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8 10:49:16

文档简介

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代,孝被确定为立国大纲。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西汉末期,乡里的学校中专置《孝经》师一人。东汉时,“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荀爽在对策中指出,“故汉制使天下皆讲《孝经》,选吏能,举孝廉,皆以孝为务也。”汉代的这些措施( )
A. 说明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确立 B. 有助于促进儒学思想的社会化
C. 保障了政府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 表明孝道开始扩展为社会伦理
2.秦灭六国后南征百粤,军队在湘桂两省边境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三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据此可知灵渠( )
A.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便于中央加强对岭南统治
C.完全阻绝两广的割据独立 D.使岭南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3.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
4.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旨在( )
A. 探索更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 B. 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C. 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 D. 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5.《魏书》载:“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杂)官,一同四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 )
A.平息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借助宗法观念整顿社会风俗
C.清除了封建政治统治祸根 D.参照门阀制度吸取政治经验
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西汉州刺史与明朝监察御史 B.唐朝政事堂与宋朝中书门下
C.宋朝知州与元朝行中书省 D.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
7.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遇上大饥荒,欲开仓赈济。被人以无朝廷批文,无法动用官仓粮食为由劝阻。郑板桥则回复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毅然决定开仓放粮。这折射出清代( )
A.政府注重发挥地方的能动性 B.社会救济程序存在的弊端
C.社会赈灾救济机制刻板僵化 D.赈济灾荒完全由政府承担
8.1978—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了近70个无偿的粮食援助项目,总金额达9.25亿美元,有400多个县的3500万贫困人口因此受益。2005年,中国对外援助粮食共计57.7万吨,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这一变化表明( )
A.世界各国对中国粮食的依赖程度加深 B.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与出口大国行列
C.中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能力增强 D.世界粮食计划署是中国实现脱贫的中坚力量
9.1802年至1803年,德意志艺术家格德在游历不列颠岛的伯明翰和什鲁斯伯里时,感叹方圆数英里“冒着火光的山川”像“喷火的火山”一样映红了地平线,“被煤炭闪耀的火光映衬得如此绚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工场!”这段艺术描写( )
A.讴歌了工业化时代的恢宏气象 B.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艺术灵感
C.旨在使人们关注工业污染问题 D.隐含对手工锻冶业衰落的惋惜
10.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贬值30%,其后英国联合自治领、殖民地和一些与英镑关系密切的国家率先组成英镑集团。美国和法国在1934年也分别构建了美元集团和法郎集团,三者之间形成彼此抗衡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 )
A.加剧了世界性贸易危机 B.具有鲜明的霸权主义色彩
C.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D.使世界货币体系彻底崩溃
11.下图是康熙命人在宋代《耕织图》的基础上绘成的《御制耕织图》。图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册页前有康熙亲题序一篇。《御制耕织图》的创作反映了
A.文化专制渗透到艺术领域 B.统治者对农本思想的传承
C.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古代现实主义绘画受推崇
12. “资本账户”专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流动进行记录的国际收支账户。下图所示为 1970~2010年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资本账户开放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判断( )
A. 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B.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经济依赖程度加深
C. 发展中国家经济优势明显 D. 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取决于政治的多极化
13.“发现美洲”等于发现了美食天堂。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14.公元前22-公元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由此可知( )
A.信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信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
C.信贷便利了交换成为财富的象征 D.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出现信贷
15.据研究,开平煤矿面值100两的股票在1881年底投产时已涨至150两左右,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在1882年突破了200两大关,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的15%左右。这表明当时( )
A.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C.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已完全消除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
16.在苏联“一五计划”时期,农机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在四年内增长了3.6倍。拖拉机的产量由1925年的538台,增加到1929年的4569台,各种播种机和打谷机的产量也在不断攀升。这说明当时苏联( )
A.国民经济比例没有失调 B.工业化促进农业机械化
C.计划经济利于农业发展 D.集体化促进农业机械化
17.中国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意大利人在天津租界组织的。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清政府管理。其后,清政府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消防队( )
A.成为中国警察部队的源头 B.推动了城市治理近代化
C.适应了近代城乡发展需要 D.主导了社会治安的管理
18.1902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此前修筑的城墙堡垣,地方政府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马路。1914年冬,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上海城墙全部拆除。城墙的拆除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城市半殖民地程度增强 B.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商品经济作用下城市的逐步发展 D.封建统治力量在城市的不断强化
19.1533年,亨利八世通过了《禁止上诉法案》,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完全断绝。1534年,《至尊法案》使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英国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1536年,国会通过《小修道院解散法》,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英国的这些措施( )
A.说明社会等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旨在满足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C.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D.促使国王与议会实现了结合
20.图1、图2可用于说明此时期美国的农业生产( )
图1 美国农场劳动力总数变化 图2 美国农业机械使用变化
A.率先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严重缺乏劳动力
C.推动了农业劳动力转移 D.技术领先于世界
21.图一、图二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
图一 图二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 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2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 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23.关于马嘎尔尼访华,英方的记载多是马噶尔尼不认同英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了维护英王的尊严,选择了单膝下跪;而中方的记载却出现英使最终还是向乾隆皇帝行了代表藩属国的“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 )
A.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 B.史料无法反映历史真相
C.两则记载没有史料价值 D.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
24.据学者研究指出:1973-198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4%,仅为1965--1973年年均4.7%的一半。在1973年进入“滞涨”时期后,通货膨胀就迅速发展成奔腾式的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A.全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扩大政府公共事业开支
25.在公元前7000一前5000年两河流域的贾尔莫文明遗址的沉积物中,既发现了大量大麦、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也发现了大量绵羊和山羊的遗骨,还有几个野生动物的骨头;工具组合包括石镰、磨石和其他耕作工具。这可以说明贾尔莫文明( )
A.早期手工业技术高超 B.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
C.采用旧石器进行生产 D.农业生产呈现多元特征
26.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了数千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图1和图2是这些壁画墓中出土的两幅壁画。两幅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图1 撒种耕地图 图2 打麦场
A.庄园式劳作的出现 B.铁犁牛耕全国普及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D.稻麦复种得以推广
27.公元前22-公元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由此可知( )
A.信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信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
C.信贷便利了交换成为财富的象征 D.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出现信贷
28.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年至1815年的250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民地的马尼拉(菲律宾)与阿卡普尔科(墨西哥)之间的航运贸易。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一直得以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开始发生逆转
C.西方殖民扩张开启了中欧交往 D.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
29.据研究,开平煤矿面值100两的股票在1881年底投产时已涨至150两左右,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在1882年突破了200两大关,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的15%左右。这表明当时( )
A.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C.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已完全消除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
30.关于马嘎尔尼访华,英方的记载多是马噶尔尼不认同英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了维护英王的尊严,选择了单膝下跪;而中方的记载却出现英使最终还是向乾隆皇帝行了代表藩属国的“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 )
A.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 B.史料无法反映历史真相
C.两则记载没有史料价值 D.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
31.中国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意大利人在天津租界组织的。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清政府管理。其后,清政府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消防队( )
A.成为中国警察部队的源头 B.推动了城市治理近代化
C.适应了近代城乡发展需要 D.主导了社会治安的管理
32.1348年至1353年间,黑死病肆虐欧洲,薄伽丘因创作《十日谈》成为公认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最早代表人物。这部作品的开头就描述这场瘟疫,尸体横陈,十室九空。浩劫中,有10个青年男女侥幸未染病魔,外逃到乡间,唱歌跳舞逍遥自在,并讲了一百个故事。由此可知( )
A.灾难催生思想解放 B.瘟疫促进医学进步
C.天灾阻碍社会发展 D.疫病增强人体免疫
33.图1、图2可用于说明此时期美国的农业生产( )
图1 美国农场劳动力总数变化 图2 美国农业机械使用变化
A.率先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严重缺乏劳动力
C.推动了农业劳动力转移 D.技术领先于世界
34.图一、图二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
图一 图二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 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35.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 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1835 年德国铁路营运里程仅为6公里,1865 年则达到了14690 公里。1846年,“德意志铁路管理联合会”建立,全德范围内的基本铁路网形成。在此期间,德国与比利时(1843 年)、法国(1852 年)等周边国家的铁路网也相继接通。各邦政府出于对本邦经济、交通以及安全等利益因素的考虑,在铁路建设中出现了一种赛跑性竞争。铁路建设直接刺激了采矿、冶金、木材加工、铁加工和机器制造等一系列行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到19世纪中期,德国已经成为机车制造业强国。1840年1870年间,货物每吨/公里运价从16.9芬尼下降到了5.6芬尼。盘踞于德国市场的英国煤炭也被“排挤”出去了。人们通常将铁路建设与德国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马冰《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特点及其意义探析》
材料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此后,随着开埠通商逐渐扩大与外贸需求、行政控制、国防与垦边的需要,也由于俄、日、英、德对在华利益的争夺与瓜分,缺少水运条件和拥有政治中心的华北、东北地区率先在建筑港口的同时修筑了京汉、津浦、胶济、北宁、陇海、南满、中东等诸条铁路。这些铁路线路不仅与港口连通,形成原料、农产品出口与工业品进口的重要通道和经济腹地,强化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也成为清末民初中国行政管理的重要通道和国防运输线,构成了今天中国铁路网络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江沛《关于开展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时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建设的意义。(2分)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1904年,清廷学务处拟订第一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该考试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入官考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学成考试均须先行预试(甄录试),预试平均成绩不满50分,不得参加正场考试。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材料二 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 1911 1 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摘编自谢青《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6分)靖远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答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代,孝被确定为立国大纲。汉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西汉末期,乡里的学校中专置《孝经》师一人。东汉时,“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东汉末年的经学家荀爽在对策中指出,“故汉制使天下皆讲《孝经》,选吏能,举孝廉,皆以孝为务也。”汉代的这些措施( )
A. 说明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确立 B. 有助于促进儒学思想的社会化
C. 保障了政府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 表明孝道开始扩展为社会伦理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将孝定位立国大纲,而且汉末官学专置《孝经》师一人,而东汉要求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同时在当时的选官制度也特别重视孝廉,这些举措强化了儒家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儒学思想的社会化,B项正确;材料内容并未涉及到家国同构,排除A项;选拔官吏重视孝廉并不能保障官僚队伍的廉洁性,排除C项;D项错在“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2.秦灭六国后南征百粤,军队在湘桂两省边境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三年兵不能进,军饷转运困难。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据此可知灵渠( )
A.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B.便于中央加强对岭南统治
C.完全阻绝两广的割据独立 D.使岭南地区成为天府之国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秦灭六国后南征百粤,军队在湘桂两省边境遭到当地民族的抵抗……秦始皇命士兵、民夫在兴安境内湘江与漓江之间修建一条人工运河,运载粮饷”,可知,秦始皇通过修建灵渠,转运粮饷,支持其统一战争,从而有利于强化对岭南地区的控制,B项正确;此时秦朝已经建立,排除A项;灵渠的修建是巩固统一的措施,并不是为了隔绝割据,排除C项;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才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使成都成为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称为“天府之国”,排除D项。故选B项。
3.描绘北宋都城的水陆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中,缺乏两种市井常见动物——马和羊,画面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对这一信息解读合理的是,宋代( )
A.交通工具的落后导致马匹供不应求 B.政府严格执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C.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识 D.边患使政府加强对战备物资的控制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马和羊是重要的战备物资,马匹是必不可少的征战和交通工具,羊皮则用于制作军服、营帐,北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对峙,使宋朝不得不加紧对战略物资的控制,因此“《清明上河图》中缺乏马和羊”“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D项正确;据材料“开封的大车都用黄牛或水牛拖拉”可见日常交通不用马匹,可见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宋代抑商政策出现了一定的松动,排除B项;文人阶层对市井生活有基本常识,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4.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旨在( )
A. 探索更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 B. 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C. 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 D. 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推广文翁办学经验,旨在让更多地方设立学校,学习儒家思想。这样可以加速儒学向基层的传播速度,使更多人接受儒家教育,统一思想,维护君主专制,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关于选拔人才机制的内容,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虽然推广文翁办学经验有助于统一全国的思想文化,但要想“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简单依靠办学即强化儒学是很难办到的,或者说很难迅速取得实效,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关于地方郡国并行制度的内容,且这一问题主要是靠推恩令解决而不是思想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5.《魏书》载:“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灼然可知者,且下司州、吏部,勿充猥(杂)官,一同四姓(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 )
A.平息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B.借助宗法观念整顿社会风俗
C.清除了封建政治统治祸根 D.参照门阀制度吸取政治经验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其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皆太祖已降,勋著当世,位尽王公……一同四姓”及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参照中原的门阀制度,建立起了自己的门阀政治制度,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学习汉族的门阀政治,没有涉及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且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平息了”各民族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借鉴了汉族的门阀制度,没有涉及宗法观念,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本身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排除C项。故选D项。
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A.西汉州刺史与明朝监察御史 B.唐朝政事堂与宋朝中书门下
C.宋朝知州与元朝行中书省 D.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唐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左右仆射)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是最高行政机构;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作为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或称政事堂,是最高行政机构,B项正确;西汉刺史起初为监察官员的职能, 西汉中后期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 ,职能不固定,但是明朝监察御史其固定职能就是监察百官,排除A项;宋朝知州与元朝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单位,但是元朝行中书省的地位高于宋朝知州,与中书省同级别,排除C项;唐朝中书省主要负责中枢的定旨出命,而元朝中书省总览中央政务,元朝中书省的地位高于唐朝中书省,排除D项。故选B项。
7.郑板桥任潍县知县时遇上大饥荒,欲开仓赈济。被人以无朝廷批文,无法动用官仓粮食为由劝阻。郑板桥则回复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遣,我任之!”毅然决定开仓放粮。这折射出清代( )
A.政府注重发挥地方的能动性 B.社会救济程序存在的弊端
C.社会赈灾救济机制刻板僵化 D.赈济灾荒完全由政府承担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郑板桥任知县时,面对灾荒欲开仓放粮时,被以没有中央命令为由予以劝阻,最终以郑板桥做出愿承担一切后果的保证后才成功开仓赈济灾民,这反映出当时社会救济程序存在弊端,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郑板桥民本的思想,这与政府发挥地方能动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朝对官仓使用的严格限制,这与社会救济机制刻板僵化无关,排除C项;“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8.1978—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在中国实施了近70个无偿的粮食援助项目,总金额达9.25亿美元,有400多个县的3500万贫困人口因此受益。2005年,中国对外援助粮食共计57.7万吨,并于次年起停止接受来自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援助。这一变化表明( )
A.世界各国对中国粮食的依赖程度加深 B.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农业强国与出口大国行列
C.中国保障自身粮食安全的能力增强 D.世界粮食计划署是中国实现脱贫的中坚力量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政府成立直隶咨议局,采用民主的方式,选举出议长和副议长、常驻议员等,成为地方势力和立宪派发起国会请愿的大本营,表明直隶咨议局的成立有利于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在直隶进行,是清政府探索地方政治体制改革,排除A项;“民主共和已成为大势所趋”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维新派的主导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9.1802年至1803年,德意志艺术家格德在游历不列颠岛的伯明翰和什鲁斯伯里时,感叹方圆数英里“冒着火光的山川”像“喷火的火山”一样映红了地平线,“被煤炭闪耀的火光映衬得如此绚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罗马火与锻冶之神伍尔坎的工场!”这段艺术描写( )
A.讴歌了工业化时代的恢宏气象 B.说明工业革命激发了艺术灵感
C.旨在使人们关注工业污染问题 D.隐含对手工锻冶业衰落的惋惜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689至1884年的英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1701年《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1721年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1876年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工人取得了选举权,1884年英国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由此可见,1689~1884年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渐进性的特点,D项正确;“法律是保障国家权力的重要武器”表述正确,但不符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渐进性特点,并不是滞后性,排除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民主范围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贵族色彩的不断淡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0.1931年,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贬值30%,其后英国联合自治领、殖民地和一些与英镑关系密切的国家率先组成英镑集团。美国和法国在1934年也分别构建了美元集团和法郎集团,三者之间形成彼此抗衡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 )
A.加剧了世界性贸易危机 B.具有鲜明的霸权主义色彩
C.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 D.使世界货币体系彻底崩溃
【答案】A【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英美法三国放弃金本位制并形成三大货币集团彼此抗衡的局面,这给国际贸易设置了障碍,加剧了世界性贸易危机,A项正确;三大货币集团彼此抗衡与霸权主义没有关系,排除B项;确立美元中心地位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金本位制崩溃并不意味着世界货币体系彻底崩溃,排除D项。故选A项。
11.下图是康熙命人在宋代《耕织图》的基础上绘成的《御制耕织图》。图以江南农村生产为题材,系统地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操作过程,册页前有康熙亲题序一篇。《御制耕织图》的创作反映了
A.文化专制渗透到艺术领域 B.统治者对农本思想的传承
C.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古代现实主义绘画受推崇
12. “资本账户”专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流动进行记录的国际收支账户。下图所示为 1970~2010年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资本账户开放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判断( )
A. 国际经济新秩序亟待建立 B.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经济依赖程度加深
C. 发展中国家经济优势明显 D. 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取决于政治的多极化
【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70—2010年(世界)。根据材料“专指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流动进行记录的国际收支账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账户开放度”体现了国际市场自由贸易的程度,根据图片信息来看,在冷战时期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国家间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比较紧张,经济全球化发展较为曲折,国际自由贸易的程度较低。冷战后,随着国家间关系的缓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自由贸易的发展,从而加深了国家间经济依赖程度,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家间的经济依赖度,未提及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中发达国家还是占据明显优势,排除C项;“取决于政治的多极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3.“发现美洲”等于发现了美食天堂。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欧洲的本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B.工业化带来的粮食增长使世界人口激增
C.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 D.粮食作物是早期亚欧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美洲的农作物,如烟草、玉米、马铃薯,甜菊、花生、西红柿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并使饮食有滋有味”可知,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有利于改善世界各地的饮食结构,C项正确;材料主要提及美洲的农作物向欧、亚、非洲传播,不是欧洲本土作物,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工业化对粮食增长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亚欧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
14.公元前22-公元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由此可知( )
A.信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信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
C.信贷便利了交换成为财富的象征 D.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出现信贷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22世纪至前4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可知,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在经济活动出现信贷业务,D项正确;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叙述信贷业务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信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无法得出信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的结论,排除B项;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排除C 项。故选D项。
15.据研究,开平煤矿面值100两的股票在1881年底投产时已涨至150两左右,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在1882年突破了200两大关,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的15%左右。这表明当时( )
A.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C.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已完全消除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
【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开平煤矿、上海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在19世纪80 年代出现不同层度上涨,据所学可知,开平煤矿、上海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均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股票属于现代经营方式,在当时属于新的经营方式,股票上涨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因此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说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排除B项;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重重,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16.在苏联“一五计划”时期,农机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在四年内增长了3.6倍。拖拉机的产量由1925年的538台,增加到1929年的4569台,各种播种机和打谷机的产量也在不断攀升。这说明当时苏联( )
A.国民经济比例没有失调 B.工业化促进农业机械化
C.计划经济利于农业发展 D.集体化促进农业机械化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1929年(苏联)。根据材料“在苏联‘一五’计划时期,农机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它在四年内增长了3.6倍。”可知,苏联“一五计划”期间,逐步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与此同时,农机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说明工业化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工业化与农业的促进关系,没有体现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计划经济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一五计划对农业的影响,而非农业集体化,排除D项。故选B项。
17.中国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意大利人在天津租界组织的。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清政府管理。其后,清政府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消防队( )
A.成为中国警察部队的源头 B.推动了城市治理近代化
C.适应了近代城乡发展需要 D.主导了社会治安的管理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清政府管理。其后,清政府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因消防队的组建属于近代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说明消防队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的组建推动了城市治理的现代化,B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中国近代消防队的发展,而不是中国警察部队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消防队的发展,没有涉及农村,不体现乡村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治安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18.1902年,天津城墙拆除。1906年,汉口绅商要求拆除此前修筑的城墙堡垣,地方政府同意了这一请求,并在原址基础上修筑了一条马路。1914年冬,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上海城墙全部拆除。城墙的拆除反映了( )
A.中国近代城市半殖民地程度增强 B.清朝统治阶层适应外国侵略需要
C.商品经济作用下城市的逐步发展 D.封建统治力量在城市的不断强化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02年至1914年(中国)。据材料“汉口绅商要求拆除此前修筑的城墙堡垣……在绅商的强烈要求下,上海城墙全部拆除”可知,近代中国的城市,如天津、汉口和上海等,原有的城墙,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绅商一致要求拆除,C项正确;仅从城墙的拆除,无法得出近代城市半殖民地程度增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绅商的要求,并未提及清代统治阶层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对城市的推动,无法得出封建统治力量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9.1533年,亨利八世通过了《禁止上诉法案》,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完全断绝。1534年,《至尊法案》使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英国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1536年,国会通过《小修道院解散法》,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英国的这些措施( )
A.说明社会等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旨在满足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C.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D.促使国王与议会实现了结合
【答案】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完全断绝”“使英格兰国王拥有了对英国境内所有教职进行任命以及教义修改的至高权力”“宣布解散岁入在200镑以下的小修道院,其动产、不动产均归王室所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亨利八世通过立法直接切断了与罗马教廷之间的联系,并没收天主教会的财产,成功将自身的王权建立在了教权之上,有利于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英国社会等级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材料中英国的这些措施使得英国强化了王权,排除A项;该时期英国属于封建社会,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国王与议会实现结合材料并未反映,材料反映的是英国王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
20.图1、图2可用于说明此时期美国的农业生产( )
图1 美国农场劳动力总数变化 图2 美国农业机械使用变化
A.率先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严重缺乏劳动力
C.推动了农业劳动力转移 D.技术领先于世界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美国)。根据图1可知,美国农场劳动力总数下降,据图2可知,美国农业机械使用规模扩大,结合所学,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促使农业生产领域的用工人数减少,多余的劳动力向其他地区和产业转移,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最早开启近代化进程的是欧洲,而非美国,排除A项;美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因此劳动力总数下降并不会导致严重缺乏劳动力,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美国一国的情况,未与其他国家对比,不能得出“技术领先于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
21.图一、图二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
图一 图二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 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 ,图一是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图二是筒车,是以水为动力的灌溉工具,二者体现了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B项正确;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不是农业生产技术,排除A项;水排不是灌溉工具,排除C项;生产关系包括三要素,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图一是水排,图二是简车,二者共同体现了生产工具动力的变化,不是生产关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2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 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在古代世界巴比伦、罗马、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的商人都在使用信贷工具而从事商业活动,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曾使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信贷工具在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业活动领域的拓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3.关于马嘎尔尼访华,英方的记载多是马噶尔尼不认同英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了维护英王的尊严,选择了单膝下跪;而中方的记载却出现英使最终还是向乾隆皇帝行了代表藩属国的“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 )
A.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 B.史料无法反映历史真相
C.两则记载没有史料价值 D.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
【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英。根据材料可知,英方记载马嘎尔尼访华时,英国使臣是单膝下跪,而中方记载是“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A项正确;史料可以反映历史真相,排除B项;两则记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
24.据学者研究指出:1973-198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只有2.4%,仅为1965--1973年年均4.7%的一半。在1973年进入“滞涨”时期后,通货膨胀就迅速发展成奔腾式的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
A.全面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扩大政府公共事业开支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20世纪70年年代“滞胀”危机的冲击下,西方国家采取新自由主义经济指导思想,纷纷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C项正确;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经济”时期,排除A项;放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期,排除B项;扩大政府公共开支是凯恩斯主义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5.在公元前7000一前5000年两河流域的贾尔莫文明遗址的沉积物中,既发现了大量大麦、小麦和其他农作物的种子,也发现了大量绵羊和山羊的遗骨,还有几个野生动物的骨头;工具组合包括石镰、磨石和其他耕作工具。这可以说明贾尔莫文明( )
A.早期手工业技术高超 B.具备了初始国家形态
C.采用旧石器进行生产 D.农业生产呈现多元特征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7000一前5000年两河流域。根据材料可知,贾尔莫文明遗址中发现了农作物、家畜和农业工具,这说明贾尔莫文明农业生产呈现多元特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手工业技术,排除A项;初始国家形态的表征主要有阶级分化,贫富差距,礼器等,这些均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贾尔莫文明遗址中发现了农作物、家畜和农业工具,这说明贾尔莫文明采用新石器进行生产,排除C项。故选D项。
26.河西走廊地区发现了数千座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壁画墓,图1和图2是这些壁画墓中出土的两幅壁画。两幅图可用于说明当时( )
图1 撒种耕地图 图2 打麦场
A.庄园式劳作的出现 B.铁犁牛耕全国普及
C.农业生产水平较高 D.稻麦复种得以推广
【答案】C【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魏晋时期(中国)。根据壁画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河西地区出现了耕耙耱技术,而且有专门的打麦场,这说明方式农业生产水平较高,C项正确;通过壁画内容判断不出这属于庄园式劳作,排除A项;材料仅仅涉及到河西一带,无法得出当时铁犁牛耕技术在全国普及,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水稻,排除D项。故选C项。
27.公元前22-公元前21世纪,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纪,古埃及出现了较为完备的借贷合约;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由此可知( )
A.信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B.信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
C.信贷便利了交换成为财富的象征 D.世界主要文明区域早已出现信贷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公元前22世纪至前4世纪的世界。根据材料“两河流域出现了经营借贷的商人,神庙、宫廷也从事放贷业务”“古希腊出现了汇票的雏形”“中国古代《周礼》中已经有了借贷纠纷的记载”可知,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希腊、中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在经济活动出现信贷业务,D项正确;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叙述信贷业务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与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信贷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无法得出信贷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及观念的结论,排除B项;货币是财富的象征,排除C 项。故选D项。
28.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指1565年至1815年的250年间,往来于西班牙殖民地的马尼拉(菲律宾)与阿卡普尔科(墨西哥)之间的航运贸易。马尼拉大帆船的货物主要来源于中国,以风靡全球的中国丝绸为最。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当时( )
A.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一直得以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格局开始发生逆转
C.西方殖民扩张开启了中欧交往 D.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
【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8世纪(欧亚非)。据材料“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大量的丝织品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运往南美及欧洲市场:与此同时,产自西属拉美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的商品在世界广受欢迎,贸易量较大,从侧面说明中国传统经济有一定竞争力,D项正确;材料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对外贸易格局,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时,中欧已有交往,排除C项。故选D项。
29.据研究,开平煤矿面值100两的股票在1881年底投产时已涨至150两左右,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在1882年突破了200两大关,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的15%左右。这表明当时( )
A.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
C.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已完全消除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
【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开平煤矿、上海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在19世纪80 年代出现不同层度上涨,据所学可知,开平煤矿、上海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均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股票属于现代经营方式,在当时属于新的经营方式,股票上涨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因此经营形式创新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说法符合题意,A项正确;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春天,排除B项;洋务运动推行的阻力重重,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日益扩大,排除D项。故选A项。
30.关于马嘎尔尼访华,英方的记载多是马噶尔尼不认同英国是中国的藩属国,为了维护英王的尊严,选择了单膝下跪;而中方的记载却出现英使最终还是向乾隆皇帝行了代表藩属国的“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 )
A.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 B.史料无法反映历史真相
C.两则记载没有史料价值 D.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
【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英。根据材料可知,英方记载马嘎尔尼访华时,英国使臣是单膝下跪,而中方记载是“双膝三跪九叩”礼,这种差异说明历史记载带有主观意图,A项正确;史料可以反映历史真相,排除B项;两则记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朝同意英国贸易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
31.中国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意大利人在天津租界组织的。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清政府管理。其后,清政府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消防队( )
A.成为中国警察部队的源头 B.推动了城市治理近代化
C.适应了近代城乡发展需要 D.主导了社会治安的管理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1902年,清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清政府管理。其后,清政府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因消防队的组建属于近代城市治理的重要内容,说明消防队在北京和各省会城市的组建推动了城市治理的现代化,B项正确;材料呈现的是中国近代消防队的发展,而不是中国警察部队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消防队的发展,没有涉及农村,不体现乡村发展的需要,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治安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32.1348年至1353年间,黑死病肆虐欧洲,薄伽丘因创作《十日谈》成为公认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最早代表人物。这部作品的开头就描述这场瘟疫,尸体横陈,十室九空。浩劫中,有10个青年男女侥幸未染病魔,外逃到乡间,唱歌跳舞逍遥自在,并讲了一百个故事。由此可知( )
A.灾难催生思想解放 B.瘟疫促进医学进步
C.天灾阻碍社会发展 D.疫病增强人体免疫
【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348年至1353年间(欧洲)。据材料“浩劫中,有10个青年男女侥幸未染病魔,外逃到乡间,唱歌跳舞逍遥自在,并讲了一百个故事”,可知,黑死病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得侥幸逃脱的男女青年,更加注重对生活的享受,为之后的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瘟疫与医学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瘟疫与思想解放之间的关系,并未提及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疫病与人体免疫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33.图1、图2可用于说明此时期美国的农业生产( )
图1 美国农场劳动力总数变化 图2 美国农业机械使用变化
A.率先开启了近代化进程 B.严重缺乏劳动力
C.推动了农业劳动力转移 D.技术领先于世界
【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美国)。根据图1可知,美国农场劳动力总数下降,据图2可知,美国农业机械使用规模扩大,结合所学,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促使农业生产领域的用工人数减少,多余的劳动力向其他地区和产业转移,C项正确;世界范围内最早开启近代化进程的是欧洲,而非美国,排除A项;美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减少了劳动力需求,因此劳动力总数下降并不会导致严重缺乏劳动力,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美国一国的情况,未与其他国家对比,不能得出“技术领先于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
34.图一、图二依次为东汉水排、唐代筒车。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 )
图一 图二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 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 ,图一是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图二是筒车,是以水为动力的灌溉工具,二者体现了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B项正确;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不是农业生产技术,排除A项;水排不是灌溉工具,排除C项;生产关系包括三要素,所有制、分配方式和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图一是水排,图二是简车,二者共同体现了生产工具动力的变化,不是生产关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35.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 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在古代世界巴比伦、罗马、伊斯兰国家和中国的商人都在使用信贷工具而从事商业活动,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曾使用,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信贷工具在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商业活动领域的拓展,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2小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1835 年德国铁路营运里程仅为6公里,1865 年则达到了14690 公里。1846年,“德意志铁路管理联合会”建立,全德范围内的基本铁路网形成。在此期间,德国与比利时(1843 年)、法国(1852 年)等周边国家的铁路网也相继接通。各邦政府出于对本邦经济、交通以及安全等利益因素的考虑,在铁路建设中出现了一种赛跑性竞争。铁路建设直接刺激了采矿、冶金、木材加工、铁加工和机器制造等一系列行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到19世纪中期,德国已经成为机车制造业强国。1840年1870年间,货物每吨/公里运价从16.9芬尼下降到了5.6芬尼。盘踞于德国市场的英国煤炭也被“排挤”出去了。人们通常将铁路建设与德国的工业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马冰《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特点及其意义探析》
材料二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铁路,是1881年修筑的唐胥铁路。此后,随着开埠通商逐渐扩大与外贸需求、行政控制、国防与垦边的需要,也由于俄、日、英、德对在华利益的争夺与瓜分,缺少水运条件和拥有政治中心的华北、东北地区率先在建筑港口的同时修筑了京汉、津浦、胶济、北宁、陇海、南满、中东等诸条铁路。这些铁路线路不仅与港口连通,形成原料、农产品出口与工业品进口的重要通道和经济腹地,强化了区域间的经贸往来,也成为清末民初中国行政管理的重要通道和国防运输线,构成了今天中国铁路网络的基本格局。
——摘编自江沛《关于开展中国近代交通社会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近代铁路建设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晚清时期铁路交通发展的原因和影响。(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铁路建设的意义。(2分)
【答案】(1)特点:与工业化进程联系密切;发展速度快;成就显著,形成了统一的铁路网;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6分)
(2)原因: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出于行政控制、国防与垦边的需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列强控制和操纵我国交通运输;先进中国人救国的努力。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转型;推动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对国家治理和国防带来积极影响;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6分)
消极方面: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2分)
(3)可以从国家、地区、世界等角度分析(2点言之成理即可)(2分)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1904年,清廷学务处拟订第一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该考试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入官考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学成考试均须先行预试(甄录试),预试平均成绩不满50分,不得参加正场考试。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材料二 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 1911 1 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摘编自谢青《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6分)
【答案】(1)原因:洋务运动的推动;传统科举制的弊端;清政府改革和维护统治的需要;留学生增多,素质参差不齐;清末新政的推动。
(2)特点:选官制度呈现新旧结合的特点;选官机制不断发展。
影响:一方面,为清政府选拔了大量熟悉西学的新式人才;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打破传统官制束缚,开启中国近代公务人员选考制度的先河。另一方面,该选官制度具有明显的旧制度残余,在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871-1905年的中国。依据材料“ 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可得出洋务运动的推动;依据材料“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可得出传统科举制的弊端;依据材料“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可得出清政府改革和维护统治的需要;依据材料“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可得出留学生增多,素质参差不齐;依据材料“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可得出清末新政的推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1871-1911年的中国。特点:依据材料可知留学生通过考试可以授予官职与科举制度都是做官的途径,可得出选官制度呈现新旧结合的特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留学生由直接授予官职到考试选拔,可得出选官机制不断发展。影响:依据材料可知留学生学习科学文化,为清政府选拔了大量熟悉西学的新式人才;从留学生人数增加,可得出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从留学生回国之后授予官职,可得出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依据材料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留学生考试成为选拔官员的途径之一,可得出打破传统官制束缚,开启中国近代公务人员选考制度的先河;从参加选拔考试到最终录取的方式和人数来看,可得出该选官制度具有明显的旧制度残余,在统治危机日益加深的社会环境下,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