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第一单元过关练习-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吞噬(tūn shì) 传奇(zhuàn qí) 咆哮(páo xiào)
B.发誓(fā shì) 铁索(tiě suǒ) 宏愿(hóng yuàn)
C.剧种(jù zhǒng) 巫女(wū nǔ) 獠牙(liáo yá)
D.藏戏(zàng xì) 高僧(gāo sēng) 一钹(yì bá)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
A.僵绳 部施 圹野 哄堂大笑
B.渔民 希少 半奏 行善积德
C.幕布 道具 演译 习地而坐
D.缓慢 传授 拖延 朴实敦厚
3.《北京的春节》从腊八写到正月十九,有的内容详细描述,有的一句带过,很好地突出了民俗特点。这种写作手法是( )
A.面面俱到 B.开门见山 C.详略得当 D.首尾呼应
4.与“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描写的是同一个节日的诗句是( )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C.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D.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要等一下吃三碗。
B.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
C.今日的粥是深褐色的,是染缸里的脏水。
D.不仅枣子饭豆放多了,而且大家都觉得味道好吃得多。
6.下面的书法作品中,用行书写成的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
7.读拼音,写汉字。
刘奶奶年过七旬,最会做甜腻的八宝zhōu( ),里面有榛子仁、板栗,áo( )得十分浓chóu( )。那香气真是绝了!闻到就会yàn( )唾沫。
8.比一比,再组词。
腊( ) 蜡( ) 匙( ) 题( )
脏( ) 赃( ) 咽( ) 烟( )
9.补全四字词语,再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 哄( )( )笑 ②万( )得( ) ③能( )善舞
④ 两( )三( ) ⑤一( )所( ) ⑥( )然不同
(1)词语③含有一对 (反义词 近义词),类似这样的四字词语还有
(2)上述词语中,指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的是 。(填序号)
(3)像他这种人惯于颠倒黑白, ,千万不要轻易相信他的话。(填序号)
10.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今天是元宵节, 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
(2)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 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 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11.写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
(2)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 )
(3)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
(4)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
12.填空。
(1)《寒食》的作者是 代的 ,这是一首 。
(2)《迢迢牵牛星》选自 ,写作时代大约是 。其中,描写织女的诗句是:“ , 。 , 。
(3)《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 ,他的乐府诗和 齐名,世称 。
三、诗词曲鉴赏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3.诗歌所描写的节日是( )
A.除夕夜 B.中秋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14.体会诗歌情感,可以从抓关键词入手。如诗中“ ”一词,就展现了游人高涨的游玩兴致。
15.诗歌后两句接连反问,请分析这样表达的妙处。
四、现代文阅读
①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②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6.在老舍笔下老北京的元宵节是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的日子。老舍写元宵节详细写了 ,简略写了 ,这样写的原因是: 。
17.你认为老舍写元宵节为什么要写除夕和大年初一?
18.文中画“——”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这样写的好处是让文章表达更加生动。仿照这种写法,用近义词“独出心裁、别具匠心、与众不同”写一个句子:
19.为什么说灯是“一种广告”?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条让你印象深刻的广告。
北京烤鸭
①吃烤鸭,在中国由来已久。
②早在宋代的古书里就有关于烤鸭的记载,烤鸭本来是宫廷里的一道菜,后来传到民间。到了明代,北京城里有了卖烤鸭的店铺。
③北京烤鸭讲究色、形、味、香。为了达到这个要求,烤鸭的烤制很讲究。把鸭子处理干净,待风吹干,然后在鸭身上刷一层麦芽糖浆,在膛里灌上开水,再挂进烤炉内烘烤。炉内温度很高,要不断转动鸭身,使它均匀受热,烘烤50分钟左右鸭子就熟了。烤熟的鸭子表皮变成鲜艳的枣红色,又焦又脆;鸭肉又鲜又嫩。因为烤鸭时要用梨木、桃木、枣木等果木做燃料,所以烤熟的鸭子又有种特殊的香甜味。
④吃烤鸭时,先趁热把烤鸭切成薄片,然后蘸上甜面酱,加上葱段,用薄饼卷着吃。吃烤鸭既是一顿美餐,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⑤做烤鸭用的鸭子叫填鸭。它产自北京西郊玉泉山一带。喂养填鸭的方法是在鸭子长到一定的时候,定时往鸭子嘴里填喂饲料并且限制它的活动。鸭子从孵出经过三个月的时间长到六斤以上,就可以送进烤鸭店了。
20.用原文中的一句话点出北京烤鸭的特征: 。
21.第二自然段按 顺序说明,这样写是为了说明 。
22.第二至第五自然段依次说明的内容是( )
A.吃烤鸭的历史,烤鸭讲究色、形、味、香,烤鸭的吃法,填鸭的喂养。
B.吃烤鸭的历史,烤鸭香甜味,吃烤鸭是一种享受,如何喂养填鸭。
C.吃烤鸭的历史,烤鸭的烤制方法,烤鸭的吃法,填鸭的喂养。
D.吃烤鸭历史悠久,烤鸭的色、形、味、香,填鸭的产地。
五、书面表达
23.我国有许多神话传说,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哪吒闹海……选择一个你最熟悉、最喜欢的神话传说来写一篇习作。
要求:1.以神话名称为题,然后按题习作;2.以“传说……”开头,写成小故事,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具体;3.书写端正,重点突出,感情真挚,语句通顺;4.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辨析。
A.传奇(zhuàn qí)——chuán qí;
C.巫女(wū nǔ)——wū nǚ;
D.一钹(yì bá)——yì bó。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A.僵绳 ——缰绳,部施 ——布施;
B.希少 ——稀少,半奏 ——伴奏;
C.演译 ——演绎,习地而坐——席地而坐。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手法的理解。
《北京的春节》一文以时间为纬线,以人们活动为经线结构全文,从腊八写到正月十九,详细描写了除夕、初一和元宵节,其它的内容简略带过,这种详略得当的描写,很好地突出了民俗特点。
故选C。
4.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传统节日。
A.“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句意: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写的节日是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
B.“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句意: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写的是寒食节,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即公历四月一日左右。
C.“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句意:看那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写的节日是七夕节,为农历七月初七。
D.“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句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写的是春节,为农历正月初一。
故选C。
5.B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A.病因:语序不当。句中“要”与“等一下”的顺序颠倒,把两个的位置互换一下。
C.病因:前后搭配不当。把句中“是”的前面加上“像”。
D.病因:关联词使用不当。句中的“不仅……而且……”改为“虽然……但是……”。
故选B。
6.A
【详解】本题考查书法。
A.该作品笔画连贯自如,线条流畅,属于行书;
B.该作品笔画潇洒飘逸,奔放自如,属于草书;
C.该作品笔画端正、严整规范,线条平直自然,属于楷书;
D.该作品主要突出横画,不突出上下的竖画,符合隶书的特点。
故选A。
7. 粥 熬 稠 咽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拼写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认真读给出的拼音,根据句子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再次检查是否有误,书写时要注意笔画与笔顺,一定要做到工整、规范、正确。书写时注意“粥”“熬”“稠”“咽”的正确写法。
8. 腊月 蜡烛 匙子 问题 弄脏 赃款 吞咽 烟雾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形近字辨析组词能力。
腊:腊梅、腊肉、腊肠;
蜡:发蜡、白蜡、石蜡;
匙:钥匙、汤匙、羹匙;
题:题目、话题、题记;
脏:肮脏、脏话、脏土;
赃:栽赃、追赃、赃官;
咽:细嚼慢咽、狼吞虎咽、咽气;
烟:吸烟、烟火、香烟。
9. 堂 大 不 已 歌 面 刀 无 有 截 近义词 能言善辩 ⑥ ④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补全和选词填空。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
能歌善舞:很会唱歌,还善于跳舞。
两面三刀:比喻耍两面派手法,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一无所有:什么都没有,多形容非常贫穷。
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1)结合“能歌善舞”中的“能”“善”可知,是含有一对近义词,再积累一个类似的四字词语,如:高瞻远瞩。
(2)结合词义,可知,指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的词是:截然不同。
(3)结合词义,可知,形容颠倒黑白的人,应选:两面三刀。
10. 因为 所以 即使 也
【详解】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1)“今天的北京特别热闹”的原因,是因为“今天是元宵节”,所以可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
(2)前面分句提假设“孩子们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后面分句提出结果“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为假设关系,所以可用表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即使……也……”。
11.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详解】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1)“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是八儿说的话,属于语言描写。
(2)“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是八儿心里的猜想,属于心理描写。
(3)从动作“抱”可知此是动作描写。
(4)从“眼睛可急红了”可知是神态描写。
12. 唐 韩翃 七言绝句 《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 纤纤擢素手 札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王建 张籍 张王乐府
【详解】(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寒食》是唐代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
(2)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名篇名句默写。
《迢迢牵牛星》是产生于东汉末年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其中,描写织女的诗句是: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书写时注意“擢、札、杼、涕”的正确写法。
(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王建创作的七言绝句;“张王乐府”是对中唐诗人张籍和王建两人乐府诗的并称。
13.C 14.且莫催 15.诗人连用两个反问句,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灯火闪烁,繁华的京城元宵夜一语道尽。这两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生动传神,而且让人无限回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13.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上元: 节日名,即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从题目“上元夜”可知诗歌所描写的节日是元宵节。
故选C。
14.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玉漏银壶且莫催”的意思是玉漏和银壶你们暂且停下不要催了,“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刻之法计时,具体方法是用铜壶盛水,壶底打通一小孔,壶中立刻度箭,壶中的水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就依次显露,就可按度计时,击鼓报更。元宵夜尽管解除了宵禁,但长安城的钟鼓楼上,仍旧按时报更;人们听了,都嫌时间过得太快,怕不能玩得尽兴,于是说: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开到天亮呢!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其中“且莫催”一次的意思是:停下不要催了,展现了游人高涨的游玩兴致。
1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的作用。
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人空巷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问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16. 美好快乐 元宵节的灯 孩子们买花炮燃放、吃元宵 花灯最能体现元宵节的特点 17.通过对比突出元宵节的明亮、火炽而美丽。 18.这家服装店的服装,从设计上说真是独出心裁,从色彩上说又是独具匠心,从面料上说又那么与众不同。 19.因为灯能吸引更多人进店观看。口罩,口罩,为了健康,不可摘掉。
【解析】16.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第②自然段中“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可知,老舍笑声下老北京的元宵节是个美好快乐的日子;结合第①自然段中“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第②自然段中“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可知,老舍写元宵节详细写了元宵节的灯;结合第②自然段中“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可知,老舍简略写了孩子们买花炮燃放、吃元宵;作者详写花灯是为了体现元宵节的美好快乐。
17.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可知,老舍用春节(除夕、初一)和元宵节进行对比,从而突出元宵节的明亮、火炽而美丽,这也是老舍写元宵节又写除夕和大年初一的用意。
18.本题考查仿写句子。
结合语段第①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可知,“一律、清一色、都是”都是近义词,结合这个句子的特点,用近义词“独出心裁、别具匠心、与众不同”来写一个句子,首先理解这三个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词义来仿写句子,只要语句通顺即可。
独出心裁: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别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与众不同:跟大家不一样。
如:这台节目,从总的设计上来说真是独出心裁,从衣服的搭配上来说又是独具匠心,从表演的形式来说又是那么的与众不同。
19.本题考查思维的拓展。
结合短文第①自然段中“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可知,灯是“一种广告”,是因为:灯能吸引更多的人进店观看。
再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条让你印象深刻的广告,只要合理即可。
如:阿里山瓜子,一嗑就开心。
20.讲究色、形、味、香 21. 时间 吃烤鸭在中国由来已久 22.C
【解析】20.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第③自然段“北京烤鸭讲究色、形、味、香。”可知北京烤鸭的特征。
2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根据第②自然段的“早在宋代的古书里”“后来传到民间”“到了明代”可知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说明关于烤鸭的历史。这样写不仅讲明了烤鸭的历史,也说明了烤鸭在中国由来已久。
22.本题考查段落层意。
根据第②自然段“早在宋代的古书里”“后来传到民间”“到了明代”可知主要写吃烤鸭的历史;
根据第③自然段“把鸭子处理干净,待风吹干,然后在鸭身上刷一层麦芽糖浆,在膛里灌上开水,再挂进烤炉内烘烤。炉内温度很高,要不断转动鸭身,使它均匀受热,烘烤50分钟左右鸭子就熟了。”可知主要写烤鸭的烤制方法;
根据第④自然段“吃烤鸭时,先趁热把烤鸭切成薄片,然后蘸上甜面酱,加上葱段,用薄饼卷着吃。”可知主要写烤鸭的吃法;
根据第⑤自然段“喂养填鸭的方法是在鸭子长到一定的时候,定时往鸭子嘴里填喂饲料并且限制它的活动。”可知主要写填鸭的喂养。
故选C。
23.例文1: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也是我最喜欢的故事之一。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牺牲和忠诚的动人故事。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美丽、温柔、善良。一天,后羿得到了一包仙丹,据说服下后可以升天成仙。然而,嫦娥却私自藏起了仙丹,准备日后独自服用。但是,这个秘密被后羿发现了,他感到非常生气,因为他认为这是对他们的爱情的背叛。于是,他们争吵了起来,结果不欢而散。
几天后,嫦娥独自一人在家,她想起了那包仙丹,终于下定决心服用。突然,一股轻飘飘的感觉袭来,她发现自己竟然飞上了天空,而且越飞越高,直到最终飞到了月亮上。从此,嫦娥就在月亮上孤独地生活着,再也没有回到地球。
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却蕴含了深刻的意义。首先,它告诉我们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但也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其次,它告诉我们不应该贪图个人的利益而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最后,它也告诉我们牺牲和忠诚的重要性。
嫦娥奔月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更是一个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深刻反思。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
例文2:
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传说在远古的时代,天与地混沌未分,世界处于一片黑暗之中。这时,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苏醒了,他拿起巨大的斧头,劈开了混沌,将天与地分开。盘古担心天地会再次合拢,于是他撑起了天地,让天穹高悬,大地稳固。经过无数年的努力,盘古耗尽了所有的力量,最终化作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
在盘古的努力下,世界变得丰富多彩。然而,一场灾难突然降临。天空破裂,露出了巨大的窟窿,导致洪水泛滥,生灵涂炭。众神们十分忧虑,但他们束手无策。此时,一位名叫女娲的神仙决定出手相助。她决定炼制五彩石来补天。经过千辛万苦,女娲终于炼成了五彩石,她将这些石头化为浆液,用它来填补天空的窟窿。经过漫长的努力,天空终于被补好,洪水退去,万物复苏。
然而,新的灾难又来了。太阳和月亮突然消失,世界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众神们再次束手无策。这时,一位名叫夸父的神人挺身而出。他发誓要追逐太阳,让光明重回大地。夸父日夜不停地追逐太阳,穿越了高山和荒野。他的勇敢和毅力感动了天地,太阳女神羲和赐予他一只手杖,告诉他这是神器,可以帮他找到太阳的所在。夸父借助手杖的力量,终于找到了太阳的栖息之地。他将手杖插入地下,以此支撑自己不倒。他的身体化为山峦,他的手杖化为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太阳女神被夸父的执着所感动,将太阳挂在了天空中。从此,世界重新充满了光明和生机。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
习作1:
一、审题 :题目要求围绕中国古代的神话名称写作,因此我们需要仔细理解每个神话的主题、背景和意义。这些神话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勇气和牺牲精神。在写作时,我们应关注神话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如创造、牺牲、坚韧不拔、爱情等主题。 要以神话名称为题。
二、结构安排
开头:简述神话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并引出要讲述的神话名称。例如:“中国神话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诸多寓意深远的故事。今天,我将讲述其中的几个故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
中间: 写一写这个神话故事的的内容,和在这个神话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结尾:总结全文。
习作2:
一、审题立意: 本次作文的主题是以“传说……”开头,要求我们以神话故事为背景,展开想象,创作一篇小故事。在审题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神话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深层含义。神话故事通常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理解,以及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将这些元素融入故事中,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展现神话的魅力。 在确定主题后,我们需要明确故事的情节线索,思考如何将这些线索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故事的起承转合,确保情节发展合理、紧凑,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结构安排:
开始:以“传说……”开头,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和主题。可以运用优美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兴趣。
中间:详细描述故事发生的起因。这可以通过讲述某个场景、事件或人物的行为来引出故事的发展。起因要合情合理,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然后还要详细描绘主人公的经历和成长。可以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写,展现神话故事的奇幻色彩。同时,要注意情节的连贯性和转折点,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总结故事的结果和主人公的结局。结果要与起因相呼应,体现故事的完整性和意义。同时,要注意表达积极向上的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尾:对故事进行简短的总结和评价。可以表达对神话故事的敬意和对读者阅读的感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