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五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略读实践课
课时建议:1课时
针对父母对子女不同方式的爱,展开辩论会。论题:爱的不同方式——鼓励好还是批评好?
核心任务
任务一:讨论问题,明确学习任务。
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不同的父母有着不同的方式,有人认为严厉点好,有人提倡多表扬、多鼓励。
讨 论
你们同意哪种观点?
美国著名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童年时代就遇到了这个问题,父母对他写的一首小诗给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今天我们对此开一个小小的辩论会。
辩论会论题和要求
要求:
说清楚自己的观点。
用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尊重他人的观点,进行合理辩驳。
论题
爱的不同方式——鼓励好还是批评好?
任务二:默读课文,思考父母对巴迪的诗有不同看法的原因,为辩论会做准备。
誊抄 鼓励 慈祥 歧途 谨慎
读一读
默读课文,借助表格梳理父母的不同表现、原因以及带给“我”的感受。
看法 理由 带给“我”的感受
母亲
父亲
看法 理由 带给“我”的感受
母亲 “精彩极了” 巴迪这么小就能写诗,很了不起。 得意扬扬,充满自信
父亲 “糟糕透了” 这首诗质量太差。 失望难过,备受打击
正方:鼓励的方式好。
反方:批评的方式好。
默读课文,借助表格梳理父母的不同表现、原因以及带给“我”的感受。
你觉得哪种做法好?
任务三:开展辩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请正反方同学各自陈述观点,用时不超过1分钟。
论题
爱的不同方式——鼓励好还是批评好?
论题
爱的不同方式——鼓励好还是批评好?
正方:
我认为鼓励的方式好。因为鼓励可以使人充满自信,而且对学习充满兴趣。少年儿童正处在成长阶段,身心发育尚不成熟,一味地批评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就像文中的小巴迪一样,会失声痛哭,甚至从此失去对写作的兴趣。
示 例
反方:
我认为批评的方式好。因为批评可以使人清醒,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这样才不会误入歧途。少年儿童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做得并不好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批评?一味地鼓励就是溺爱,会让人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下面是自由辩论环节,请参考下面的格式自由辩论。
发言参考:我赞成_________的态度,因为___________。
要求:
说:说的同学要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可以是文中的,也可以是生活实际的。
听:听的同学要尊重他人的观点,不要随意打断,听完后再进行辩驳。
发言时间:发言用时不超过30秒。
说 观点清楚 ☆
材料恰当 ☆
听 尊重他人观点 ☆
进行合理辩驳 ☆
下面是自由辩论环节,请参考下面的格式自由辩论。
发言参考:我赞成_________的态度,因为___________。
任务四:圈画巴迪长大后对待这件事的看法,辩证地看待爱的不同方式。
通过激烈的辩论,我们发现,两种方式各有优点,也各有不足。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思考:巴迪长大以后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
片段1: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父亲的批评有了正确的认识,开始反思自己的不足;而母亲的鼓励让“我”一直坚持。
片段2: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鼓励使人拥有灵感和创作的源泉,批评使人清醒,二者缺一不可。
片段3: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爱有不同的方式,无论鼓励还是批评,无论慈祥还是严厉,出发点都是爱。
片段3: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齐读,思考: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照应题目,再次强调、深化了主题。
请你联系实际,再谈谈对父母爱的不同方式的看法。
任务五:拓展阅读丛书文章,深入体会爱的不同方式。
快速浏览《母亲的纯净水》《多年父子成兄弟》,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爱?
“那你听听我是怎么想的。”母亲说,“我们是穷,但是穷有什么错?富也罢,穷也罢,都是日子的一种过法。穷人不见得可怜,富人也不一定高贵。再穷,也得看得起自己。要是看不起自己,心穷了,那可就真穷了。”
——《母亲的纯净水》
母亲用一段语重心长的话给了女儿最宝贵的财富——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一种爱。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候,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多年父子成兄弟》
记叙了父亲注重赏识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表现了父亲与儿子亲近、温馨、融洽、平等,像朋友一样的关系。
课堂总结
父母对我们的爱不是一味地纵容、满足,有时候,让我们认清现实,不爱慕虚荣,同样是一种爱。不过,无论是宽松还是严厉,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期望子女可以成长得更好。我们要学会正确看待爱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