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频考点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7 11:20:0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1.铁器的出现和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石器时代 B.春秋后期 C.战国晚期 D.西周时期
2.《史记》对西汉前期社会发展有这样的记载: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下列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西汉初年国家重点发展商业 B.工商业者地位和农民地位开始平等
C.西汉初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夫耧,中土皆用之……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材料反映了( )
A.铁器、牛耕的出现改变了生产方式 B.曹魏的马钧改进翻车提高灌溉效率
C.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生产力进步 D.耧车与牛耕的结合提高了生产效率
4.(新视角·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牛业)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设有负责养牛的多种官职,形成了完备的管理体系。民间养牛业也有很大发展,如《晋书》记载,“麹允,金城人也。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州为之语曰:‘麹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这一时期的养牛业( )
A.冲击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有利于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5.隋统一全国后,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修通后,一大批官私工商业,如造船业、瓷器业、酿造业、纺织业、印刷业等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商业人口大增,呈现出从业而聚、活动频繁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这反映了大运河( )
A.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C.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 D.成为隋朝重要交通枢纽
6.在唐前期的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这些有利于( )
A.商业的繁荣 B.文化生活的丰富
C.农业的发展 D.科学技术的发展
7.《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主要表明唐朝( )
A.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8.观察下表,其反映了中国古代( )
西汉长安城,作为城市经济活动中心的“市”开始确立;政治中心偏西南;经济中心偏北;市场偏居西北一隅 唐长安城,全城南北中轴线两侧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广笔直;坊市分离 北宋东京城,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
A.城市规模的扩大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城市经济的发展 D.文化生活的丰富
9.据相关学者统计,北宋时期的二十四路,以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最为迅速。北宋神宗时期,全国有1800个镇,约有1300个分布在南方地区。北宋时期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 B.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C.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D.政治中心在南方
10.下表为北宋时期都城夜市的记载。据此可知,北宋( )
种类 概况
固定型店铺 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
半固定型摊贩 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流动型摊贩 各类饮食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 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专业化市场已经出现 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11.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战国刀币 秦朝半两钱 北宋纸币
A.统一的需要 B.技术的进步 C.商业的发展 D.民族的交融
12.(新视角·江州会子务的设置) “江州(今江西九江)处于长江中下游航运枢纽地,是朝廷掌控江南财富的重镇,每年有大量的铜钱、稻米、百货从这里输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为了有效地掌握频繁的银钱与会子的兑换交流,置江州会子务。”江州会子务的设置反映宋朝( )
A.海外贸易兴盛 B.都市生活繁华
C.商品贸易繁荣 D.农业产量提高
13.(新考向·清朝实行垦荒政策)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放宽起科(即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年限,开垦水田六年起科,开垦旱田十年起科,雍正帝下令“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这有利于( )
A.君主权力的加强 B.文化教育的发展
C.国土面积的增加 D.农业生产的发展
14.据记载,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据此推断,清朝前期( )
A.耕地面积扩大 B.人口增长迅速
C.商业发达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5.(新素材·明清市镇)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大镇,人口都在万户以上,例如南浔镇、乌青镇、盛泽镇、罗店镇、双林镇、濮院镇等。当时这些市镇,清朝文献记载其“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转变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行业分工的细化
16.《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人们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参考答案
1.B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故选B。
2.C
3.D “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中置楼斗,其所盛种粒……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用耧车进行播种,同时配合着牛耕使用,提高了耕种的效率。所以
D正确。
4.D
5.A根据材料中“一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商业人口大增”可知,大运河修通后,工商业繁荣发展,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故选A。
6.C 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政府的诏令、水利工程的修建、新式工具的发明等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所以C正确。
7.B
A.题干材料说的是商业活动,与刑法严酷无关;
B根据“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可知,唐朝的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正确。
C.鼓钲是用来提醒人们时间的工具,而非经商工具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C 根据材料中“经济中心偏北;市场偏居西北一隅”“坊市分离”“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坊市界限被打破”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故选C。
9.B
10.D 由表格可知,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这说明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故选D。
11.C 图中是不同时期的货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反映了货币的进步和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
12.C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每年有大量的铜钱、稻米、百货从这里输出”“银钱与会子的兑换交流”等并回归教材可知,宋代的商业贸易发展繁荣,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于是出现了纸币,到了南宋时,发行了纸币“会子”,政府为了管理商业贸易和纸币兑换,在交通枢纽处江州设置了会子务。故选C。
13.D“开垦水田六年起科,开垦旱田十年起科”“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挠”;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D符合题意。
14.D
15.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C符合题意。明清时期仍采取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政府政策并未转变,排除A;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就已经完成,并不是明清时期市镇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
16. B 根据“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可知,材料体现了苏州的手工业中出现了“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生产关系,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所以说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6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 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1.铁器的出现和使用,使大规模开垦荒地成为可能,促进了私田的发展,同时也为手工业提供了锐
利的工具。牛耕渐趋普遍起来,牛耕技术的发展,只有与铁器的使用相配合,方可发挥出它的功能。
材料中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石器时代 B.春秋后期 C.战国晚期 D.西周时期
2.《史记》对西汉前期社会发展有这样的记载: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
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下列对材料分析正确
的是( )
A.西汉初年国家重点发展商业 B.工商业者地位和农民地位开始平等
C.西汉初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3.夫耧,中土皆用之……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
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材料反映了( )
A.铁器、牛耕的出现改变了生产方式 B.曹魏的马钧改进翻车提高灌溉效率
C.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生产力进步 D.耧车与牛耕的结合提高了生产效率
4.(新视角·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牛业)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府设有负责养牛的多种官职,形成了完
备的管理体系。民间养牛业也有很大发展,如《晋书》记载,“麹允,金城人也。与游氏世为豪族,
西州为之语曰:‘麹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这一时期的养牛业( )
A.冲击了传统的经济政策 B.有利于农业与畜牧业的结合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 D.有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5.隋统一全国后,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修通后,一大批官私工商业,如造船业、瓷器业、
酿造业、纺织业、印刷业等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商业人口大增,呈现出从业而聚、活动
频繁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这反映了大运河( )
A.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C.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 D.成为隋朝重要交通枢纽
6.在唐前期的 130多年中,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 160多项,劳动人民还
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等新式灌溉工具。这些有利于( )
A.商业的繁荣 B.文化生活的丰富
C.农业的发展 D.科学技术的发展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唐律疏议》规定:“诸犯夜者,笞二十;有故者,不坐。闭门鼓后、开门鼓前行者,皆为犯夜”。
《大唐六典》要求:“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这主要表明唐朝( )
A.统治者重视法治,刑法严酷 B.商业活动有严格时间限制
C.鼓钲成为主要的经商工具 D.商业经营场所有明确界限
8.观察下表,其反映了中国古代( )
西汉长安城,作为城市经济活动 唐长安城,全城南北中轴线两 北宋东京城,居住区和商业区相
中心的“市”开始确立;政治中 侧东西对称;棋盘式的街道宽 互交错,坊市界限被打破,城市
心偏西南;经济中心偏北;市场 广笔直;坊市分离 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店铺林
偏居西北一隅 立
A.城市规模的扩大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城市经济的发展 D.文化生活的丰富
9.据相关学者统计,北宋时期的二十四路,以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最为迅速。北宋神宗时期,全国
有 1800个镇,约有 1300个分布在南方地区。北宋时期中国人口的地理分布重心已经转移到江南地区。
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 )
A.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 B.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C.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 D.政治中心在南方
10.下表为北宋时期都城夜市的记载。据此可知,北宋( )
种类 概况
固定型店铺 酒楼、茶肆、金银首饰店、药铺等,其中大部分属个体私营
半固定型摊贩 装饰品、迷信品、日用杂货、各类小吃
流动型摊贩 各类饮食
A.社会崇尚奢靡之风 B.商业管理制度较为混乱
C.专业化市场已经出现 D.商业经营方式灵活多样
11.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战国刀币 秦朝半两钱 北宋纸币
A.统一的需要 B.技术的进步 C.商业的发展 D.民族的交融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新视角·江州会子务的设置) “江州(今江西九江)处于长江中下游航运枢纽地,是朝廷掌
控江南财富的重镇,每年有大量的铜钱、稻米、百货从这里输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为
了有效地掌握频繁的银钱与会子的兑换交流,置江州会子务。”江州会子务的设置反映宋朝( )
A.海外贸易兴盛 B.都市生活繁华
C.商品贸易繁荣 D.农业产量提高
13.(新考向·清朝实行垦荒政策)雍正元年(1723年),清廷放宽起科(即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
年限,开垦水田六年起科,开垦旱田十年起科,雍正帝下令“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
得勒索、阻挠”。这有利于( )
A.君主权力的加强 B.文化教育的发展
C.国土面积的增加 D.农业生产的发展
14.据记载,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
织业的手工工场达 2500家,织工超过 50000人。据此推断,清朝前期( )
A.耕地面积扩大 B.人口增长迅速
C.商业发达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5.(新素材·明清市镇)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大镇,人口都在万户以上,例如南浔镇、乌青镇、盛
泽镇、罗店镇、双林镇、濮院镇等。当时这些市镇,清朝文献记载其“名为镇,而实具郡邑城郭之势”。
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政策的转变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行业分工的细化
16.《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
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人们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B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故选 B。
2.C
3.D “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中置楼斗,其所盛种粒……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
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用耧车进行播种,同时配合着牛耕使用,提高了耕种的效率。所以
D正确。
4.D
5.A根据材料中“一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商业人口大增”可知,
大运河修通后,工商业繁荣发展,促进了隋朝经济的发展。故选 A。
6.C 朝廷经常发布诏令劝课农桑,组织兴修水利工程 160多项,劳动人民还发明了连筒、筒车和水轮
等新式灌溉工具,政府的诏令、水利工程的修建、新式工具的发明等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所以 C
正确。
7.B
A.题干材料说的是商业活动,与刑法严酷无关;
B根据“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可知,唐朝的
商业活动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正确。
C.鼓钲是用来提醒人们时间的工具,而非经商工具
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8.C 根据材料中“经济中心偏北;市场偏居西北一隅”“坊市分离”“居住区和商业区相互交错,坊
市界限被打破”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故选 C。
9.B
10.D 由表格可知,北宋都城夜市有固定型店铺、半固定型摊贩、流动型摊贩等类型,这说明商业经
营方式灵活多样。故选 D。
11.C 图中是不同时期的货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反映了货币的进步和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选
12.C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每年有大量的铜钱、稻米、百货从这里输出”“银钱与会子的兑换交流”
等并回归教材可知,宋代的商业贸易发展繁荣,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于是出现了纸
币,到了南宋时,发行了纸币“会子”,政府为了管理商业贸易和纸币兑换,在交通枢纽处江州设置
了会子务。故选 C。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D“开垦水田六年起科,开垦旱田十年起科”“凡有可垦之处,听民自垦自报,官吏不得勒索、阻
挠”;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D符合题意。
14.D
15.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各地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
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C 符合题意。明
清时期仍采取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政府政策并未转变,排除 A;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宋时就已经完
成,并不是明清时期市镇规模扩大的主要原因,排除 B;D 与材料无关,排除。
16. B 根据“皆习机业”“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可知,材料体
现了苏州的手工业中出现了“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生产关系,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所以说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B正确。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