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8 新中国经济建设
1.(新情境·文献目录)下图所示是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某一文献的部分目录。在该文献指导下进行的重大活动是( )
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土地的没收和征收第三章 土地的分配第四章 特殊土地问题的处理
A.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B.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3亿多农民不必每年再向地主缴纳约3000万吨粮食的地租。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开展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B.落实了减租减息的政策
C.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D.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3.在毛泽东看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根植于快速发展的工业。没有强大的工业体系,中国仍不免落后挨打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之后,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始终存在,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作为工业化的后来者,历史已经不会再给予中国人足够的时间了。为此,新中国( )
A.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 B.确立了公私合营政策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4.“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我国(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牺牲轻工业发展重工业 D.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5.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到1957年,我国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千瓦时,比1952年增长164%,为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上述材料表明( )
A.“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B.农业改造取得重大突破
C.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 D.有忽视农业的错误倾向
6.宣传画是对一个时代的反映。下列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资本主义工商业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发挥了某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已在很多方面暴露了它对国计民生的破坏作用。……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都在日益明显地尖锐化。这表明( )
A.社会主义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B.资本主义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势在必行 D.资本主义经济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8.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工农业比例失调,产业结构失衡,粮食生产出现问题,全国不少地区粮食供应不足。面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展三大改造,调整产业结构 B.召开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制定“一五”计划,摆脱工业落后面貌 D.提出“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9.针对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普遍缺乏积极性的情况,实行口,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济形式。材料中“口”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0.(新情境·博物馆研学)九年级某班同学去博物馆研学,看到了一副对联,其中上联是:按下鲜红指印,联产承包,小村从此春潮起。他们决定寻找“小村从此春潮起”的佐证材料,下列可以用得上的材料是( )
A.1979年全国土地改革的试点数据 B.1977—1979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数据
C.1985年国营企业盈利状况报表 D.1987年深圳、珠海引进外资台账
11.(新课标·跨学科)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观察图中②的部分,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1978—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折线图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增加了农民收入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加了城镇居民收入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活力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12.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样做的目的是( )
A.限制企业的过高收入 B.增强企业的活力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逐步引入股份制
13.1988年,宪法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这些规定的增加( )
A.有利于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促进国家作出改革国企的决策
C.是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D.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建立起来
14.(新角度·我国贸易增长的原因)下图反映了1980—201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增长情况。下列对贸易增长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阶段:上海浦东开发区的成立 B.②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③阶段: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 D.①至③阶段: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
15.“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上述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是( )
A.实行改革开放 B.转变经济体制 C.全面对外开放 D.民主法治建设
16.“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是指( )
A.人民公社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混合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答案
1. B 根据题干中“中央人民政府”“土地的没收和征收”“土地的分配”可知,该文献是195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其指导下,1950—1952年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故选B。
2. D
3. A第一步,分析材料内容。
根据材料中“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根植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A符合题意。
4. A 根据材料中“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其中又把88.8%用于重工业建设”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A。
5. A
6. C 根据宣传画中“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可知,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三大改造。
7. C 根据材料中“暴露了它对国计民生的破坏作用……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都在日益明显地尖锐化”可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势在必行,C正确。
8. D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经济困难,恢复生产,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选
9. B
10. B 根据材料中“按下鲜红指印,联产承包,小村从此春潮起”可知,上联反映的是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所以,1977-1979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数据作为佐证材料最合适。故选B。
11. A 第一步,分析材料。
根据1978—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折线图可知,1980-1985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减小。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答案。
根据关键时间信息“198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开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也逐渐减小。故选A。
12. B 由材料可知,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B符合题意。
13. A
14. D 上海浦东开发区成立于1990年,与①阶段时间不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2001年,与②阶段时间不符;海南岛于1988年被划为经济特区,并非③阶段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A、B、C均不符合题意。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快速、持续的增长,D符合题意。
15. A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A符合题意。
16. 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6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 8 新中国经济建设
1.(新情境·文献目录)下图所示是由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某一文献的部分目录。在该文献指导下
进行的重大活动是( )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土地的没收和征收
第三章 土地的分配
第四章 特殊土地问题的处理
A.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B.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到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 3亿多农民不必每年再向地主缴
纳约 3000万吨粮食的地租。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开展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B.落实了减租减息的政策
C.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D.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3.在毛泽东看来,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根植于快速发展的工业。没有强大的工业体系,中
国仍不免落后挨打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之后,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始终存在,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
然选择,作为工业化的后来者,历史已经不会再给予中国人足够的时间了。为此,新中国( )
A.制定并实施了“一五”计划 B.确立了公私合营政策
C.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4.“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 766.4亿元,折合黄金 7亿多
两,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 58.2%用于工业,其中又把 88.8%用于重工业建设。这反映了“一五”计
划期间我国( )
A.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B.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牺牲轻工业发展重工业 D.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5.从 1953年到 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 4.8%。
到 1957年,我国钢产量达到 535万吨,比 1952年增长 296%,为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的 5.8倍。
发电量达到 193.4亿千瓦时,比 1952年增长 164%,为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发电量的 3.2 倍。上述
材料表明( )
A.“一五”计划成就显著 B.农业改造取得重大突破
C.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 D.有忽视农业的错误倾向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宣传画是对一个时代的反映。下列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7.资本主义工商业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发挥了某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但资产阶级唯利是
图的本性已在很多方面暴露了它对国计民生的破坏作用。……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
矛盾,都在日益明显地尖锐化。这表明( )
A.社会主义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B.资本主义经济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
C.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势在必行 D.资本主义经济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8.20世纪 50年代末,我国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工农业比例失调,产业结构失衡,粮食生产出现问题,
全国不少地区粮食供应不足。面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展三大改造,调整产业结构 B.召开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C.制定“一五”计划,摆脱工业落后面貌 D.提出“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9.针对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普遍缺乏积极性的情况,实行口,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
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是适应我国农业特点和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经
济形式。材料中“口”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0.(新情境·博物馆研学)九年级某班同学去博物馆研学,看到了一副对联,其中上联是:按下鲜
红指印,联产承包,小村从此春潮起。他们决定寻找“小村从此春潮起”的佐证材料,下列可以用得
上的材料是( )
A.1979年全国土地改革的试点数据 B.1977—1979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数据
C.1985年国营企业盈利状况报表 D.1987年深圳、珠海引进外资台账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1.(新课标·跨学科)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观察图中②的部分,出现这种趋
势的主要原因是( )
1978—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折线图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增加了农民收入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加了城镇居民收入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活力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12.1983年,北京四个最大的百货商场与北京市第一商业局签订合同,规定:超额完成利润承包额的,
超额部分国家与商场对半分成;完不成利润承包额的,差额部分由企业利润留成和浮动工资弥补。这
样做的目的是( )
A.限制企业的过高收入 B.增强企业的活力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逐步引入股份制
13.1988年,宪法第 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
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
和管理。”这些规定的增加( )
A.有利于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促进国家作出改革国企的决策
C.是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 D.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建立起来
14.(新角度·我国贸易增长的原因)下图反映了 1980—201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增长情况。下列
对贸易增长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阶段:上海浦东开发区的成立 B.②阶段: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③阶段:海南岛被划为经济特区 D.①至③阶段: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5.“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
的历史性转变”,“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上述历
史性转变的关键是( )
A.实行改革开放 B.转变经济体制 C.全面对外开放 D.民主法治建设
16.“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
生产力的发展。”两个“体制”分别是指( )
A.人民公社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经济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混合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 B 根据题干中“中央人民政府”“土地的没收和征收”“土地的分配”可知,该文献是 1950年颁
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其指导下,1950—1952年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故选 B。
2. D
3. A第一步,分析材料内容。
根据材料中“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必须根植于快速发展的工业”“快速工业化是历史的必然选
择”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答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A符合题意。
4. A 根据材料中“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 58.2%用于工业,其中又把 88.8%用于重工业建设”可知,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 A。
5. A
6. C 根据宣传画中“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可知,宣传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三大改造。
7. C 根据材料中“暴露了它对国计民生的破坏作用……资本主义企业内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
盾,都在日益明显地尖锐化”可知,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势在必行,C正确。
8. D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 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
济发生严重困难。为克服经济困难,恢复生产,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
方针。故选
9. B
10. B 根据材料中“按下鲜红指印,联产承包,小村从此春潮起”可知,上联反映的是 1978 年安徽
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所以,1977-1979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数据作为佐证
材料最合适。故选 B。
11. A 第一步,分析材料。
根据 1978—199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折线图可知,1980-1985 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减小。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答案。
根据关键时间信息“198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 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逐步推广开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
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也逐渐减
小。故选 A。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B 由材料可知,企业经营好,职工收入就多,克服了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这就大大调
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B符合题意。
13. A
14. D 上海浦东开发区成立于 1990年,与①阶段时间不符;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 2001年,
与②阶段时间不符;海南岛于 1988年被划为经济特区,并非③阶段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A、B、
C均不符合题意。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额快速、持续的增长,D符合题意。
15. A通过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
第二的历史性突破”,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A符合题意。
16. B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