>丁>丙,D正确,ABC错。故选D。
【26题详解】
根据图中M和N的位置可知,M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河流从陆地上带来大量淡水起到稀释作用,海水盐度低,M海水盐度低于N,BD错误;M地海水盐度低与N的原因是M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河流从陆地上带来大量淡水起到稀释作用,原因是主要是受陆地径流影响,M和N的纬度位置相同,太阳辐射不是导致两海域海水盐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C正确,A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有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溶解度、海域封闭程度等因素。
图左和图右为芬迪湾某地一天内不同时间的景象变化,图左小船漂浮在水面上,图右小船出露在淤泥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推测导致该地一天内景象变化的主要海水运动形式是( )
A. 波浪 B. 潮汐 C. 海啸 D. 洋流
28. 下列不属于该海水运动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A. 发电 B. 航运 C. 防洪 D. 养殖
【答案】27. B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图中显示,同一地点海水水位在一天内不同时间有明显变化,与潮汐带来的变化相同;洋流一般不会导致同一地点海水水位有明显的日变化;图中显示,海面相对平静,没有可以带来海水涨落的波浪和海啸。故排除ACD,选B。
【28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海水运动为潮汐。潮汐引起潮差,可以利用潮差发电,利用潮汐规律进行养殖,轮船利用潮汐的涨落潮规律进出港口,因此发电、航运、养殖属于潮汐的开发利用方式ABD不符合题意,防洪不属于潮汐的开发利用方式,C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潮汐是发生在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海水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周期性运动。
下图示意北太平洋洋流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洋流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A B. ②—B C. ③—C D. ④—D
30. 图中能形成大型渔场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9. D 30. A
【解析】
【29题详解】
根据北太平洋洋流分布图可知,A为千岛寒流,B为阿拉斯加暖流,C为日本暖流;D为加利福尼亚寒流;①为北半球暖流,②为南半球暖流, ③为南半球寒流, ④为北半球寒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0题详解】
图中C为日本暖流,A为千岛寒流,洋流交汇处形成的世界著名渔场为北海道渔场,图中能形成大型渔场的是甲,A正确。图示为北太平洋海区洋流分布图,秘鲁渔场位于南太平洋,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位于大西洋,BCD错误。故选A。
【点睛】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1、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2、受离岸风影响,底层海水上泛,形成渔场。
小张同学在网上购买了东北平原某地的土壤剖面标本,部分标签不小心脱落,需重新贴上。图为该地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关于土壤剖面标本中标签缺失的部分,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为腐殖质层 B. ②为淀积层 C. ③为母质层 D. ④为淋溶层
32. ②层( )
A.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 B. 主要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C.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33. 东北平原的黑土颜色深的主要原因是( )
A. 富含氧化铁 B. 腐殖质含量丰富 C. 成土母质养分多 D. 受人类活动影响图
【答案】31. A 32. C 33. B
【解析】
【31题详解】
完整的自然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依次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故图中①为腐殖质层、②为淋溶层、③为淀积层、④为母质层。故选A。
【32题详解】
读图可知,②层为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C正确。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是①腐殖质层,A错误。主要是疏松风化碎屑物质是④母质层,B错误。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是有机层,D错误。故选C。
【33题详解】
东北平原的黑土氧化铁含量少,A错误。东北平原的黑土颜色深是后来形成,不是成土母质养分多,跟人类活动无关,CD错误。东北平原黑土形成的自然条件是有机质来源丰富,冬季漫长,气候寒冷,有机质分解慢,积累多,由于腐殖质含量丰富,导致东北平原的黑土颜色较深,B正确。故选:B。
【点睛】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和人类活动。完整的自然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依次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图为我国四地植被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34. 丙图大漠胡杨所属植被类型( )
A. 常绿阔叶林 B. 针叶林 C. 温带荒漠 D. 落叶阔叶林
35. 关于图中各植被景观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土壤肥沃 B. 乙——气候干旱 C. 丙——千沟万壑 D. 丁——冻土广布
36. 甲地森林植被( )
A. 植物种类繁多 B. 垂直结构简单 C. 叶面质硬窄小 D. 藤本植物少见
【答案】34. D 35. D 36. A
【解析】
【34题详解】
丙图大漠胡杨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位于温带地区,秋冬季落叶,所属植被类型是落叶阔叶林,D正确。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地区,A错误。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我国较高纬度地区,B错误。大漠胡杨是森林,不是荒漠,C错误。故选D。
【35题详解】
甲位于海南,属于热带气候,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土壤贫瘠,A错误;乙位于安徽黄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湿润地区,B错误;丙位于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气候干旱,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地貌,C错误;丁位于东北,纬度高,气温低,冻土广布,D正确。故选D。
【36题详解】
甲地森林植被是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雨林中植物种类繁多,垂直结构复杂,其中乔木具有多层结构;上层乔木高过30米,多为典型的热带常绿树和落叶阔叶树,叶面宽大,乔木多板状根,多气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系统分层明显。 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内蒙古额济纳河两岸,分布着当今世界上仅存的三大原始胡杨林之一,大漠胡杨林景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景区占地面积1500公顷,集沙漠、弱水、红柳、怪树、胡杨林于一体,拥有神奇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堪称大漠"明珠"。
图为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7. 地区Ⅰ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 寒潮 B. 台风 C. 旱涝 D. 地震
38. 地区Ⅳ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区,关于其成因,叙述合理的有( )
①地形起伏小②夏季降水多且集中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39. 干旱与洪涝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种自然灾害,下列措施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的( )
①植树造林②修建水库③疏浚河道④打机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37. C 38. D 39. A
【解析】
【37题详解】
图中Ⅰ地区位于我国河南、山东等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涝,C正确;台风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B错误;寒潮灾害对该地区影响相比内蒙古、新疆等较小,A错误;该地区地震灾害少,D错误。故选C。
【38题详解】
从图中看Ⅳ地区位于我国西南,泥石流多发的原因是地势起伏大,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①错误、④正确。Ⅳ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较多,且集中在夏季,②正确。该地区植被较丰富,不会地表基岩广布,③错误。②④正确、故选C。
【39题详解】
植被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植树造林既能防洪又能抗旱,①正确;修建水库可在丰水期存水,枯水期放水,既可防洪又能抗旱,②正确;疏浚河道有利于洪水下泄,可防洪,但不能抗旱,③错误;打机井可抗旱,但不能防洪,④错误。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点睛】寒潮,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顾名思义是寒冷空气好像潮水般奔流过来的意思,它属于空气(冷空气)流动的一种形式。寒潮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图为株洲市某市民收到的手机地震预警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40. 影响本次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震源深度②地震震级③地震波速度④建筑物坚固程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1. 预警信息中还给出了必要的避震措施,最可能出现在其中的是( )
A. 请乘坐电梯远离悬挂物 B. 请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撤离
C. 请向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 D. 请立刻撤离到空旷安全的地方
42. 抗震救灾期间某运输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救灾运输车队的位置信息,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 )
A. 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 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数字地球 D. 数字地球和遥感技术
【答案】40. B 41. D 42. B
【解析】
【40题详解】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地表的破坏程度,震源越浅烈度越大,震级越大烈度越大,同时和建筑物的牢固程度有关,①②④正确;地震波速度大小对烈度没有直接影响,③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1题详解】
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是逃生,远离悬挂物,不乘坐电梯,是安全撤离的避震措施,A错误;一般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撤离, 不是地震,B错误;一般发生洪灾时想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C错误;发生地震时第一时间是撤离到空旷安全的地方,D正确。故选D。
【42题详解】
抗震救灾期间某运输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救灾运输车队的位置信息,查询功能所采用的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定位车队位置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没有使用遥感技术和数字地球技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一个地区的烈度,不仅与这次地震的释放能量(即震级)、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有关,还与地震波传播途径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工程建筑物的特性有关。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题,共计16分。
43.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图左为海绵城市示意图。2019年《东台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经东台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一个以节水型城市创建为纽带的海绵城市在黄海之滨冉冉再现。
材料二:某校地理实验小组在校园内进行不同路面透水差异的实验探究。实验将有机玻璃桶按压在地面并倒水,120秒后标记剩余水位并计算透水量。图右为实验过程与结论示意图,表为实验数据。
组别 1 2 3 4 5 6
地面状况 水泥地面 水泥地面 透水砖 透水砖 草地 草地
水位差(厘米) 0.3 0.3 1.2 0.5 4.5 5.2
透水量(毫米每分钟) 1.5 1.5 6.0 甲 22.5 26.0
(1)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东台市水循环类型主要属于____。随着东台市城市化的发展,地面硬化面积扩大,使得水循环的____(填序号)环节水量增大,该环节名称是____。
(2)表中甲处数据约为____。实验表明“海绵城市”使得图左中水循环的____(填序号)环节水量增大。
(3)请你为东台市建设“海绵城市”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43. ①. 海陆间循环 ②. ③ ③. 地表径流
44. ①. 2.5 ②. ④
45. 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地面铺设透水砖;建设蓄水池、雨水花园、湿塘等蓄水设施
【解析】
【分析】本题以海绵城市、东台市和某学校地理实验小组实验为材料,涉及水循环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台市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属于外流区,水循环类型属于海陆间循环。随着东台市城市化的发展,地面硬化面积扩大,使得水循环的下渗减少,③地表径流环节水量增大,易造成洪涝(城市内涝)的发生。
【小问2详解】
表格中,甲处水位差0.5厘米,120秒时间透水量应=0.5×10/120秒=2.5毫米/分钟。据所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可知,“海绵城市”使得左图中的④下渗环节水量增大。
【小问3详解】
建设“海绵城市”的合理化措施:增加和扩大城市的绿地和水域面积,提高吸纳洪水的能力;地面铺设透水砖,减少不透水道路的面积;建设蓄水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将雨水吸收收集利用等。
4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图左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
材料二:图右所示为西藏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水量仅140mm,冬季盛行偏北风。
(1)“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____作用,该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海蚀拱桥等。
(2)据材料推测,PQ、QR两河谷中,流速较快的是____,QR河段沙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
(3)试分析甲地沙丘形成过程。
【答案】44. ①. 侵蚀 ②. 海蚀崖 ③. 蚀柱
45. ①. PQ ②. 流水沉积
46. 冬季河流水量小,河床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搬运至甲处山地阻挡,风速减小,风力沉积,形成沙丘。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澳大利亚的十二使徒岩和西藏雅鲁藏布江河谷为材料,涉及海浪侵蚀和流水沉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分析,“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000万到2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后来其顶部在海浪侵蚀下发生倒塌,形成海蚀柱,其外侧的岩石最终与海岸岩体分离形成“十二使徒岩”。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等地貌。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PQ段河谷狭窄,为峡谷,QR段河谷较宽阔,为宽谷;说明PQ段河流流速快,下切侵蚀能力强;QR段地势平坦,流速慢,以侧蚀为主;QR河段沙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积作用。
【小问3详解】
由题干可知,冬季,该地盛行偏北风;如图所示,甲地上风向紧邻河流宽谷,冬季枯水期,河谷中的大片沙滩裸露,偏北风将沙粒搬运至甲处时,受南侧山地阻挡,风速减小,大量沙粒在河谷南岸堆积形成沙丘。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地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84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2小题,每小题2分,计8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填涂答案选项。)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26日,搭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图为中国空间站、神舟16号及神舟17号载人飞船组成的三舱三船组合体图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入轨对接空间站核心舱的神舟十七号所属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是( )
A. 银河系 B. 太阳系 C. 河外星系 D. 地月系
2. 当“神舟十七号”飞船在太空运行时,对它影响最大因素是( )
A. 太阳辐射 B. 发射场的天气状况 C. 太阳活动 D. 全球气候变暖
2022年9月13日,某国际科研团队发现了一颗新行星LP890-9c,距离地球约100光年,可能适合生命生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属于巨行星的是( )
A. A、B B. D、E C. E、F D. G、H
4. 若行星LP890-9c存在生命,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 表面温度变化幅度小 B. 表面地形平坦开阔 C. 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 存在液态水
2023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组成的古生物分队在青藏高原卓奥友峰地区距今2.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地层中发现了鲨鱼化石(图左),为当时的6级海洋生态链补上第二级缺环。图右为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 距今2.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卓奥友峰地区的地理环境为( )
A. 湿润的森林环境 B. 温暖的海洋环境 C. 干燥的沙漠环境 D. 寒冷的草原环境
6. 该物种生存年代最繁盛的生物是( )
A. 藻类 B. 爬行类 C. 哺乳类 D. 海洋无脊椎动物
《地心游记》讲述了里登布洛克教授开展地心旅行,由冰岛的一个火山口下降,途中历尽艰险和遇到种种奇观,最后回到地面的故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阴影所示位置是( )
A. 地壳 B. 软流层 C. 岩石圈 D. 地幔
8. 下列关于古登堡界面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B. 该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C. 在地下平均2900km处 D. 纵波和横波均能通过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31日8时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图为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返回场景。完成下面小题。
9.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返回地面过程中,依次经过( )
A. 对流层、电离层、平流层 B. 平流层、对流层、电离层
C. 电离层、臭氧层、对流层 D. 对流层、臭氧层、电离层
10. 返回舱返回过程中,经历的平流层的大气的特点是( )
A. 上部冷、下部热 B. 水汽和杂质含量多 C. 气流以平流为主 D. 密度上部大、下部小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左)并获取了相关数据(图右)。完成下面小题。
11. 二氧化碳之所以对温室效应有增强作用,主要因为它( )
A. 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 B. 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大地增温
C. 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 D. 通过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12. 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
A. 将瓶子悬空放置 B. 将内瓶底铺设沙石 C. 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 D. 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2023年11月26日我市的天气状况为:雾,最低气温8℃,最高气温12℃,昼夜温差小。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这一天,辐射③最强的时间是( )
A. 日出前后 B. 正午时分 C. 午后2点 D. 子夜时分
14. 该市这一天昼夜温差小的原因是( )
A. ①弱③强 B. ①强④强 C. ②弱③弱 D. ①强③强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图左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坐北朝南)景观,图右为“穿堂风”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图右中近地面气流运动方向是( )
A 由北向南 B. 由南向北 C. 由西向东 D. 由东向西
16. 以下四幅图中“穿堂风”现象最显著的是( )
A. B.
C. D.
气象气球是携带仪器升空,进行高空气象观测的探测平台,可以用来测量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许多地方定期会释放气象气球,跟踪大气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图示意我国某地释放的气象气球,从近地面上升至万米高空的漂移数据(图中坐标表示水平方位,每两个点位间的观测间隔时间相等)完成下面小题。
17. 此次气球升空过程中当地的主导风向为( )
A. 偏北风 B. 偏西风
C. 偏南风 D. 偏东风
18. 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平均值最小的海拔区间在( )
A. 5-6.7km B. 8.4-10km
C. 10-11.6km D. 11.6-13.3km
下图示意2022年某月1日10时世界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9.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风速最小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根据图中等压线判断,此时珀斯的风向为( )
A. 偏北风 B. 偏南风 C. 偏东风 D. 偏西风
喀斯特石林景观是地表水顺石灰岩裂缝渗入地下,地下水在石灰岩裂缝中运动,溶解石灰岩而形成。下图示意某喀斯特石林地貌发育过程,完成下面小题。
21. 影响该石林景观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岩石、水文 B. 地形、植被 C. 土壤、地形 D. 气候、植被
22. 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乙—甲 D. 乙—甲—丙
2020年12月8日中尼两国共同向全世界宣布:最新测定的珠穆朗玛峰高程为8848.86米。下图示意珠穆朗玛峰的外形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其峰顶是一个宽2到3米、长6到9米的鱼背形平台。完成下面小题。
23. 珠穆朗玛峰的外形酷似尖尖的金字塔,该地貌的名称是( )
A. 冰斗 B. 角峰 C. 刃脊 D. 峡湾
24. 珠峰峰顶“鱼背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风力作用 B. 冰川作用 C. 风化作用 D. 流水作用
下图示意部分海区某年2月洋流与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25. 图中甲乙丙丁海水温度差异( )
A. 甲<乙<丙<丁 B. 甲>乙=丙>丁 C. 甲<乙<丁<丙 D. 甲>乙>丁>丙
26. 图中M、N两海域海水盐度差异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MN降水量 C. MN寒暖流
图左和图右为芬迪湾某地一天内不同时间的景象变化,图左小船漂浮在水面上,图右小船出露在淤泥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推测导致该地一天内景象变化的主要海水运动形式是( )
A. 波浪 B. 潮汐 C. 海啸 D. 洋流
28. 下列不属于该海水运动的开发利用方式是( )
A. 发电 B. 航运 C. 防洪 D. 养殖
下图示意北太平洋洋流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29. 图中洋流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A B. ②—B C. ③—C D. ④—D
30. 图中能形成大型渔场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小张同学在网上购买了东北平原某地的土壤剖面标本,部分标签不小心脱落,需重新贴上。图为该地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1. 关于土壤剖面标本中标签缺失的部分,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腐殖质层 B. ②为淀积层 C. ③为母质层 D. ④为淋溶层
32. ②层( )
A.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 B. 主要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C. 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33. 东北平原的黑土颜色深的主要原因是( )
A. 富含氧化铁 B. 腐殖质含量丰富 C. 成土母质养分多 D. 受人类活动影响图
图为我国四地植被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34. 丙图大漠胡杨所属植被类型( )
A. 常绿阔叶林 B. 针叶林 C. 温带荒漠 D. 落叶阔叶林
35. 关于图中各植被景观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土壤肥沃 B. 乙——气候干旱 C. 丙——千沟万壑 D. 丁——冻土广布
36. 甲地森林植被( )
A. 植物种类繁多 B. 垂直结构简单 C. 叶面质硬窄小 D. 藤本植物少见
图为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7. 地区Ⅰ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 寒潮 B. 台风 C. 旱涝 D. 地震
38. 地区Ⅳ是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多发地区,关于其成因,叙述合理的有( )
①地形起伏小②夏季降水多且集中③地表基岩广布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39. 干旱与洪涝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两种自然灾害,下列措施既能防洪又能抗旱的( )
①植树造林②修建水库③疏浚河道④打机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图为株洲市某市民收到的手机地震预警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40. 影响本次地震烈度的主要因素有( )
①震源深度②地震震级③地震波速度④建筑物坚固程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1. 预警信息中还给出了必要的避震措施,最可能出现在其中的是( )
A. 请乘坐电梯远离悬挂物 B. 请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撤离
C. 请向地势较高的地方逃生 D. 请立刻撤离到空旷安全的地方
42. 抗震救灾期间某运输公司在中心调度系统中快速查询本公司救灾运输车队的位置信息,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 )
A. 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B. 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数字地球 D. 数字地球和遥感技术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题,共计16分。
43.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如图左为海绵城市示意图。2019年《东台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经东台市人民政府批准建设,一个以节水型城市创建为纽带的海绵城市在黄海之滨冉冉再现。
材料二:某校地理实验小组在校园内进行不同路面透水差异的实验探究。实验将有机玻璃桶按压在地面并倒水,120秒后标记剩余水位并计算透水量。图右为实验过程与结论示意图,表为实验数据。
组别 1 2 3 4 5 6
地面状况 水泥地面 水泥地面 透水砖 透水砖 草地 草地
水位差(厘米) 0.3 0.3 1.2 0.5 4.5 5.2
透水量(毫米每分钟) 1.5 1.5 6.0 甲 22.5 26.0
(1)根据发生的空间范围,东台市水循环类型主要属于____。随着东台市城市化的发展,地面硬化面积扩大,使得水循环的____(填序号)环节水量增大,该环节名称是____。
(2)表中甲处数据约为____。实验表明“海绵城市”使得图左中水循环的____(填序号)环节水量增大。
(3)请你为东台市建设“海绵城市”提出合理化建议。
44.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图左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
材料二:图右所示为西藏雅鲁藏布江某段(自西南流向东北),该段河流所在河谷年降水量仅140mm,冬季盛行偏北风。
(1)“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____作用,该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有____、____海蚀拱桥等。
(2)据材料推测,PQ、QR两河谷中,流速较快的是____,QR河段沙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
(3)试分析甲地沙丘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