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学时 1学时
2022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 一、化学核心素养要求: 1.形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化学观念。 2.形成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视角探究物质的科学思维。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 3.具备与他人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敢于提出并坚持自己的见解,勇于修正错误观点的科学精神。 二、内容要求: 1.初步形成基于元素和分子、原子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视角,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 2.让学生形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化学观念,知道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元素。 学业要求: 了解元素的概念,能识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的部分,本课题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第一部分让学生在了解分子、原子、原子结构内容的基础上从微观粒子角度进一步分析得出元素的概念,这样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加深元素的概念。 第二部分介绍了元素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要求能识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同时明确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元素周期表,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和利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能从元素周期表中查找元素符号、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并能进一步分析各元素的分布特点和元素中文名称分类的规律。 本节课(第一课时)主要包含前两部分内容---元素、元素的分布、元素符号。以下内容安排在(第二课时):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元素周期表简介。
教学重点 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元素概念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且目前为止学生已学习了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可以让学生从一些物质的微观结构图和化学表达式找出相同的一类原子,初步做出元素是“同一类原子总称”的假设,再结合原子的结构分析不同碳原子和氢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同一原子和它对应离子所含质子数、电子数等信息,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元素的概念。关于元素符号部分,在平时教学中对元素符号也有一定的渗透,但学生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本节内容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不能理解元素的概念,只是死记硬背其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容易跟原子混淆,分不清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对于元素符号记不牢,书写不规范等问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的分布,逐步记住并学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能说出元素符号的基本含义。 3. 通过运用比较、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 4.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复习本单元学过的部分 ,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学案上的课前预习。
教学策略 观察、类比、分析、小组协作学习、归纳总结等方法贯穿教学过程。
课程资源 教材、教学参考书、互联网资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常见的几个英文单词 【提问】对于我们熟悉的英文单词,你们知道组成这些单词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吗?26个英文单词组成了数以万计的单词 。 【学生回答】26个英文字母 以生活中简单的例子为例,跟元素进行类比,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容易些。
递进 【提问】当今世界上存在上亿种物质,而组成他们的元素却只有100多种,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那什么是化学元素呢? 学生思考、产生好奇心
环节一 探究元素概念 【展示】大量水分子微观示意图 【提问】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看,水是由什么构成的? 【猜想】我们可以把大量水分子中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水中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展示】氧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的微观示意图,它们当中都含有的原子是? 【提问】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是元素呢?如何定义同一类原子呢?(可结合原子结构思考) 【小组探究1】任务1: 1.阅读学案上探究1的部分,分析表格1中一类原子的数据,填写相关内容。分析所写容,对元素定义进行修正。 2.继续分析表格2,修正概念 【归纳总结】最终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举例:质子数为1的原子的总称---氢元素 质子数为8的原子的总称---氧元素 【提问】氧元素和氢元素本质区别是什么?所以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 【思考回答】 水是由大量水分子构成的。 【作出猜想】元素是一类原子的统称 【进一步的猜想】 元素是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都相同的一类原子 【小组探究1】分析探究1的表格1中一类原子的数据,验证猜想(元素不是中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从表格2中数据可知元素不是电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得出结论】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回答】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回顾物质的微观构成,做出元素的初步猜想—-元素是一类原子的统称。 通过让学生协作探究,分析表格1、表格2中数据并一步步完善对元素概念的猜想,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过程。
环节二 在元素概念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物质的组成和构成----进一步认识元素 【展示】再一次展示水由大量水分子构成的图片 【提问】我们已知水是由大量水分子构成的(微观角度),也已知大量水分子中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大量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所以还可以怎么描述水的组成? 【说明】所以我们可还以表示水的宏观组成: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小组探究2】 任务2: 根据上面的例子以小组形式讨论: 结合氯化钠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在学案上完成探究2部分的问题1:描述氯化钠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2:结合汞金属和大量汞原子的微观结构示意图,从微观与宏观角度描述物质汞的组成。 【过渡】已知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实际上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与元素打交道。 【思考,回答】: 可以从元素角度解释水的宏观组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小组探究2】结合刚刚例子,组内互相讨论思考并完成探究2: 1.描述氯化钠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2.描述金属汞的微观构成和宏观组成 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 从宏观角度学习物质的组成之后可以结合所学微观知识,让学生明白可以从多角度认识物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可以由元素组成的观念。
环节三 元素与生活 元素的分布 【展示】展示补钙剂、含碘食盐、含氟牙膏的图片 【提问】这里的钙、碘、氟表示的是什么? 【展示并提问】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些食品的营养成分表,你能从中找出该商品所含的元素吗? 【过渡】那么在自然界当中元素是如何分布的呢? 【展示】地壳、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分布情况 【任务3】认真观察上述图片,思考下列问题,并完成在学案上。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个元素是?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2.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四个元素是?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学生观察图片 【回答】元素 【自主学习】学生观察,并认真找出食品中所含的元素。 【自主学习】观察并分析图片,自主完成任务3 使学生明白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分布;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材料的能力。
环节四 1.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的意义 【展示】外国人不认识中文元素名称 【说明】为了国际上交流方便,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首字母大写来表示,如果首字母相同,则加上第二个字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举例】展示常见元素的写法。 【展示】常见元素的名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并让学生记忆。(3分钟) 【任务4】在学案上根据元素中文名称正确书写对应的元素符号----注意大小写 (最后对照PPT上的正确写法) 【过渡】那元素符号有什么含义呢? 以O原子为例,它可以表示什么? 【总结】元素符号表示该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提问】如果是Fe这个元素符号又有哪些意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可用元素符号表示该物质) 【材料展示】这样有三种含义的元素有:常见的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固态非金属元素。 【过渡】如果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表示什么?3O 【说明】元素符号前加数字只能表示微观意义-----几个某原子。对比元素的概念可知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而原子讲种类又讲个数。 【总结】共同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元素的概念、分类、表示方法及元素符号的微观与宏观的意义。 学生观察图片,领听讲解 学生记忆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 【完成任务4】在学案上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 【回答】 O可以表示氧元素,也可表示一个氧原子 【思考】除了上述两种意义外还可表示该物质。 【思考并回答】只能表示几个该原子 通过练习让学生学会规范书写元素符号。 让学生从微观、宏观两种角度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
达标检测 1.高钙牛奶中的“钙”是指( ) A.钙元素 B.钙原子 C.钙单质 D.钙离子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核外电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3.请你说说 元素符号S 的含义,宏观上 微观上 判断对错: 1.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 ) 2.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2个氧原子和1个碳元素构成的。( ) 3.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
板书设计 课题3 元素 1.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符号: 一大二小 H O Ca 元素符号的意义: 宏观上:表示该元素 微观上: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2、4。 2.课后观看科普视频《门捷列夫很忙》,了解门捷列夫是怎么发现元素周期律的。
课后反思 这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英文单词,引入本节课,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一类原子:氢、碳、钠、氯,的各粒子数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之后让学生自主总结出元素的概念,再跟课本上的概念进行对比,让他们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将枯燥的元素概念变得清晰又容易理解。接着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名称中元素名称让学生明白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接着利用教材中所提供的图片表格等信息,让学生明确了元素符号及其书写规则。总的来说本节课我始终以学生为主线,提倡自主、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运用比较、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