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2-27 06:05:50

文档简介

青龙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一组主导区位因素依次是
①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②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③古巴的甘蔗 ④长江三角洲设商品粮基地
A. ①气候②市场③政策④地形 B. ①地形②市场③气候④政策
C. ①地形②土壤③科技④政策 D. ①水源②政策③气候④市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是为了充分利用低洼地而形成的农业类型,因此地形是其主导区位因素,即①——地形;上海郊区的乳畜业是为了适应城市市场而产生的农业类型,因此市场是其主导区位因素,即②——市场;古巴为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具有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合甘蔗种植,因此气候是其主导区位因素,即③——气候;长江三角洲设商品粮基地是政府根据农业条件通过经济政策确定的,因此政策是其主导区位因素,即④——政策。由此判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水)、土地(地形土壤)、水源(丰富程度和灌溉便利程度)。(2)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和技术、政策和产业基础(设施)等。
虹吸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吸引其外围相对落后城市的劳动力或生产要素集聚的一种现象,而涓滴效应则相反,读城市群发展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2. 城市群发展阶段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④③ D. ②①③④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虹吸效应主要是促进外围城市发展
B. 城市群发展初期以涓滴效应为主
C. 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虹吸效应越来越强
D. 虹吸效应与涓滴效应共同促进城市群的发育
【答案】2. C 3. D
【解析】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图示可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模会越来越大,图中 ②城市规模最小,故应处于城市发展的雏形期,图①城市规模开始扩张,故应处于城市发展的成长期,图④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区域全面扩展,应处于城市发展的成型期,图③城市群形成,应处于城市发展的成熟期,故城市群发展阶段的顺序是②①④③,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虹吸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大量吸纳周边中小城市的人口、资金、产业等资源,产生集聚效应的现象,主要是促进中心城市发展,A错误;涓滴效应是指优先发展起来城市通过消费、就业等方面惠及周边外围城市,带动其发展和富裕,故主要出现在城市群发展的中后期,B错误;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涓滴效应越来越强,虹吸效应越来越弱,C错误;虹吸效应可使中心城市快速发展,进而辐射周边地区,产生涓滴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发展,故虹吸效应与涓滴效应共同促进城市群的发育,D正确。故选D。
【点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因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良好的创新环境等,区域的中心城市吸引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流入,从而加快自身发展。人们将其称为大城市的“虹吸效应”。高铁的发展,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加速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中心城市聚集,从而使虹吸效应更加明显。同时,高铁的开通也促进中心城市的先进技术、观念等向周边地区溢出的涓滴效应,从而拉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下图为1949-2016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示期间我国粮食( )
A. 播种面积持续上升 B. 单位面积产量持续上升
C. 粮食缺口不断扩大 D. 总产量呈加速增加趋势
5. 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粮食增产的环境代价太大”,主要指( )
A. 过度垦荒以至于荒漠化加剧 B. 不合理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C. 小农经营使得粮食单产降低 D.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6. 我国“藏粮于地”的有效途径有( )
A. 建设高标准农田 B. 继续扩大耕地面积
C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 D. 增加劳动力投入
【答案】4. B 5. D 6. A
【解析】
【分析】
【4题详解】
由图可得,播种面积先增后减又增加,A错误。单位面积产量先加速上升后有减缓趋势,但产量一致持续上升,B正确。题目中只能获得粮食产量的相关信息,不能获得粮食需求的相关信息,粮食缺口无法判断,C错误。总产量折线一直上升,但是增长速度先加速上升后又减缓趋势,D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随着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过度垦荒不明显,A错误;随着我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不合理导致的水土流失减少,B错误;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C错误;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的耕地质量下降是我国粮食增产的环境代价,D正确。所以选D。
【6题详解】
建设高标准农田可以提高产量从而“藏粮于地”,A正确;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所以很难扩大耕地面积,B错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属于“藏粮于技”,C错误;增加劳动力投入不一定能够提高粮食产量,D错误。所以选A。
【点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指通过提升耕地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在粮食生产相对充足的情况下,有效地调整土地产业结构,将部分土地改作种植经济作物或从事其他经营,让过度消耗的耕地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从而保障和提升耕地地力;当出现粮食紧缺的时候,可很快恢复耕地生产能力,满足国内粮食需求。
7. 下图所示四地中,最有利于形成商业中心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有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①地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利于商业中心的形成,A正确;②③④地与①地相比,其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其发展商业的条件不如①地,故BCD错误。故选A。
甲乙两城镇位于成都附近,8月7日有一辆旅游大巴从乙城镇附近上高速开往甲城镇方向。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8. 北京时间12:10,旅游大巴上的游客看到阳光从车的左前方射入车内,判断此时旅游车大致行驶的路段为 ( )
A 4路段 B. 3路段 C. 2路段 D. 1路段
9. 图中M处地形的海拔最高点相对于乙城镇的高度可能为 ( )
A. 158米 B. 289米 C. 420米 D. 535米
【答案】8. D 9. C
【解析】
【分析】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日出方位。
【8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甲乙两城镇位于成都附近,大约位于东经105度附近,当北京时间为12:10时,该地地方时为11:10分左右,此时太阳应当位于东南方位,由于旅游大巴上的游客看到阳光从车的左前方射入车内,故可以判断车辆的前进方向为自北向南。结合图可知:旅游大巴从乙城镇附近上高速开往甲城镇方向,1路段为自北向南,2、3路段为自西向东,4路段为自南向北,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乙城镇海拔为0—100米,图中M处陡崖的海拔最高点海拔为400—500米,M处与乙城镇的相对高度为300—500米,结合选项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
下图是珠穆朗玛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诗句中能体现图中自然带分异规律的是( )
A.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B.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11. 北坡没有森林植被的主要原因是( )
A. 背风坡,光照弱 B. 海拔高,气温低 C. 纬度高,热量少 D. 土壤薄,养分少
【答案】10. C 11. B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图中的自然带体现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不同海拔水热条件不同,桃花盛开的时间有差异,符合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C正确。“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表明纬度不同导致热量不同,从而影响农作物分布。“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与山地垂直地带分异规律无关。“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反映的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C。
【11题详解】
图中山脉为珠穆朗玛峰,北坡基淮海拔高,北坡山麓为高山草原带,北坡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难以满足森林植被的生长,B正确。北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同时也是阴坡,但不是北坡没有森林的主要原因,A错。南北坡纬度差异不是很大,纬度因素不是主要原因,C错。土壤厚薄与养分不是北坡没有森林的主要原因,D错。故选B。
【点睛】关于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特别提醒: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m,气温下降约6℃,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呈现“少-多-少”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③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④山体所在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垂直自然带谱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垂直自然带谱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垂直自然带谱越简单。
POPs被大量用于防治农林害虫,同时也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经过不断的排放—传输—沉降过程,可以输入到偏远山区。我国科考队发现青藏高原大气中POPs主要来自于跨境传输,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青藏高原地区POPs富集的条件主要包括( )
①邻近的印度次大陆等地,工农业活动密集②高原面积广,可沉降面积大
③受西风与季风共同影响,多方向输入④气温低且降雪多,利于沉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分别出现在( )
A. 夏季夏季 B. 夏季冬季 C. 冬季夏季 D. 冬季冬季
14. 应对青藏高原地区POPs跨境转移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
A. 印度等污染物输出国禁止POPs等污染物的排放
B. 中亚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或生态修复技术
C. 我国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工程措施切断污染物输入
D. 多国开展合作,研发POPs的替代物
【答案】12. C 13. B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材料提及青藏高原大气中POPs主要来自于跨境传输,青藏高原气候受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印度季风影响着着青藏高原南部地区,高原北部则受西风带影响,受西风与季风共同影响,多方向输入使得POPs数量较多,③正确;POPs被大量用于防治农林害虫,青藏南部地区临近印度,其人口众多,工农业活动多,POPs数量多,①正确;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POPs进入高原后流动性变差,并伴随降雪逐步沉降,青藏高原地区POPs富集与高原面积广并无关联,主要是位置特殊性影响,④正确,②错误。综上所述,①③④正确,故选C。
13题详解】
青藏高原气候受西风环流和印度季风的共同影响,印度季风影响着着青藏高原南部地区,而夏季风(西南风)可以把印度地区的POPs吹往青藏地区,故青藏高原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出现在夏季;高原北部则受西风带影响,受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西风带主要影响青藏地区主要在冬季,故青藏高原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出现在冬季。B正确,排除其它选项。故选B。
【14题详解】
禁止POPs等污染物的排放过于绝对,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渐续性,A错误;中亚国家经济能力有限,且技术水平较低,排放的POPs较少,让中亚国家负担不太可行,B错误;POPs污染主要借助风力,通过工程措施难以阻止,C错误;青藏地区主要是跨境转移污染,故应多国开展合作,并积极研发POPs的替代物,才是有效手段,D正确。故选D。
【点睛】青藏高原虽然自身的污染排放非常有限,但其周边是人口聚集、污染物使用量大及使用时间长的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排放的污染物随着大气环流而被输送到青藏高原。因此,从区域尺度来看青藏高原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格局,探索不同气候环境要素与污染分布之间的关系,是解释污染物传输机制的重要基础。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下图为“2017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圈”,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5. 下列高缺粮省市及其主要原因对应正确的是
A. 京 气候干旱,多风沙天气 B. 渝 工业发达,工业用地多
C. 琼 气候炎热,低湿易涝 D. 粤 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
16. 为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 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B. 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粮食需求
C. 调整农业结构,跨区调配粮食 D. 控制城市人口,提高农村人口比重
【答案】15. D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北京是直辖市,农业用地少,其粮食短缺的原因是耕地不足,A错误;渝和琼都是地形多山,造成耕地不足,造成粮食短缺,BC错误;粤人口密集,对粮食的需求量大,而人均耕地少,D正确。故选D。
【16题详解】
图示我国高缺粮省市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广东、海南、上海、京津地区及浙闽沿海。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由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造成缺粮。为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可调整农业结构,跨区调配粮食,C正确;盲目扩大耕地,会加重生态压力,A错误;控制人口增长,减小粮食需求对于保障粮食供给并不是可行的措施,且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效果,B错误,控制城市人口,提高农村人口比重也不是可行的措施,且对保障粮食的供给作用不大,D错误。故选C。
【点睛】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物资。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三个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苏省扬州市长江镇扬河段位于长江三角洲的顶端,上起仪征,下至三江营,处于河海交汇地带,变化幅度大,演变过程复杂。长江镇扬河段北岸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冲积平原,南岸紧靠宁镇山脉的北麓。从1570年开始,淮河下游由向东独流入海逐渐演变为南下入江,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这一变化为长江河流地貌的演变增加了新的变量,改变了长江镇扬河段原有的河槽特征和水流结构,洲滩冲淤、岸线进退随之发生变化。
(1)分析图示长江河段分布有大面积沙洲的原因。
(2)明清时期,淮河入江口处一直有新的沙洲出现,也有旧的沙洲消失,试做出合理解释。
(3)说明和畅洲至圆山河段长江的主航道偏南岸的原因。
【答案】(1)图示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地势平缓,水流速度慢,泥沙极易堆积成沙洲;图示河道时宽时窄,当河道由窄断面变为宽断面时,水流速度显著减小,导致泥沙淤积;当河道由宽断面变为窄断面时,水流通过窄断面时受阻,泥沙又会在进入窄断面前淤积。
(2)淮河不断带来大量泥沙,会不断形成新的沙洲;受长江干流水流的冲击旧沙洲可能会消失,也有可能是沙洲之间合并,小沙洲被大沙洲所取代。
(3)南岸为凹岸,受流水冲刷,水位较深;北部为凸岸,河道淤积严重,导致主航道南移。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河流地貌以及读图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详解】(1)沙洲(又称江心洲)它是由河流中泥沙沉积而成。此河段位于长江的下游地区,位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上,地形较为平坦,河流流速慢,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是形成江心洲的根本原因。同时据图可知,图示河道时宽时窄,当河道由窄断面变为宽断面时,水流速度显著减小,导致泥沙淤积;当河道由宽断面变为窄断面时,水流通过窄断面时受阻,泥沙又会在进入窄断面前淤积,因此该长江河段分布有大面积沙洲。
(2)据材料可知,从1570年开始,淮河下游由向东独流入海逐渐演变为南下入江,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因此淮河入江口受长江干流水流的冲击旧沙洲可能会消失,也有可能是沙洲之间合并,小沙洲被大沙洲所取代。同时淮河径流不断从上中游带来大量泥沙,在入江口处流速降低不断形成新的沙洲。
(3)据图可知,和畅洲至圆山河段据水流的惯性,南岸为凹岸,流速快,为侵蚀岸,受流水冲刷,水位较深;而北部为凸岸,流速慢,为沉积岸,河道淤积严重,导致主航道南移。
【点睛】河水流经弯曲河道,受离心力作用,表层水流偏向凹岸,底 部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造成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连续的河湾。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蔓越莓为常绿小灌木矮蔓藤植物,喜凉爽湿地,不耐霜冻;一般春季开花,秋季收获(果实需在低温环境才能着色),冬季休眠(需在日均温低于7.2℃的环境下休眠持续650-1200小时才能在次年正常开花、结果)。成热果实色泽鲜红,酸涩微甜,因具有低热量、高纤维与富含矿物质等特点,备令市场青睐。
蔓越莓主要集中于北美凉爽地带,生长在潮湿、植被茂盛的沼泽中,全球产区约1.6万公顷。成熟的蔓越莓果实中有四个气腔,当蔓越莓成熟后在蔓越莓田里注水,将蔓越莓果从树藤上分离后可漂浮在水面上,然后用栏木圈集筛选收获,北美几乎95%的蔓越莓都是通过这种“水收”方式收获,我国蔓越莓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主要用于烘焙、休闲食品、餐饮、保健品等行业。2014年以来,黑龙江省抚远市的黑瞎子岛开始蔓越莓的种植与深加工,现已成为亚洲最大、我国当前唯一的蔓越莓规模化种植基地。下图为黑瞎子岛位置示意图。
(1)简述黑瞎子岛种植蔓越莓的自然区位优势
(2)分析北美采用“水收”方式收获蔓越莓的原因。
(3)推测黑瞎子岛蔓越莓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答案】(1)黑瞎子岛纬度高,四面环水,气候潮湿;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水源充足;冬季气温低,能满足蔓越莓生长对低温的要求;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纬度高,夏季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纬度较高,气温低,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分布。
(2)成熟蔓越莓果实有四个气腔,可飘浮在水上;生长区地势较低,可在田里注水;与人工采收相比,采收效率高;与机械采收相比,对果实造成的损伤小。
(3)市场需求大,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农民种植积极性高;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等。
【解析】
【分析】本题以黑瞎子岛位置示意图为背景并结合了蔓越莓的相关资料,考查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可持续发展,需要学生具备获取图文信息并调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注重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的考查。
【小问1详解】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从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蔓越莓主要集中于北美凉爽地带,生长在潮湿、植被茂盛的沼泽中,喜凉爽湿地。黑瞎子岛纬度高,夏季凉爽,四面环水,气候潮湿;“北美几乎95%的蔓越莓都是通过这种‘水收’方式收获”,黑瞎子岛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水源充足;蔓越莓有“冬季休眠”的习性,黑瞎子岛纬度高,冬季气温低,有满足蔓越莓生长对低温要求的气候条件;黑瞎子岛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积累多,土壤肥沃;黑瞎子岛是流水沉积作用,泥沙淤积而形成的岛屿,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分布。因此有利于蔓越莓的种植。
【小问2详解】
北美采用“水收”方式收获蔓越莓原因从生长环境、生长区地势、劳动力、机械采收等角度进行分析。蔓越莓收的方式以“水收“为主。由材料信息可知:“成熟的蔓越莓果实中有四个气腔,当蔓越莓成熟后在蔓越莓田里注水,将蔓越莓果从树藤。上分离后可漂浮在水而上,然后用栏木圈集筛选收获”。据此判断成熟蔓越莓果实有四个气腔,可飘浮在水上;生长在潮湿、植被茂盛的沼泽中,生长区地势较低,可在田里注水,等到果实成熟后,果农就会将蔓越莓田注满水,再用栏木圈集筛选。与人工采收相比,节省劳动力,可以结省时间,提高效率;与机械采收相比,对果实造成的损伤小。
【小问3详解】
黑瞎子岛蔓越莓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从市场、产品附加值、政策等角度进行分析。依据材料信息:“我国蔓越莓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主要用于烘焙、休闲食品、餐饮、保健品等行业”,因此蔓越莓市场需求大,市场潜力大;蔓越莓附加值高,经济收入高,农民种植积极性高;“现已成为亚洲最大、我国当前唯一的蔓越莓规模化种植基地”,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大。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畜产品虚拟水是指生产畜产品时所需的水资源量。畜产品虚拟水贸易指的是畜产品进出口导致的不同地区之间水资源的流动,其对畜产品进出口国家的碳排放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下图示意近年来中国畜产品虚拟水贸易量变化。
(1)简述2002年以来我国畜产品虚拟水贸易进口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分析我国畜产品虚拟水贸易量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3)为降低我国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人们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相应增加;我国优质草场资源匮乏,国内畜产品供应不足,且品质参差不齐,因此从国外进口畜产品。
(2)畜产品进口量增加,疫病防控风险随之增加;国外大量的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容易使国内外畜产品价格倒挂,影响国内畜产品市场;消耗大量外汇,不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3)发展集约型农业,提高饲草的利用率;改良性畜品种,选育投入少、产出高、品质优的畜种;加大科研与资金投入,丰富养殖类型;农区与牧区合作,利用秸秆、留茬补饲。
【解析】
【分析】本题以近年来中国畜产品虚拟水贸易量变化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国家安全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2002年以来我国畜产品虚拟水贸易进口量不断增加。畜产品虚拟水贸易指的是畜产品进出口导致的不同地区之间水资源的流动,虚拟水贸易进口量不断增加说明我国从国外进口的畜产品增多。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相应增加,而我国优质草场资源匮乏,国内畜产品供应不足,且品质参差不齐,因此从国外进口畜产品。
【小问2详解】
根据上题可知,我国畜产品虚拟水贸易进口量增加可以反映我国从国外进口的畜产品增多。畜产品可能携带传染病菌,进口量增加,使疫病防控风险随之增加;国外大量的畜产品冲击国内市场,容易使国内外畜产品价格倒挂,出现进口畜产品价格低于国内自产畜产品价格,影响国内畜产品市场;进口畜产品需要消耗大量外汇,不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小问3详解】
为降低我国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国内的畜产品功能能力。发展集约型农业,可以提高饲草的利用率,提高牲畜的饲养量;改良性畜品种,选育投入少、产出高、品质优的畜种,降低畜产品的生产成本,减少国外畜产品的冲击;加大科研与资金投入,丰富养殖类型,提高供应能力;农区与牧区合作,利用秸秆、留茬补饲,增加牲畜饲养量。青龙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一组主导区位因素依次是
①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 ②上海郊区的乳畜业
③古巴的甘蔗 ④长江三角洲设商品粮基地
A. ①气候②市场③政策④地形 B. ①地形②市场③气候④政策
C. ①地形②土壤③科技④政策 D. ①水源②政策③气候④市场
虹吸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吸引其外围相对落后城市的劳动力或生产要素集聚的一种现象,而涓滴效应则相反,读城市群发展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2. 城市群发展阶段的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④③ D. ②①③④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虹吸效应主要是促进外围城市发展
B. 城市群发展初期以涓滴效应为主
C. 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虹吸效应越来越强
D. 虹吸效应与涓滴效应共同促进城市群的发育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下图为1949-2016年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图示期间我国粮食( )
A. 播种面积持续上升 B. 单位面积产量持续上升
C. 粮食缺口不断扩大 D. 总产量呈加速增加趋势
5. 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粮食增产的环境代价太大”,主要指( )
A. 过度垦荒以至于荒漠化加剧 B. 不合理开发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C. 小农经营使得粮食单产降低 D.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6. 我国“藏粮于地”的有效途径有( )
A 建设高标准农田 B. 继续扩大耕地面积
C.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良种 D. 增加劳动力投入
7. 下图所示四地中,最有利于形成商业中心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甲乙两城镇位于成都附近,8月7日有一辆旅游大巴从乙城镇附近上高速开往甲城镇方向。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8. 北京时间12:10,旅游大巴上的游客看到阳光从车的左前方射入车内,判断此时旅游车大致行驶的路段为 ( )
A. 4路段 B. 3路段 C. 2路段 D. 1路段
9. 图中M处地形的海拔最高点相对于乙城镇的高度可能为 ( )
A. 158米 B. 289米 C. 420米 D. 535米
下图是珠穆朗玛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诗句中能体现图中自然带分异规律的是( )
A. 橘生淮南则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B.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11. 北坡没有森林植被的主要原因是( )
A. 背风坡,光照弱 B. 海拔高,气温低 C. 纬度高,热量少 D. 土壤薄,养分少
POPs被大量用于防治农林害虫,同时也是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经过不断的排放—传输—沉降过程,可以输入到偏远山区。我国科考队发现青藏高原大气中POPs主要来自于跨境传输,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青藏高原地区POPs富集的条件主要包括( )
①邻近的印度次大陆等地,工农业活动密集②高原面积广,可沉降面积大
③受西风与季风共同影响,多方向输入④气温低且降雪多,利于沉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 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大气中POPs的含量峰值分别出现在( )
A. 夏季夏季 B. 夏季冬季 C. 冬季夏季 D. 冬季冬季
14. 应对青藏高原地区POPs跨境转移的措施最可行的是( )
A. 印度等污染物输出国禁止POPs等污染物的排放
B. 中亚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或生态修复技术
C. 我国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工程措施切断污染物输入
D. 多国开展合作,研发POPs的替代物
我国粮食供需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下图为“2017年中国粮食供需空间分布示意圈”,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5. 下列高缺粮省市及其主要原因对应正确是
A. 京 气候干旱,多风沙天气 B. 渝 工业发达,工业用地多
C. 琼 气候炎热,低湿易涝 D. 粤 人口密集,人均耕地少
16. 为保障高缺粮地区粮食供给,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 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B. 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粮食需求
C. 调整农业结构,跨区调配粮食 D. 控制城市人口,提高农村人口比重
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三个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江苏省扬州市长江镇扬河段位于长江三角洲的顶端,上起仪征,下至三江营,处于河海交汇地带,变化幅度大,演变过程复杂。长江镇扬河段北岸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冲积平原,南岸紧靠宁镇山脉的北麓。从1570年开始,淮河下游由向东独流入海逐渐演变为南下入江,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这一变化为长江河流地貌的演变增加了新的变量,改变了长江镇扬河段原有的河槽特征和水流结构,洲滩冲淤、岸线进退随之发生变化。
(1)分析图示长江河段分布有大面积沙洲的原因。
(2)明清时期,淮河入江口处一直有新的沙洲出现,也有旧的沙洲消失,试做出合理解释。
(3)说明和畅洲至圆山河段长江的主航道偏南岸的原因。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蔓越莓为常绿小灌木矮蔓藤植物,喜凉爽湿地,不耐霜冻;一般春季开花,秋季收获(果实需在低温环境才能着色),冬季休眠(需在日均温低于7.2℃的环境下休眠持续650-1200小时才能在次年正常开花、结果)。成热果实色泽鲜红,酸涩微甜,因具有低热量、高纤维与富含矿物质等特点,备令市场青睐。
蔓越莓主要集中于北美凉爽地带,生长在潮湿、植被茂盛的沼泽中,全球产区约1.6万公顷。成熟的蔓越莓果实中有四个气腔,当蔓越莓成熟后在蔓越莓田里注水,将蔓越莓果从树藤上分离后可漂浮在水面上,然后用栏木圈集筛选收获,北美几乎95%的蔓越莓都是通过这种“水收”方式收获,我国蔓越莓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主要用于烘焙、休闲食品、餐饮、保健品等行业。2014年以来,黑龙江省抚远市的黑瞎子岛开始蔓越莓的种植与深加工,现已成为亚洲最大、我国当前唯一的蔓越莓规模化种植基地。下图为黑瞎子岛位置示意图。
(1)简述黑瞎子岛种植蔓越莓的自然区位优势
(2)分析北美采用“水收”方式收获蔓越莓的原因。
(3)推测黑瞎子岛蔓越莓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畜产品虚拟水是指生产畜产品时所需的水资源量。畜产品虚拟水贸易指的是畜产品进出口导致的不同地区之间水资源的流动,其对畜产品进出口国家的碳排放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下图示意近年来中国畜产品虚拟水贸易量变化。
(1)简述2002年以来我国畜产品虚拟水贸易进口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分析我国畜产品虚拟水贸易量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3)为降低我国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提出合理建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