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含视频)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精品课件(部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课件含视频)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精品课件(部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7 07:1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大明十四势,锦衣卫之哀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习目标
1、从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角度,知道朱元璋建立明朝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朝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中的重要地位。
2、从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角度,知道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结合史料分析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认识到中央集权发展的趋势。
3、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对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作用,但是政治和思想上也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
材料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哀哉可怜。
——《醉太平小令》
结合材料,概括元朝末年社会状况
①政治腐败,官吏搜刮民财;
②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③爆发农民起义。
一、明朝的建立
2、明朝的建立
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
——《明史·地理志》
时间:1368年
建立者:朱元璋(明太祖)
都城:应天府(南京)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背景
材料一(地方)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二 明初存丞相12年,胡惟庸任相期间“生杀黜陟(chù zhì官员的升降),或不奏径行(直接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藏不以闻。” ——《明史·胡惟庸传》
结合材料,概括朱元璋强化皇权的背景
地方,行省长官权力过大;
中央: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措施
材料一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 ——《明史》
结合材料,概括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措施:地方:①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散地方权力。
②朱元璋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王室。
明朝初年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措施
材料二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在中央:①政治上,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②军事上,将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分散兵权,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结合材料,概括朱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二、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
2、措施
材料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明·王圻《稗史汇编》
特务:明太祖设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监视官民,不受法律约束。明成祖设立东厂,二者合称“厂卫”。
相关史事: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吃什么菜?宋濂老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锦衣卫画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吓出一身冷汗。
结合材料,概括朱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2、措施
3、影响
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
1、考试范围
材料 乡试与会试中,初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殿试考时务策一道。 ——《明史·选举志》
2、考试要求
3、答题格式
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准自己随意发挥。
八股文
“四书五经”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八股取士)
4、影响
材料一 故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这但四百六十余人。 ——顾炎武《日知录·拟题》
材料二 八股文束缚了文字,也束缚了人心。应试者为求得功名速成,专务背诵,并不认真研习经典原著,这样难以培养国家需要的可以经略天下的人才。八股取士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把士人变成了狭隘的工具。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
材料三 科举考试规定用八股文,实际上有着深层次的考虑。一是规范应试者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二是规定行文标准,也是实行公平原则的要求。所有考生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才可以达到公平。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古代史(下)》
消极: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抑制创造性思维,阻碍了文化、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积极:客观公正;为皇帝网罗人才,加强思想控制,加强皇权。
结合材料,评价八股取士。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作物
四、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①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明初棉纺织业已渐有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全国人民主要的衣着材料。棉布生产进一步发展,呈现出取代价昂的丝织品和产量少的麻制品的趋势。
四、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②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明代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四、经济的发展
3、商业
①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数十座大商业城市。
②出现了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乡缘为纽带,以“互助”为宗旨,以会馆为其在异乡联络的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
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
徽商经营行业以盐、典当、茶木为最著,其次为米、谷、棉布、丝绸、纸、墨、瓷器等
课堂小结
厂卫特务机构
农业、手工业、商业
废丞相和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八股取士
按察司
废行中书省
布政局
都 司
皇 帝
群臣
人民
知识分子
地方
中央
明朝经济的发展
课堂检测
1.“废除丞相相权分,六部尚书管行政。吏户礼部兵刑工,行使相权权归君。”这里歌谣描写的是(  )
A.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B.明朝皇权的加强 C.明朝的建立 D.军机处的建立
2.对如图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皇权与相权斗争结果是废除丞相
B.六部取代丞相成为最高权力机构
C.内阁成立以后完全行使丞相权力
D.内阁通过行使票拟权以控制君主
B
A
课堂检测
3.定都南京后,朱元璋顾虑“北方人士服属于元较久,虑遗民犹有故元之思,颇欲以假科举名以笼络之”,于是提高了北方士人及第比例。据此可知,朱元璋意在(  )
A.强化专制皇权 B.扩大统治基础
C.打压南方贵族 D.禁锢人民思想
4.中国的不少城市都有城隍庙。明太祖登基后,曾下诏加封天下城隍,使得城隍信仰制度化。他曾说过:“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鼓励民间信仰 B.加强中央集权
C.维护明朝统治 D.加强君主专制
B
C
课堂检测
5.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6.朱元璋统治时,曾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等言论从四书五经中大幅删除,而留下了孔子的三纲五常。此举客观上导致(  )
A.明代思想领域发展停滞 B.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C.儒家失去封建正统地位 D.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A
B
课堂检测
7.秦朝设“三公”,汉代在“外朝”之外设“中朝”,唐朝设三省六部并在门下省置政事堂,宋代在中书门下之外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明朝时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设立内阁,这种演变反映了(  )
A.地方权力的一步步压缩 B.丞相逐步位高权重
C.中央集权的一步步加强 D.皇权专制步步强化
8.(元朝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明太祖时期,在地方设布政使司(掌管民政和财政)、按察使司(掌管司法、都指挥使司(掌管军务)。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地方官员的权力高度集中 B.分散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C.行省制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D.改革地方官制,设立“三司”
D
B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1)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明太祖是谁?并概括他在中央与地方分别采取了什么改革官制的措施?
课堂检测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废除行省,将其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洪武九年(1376年)六月,废除行省,在全国陆续设置了13个承宣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辖于中央相关部门。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为监视官民,还建立了哪一机构?
(3)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指出他采取以上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课堂检测
2)锦衣卫。(3)加强皇权。。
10.某校七年级(7)班同学以“明朝的统治”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改革官制,立竿见影】
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已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摘编自《皇明祖训 首章》(明太祖主持编撰的明朝典籍)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对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课堂检测
看法:明太祖认为丞相位高权重,容易专政乱权。措施: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10.某校七年级(7)班同学以“明朝的统治”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二:行省官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消除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太祖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课堂检测
(2)弊端:地方掌管财政、军队,权力太大。措施:废行省,设“三司”。特点:权力的分散与制衡。
10.某校七年级(7)班同学以“明朝的统治”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监视官民,恐怖统治】
材料三: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3)根据材料三,分析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还有什么类似的机构?
课堂检测
(3)原因:明太祖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相似机构:东厂;西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