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北宋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巩固措施。
3.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表现及影响。
4.王安石变法的时间和内容。
本课框架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王安石变法
自学指导一(3分钟)
自学课本P28-P30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完成下列问题:
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2.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P28页【划线】
【笔记】
1、建立:
(1)时间:
(2)人物(建立者):
(3)都城:
(4)事件(建立方式):
2、统一:
(1)方针:
(2)结果: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
发动兵变(武将篡权)
先南后北
统一了南方和中原地区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P29页【笔记】
仔细观察课本P29页《北宋形势图》你认为北宋有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雪夜访普
宋太祖
为什么从唐末以来,数十年间政权不断更迭,争战无休无止?我想要停止战乱、让国家长治久安,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赵普
此非它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赵普为太祖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夺其权、制钱粮、收精兵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阅读课文P29-30,归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措施
军事上 (收精兵)
政治上(夺其权)
经济上(制钱粮)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P29页【划线】
①收精兵: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
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注: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三衙直接掌管军队。)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更戍法)。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1)军事:“收精兵“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P30页【划线】
【笔记】
(2)经济:“制钱粮“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P29-30页【划线】
(3)政治:“夺其权“
中央:①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北宋时期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三司使等,从而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三权分立。
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知州。
②三年一换。
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通判)与守臣(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P30页【笔记】
阅读课文P29-30,归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完成下列表格。
项目 措施
军事上 (收精兵) ①解除_________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________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政治上(夺其权) ①在中央:削弱_______________。
②在地方:派_____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置__________以分知州权力。
经济上(制钱粮)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由中央掌握;
②设置________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禁军
军队
相权
通判
文臣
转运使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自学指导二(3分钟)
自学课本P30-31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北宋时期会出现重文轻武的现象?
2.重文轻武的政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重文轻武的政策带来了哪些影响?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P30页【划线】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
=轻视军事发展?
②发展文教,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原因
表现
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影响?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P30-31页【划线】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将不专兵,兵无常帅
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自学指导三(3分钟)
自学课本P31-32内容,大字精读,小字略读,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王安石要变法?
2.王安石变法的基本概况?
3.王安石变法有没有成功?结果怎么样?
三、王安石变法
P31页【划线】
原因/背景:
①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政治危机)
②战败赔款、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财政危机)
③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社会危机)
时间:
人物:
目的:
1069年
宋神宗、王安石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三、王安石变法
P31-32页【划线】
成效:
结果:
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习题演练
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帝王是通过发动政变才登上皇帝宝座的。探究历史,与“玄武门之变”“陈桥兵变”密切相关的皇帝分别是( )
A.唐太宗、宋太祖 B.唐玄宗、宋真宗
C.唐太宗、宋真宗 D.唐玄宗、宋太宗
北宋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宦官专权 B.重文轻武 C.藩镇割据 D.重武轻文
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习题演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宋代得以强化。为加强对地方知州的监督,北宋设立的官职是( )
A.御史大夫 B.司隶校尉 C.刺史 D.通判
为了防止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加强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多人为宰相,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③设置通判 ④设置转运使
A .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新法不得人心
C、新法没有得到宋神宗的支持
D、新法使行政效率更加低下
习题演练
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
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
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
A.秦王嬴政 B.汉高祖刘邦
C.唐太宗李世民 D.宋太祖赵匡胤
下列属于宋太祖赵匡胤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①陈桥兵变 ②杯酒释兵权 ③削弱相权 ④重文轻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习题演练
北宋政治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B. 重文轻武,强化中央集权
C. 强枝弱干,虚内守外 D. 发展文教,改革科举
强化中央集权是北宋政治的典型特征。
为此,宋太祖打出的组合拳包括( )
①废除丞相制度,提升六部职权 ②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③派文臣到地方担任各州县长官 ④陆续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
(1)原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措施: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2)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利弊:巩固了统治,保持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使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财政支出,军队战斗力低下。
(3)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重文轻武的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