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贫困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性问题。传统社会相对现代社会来说物质匮乏、生产效率低下,但物质的匮乏造成的贫困现象与贫困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所拥有的一种亚文化,当这种文化沁入到了这个民族成员的血液和灵魂之中,就具有很强的韧性。
当前,中国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进入了后小康时代。虽说物质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一种嵌入到民族心理中的适应文化却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并且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巨大阻力,制约着整个后小康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大了相对贫困治理的难度。
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是一种主流,基督教将“贫困”作为一种“恶”的文化,希望用“慈善”的方式来消除这种“恶”。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伦理文化,而儒家伦理奉行的是一种“善”文化,并且通过官方正统的教化渠道使“善”文化成为主流。儒家思想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主张用“节欲”的方式来对付“贫困”,甚至将“贫穷”作为一种“美德”来进行歌颂。被统治者用来作为治国指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将“贫穷”作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并将其颂扬为一种美好境界。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就浸淫在对贫困的这种认识和熏陶中。“贫困”即“美德”,成为一种精神鸦片,“安贫乐道”的“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根深蒂固地植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对待“贫困”的观念上,甚至比儒家的“贫困伦理”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早期道教承袭并且衍化了道家的寡欲观,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求人们守贫、苦行和守拙。佛教传入中国后,儒道释三者合流,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安贫乐道”的民族心理,“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的负面作用更加凸显,很快得到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认同,其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更加深入人心。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儒道释三家合流后塑造的“安贫乐道”的“贫困观念”和“贫困文化”,对于调适中华民族群体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很强的正向激励作用,使人们在面对贫穷落后的逆境和压力时,仍然保持一种坚忍不拔、刻苦耐劳的品性,并能够穷则思变,形成一种有效应对、适应与成长的心理机制。但是,这种“贫困文化”和“贫困观念”仅契合农耕文明,适应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和生产资料有限的时代文化。在这种贫困文化的熏染下,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与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市场经济时代相抵牾的民族心理。
社会心理学认为,贫困心理基因是有记忆、有遗传的。贫困文化基因中的这种韧性,无疑为消除了绝对贫困的后小康社会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增加了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本。因此必须未雨绸缪,按照工业革命4.0时代、5G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准,根据相对贫困的特征,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摘编自唐任伍《贫困文化韧性下的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特征及其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贫困,带领人民从“短缺”迈向“丰裕”、从“贫困”跨入“小康”,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扶贫使命的终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中国扶贫战略即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
就绝对贫困而言,贫困主要表现为“短缺经济”“物质匮乏”“仅维持生存安全基本需要”“食物消耗货币化”等。身处绝对贫困中的人无暇顾及生存以上的发展性问题,生存问题的迫切性使得贫困的相对属性被短缺经济所遮蔽。
相对贫困则是在一定的对比中显现的。相对贫困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叠加呈现出来的主客观状态,它不仅是满足低起点的基本生存需要,更是社会比较的动态综合性结果。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依赖个人或家庭的现有资源即便可以满足基本生存需求,但相对于社会平均生活水准或其他群体,仍处于较低水平的生活境况或状态,这就是相对贫困。相对贫困表现为经济维度(收入与消费)、社会发展维度(就业、教育、社会保障)、自然生态维度等多维度的匮乏。虽然平均生活水准是通过特定贫困测量所得,但它仍是动态演变的,会因时空和人的感知差异而不同。因此,相对贫困包括客体评判和主体感受两个层面,前者是社会针对个体所作的客观式评价,后者是贫困主体自身对生活境况的主观式评价。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阶层间基于主观认定的生存水准差别而形成的贫困。相对贫困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参照系,其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突出。
(摘编自王国敏《后小康时代中国相对贫困的特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将“贫困”作为一种“善”,甚至作为一种美德进行歌颂,并通过统治者正统的教化渠道,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B.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贫困文化就是一把双刃剑,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心理。
C.由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贫困文化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并成为文化基因根植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让贫困治理工作难度加大。
D.相对贫困表现为低起点的基本生活要求,是社会多维度比较的综合性结果,呈现出动态特点,具有地域性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儒道释”主张“安贫乐道”,使安于贫穷、与世无争的消极心理深入人心,从而消解了这些主流思想的积极影响。
B.由于贫困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的治理难度明显大于扶贫初期绝对贫困的治理难度。
C.西方传统文化中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伦理文化对贫困的认识不同,应对的方式也不同。
D.将时间因素、地方因素、区域因素结合起来,从社会客体进行客观评价,就能准确识别相对贫困。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属于相对贫困的一项是( )
A.王某是地道的农民,妻子又卧病在床、生活难以自理,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要抚养,他只能困守几亩薄田度日。
B.陈某某夫妇文化素质低、缺少经济来源,外出打工又因无一技之长而无法立足,回村后全靠打短工艰难维持生计。
C.刘某某家在偏远的乡镇,妻子因家庭贫困而离家出走,自己在外做泥瓦匠又出事故而伤残,靠年老体弱的父母帮衬度日。
D.李某某夫妇因城郊规划拆迁而迁入城市打工,收入低且不稳定,夫妇俩常为不能给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而自责。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阐述贫困时角度上的不同点,并结合两则材料给中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三条合理化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青山为证
叶仲健
“依弟,这信送岭上去!”端叔将一封信交给放牛娃。“给哪个?”放牛娃看出端叔十分急慌。
“一个叫青山的人。”端叔叮嘱,“记住,只能交给他!”
蚌风岭,童安镇最高的山,上面有个村子,稀稀拉拉几户人家,眼下是游击队根据地,上去得半天,对放牛娃来说,只消个把钟头。以前放牛,他常跑上面去,有条近道,得穿越一处崖洞,鲜为人知。
蚌风岭村口,一个小伙子拉住放牛娃,问他找谁。放牛娃说:“青山。”“找青山啥事?”“见到青山才能说。”小伙子搜遍放牛娃全身,才领他往村里走。信,躺放牛娃鞋窝里,没被发现。
将放牛娃带到一个汉子面前,小伙子退到屋外站岗。“找我啥事?”汉子不老,三十来岁模样。
“青山横南北?”
“绿水绕西东!”
暗号对上,放牛娃脱掉鞋,掏出信,递过去。
汉子扫了一眼,未立即打开,拍拍放牛娃臂膀:“好样的!”
放牛娃是我的父亲。他自小是孤儿,寄养堂叔家,十三岁被国民党抓走当壮丁,半路逃脱,躲进苦竹村,给林伯家放牛。父亲说端叔过去是隐藏在我们村的地下党员,他帮他送过好几回鸡毛信,“有回撞见一伙退山的,不懂啥来头,我只管逃,他们在我背后追,跑出几里地,我上树躲了一宿,不知道多惊险!”
父亲将他的故事对我讲了无数遍。20世纪90年代初,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县政府办,工作一年多后,意识到一个问题:父亲对革命事业也算有过贡献,按理应该享受优待才对,可父亲啥都没有享受过,修了大半辈子地球,一生清贫。我向民政局朋友咨询此事。朋友说对老地下党员和老游击队员,国家确实有优待政策,前提是你得去认定身份,具备至少两名在世的且同时期、同地点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证明。
我回家向父亲提及此事,让他联络端叔和青山,“只要拿到他们出具的书面证明,每月就能享受好几百元补助。”“我看还是算了。当年我又不是奔着好处去的。”父亲将头摇成拨浪鼓:“黄土埋半截的人了,争这些做甚?”我说:“至少得让国家给你恢复名分吧?”父亲还是拒绝。我有些生气:“你要嫌害臊,我替你去办。”
从父亲话中得知,端叔全名林端成,新中国成立后在童安镇政府工作,家就在镇上。只是,一番辗转,我打听到,曾任副镇长的端叔,十年前退休,两年前过世,不曾遗留与父亲有关的一鳞片爪。出师不利,也就失去寻找青山的必要,“青山”是否真名,何许人也,身在何处,也许死去的端叔才清楚。这事就此搁置,父亲罹患胃癌过世后,不了了之,每每回想起此事,我难免遗憾。
后来,我调至市司法局,听说我来自童安镇,一位同事说他知道那地方,“有个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吧?我父亲当年在那蹲点过。他是老共产党员,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文献记载,游击队在蚌风岭设立根据地,前后不到两年时间,倘若他父亲在那里参加过革命,保不准会知道我父亲。我让他回家问问他家老爷子是哪一年的事,记不记得当时有个放牛娃给他们送过鸡毛信。同事当即打电话,挂掉电话后说他父亲当时不负责通讯任务,不记得有这么个人,得向王副局长打听。“王副局长?”“市公安局王青山副局长,早退了,跟我父亲是老战友。”听到“青山”这名字,我无比激动,迫不及待让同事引见。同事说没问题,周末让他父亲带我去。
眼前这位老人,九十二岁高龄,淡吐清晰,据说还能每天看报。他问我有没有我父亲年轻时的照片。我说没有。父亲只照过一次相,晚年照的,那照片成为他的遗照。他说:“既然你爹已经过世,你找我的目的是啥?”我怔住,是呀,我的意图是让政府恢复父亲的名分,还是奢望上级照顾我的仕途,抑或只是为了印证父亲那段被埋没的历史?“不瞒你说,当时是有这么个放牛娃,至于是不是你爹,恕我不能下结论。”这是位相当睿智的老人。我尽可能表现得不卑不亢:“有您这话,不枉此行。”
我向王青山老人辞别,转身离去那一刻,苍老的声音追过来:“我给过他一枚弹壳!”
我的心被抓了一下,回过头问:“刻着‘王’字的弹壳?”
老人目光一亮:“对对对,我还让他有困难拿弹壳来找我哩,还给过他地址。”
那枚弹壳,父亲看得很重,跟钥匙串一块儿,傍在身边几十年,只是他过世后,我忘记丢哪去了。回想起来,身份认定这件事,父亲一直是拒绝的。
“新中国成立后,不少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拒绝享受国家优待,不想给国家添麻烦,哪怕再穷困潦倒,也不向政府伸手,他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坐着的老人颤巍巍地站起,左手按住我手背,右手拍拍我臂膀,“你爹,好样的!”
回到老厝,翻箱倒柜,那枚弹壳,怎么也找不着。我知道它真实存在过,如同父亲那段峥嵘岁月,青山可证。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放牛娃人小却灵活,别人得走“半天”的山路,放牛娃“只消个把钟头”便能到达目的地。
B.听说已退休的公安局副局长名叫王青山时,“我”的内心又燃起了能找到证人的新的希望。
C.“我怔住,是呀”后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道出了“我”找王青山老人的真实目的。
D.辞别之时,王青山老人告诉“我”弹壳的事,说明他已经认定父亲就是当年送信的放牛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描写人物对话时,多采用短句,刻画出端叔、小伙子、汉子等游击队员机警、果敢的人物形象。
B.小说围绕“我”为证明父亲游击队员身份寻找证人的故事展开情节,两次于无希望处又峰回路转,跌宕起伏,有吸引力。
C.小说善用伏笔,如要将信交给叫青山的人、交信时的暗号、得知端叔死讯时失去青山的线索等,都为后文找到“青山”设下伏笔。
D.小说结尾处,青山老人拍着“我”的臂膀说的那句话,呼应小说开头部分对放牛娃的称赞,同时更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
8、请简要分析文中“我”的作用。(4分)
9、小说结尾关于“弹壳”的相关情节有何妙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者,宋人好善者,三世不懈。家无故而黑牛生白犊。以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以飨鬼神。”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使其子以问先生。其子曰:“前听先生言而失明,今又复问之,奈何?”其父曰:“圣人之言,先忤而后合。其事未究,固试往,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也,复以飨鬼神。”归致命其父。其父曰:“行先生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当此之时,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壮者死,老病童儿皆上城,牢守而不下。楚王大怒,城已破,诸城守者皆屠之。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
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或直于辞而害于事者,或亏于耳以忤于心,而合于实者。高阳魑将为室,问匠人。匠人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材任重涂,今虽成,后必败。”高阳魋曰:“不然。夫木枯则益劲,涂干则益轻,以劲材任轻涂,今虽恶,后必善。”匠人穷于辞,无以对。受令而为室。其始成,拘然善也,而后果败。此所谓直于辞而不可用者也。
(节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相应位置标记。(3分)
故A福B之C为D祸E祸F之G为H福I化J不K可L极M深N不O可P测Q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一年”与蒲松龄《促织》中“昂其直,居为奇货”的“居”意义不同。
B.“固试往”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意义不同。
C.“归致命其父”与司马迁《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意义相同。
D.“胡人大入塞”与贾谊《过秦论》中“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的“胡人”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人两次遇到黑牛生出白犊的事,父亲两次派儿子去请教术数先生,术数先生都说吉祥,结果父子先后眼盲,证明先生预言不准。
B.楚军包围宋城时,宋城百姓上城楼顽强抵御,楚王非常愤怒,破城之后下令屠城,这对父子因眼盲而幸免一死,真可谓因祸得福。
C.塞上人家无故丢失马匹,当邻人前来安慰时,主人认为这未必不是好事;当邻人祝贺这匹马带回胡人骏马时,他又认为这未必不是坏事。
D.高阳雅准备建造房屋,匠人认为木材没干透,不宜动工,高阳雅坚持要用没干透的木材建房,后来这座房子果然如匠人说的那样倒塌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
②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
14、这篇选文阐明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 多景楼①
陆游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缈著危楼。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③。
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④独千载,名与汉江流。
【注】①这首词作于陆游镇江通判任上,陆游陪同镇江知府方滋(即“使君”)登楼宴游,时金兵方踞淮北,镇江为江防前线。②徐州:这里指镇江,东晋南渡,曾以徐州治镇江。③貔貅:猛兽,喻指勇猛的战士。④叔子:西晋大将羊祜,字叔子,镇守襄阳,曾登临兴悲。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由“江左”而“古徐州”,由“连山”而“危楼”,词人的笔触由近到远,最后点题。
B.下片用风露草木点明季节时令,词人从历史过渡到了现实的生活情景,叙写这次宴游。
C.“古愁”启“襄阳登览”,“今愁”慨言当前。古今之愁纷至,词人心有不平却并不灰心。
D.词人借羊祜的典故劝勉同来登楼的镇江知府,希望他及早为北伐做好部署,建万世之功勋。
16、本词与姜夔《扬州慢》开篇同样是从地理形势写起的,但两首词在气象和情韵上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好战必亡,然而忘战也必危。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中写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有着类似的担忧。
(2)运用贴切的比喻是《氓》这首诗的特点之一,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江水有岸、池沼有边来比喻凡事都有一定的限制。
(3)作为自然现象的雨,一旦进入诗歌领域,便具有思想启速意义,请写出两句雨给大地带来生机给人带来希望和欢乐的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印章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绚丽多彩和中华文化的____________,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符号之一。
中国印章文字首选篆文,故称为篆刻印章,早期多用铜、金、玉等为印材,后以石质为主。石质印材的使用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刻印的刀法大致可分为两种:冲刀和切刀。冲刀行进较快,很像书法中一拓直下的笔法,能表现出____________的气势;切刀则行进较慢,用短程碎刀连续切成,犹如书法中的涩笔,能表现出遒劲凝练、厚实、稳健的气象。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时,既创造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也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
古往今来的中国印章设计者、制作者,常将自己的审美注入创作之中。历代众多文学家、书画家对印章____________,许多印家也兼工诗书画,他们常常取用一些警世恒言或诗词佳句作为印章内容。欣赏此类印章,人们往往在____________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意陶。
18、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19、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20、如图是“厚德载物”的印章作品,请结合上则材料简要说明其艺术特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从北斗实现全球组网、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到今年将建成空间站、完成载人航天“三步走”,①____________。
相比于上世纪,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的中国航天,②____________。“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③____________;“慧眼”成功观测黑洞爆发,“悟空”获取宇宙射线能谱精细结构,中国发现不断加深着对时空的认知。这些足迹和发现充分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储备,确保中国航天继续创造新成就、实现新跨越。
和平探索与利用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追梦路上,中国航天人不断书写新的太空传奇。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越来越多的国家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将大力发展航天事业。
C.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航天事业,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大力发展并高度重视航天事业。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一书中,认为人对事物的观察角度有实用的、科学的、审美的,从而进一步阐发:“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在你的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或许会用不同态度看待人和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南京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
2、C
3、D
4、材料一先明确贫困的特点并引出贫困文化这一话题,接着提出后小康时代由于贫困文化的影响相对贫困治理难度大这一观点,然后阐述贫困文化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具备韧性的原因,最后指出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治理要有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
5、第一问:材料一从贫困产生的文化视角展开,而材料二则从新时期的贫困特点切入,区分了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
第二问:①克服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注意把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激发相对贫困家庭的主观能动性。②关注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间相对贫困差异,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扶贫措施。③动态测评相对贫困的状态,及时调整,精准施策,防止返贫复贫。
6、B
7、C
8、①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围绕着“我”要为父亲认定身份这一事件展开,经历了寻找端叔未果、询问同事父亲、找到青山老人、证实父亲身份等情节。②衬托父亲的形象。“我”为父亲认定身份的出发点是较为功利的,这更加衬托出父亲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9、①在即将放弃的绝望时刻,弹壳这一线索的出现,迎来柳暗花明,使故事于结尾处再起波澜,使情节更加跌宕起伏,使故事更完整一体。(情节上的效果,突转、完整、波澜)②父亲手握弹壳这个有力的证物却不去找组织要待遇,更丰富了父亲大公无私的人物形象。(突显人物形象,丰富,不求回报)③通过弹壳,青山老人联想到众多的老游击队员和老地下党员的高尚情怀,由“个体”到“群像”,进一步升华了小说的主题。④“我”虽找不到弹壳,但知道它真实存在过,表明经历了这次事件,“我”真正理解了父亲的为人,精神上受到洗礼。
10、EIM
11、C
12、A
13、①唯独这对父子因失明的缘故,可以不上城墙(防守);战斗结束围困解除之后,父子两人的眼睛又都复明了。
②家里有许多骏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他的儿子骑马时掉下来摔断了大腿骨,邻居都来慰问他。
14、①福祸互相转化,难以预知;②逆耳的话多实用,顺耳的话多不实用。
15、A
16、①本词开篇由广阔空间着笔,滚滚长江,莽莽群山,一片苍莽,气象宏大;《扬州慢》开篇用笔从容平缓,追溯扬州昔日的盛况。②本词勾勒眼前江山,意在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昂扬慷慨;《扬州慢》则用扬州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的凄凉,萦绕着伤悲气息。③本词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在悲壮中蕴含着雄健之气;而《扬州慢》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表达了黍离之悲。
17、(1)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2)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3)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18、博大精深、酣畅淋漓、情有独钟、潜移默化
19、中国印章运用铁刀精雕细刻,既直接体现中国书法的运笔特征,也彰显中国绘画的艺术美感。
20、①文字内容有文化意味;②兼有绘画、书法的一些特质;③有个性化的审美特征。
21、C
22、①我们的航天梦逐步实现
②有了更充足的实力储备
③中国足迹遍布太空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