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庖丁
解牛
庄子
庄子其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人,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散文风格为浪漫主义,多用寓言,词汇丰富,妙趣横生,哲学意味很浓。
关于《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汇总。 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庄子》原有52篇,现存33篇,
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一般
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从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泥坑。庄子的思想是没落贵族阶级意识的反映,但是,在他的著作中常对黑暗现实揭露和抨击,也有一些积极意义。
文学常识——主观唯心主义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最早见于《庄子·寓言》:“寓言十九。”寓言指有所寄托的话;十九,十分之九,指绝大多数。原意是采用寓言的方式表达,最容易使大多数人信服,后泛指故事情节多为虚构。
(1)作者思想寄寓在故事里。有鲜明讽刺性和教育性。
(2)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
(3)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主人公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文学常识——寓言
散文风格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就,想象奇妙,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绘生动,善于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文学常识——主观庄子散文风格
梳理文本
贰
解题
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听录音,正音
庖páo丁 所履lǚ 所踦yǐ
砉xū然 向xiǎng然 騞huō然
中zhòng音 盖hé至此 批大郤xì
导大窾kuǎn 肯綮qìng 大軱gū
有间jiàn 难为wéi 怵chù然
视为wèi止 行为wèi迟 謋huò然
为wèi之四顾 踌躇chóu chú
疏通文意
叁
第三部分(末段):
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庖丁技术高超的原因。
第一部分(首段):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突出庖丁技术高超。
整体感知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
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名丁的厨工。先秦古书往往以职业放在人名前。
介词:替、给
剖开、分割
名作动,踩
支撑,接触
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可译为:……的地方
象声词,形容皮骨相离声。
通“响”
进
符合
节奏
翻译: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本段作者是怎样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 作用是什么
文本解读
动作描写
描摹声音
两个比喻
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
解
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如同琵琶女演奏琵琶“轻拢慢捻抹复挑”,已初见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和动作的娴熟。
砉
騞
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桑林之舞”
“经首之会”
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怎样。
翻译: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第二段有什么作用
文本解读
1、侧面烘托庖丁技艺高超
2、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所以然”的解释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
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
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
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
超过
顺着,循着,这里是导入
没有不是
会合、接触
击,劈开
空隙
天然结构
本来的样子
视觉
思维活动
名作状,每年
名作状,每月
一般的
经络
依
空
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
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通“缮”,修缮,擦拭刀
卸落,坠下
磨刀石
行,动作;为,因此
虽然这样
警惧的样子
宽绰的样子
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到了
因为
作为
很难下刀
翻译: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未曾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依照于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 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因为视力集中到一点,因此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文本解读
1、庖丁解牛到达“道”的境界经历了几个阶段 说明了什么道理?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3、第三段中介绍庖丁技艺形成的原因时,为何写到了“良庖”和“族庖”?
庖丁解牛到达“道”的境界经历了几个阶段 说明了什么道理?
文本解读
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全牛也
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始之解牛:无非全牛,停留在牛的外部;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深入认识到牛的内部,认识达到了飞跃;
方今之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游刃有余,用精神和牛接触,进入化境。
经历了不懂规律、懂得规律、运用规律三个阶段。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文本解读
1、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求(“进乎技矣”)。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3、谨慎小心,尊重规律:“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良庖
岁更刀
族庖
月更刀
庖丁
十九年矣,刀刃若新发于硎
运用对比
第三段中介绍庖丁技艺形成的原因时,为何写到了“良庖”和“族庖”?
文本解读
通过三者的对比突出庖丁的技艺高超。也突出解牛时“有道”与“无道”的区别,强调追求“道”的重要性,做事要“循道而行”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养生之道
翻译: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满意足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刀
牛
解牛
“养生之道”:
1.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
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文本解读
解牛之道 养生之道
喻体 喻体特点 本体 本体特点
刀
牛
解牛
“养生之道”:
十九年若新
批大郤:避开硬骨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筋骨交错
导大窾:顺着空隙
保全、长生
关系错综复杂
顺应规律
避开尖锐矛盾
选更好走的路
人
社会
处世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像庖丁避开肯綮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1、语言简练、描写生动传神
第一段解牛场面,手、肩、足、膝的动作时,只用了触、倚、履、踦四个字便传神地写出了庖丁的动作,同时本段连用七个四字句,语言凝练。第三段“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刻画了解牛遇到困难时的专心致志,又充满信心的内心活动、目光和动作特点。同时又与后文困难得到解决后的悠然自得形成对比。
2、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全文围绕解牛的故事,阐述一个“道”字,有具体到抽象,环环相扣,将道理阐述地晓畅透彻。
本文写作特点
壹
文学常识
文言知识知识归纳
应掌握的虚词用法
应掌握的词语
为
乎
然
于
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为”字的用法和意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后一个:作为)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都是介词:因为)
“乎”字的用法和意义
技盍至此乎?(疑问语气助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依乎天理(相当于 “于”,介词,可不译)
而况大軱乎(疑问语气助词: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助词,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字的用法和意义
砉然向然(都是助词,前一个是象声词词尾,后一个是形容词词尾)
奏刀騞然(助词,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名词词尾,助词……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
“于”字的用法和意义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对象)
通假字
“向”
“盖”
“善”
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
通“响”,响亮的声音。
通“盍”,何,怎样。
通“缮”,修治,此为擦拭。
“岁” “月”,名词做状语,每年,每月。
一词多义
善:“ 善哉”
“善刀而藏之”
为:“庖丁为文惠王解牛”
“视为止,行为迟”
族:“族庖月更刀”
“每至于族”
乎:“技盖至此乎”
“依乎天理”
“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通“缮”,修治,擦拭
介词,给,替
因为
众,一般的
丛聚,集结之处
语气助词,表疑问
介词。相当于“于”
助词,用于词尾,不译
古今异义:
天理
固然
虽然
至于
古:天然结构
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古:本来的样子
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
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
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
今:a.达到某种程度
b.另提一事
“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虽然,每至于族”
“每至于族”
判断句,“……者,……也”
“之”字结构形成宾语前置:技未尝经肯綮
代词“是”作“以”的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
书面翻译以上三个句子(注意句式的特点)
特殊句式:
“臣之所好者,道也。”
“技经肯綮之未尝”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
精彩成语
THANKS
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