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比兴 渲染情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与《〈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妙用比兴 渲染情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回延安》与《〈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2-27 19:28: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妙用比兴 渲染情感
《回延安》与《〈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文本类型】 语用型文本
【聚焦语用点】 比兴手法应用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学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重要。”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教授说:“我赞成三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作为老师,到底应该教什么呢?老师要教的,就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品析比兴手法,领悟诗歌抒发的情感。
(目标依据: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的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对作品中的情感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教学重点】
品析比兴手法,领悟诗情。
【教学难点】
辨识类文中运用的比兴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把《回延安》和《诗经二首》放在一起研读,大家先根据自己的预习说说两首诗给你怎样的印象感觉,他们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提示:从时间、内容、形式、情感表达、形象选择方面考虑)
一级挑战:初读,整体感知
自读诗歌,用最精准的的一两句话概括诗歌的内容。
学生活动。
学生自读,教师明确概括归纳。(课前已布置学案作业要求熟读诗歌,理清诗歌内容)
《回延安》通过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抒写诗人激动喜悦之情。
《诗经二首》《关雎》通过写一个男子对心仪女子的思念、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蒹葭》:通过对实际情景的描写和对想象之景的描述,将水乡清秋的景物与委婉、惆怅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情景交融,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读是学生走进文本,沉浸文本的不二法门。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培养美感。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二级挑战:探秘比兴手法
展示课前听读写诗同学们易写错的字词和句子。(明确)
读一读教材64页思考探究二,想想什么是比兴手法。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进行研读。
学生思考。
(明确):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宋代朱熹比较准确地说明了“比、兴”作为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有的诗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则是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代的咏物诗;“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明确):例如《回延安》中“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将延安比作母亲,就运用了“比”的手法。
如《关雎》这首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就运用了比兴手法,通过比兴手法妙在,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请大家自己结合理解力找找《回延安》和《诗经二首》里面的运用比兴手法应用之处(至少一处)。找好之后可以互相分享交流。
学生活动。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杨家岭的红旗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围绕学生找的诗句,组织简要品析(学生评+教师评)。
例如:“树梢树枝树根跟,亲山亲水有亲人。”先说树的树梢、树枝是连在一起的,以引起下面说我和延安亲人是一家人。这一句就运用了比兴手法。
(设计意图:两篇课文分属于不同年代不同心境下的作品。《回延安》反映20世纪40年代延安战斗生活的场景和50年代新生活,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殊群体对延安的称谓,对延安饱含的感情和情怀是00后学生很难体会的到的,力求通过语用点的品析拉近距离,让学生去理解那份真挚与热情。《诗经二首》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求而不得。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只能够远望。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借助比兴手法来表现一种“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三极挑战:类文比兴我辨识
请同学们找找我们学过的古诗词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作简要的品析。
学生活动。
教师归纳总结(预设可能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开头起兴,引出后文惟吾德馨的主旨。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黄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苦短,引出下句的哀叹。
《归园田居》中把自己比成“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来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短歌行》)
这三处,单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这里以锦瑟起兴,追忆华年。商隐享年不足五十,故此借“五十弦”起兴,暗喻生平,引发以下“一弦一柱”之思忆。
教师补充课本外的作品,以利于学生的积累和理解。
(明确):“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卫风 氓》)在这里,既有“比”,也有“兴”。比单纯的“兴”或“比”更富于艺术魅力。诗人以桑叶来比喻弃妇由青春焕发到芳华己逝的转变。桑叶“沃若”与“黄陨”对比,不仅暗示女主人公的容貌由青春而至衰老,而且象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爱情由盛而衰。由鸠食桑葚引出女子对负心男子的沉迷,充满沉痛和悲哀。
《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聚焦于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应用,它让我们的文学作品更具有绵延真挚的情怀。丰富了情感的内涵,也美丽了人间至真至善之情。
课后自主作业
作业一道必做题(题号1),两道选做题(题号2、3)。
1.《回延安》、《诗经二首》你能默写吗?
2.你喜欢这堂课吗?愿意写出你的收获吗?
3.如果你喜欢,也模仿古人运用比兴手法写一两句短诗,表达自己某方面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