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北伐战争
一、黄埔军校的建立
1.建立: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2.领导
(1)校长:蒋介石。
(2)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3.作用: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二、北伐胜利进军
1.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
3.主要战场:湖南、湖北。
4.经过
(1)开始:1926年7月,北伐军10万人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
(2)两湖战场: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奋勇冲锋,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北伐军乘胜攻下武昌。吴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了。
(3)其他战场:北伐军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沿长江东下,直捣南京。另一路北伐军从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5.结果: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了全国。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4月,北伐军又挥师北上,进攻张作霖的军队。
6.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在北伐胜利进军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也破裂了。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建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2.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
【问题】 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齐心协力,为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即先集中兵力北上,扫除吴佩孚的势力;再挥戈东进,围歼孙传芳的主力;最后北上,消灭张作霖的军队,统一全国。
(3)广大北伐将士的浴血奋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1.黄埔军校的主要创办者是( )。
A.孙中山 B.周恩来 C.共产党 D.苏联
答案:A
2.下图历史人物中,曾经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答案:A
3.“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是国民革命军北伐初期的口号,它表明北伐战争的作战策略是( )。
A.消灭吴佩孚就完成了北伐任务 B.北伐军的主要敌人是吴佩孚
C.集中兵力,各个歼灭 D.北伐军力量弱小,只能讨伐吴佩孚一个军阀
答案:C
4.下列对北伐战争的总结,不正确的是( )。
A.截至1927年4月,北伐军消灭了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三大军阀
B.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
C.共产党员在战争中发挥了先锋骨干作用
D.由于军队不断取得胜利,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得以北移
答案:A
5.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在孙中山的灵前,最引人注目的挽联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挽联中的“革命”指的是( )。
A.辛亥革命 B.戊戌变法 C.国民革命 D.北伐战争
答案:C
6.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此后,进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但不久就失败了。你知道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吗( )。
A.中山舰事件 B.陈炯明背叛革命
C.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D.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答案:C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亲自批准将这样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副对联贴在某校的大门上:上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是“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是“革命者来”。
材料二 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被书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墙上。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游泳池及东征烈士墓等。
请回答:
(1)这所学校的名称是什么?何时创办的?
(2)这所学校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3)材料二中,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什么?
(4)为完成革命任务,国民党采取了哪些行动?取得了什么成果?为什么还说它失败了?
参考答案:(1)黄埔军校。1924年5月。
(2)校长:蒋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来。
(2)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3)中国革命还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4)与共产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发动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