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1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频考点1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7 11:21:1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 1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1.西周时期的大盂鼎,鼎内有铭文 291字,如下图所示(部分),铭文说明了周王和盂之间的权利
与义务。这段铭文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大盂鼎铭文译文(部分):
九月王在宗周册命盂。
王这样说:你要辅佐我,你要勤勉地早晚入谏,进行祭祀。
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协助我治民治疆土。
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让这些人在他们的土地上努力劳动。
王说:盂,你不得违抗我的命令。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2.(新素材·《秦律十八种》)《秦律十八种·工律》明确记载:“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
广亦必等。”在秦俑坑中出土的所有同类器物都是如此,如兵器中的铜弩,各个弩机上的同一部件都
可以互换。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秦朝疆域辽阔 B.重视各地交流 C.度量衡的统一 D.统一全国文字
3.在研究中国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某历史兴趣小组成员绘制了表格进行提问式学习。你认为表格空
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制度: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可以直接控制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世袭制 D.刺史制度
4.以下为汉文帝在位期间的政策。这些政策( )
①多次下诏减免田租和赋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②劝课农桑:汉文帝提倡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种植桑树和养蚕。
③弛山泽之禁:汉文帝放宽了对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的开发限制,鼓励民间开采矿产、
发展渔业等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A.是对汉武帝政策的继承 B.实行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C.有利于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 D.有利于汉初社会局势的稳定
5.西汉时期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
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有些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如汉初诸侯王叛乱时,朝廷向
他们借钱去平叛,他们却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为此,汉武帝( )
A.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B.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C.建立刺史制度,监视豪强及其子弟 D.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6.以下是某同学绘制的某种制度的发展线索。请根据线索判断,下图所示的制度是( )
创立 发展完善 进一步发展 僵化 废除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晚清
A.九品中正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7.(新课标·唯物史观)唐太宗因目睹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
治稳定的重要性,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 )
A.加强与各国友好往来 B.创立进士科选拔人才
C.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D.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
8.《新全球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
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据此可知唐朝的这种转变( )
A.缩小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忽视对读书人品德考察
C.杜绝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9.(新课标·跨学科)宋代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领导,主管全国的军务。两宋共有枢密使和枢密
副使 724人,其中文臣 659人约占 91%。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
A.鼓励发展科举制 B.抑制武将专权
C.极大分化宰相权力 D.控制地方财政
10.宋朝时期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
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
地。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
A.分散地方官员权力 B.强化中央集权
C.抑制武将实力膨胀 D.解决财政危机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等,也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
队。同时,朝廷还根据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把镇戍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这些举措( )
A.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B.表明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
C.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12.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
帝专制”,到明朝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了。其原因是( )
A.丞相制度被废除 B.军机处的实行
C.胡惟庸独断专行 D.皇权不断衰落
13.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治国理政作出总结: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
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这反映出( )
A.清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清朝政治决策快捷高效
C.地方权力弱化政治黑暗 D.君主勤政治国政治清明
14.(新视角·清朝普及“官话”)1728年,鉴于闽粤两省百姓母语与官话差异甚大的客观事实,
清政府在福建、广东两省的各个郡县设置正音书院、书馆,由驻防八旗任教讲授北京官话,这算得上
是中国早期的“推普”实践。这一“推普”实践活动( )
A.使清政府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B.确保了政令在全国通行无阻
C.消除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D.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A
2.C
3.A根据材料中“按地域划分”“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题眼可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郡县制。
故选 A。
4.D 根据材料中“减免田租和赋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种植桑树和养
蚕”“鼓励民间开采矿产、发展渔业等”可知,汉文帝的这些政策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使汉初经济
得到恢复,从而使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故选 D
5.B“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 “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
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以,B正确
6.C
7.C
8.D分析材料“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唐朝后期……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
结合所学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所以
D正确。
9.B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宋代枢密使……主管全国的军务”“两宋共有枢密使和枢密副使
724人,其中文臣 659人,约占 91%”可知,两宋时期掌管全国军务的多为文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
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故选 B。
10.B
11.C 分析材料:材料反映的是元朝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对行省内的军队进行各种拆分和调配。
A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力量,排除 A
B材料所述内容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专制皇权”关系不
大,排除 B
C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
“朝廷……把镇成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可知,元朝中央加强对行省军队的控制,从而降
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C正确
D行省并不都属于边疆地区,排除 D
得出结论,故选 C
12.A 根据材料中“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并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明朝时废除丞相制度,大大加强了皇权,从此皇权相权划分的状况被彻底改变。故选 A。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A 根据材料中“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可知,康雍乾时期,皇帝独掌朝政,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故选 A。
14.D“推普”属于巩固统一在文化方面的措施,它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
人民能够顺畅沟通,因此,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 符合题意。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1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1.西周时期的大盂鼎,鼎内有铭文291字,如下图所示(部分),铭文说明了周王和盂之间的权利与义务。这段铭文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大盂鼎铭文译文(部分):九月王在宗周册命盂。王这样说:你要辅佐我,你要勤勉地早晚入谏,进行祭祀。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协助我治民治疆土。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让这些人在他们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你不得违抗我的命令。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2.(新素材·《秦律十八种》)《秦律十八种·工律》明确记载:“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在秦俑坑中出土的所有同类器物都是如此,如兵器中的铜弩,各个弩机上的同一部件都可以互换。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秦朝疆域辽阔 B.重视各地交流 C.度量衡的统一 D.统一全国文字
3.在研究中国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某历史兴趣小组成员绘制了表格进行提问式学习。你认为表格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制度: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可以直接控制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世袭制 D.刺史制度
4.以下为汉文帝在位期间的政策。这些政策( )
①多次下诏减免田租和赋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②劝课农桑:汉文帝提倡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种植桑树和养蚕。③弛山泽之禁:汉文帝放宽了对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的开发限制,鼓励民间开采矿产、发展渔业等
A.是对汉武帝政策的继承 B.实行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C.有利于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 D.有利于汉初社会局势的稳定
5.西汉时期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因此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有些富豪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如汉初诸侯王叛乱时,朝廷向他们借钱去平叛,他们却担心朝廷不能获胜而不肯借贷。为此,汉武帝( )
A.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 B.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C.建立刺史制度,监视豪强及其子弟 D.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6.以下是某同学绘制的某种制度的发展线索。请根据线索判断,下图所示的制度是( )
创立 发展完善 进一步发展 僵化 废除
隋朝 唐朝 宋朝 明朝 晚清
A.九品中正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7.(新课标·唯物史观)唐太宗因目睹农民战争瓦解隋朝的过程,认识到了农民阶级对君主专制统治稳定的重要性,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基于这一认识,唐太宗( )
A.加强与各国友好往来 B.创立进士科选拔人才
C.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 D.重视文学艺术的发展
8.《新全球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然而到唐朝后期,教育机会广泛存在,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据此可知唐朝的这种转变( )
A.缩小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忽视对读书人品德考察
C.杜绝了世家子弟的入仕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9.(新课标·跨学科)宋代枢密使是枢密院的最高领导,主管全国的军务。两宋共有枢密使和枢密副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91%。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
A.鼓励发展科举制 B.抑制武将专权
C.极大分化宰相权力 D.控制地方财政
10.宋朝时期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
A.分散地方官员权力 B.强化中央集权
C.抑制武将实力膨胀 D.解决财政危机
11.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直接受行省节制的汉军等,也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同时,朝廷还根据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把镇戍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这些举措( )
A.增强了地方的军事力量 B.表明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
C.降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 D.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12.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到明朝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了。其原因是( )
A.丞相制度被废除 B.军机处的实行
C.胡惟庸独断专行 D.皇权不断衰落
13.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治国理政作出总结: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这反映出( )
A.清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清朝政治决策快捷高效
C.地方权力弱化政治黑暗 D.君主勤政治国政治清明
14.(新视角·清朝普及“官话”)1728年,鉴于闽粤两省百姓母语与官话差异甚大的客观事实,清政府在福建、广东两省的各个郡县设置正音书院、书馆,由驻防八旗任教讲授北京官话,这算得上是中国早期的“推普”实践。这一“推普”实践活动( )
A.使清政府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B.确保了政令在全国通行无阻
C.消除了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 D.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参考答案
1.A
2.C
3.A根据材料中“按地域划分”“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题眼可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郡县制。故选A。
4.D 根据材料中“减免田租和赋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鼓励农民开垦荒地,种植桑树和养蚕”“鼓励民间开采矿产、发展渔业等”可知,汉文帝的这些政策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从而使社会局势稳定下来。故选D
5.B“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 “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以,B正确
6.C
7.C
8.D分析材料“唐朝初期,绝大多数官员都是贵族”“唐朝后期……官员们更多地来自普通人家”,
结合所学科举制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所以D正确。
9.B 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宋代枢密使……主管全国的军务”“两宋共有枢密使和枢密副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91%”可知,两宋时期掌管全国军务的多为文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故选B。
10.B
11.C 分析材料:材料反映的是元朝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对行省内的军队进行各种拆分和调配。
A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力量,排除A
B材料所述内容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专制皇权”关系不
大,排除B
C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元朝行省内的军队……有隶属于枢密院的蒙古军、探马赤军等中央军队”
“朝廷……把镇成部队在各行省之间进行调配”可知,元朝中央加强对行省军队的控制,从而降
低了地方割据的风险,C正确
D行省并不都属于边疆地区,排除D
得出结论,故选C
12.A 根据材料中“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废除丞相制度,大大加强了皇权,从此皇权相权划分的状况被彻底改变。故选A。
13.A 根据材料中“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可知,康雍乾时期,皇帝独掌朝政,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故选A。
14.D“推普”属于巩固统一在文化方面的措施,它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因此,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符合题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6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