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
生物学科素养评价
本试卷共6页,34小题,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共60分,第二部分为综合题,共40分,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中绿色植被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 生物依赖环境 B. 生物影响环境 C. 环境影响生物 D. 生物适应环境
2.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诗句中可以体会到其中包含的生物特征是
A. 生物能进行呼吸 B. 生物有变异的特性
C. 生物能进行繁殖 D. 生物能排出体内代谢的废物
3. 以下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
A. 草原生态系统 B. 湖泊生态系统 C. 农田生态系统 D. 森林生态系统
4. 为探究温度与蝉鸣叫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某同学将蝉放在以温度为变量的环境中饲喂,并在同一时间段内统计蝉的鸣叫次数,该研究过程主要采用了
A. 测量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观察法
(
题5图
) (
题5图
)5. 题5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步骤①和④滴加的分别是
A. 清水 清水 B. 碘液 清水 C. 清水 碘液 D. 碘液 碘液
6. 题6图是甲、乙是黄瓜表层果肉细胞、口腔上皮细胞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题6图
) (
题6图
)A. 大部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有⑥细胞质、⑦线粒体
B. 甲的①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C. 甲、乙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④中
D. ③是叶绿体,是所有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
7.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能够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结构是线粒体
B. 如果把细胞比作汽车,那么叶绿体就是汽车的发动机
C. 细胞中的物质都是自己制造的
D. 细胞膜控制着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8. 榨取西瓜汁时,西瓜流出的红色汁液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A. 细胞质 B. 叶绿体 C. 细胞膜 D. 液泡
(
题9图题9图
)9. 题9图是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在不同的放大倍数下,观察到甲、乙视野,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56倍
B. 要由图甲视野到图乙视野,应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C. 图甲视野的放大倍数比图乙大
D. 外界光线弱时,使用较大光圈和平面镜
10. 细胞中的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下列属于有机物的是
A. 二氧化碳 B. 核酸 C. 水 D. 无机盐
11. 下列有关生物体结构层次说法正确的是
A. 从结构层次上看“西瓜”是个体 B. 西红柿的果皮是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C. 动植物体都具有相同的结构层次 D. 人的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
题12图
) (
题12图
)12. 题12图中的喇叭虫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可以通过弯曲、收缩和游走等方式来躲避异物的刺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喇叭虫不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B. 纤毛是喇叭虫的运动结构
C. 喇叭虫可以进行分裂和分化
D. 喇叭虫的游走依赖运动系统
13. 水稻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含有12对染色体,细胞分裂后形成的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
A. 6对 B. 12对 C. 24对 D. 36对
14. 棉花植物生长到一定阶段,需要将其顶芽掐掉,以促进侧枝的生长发育,植物却不能继续长高,主要原因是破坏了植物顶部的
A. 保护组织 B. 分生组织 C. 营养组织 D. 输导组织
15. 为探究草履虫对刺激的反应,某同学制作了如题15图的临时装片用显微镜观察,该同学发现草履虫在显微镜视野中的运动正确的是
A. 从左到右运动 B. 来来回回运动
C. 从右到左运动 D. 不运动
16. 诗句“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中。由于大量繁殖使水变绿的植物主要是
A. 藻类植物 B. 苔藓植物 C. 蕨类植物 D. 种子植物
(
题17图
) (
题17图
)17. 题17图是菜豆种子结构和萌发过程示意图,以下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 种子萌发,首先要吸收水分
B. ①是胚芽,将来发育成A
C. 发育成C的结构最先突破种皮
D. 萌发过程中主要由⑤提供营养物质
18. “一年之计在于春”,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为了探究诗句中体现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你应从下表中选择进行探究实验的组别是
第1组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种子数 30粒 30粒 30粒 30粒
水 无 淹没种子 少量,无淹没种子 少量,无淹没种子
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冰箱
A.第1组和第2组 B.第1组和第4组
C.第2组和第4组 D.第3组和第4组
19.移栽白菜秧、黄瓜秧时,其根部总是带有一团土,这是为了
A.防止秧苗出现萎蔫现象 B.防止秧苗的幼根和根毛受到损伤
(
题20图
)C.有利于根系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D.有利于秧苗根的呼吸
20.题20图是植物的根尖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B.②的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
C.③的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增生能力
D.生长最快的部位是④
21.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胚乳为菜豆种子的萌发提供淀粉等营养物质
B.水分、温度和空气都适宜的条件下,种子就会萌发
C.果实和种子的形成一定会经历传粉和受精两个过程
D.植物生长所需无机盐中最主要的是含氮、磷、钙的无机盐
22.兰花的果实叫兰荪,里面有上万粒微小如同灰尘的种子。推测一朵兰花中有上万个
A.子房 B.胚珠 C.柱头 D.雌蕊
23. 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几种情况中,蒸腾作用最强的是
A.气温37℃,阴天,无风 B.气温37℃,晴天,有风
C.气温20℃,阴天,有风 D.气温20℃,晴天,无风
(
题24图
) (
题24图
)24. 题24图表示植物体的某些生理过程,其中表示呼吸作用的是
A.A过程
B.B过程
C.C过程
D.白天是A过程,夜晚是C过程
25.下列做法不属于运用蒸腾作用原理的是
A.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 B.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
C.对移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D.完成植物移裁后要浇适量的水
26.“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过程中,下列实验步骤与目的相符的是
A.用黑纸片遮盖叶片的一部分——防止水分丢失
B.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增加淀粉的含量
C.向清水漂洗后的叶片滴加碘液——观察叶细胞的细胞核
D.把叶片放入酒精中隔水加热——去除叶片中的叶绿素
27. 密闭的保温装置中装有正在萌发的种子,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其内的温度和氧气含量,并将结果绘制成曲线。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温度(甲)和氧气含量(乙)。下列曲线能够正确反映甲、乙随时间变化的是
(
A.
B.
C.
D.
) (
A.
B.
C.
D.
)
28.烤红薯松软香甜、口感好、易消化,很受大家欢迎。红薯中丰富的有机物来源于
A.根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 B.叶肉细胞制造后运输到根部的
C.根细胞从土壤中吸收并累积的 D.根细胞吸收水和无机盐合成的
29. 2023年3月5日,习总书记在十四次全国人大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说“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采取的生产措施与原理对应不一致的是
A.采收后的玉米要及时晾晒——降低玉米粒的呼吸作用
B.果树开花时,放养赤眼蜂等昆虫——促进传粉,提高结果率
C.对土壤进行翻耕松土——促进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D.作物种植要“正其行,通其风”——增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30. 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已达92亿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我国植被中,森林占据了主体
B.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为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C.过度放牧使许多草场退化、沙化
D.每年的4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下图表示三角梅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 (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 (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题31图题31图
)
(1)三角梅是绿色开花植物,其生命的起点是从一个_______(填细胞名称)开始的,经历了生理过程①_____________,细胞的体积增大。
(2)生理过程②表示____________。从图乙发展到图丙,细胞的_______增加。图乙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与图丙细胞染色体数目是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
(3)生理过程③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其图丁所示的组织中,储存着丰富营养物质的是_________(填字母),能够运输营养物质的组织是________(填字母)
(4)图戊所示植物的花在结构层次上属于____________。蜜蜂能帮助三角梅传粉,其结构层次比三角梅多了____________。
32.生物兴趣小组去参观“大棚温室农业”,很多同学发现大棚内另有灯光补充,且灯光颜色都不是白色的。经查阅资料发现:太阳发出的可见光为白光(也叫复合光),可分为多种单色光。这些单色光对植物的生长影响是否一致呢?生物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用不同颜色的单色光照射盆栽的香蕉苗,保证光照充足且强度相等。两周后测量叶片长度和宽度,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红光 橙光 黄光 绿光 蓝光 紫光
叶长度增加值(cm) 0.6 0.5 0.2 -0.1 0.8 0.8
叶宽度增加值(cm) 0.2 0.2 0 -0.1 0.4 0.4
(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实验中要保证各种颜色光源的光照充足且强度相等,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片的生长情况能反映其_______作用的强弱,发生该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填细胞结构)。
(3)由表可知,对植物生长促进效果最显著的两种光分别是_______光和_______光,而完全没有促进效果的是______光。
(4)从以上实验,可得出结论:单色光对植物的生长影响_______(填“一致”或“不一致”)。
如遇到连续阴雨天,为了提高温室大棚作物产量,通常需要进行补光,一般采用______(选填白光或单色光),你认为其中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自然界中的生物多姿多彩,命运息息相关。
(
题33图
) (
题33图
)资料一:海洋是生命的乐园,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海洋水生植物以无机物为营养,制造大量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为各种鱼类、乌贼、海贝等动物提供食物。题33图表示某海洋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示意图。
资料二:2023年8月24日,日本不顾国际社会反对,将核污水排入大海。其中最难清除的是放射性元素——氚元素,该元素将随着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扩散进入到人体,从而被人体细胞用于细胞代谢,直接在细胞内放射衰变影响人体健康。因此这一问题绝不仅仅是日本的内部问题,也是涉及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国际问题。
(1)分析资料一的食物网示意图,有______条食物链,写出其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链中,_________________是生产者。
(2)在资料一食物网中,生物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鲨鱼与_______;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生物部分还需要补充____________,除了生物部分外还应补充____________部分。
(3)分析资料二,随着核污染水的排放,放射性氚元素沿着____________流动进入人体,不仅会在人体代谢时进行衰变,还会不断________(填“积累”或“减少”),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4)科学家预测,日本此次事件造成被污染的海洋生态系统环境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恢复正常,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有一定的限度。核污水的排放,绝不是日本内部问题,因为__________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4.“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劳作实践中,结合植物的生长发育,加工、提炼而成的农耕社会的时间指南,体现了古人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哲学。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
题34图
) (
题34图
)
(1)立春时节,万物复苏。题34图甲是柳树叶芽的结构模式图,在生长季节,叶芽中的[①]______将发育成叶,[③]将发育成______。
(2)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气温转暖,降雨量增多,适合播种,是因为这一时节给种子的萌发提供了适宜的______和一定的______。春播时,还需要通过耕地使土壤变得松软,这是为了给种子的萌发提供充足的______。
(3)芒种,民间也称其为“忙种”,正是南方种稻之时。题34图乙是水稻花的结构模式图,水稻开花时,[ ](填序号)中花粉散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称为传粉。随后,花粉中的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受精结合形成了________。受精后,[③]________将发育成稻粒(水稻的果实)。
(4)立冬拔萝卜,小雪砍白菜。题34图丙表示现代化大棚内白菜在不同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氧气释放量受光照强度影响的变化曲线。光照强度只有大于______(填“A”或“B”)点时,植物才能生长(指有机物积累)。请结合D点和E点差别的原因,提出白菜增产的一条措施:________________。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
生物学科素养评价标准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C C C C D D D B B D B B B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B D B D C B B A D D D B C D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31.(1) 受精卵 细胞生长
(2) 细胞分裂 数量/数目 相同
(3) 细胞分化 C A (4) 器官 系统
32.(1) 不同颜色的单色光/单色光的颜色 控制单一变量(意思对即可)
(2) 光合 叶绿体 (3) 蓝 紫 绿
(4) 不一致 白光 白光是复合光,对促进植物生长效果最显著(意思对即可)
33.(1) 4 海洋水生植物→海牛→鲨鱼 海洋水生植物
(2) 乌贼 分解者 非生物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积累
(4) 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生物圈
34.(1) 幼叶 茎 (2) 温度 水分 空气
(3) ① 受精卵 子房
(4) B 适当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CO2)的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