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考点3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频考点3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7 11:33:5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 3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费孝通说:“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
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
这个核心。”材料反映出( )
A.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民族汇集融合的结果 B.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滚雪球似的对外扩张的结果
C.中华民族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D.中华民族是指黄河中游的若干民族
2.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不同文明,就像一条纽带,连接了黄河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
波斯文明,成为最早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基础设施。这表明丝绸之路( )
A.覆盖了全球各地每个国家 B.是古代各文明交流的结果
C.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D.是连接东西方的唯一渠道
3.(新角度·云冈石窟造像样式的变化)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原先的飞天服饰取材自北方民族的日
常服饰,形象和服饰突出鲜卑族胡风胡韵的特点。之后云冈石窟造像样式发生变化,其中第 34窟飞
天最有代表性,面貌清瘦,身材丰满,腰部纤细,是兼有鲜卑族与汉族特点的美丽女性形象,体现了
鲜卑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完美交融。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北人南迁 D.丝绸之路的开通
4.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
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
各族的家具。这表明西晋时期的北方( )
A.统一的趋势加强 B.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C.政权更迭频繁 D.经济发展繁荣
5.据史书记载,他“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
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
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他”是(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张骞
6.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
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 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
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这直接反映了唐朝( )
A.繁荣的社会经济 B.和谐的民族关系
C.昌盛的文教事业 D.活跃的对外交往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新视角·榷场贸易)通过榷场,宋朝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海外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塞外,
而辽国的牲畜、皮货、草药、井盐等也陆续进入中原百姓人家。由此可推知该时期( )
A.农牧文化得到交流 B.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C.宋朝经济重心南移 D.宋朝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8.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主要以香料、犀
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宋朝时期(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全部来源 D.海外贸易较为发达
9.元朝在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比如在汉族人聚居区,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忠于元朝的汉
族地主,提高汉族地主的地位,让这些人代替元朝中央政府管理汉族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弱化民族矛盾 B.尊重不同民族风俗
C.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实行民族团结政策
10.(新考法·图书目录)小华在阅读《国史十六讲》一书时,先观其目录(如下表),再展开学习。
在该书第十四讲,他可能阅读到的内容是( )
第十一讲 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
第十二讲 明帝国的专制政治
……
第十四讲 面向海洋的时代
第十五讲 清:中华帝国的末代王朝
A.宋朝建立 B.伊犁将军的设置
C.郑和下西洋 D.雅克萨之战
11.(新情境·学习活动课)下图所示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课《中华英雄谱》的课堂活动环节—英
雄人物我来演的一部分台词。这位将军是( )
(台州城下,将军帐内)
士兵 A:陈大成启禀将军!花街倭寇全数击溃,斩首八百余级,数千难民也全被解救了!
将军:不愧我中华铁军!回城饱餐!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12.永乐时期的 21年中,来华访问的各国使节共有 318次,平均每年有 15次。文莱、满加拉、菲律
宾(苏禄群岛)、古麻刺朗(今菲律宾内)等国有 11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明朝进行国事访问。其中
有 3个国家的国王先后于访问期间病逝,并安葬在中国。这些史实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13.(新素材·张学良诗歌)张学良作诗歌颂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
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里的“英雄”( )
A.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B.基本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C.驱逐了荷兰的殖民侵略者 D.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14.清朝政府击溃大、小和卓兄弟后,招降其军队,一时“降者蔽山而下,声如奔雷”,小和卓挥刀
砍杀都无法制止。这表明( )
A.大、小和卓骁勇善战 B.清军纪律严明
C.清朝刑法严酷 D.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
15.观察下图,图中主题处应填入的政策是( )
主题:
根源:重本 客观原因:欧洲殖民扩 基础:自给 思维:天朝 影响:弊大于 表现:禁海令
抑末的封建 张,统治者对中外交往 自足的封建 上国,无所 利,阻碍中国
经济策略 存在畏惧心理 经济 不有 的发展与进步
A.八股取士 B.闭关锁国 C.重文轻武 D.重农抑商
16.某班举办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收集了以下四幅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鉴真东渡海船 南宋海船 郑和宝船 广州十三行前的船只
A.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B.中国古代繁荣的都市生活
C.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D.中国古代高超的手工工艺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参考答案
1. A
2. C 根据材料中“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不同文明……连接了黄河文明、古希腊文明和
古波斯文明”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故选 C。
3. B 第一步,分析材料。
根据材料中“云冈石窟原先的飞天服饰……突出鲜卑族胡风胡韵的特点”“云冈石窟造像样式发生
变化……体现了鲜卑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完美交融”可知,云冈石窟的样式发生了变化,体现了民族
交融。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答案。
根据材料中“北魏时期”“鲜卑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完美交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的发
生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
4. B 从材料中匈奴人……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洛
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可知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所以选 B。
5. B 根据材料中“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讲释论难”“撰《西域
记》十二卷”等可知,“他”是玄奘。
6. D
7. A 由题干中“宋朝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海外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塞外”“辽国的牲畜、皮货、
草药、井盐等也陆续进入中原百姓人家”可知,辽、宋并立时期,农牧文化得到交流,故选 B不符合
史实,C、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8. D
9. A 根据材料中“在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提高汉族地主的地位,让这些人代替元朝
中央政府管理汉族人”可知,这一政策可以弱化民族矛盾,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排除。
10. C
11. C
12. B 根据材料中“来华访问的各国使节共有 318次,平均每年有 15次”“有 11位国王亲自率团前
来明朝进行国事访问”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往。故选 B。
13. C 分析材料“尊明朔”“台湾入版图”“英雄”指郑成功,联系所学知识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
侵占了我国台湾。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得出答案 C。
14. D
15. B
16. C
21 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频考点3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费孝通说:“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它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了这个核心。”材料反映出( )
A.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民族汇集融合的结果 B.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滚雪球似的对外扩张的结果
C.中华民族有三千年的悠久历史 D.中华民族是指黄河中游的若干民族
2.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不同文明,就像一条纽带,连接了黄河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波斯文明,成为最早的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基础设施。这表明丝绸之路( )
A.覆盖了全球各地每个国家 B.是古代各文明交流的结果
C.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D.是连接东西方的唯一渠道
3.(新角度·云冈石窟造像样式的变化)北魏时期,云冈石窟原先的飞天服饰取材自北方民族的日常服饰,形象和服饰突出鲜卑族胡风胡韵的特点。之后云冈石窟造像样式发生变化,其中第34窟飞天最有代表性,面貌清瘦,身材丰满,腰部纤细,是兼有鲜卑族与汉族特点的美丽女性形象,体现了鲜卑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完美交融。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B.孝文帝改革
C.北人南迁 D.丝绸之路的开通
4.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山西南部的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善于织布,喜欢穿青绛色的衣服。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这表明西晋时期的北方( )
A.统一的趋势加强 B.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C.政权更迭频繁 D.经济发展繁荣
5.据史书记载,他“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既辩博出群,所在必为讲释论难,蕃人远近咸尊伏之。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他”是( )
A.鉴真 B.玄奘 C.郑和 D.张骞
6.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这直接反映了唐朝( )
A.繁荣的社会经济 B.和谐的民族关系
C.昌盛的文教事业 D.活跃的对外交往
7.(新视角·榷场贸易)通过榷场,宋朝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海外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塞外,而辽国的牲畜、皮货、草药、井盐等也陆续进入中原百姓人家。由此可推知该时期( )
A.农牧文化得到交流 B.农耕文明取代游牧文明
C.宋朝经济重心南移 D.宋朝海外贸易十分发达
8.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主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宋朝时期(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全部来源 D.海外贸易较为发达
9.元朝在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比如在汉族人聚居区,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忠于元朝的汉族地主,提高汉族地主的地位,让这些人代替元朝中央政府管理汉族人。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弱化民族矛盾 B.尊重不同民族风俗
C.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实行民族团结政策
10.(新考法·图书目录)小华在阅读《国史十六讲》一书时,先观其目录(如下表),再展开学习。在该书第十四讲,他可能阅读到的内容是( )
第十一讲 骑马民族驰骋的时代
第十二讲 明帝国的专制政治
……
第十四讲 面向海洋的时代
第十五讲 清:中华帝国的末代王朝
A.宋朝建立 B.伊犁将军的设置
C.郑和下西洋 D.雅克萨之战
11.(新情境·学习活动课)下图所示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课《中华英雄谱》的课堂活动环节—英雄人物我来演的一部分台词。这位将军是( )
(台州城下,将军帐内)士兵A:陈大成启禀将军!花街倭寇全数击溃,斩首八百余级,数千难民也全被解救了!将军:不愧我中华铁军!回城饱餐!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12.永乐时期的21年中,来华访问的各国使节共有318次,平均每年有15次。文莱、满加拉、菲律宾(苏禄群岛)、古麻刺朗(今菲律宾内)等国有11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明朝进行国事访问。其中有3个国家的国王先后于访问期间病逝,并安葬在中国。这些史实表明郑和下西洋( )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13.(新素材·张学良诗歌)张学良作诗歌颂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英雄:“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里的“英雄”( )
A.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B.基本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C.驱逐了荷兰的殖民侵略者 D.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14.清朝政府击溃大、小和卓兄弟后,招降其军队,一时“降者蔽山而下,声如奔雷”,小和卓挥刀砍杀都无法制止。这表明( )
A.大、小和卓骁勇善战 B.清军纪律严明
C.清朝刑法严酷 D.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
15.观察下图,图中主题处应填入的政策是( )
主题:
根源:重本抑末的封建经济策略 客观原因:欧洲殖民扩张,统治者对中外交往存在畏惧心理 基础: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 思维:天朝上国,无所不有 影响:弊大于利,阻碍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表现:禁海令
A.八股取士 B.闭关锁国 C.重文轻武 D.重农抑商
16.某班举办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收集了以下四幅图片。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鉴真东渡海船 南宋海船 郑和宝船 广州十三行前的船只
A.中国古代对外贸易 B.中国古代繁荣的都市生活
C.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D.中国古代高超的手工工艺
参考答案
1. A
2. C 根据材料中“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两个世界的不同文明……连接了黄河文明、古希腊文明和古波斯文明”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故选C。
3. B 第一步,分析材料。
根据材料中“云冈石窟原先的飞天服饰……突出鲜卑族胡风胡韵的特点”“云冈石窟造像样式发生变化……体现了鲜卑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完美交融”可知,云冈石窟的样式发生了变化,体现了民族交融。
第二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答案。
根据材料中“北魏时期”“鲜卑文化与中原汉文化的完美交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变化的发生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
4. B 从材料中匈奴人……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羯人,大部分从事农耕,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可知民族融合趋势加强,所以选B。
5. B 根据材料中“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讲释论难”“撰《西域记》十二卷”等可知,“他”是玄奘。
6. D
7. A 由题干中“宋朝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和海外香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塞外”“辽国的牲畜、皮货、草药、井盐等也陆续进入中原百姓人家”可知,辽、宋并立时期,农牧文化得到交流,故选B不符合史实,C、D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8. D
9. A 根据材料中“在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统治政策”“提高汉族地主的地位,让这些人代替元朝中央政府管理汉族人”可知,这一政策可以弱化民族矛盾,A正确。B、C、D与题意不符,排除。
10. C
11. C
12. B 根据材料中“来华访问的各国使节共有318次,平均每年有15次”“有11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明朝进行国事访问”可知,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交往。故选B。
13. C 分析材料“尊明朔”“台湾入版图”“英雄”指郑成功,联系所学知识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得出答案C。
14. D
15. B
16. 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4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