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4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往,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由此可见,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
A.由单一的华夏族演变而来 B.交融中完全保留了各部族的差异性
C.由多部族交融而成 D.靠部落战争完成交融
2.《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题2-1图和题2-2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 )
A.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
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
3.下表是秦汉两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移民措施,这些移民措施旨在( )
时间 移民措施
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 南“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郡,以50万人谪戍之
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 “徙五万家于云阳(今陕西淳化)”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卫青逐走匈奴收复河南地,“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
A.增加财政收入 B.维护郡县制度
C.巩固国家统一 D.促进边疆开发
4.两晋时期,河西地区由于形势较内地较为安定,中原流民大量涌入,使得考古学家在这一地区发现了许多带有胡族意味且反映内地农耕生活的壁画、砖画等。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B.科技先进,中外交流
C.人口迁移,民族交融 D.人口南迁,区域开发
5.开元二十一年唐蕃赤岭会盟碑文中说:“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已后景龙四年重为婚媾,金城公主因兹降蕃。自此以来,万事休贴。”这反映出唐朝( )
A.国力日益孱弱 B.中外交流频繁
C.民族和谐交融 D.南北交流加强
6.景德镇有一条江,叫昌江,它曾连接着沟通中外的通道(从昌江可进入鄱阳湖,再从鄱阳湖进长江,从长江入大海)。如果给这条通道命名的话,最合适的是( )
A.茶叶走向世界之路 B.丝绸走向世界之路
C.瓷器走向世界之路 D.中医走向世界之路
7.下表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制作的幻灯片的内容,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
●汤显祖《牡丹亭》是昆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A.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 B.升华创新的秦汉文化
C.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清文艺 D.繁荣的宋代城市文化
8.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可佐证义和团运动( )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
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9.《新青年》为月刊,前五卷刊登马克思主义文章比较少,其第六卷第五号原本是1919年5月出刊,但是该期最终出刊却是在1919年9月,当读者翻开了这期杂志时,发现整本杂志都是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的影响 B.五四运动的影响
C.北洋军阀的混战 D.中国共产党成立
10.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农业生产合作社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家庭联产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11.下图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两面区旗上都有五颗星,象征着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得益于( )
A.“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2.下图是一幅反映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绘画,以下关于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教皇在等级的最上层 B.各级封臣都得服从国王统治
C.是庄园经济发展的产物 D.以土地的分封为基础
13.法国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影响最广泛的一次革命,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法国支援美国独立战争 ②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
③为此后许多国家的革命树立了榜样 ④奠定了西方先进和东方落后历史格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2/3。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用贫农,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材料反映了( )
A.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 B.俄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C.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D.农奴制改革导致了俄国走向衰落
15.历史学习小组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收集了有关“玻利瓦尔”“甘地”“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等资料,据此判断该历史学习小组探究的主题是( )
A.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 B.动荡不安的两极格局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D.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反对侵略,追求独立富强是人类的正义。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清初,郑成功击败西班牙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990年埃塞俄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严复……战争的惨败、一批同学同乡的殉难惊醒了他,使他投入到唤起国人的工作中。……1896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中国问世。于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国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摘编自林友华《船政人物与辛亥革命》
材料二 辛亥革命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家族的、宗教的、种族的封建权威,摧毁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确立了新的政治价值准则和观念,即从“人治”逐渐转向“法治”。
——摘自冉娣《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船政学堂”是晚清哪一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学校?(2分)并分析《天演论》宣传的观念所产生的影响?(2分)
(2)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如何实现从“人治”逐渐转向“法治”的。(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的认识。(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小题,共10分)
材料 在历史上,欧洲很长时期为国际经济政治中心,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中心地位开始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很多欧洲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无时不想恢复欧洲昔日的雄风,然而单凭一国之力量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国家很多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一种共识。但欧洲联合历经坎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算真正迈出重要的一步,开始于文化上有着共同起源的西欧国家。当然,在欧洲联合的过程中,美国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晓德《反美主义与欧洲联合中认同的强化》
(1)根据材料指出使欧洲走向衰落的主要因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走向联合的表现。(2分)谈谈“欧洲联合”给你带来的启示。(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某校九年级(3)班以“百年变局与中国命运变迁”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共3小题,共12分)
【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材料一中发现新大陆的是_____________航线(填字母)。(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是如何有助于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的。(2分)
【西方开始主导世界】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的条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2分)
【全新秩序的变革】
材料三 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影响日益增长的动力仍在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对于世界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也正是因此,全球秩序得以快速的变革。
——(英)马丁·雅克:《大国雄心》
(3)材料三认为中国取得全球影响力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为推动全球秩序变革所采取的措施。(2分)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4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往,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由此可见,华夏民族形成的特点是( )
A.由单一的华夏族演变而来 B.交融中完全保留了各部族的差异性
C.由多部族交融而成 D.靠部落战争完成交融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往,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C项正确;根据材料所述内容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而不是由单一的华夏族演变而来的,排除A项;在各部族交流交融过程中相互学习,各部族的差异性越来越小,排除B项;在华夏族形成过程中,不仅仅是靠战争来交融,还有经济文化交流等和平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
2.《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题2-1图和题2-2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 )
A.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
C.均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孜孜不倦、奋力进取”、“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现状,老子、孔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所以两者虽然观点不同,但均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A项正确;两者学说并非完全矛盾,排除B项;两者的学说都没有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排除C项;孔子的思想没有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排除D项。故选A项。
3.下表是秦汉两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移民措施,这些移民措施旨在( )
时间 移民措施
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 南“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郡,以50万人谪戍之
始皇35年(公元前212年) “徙五万家于云阳(今陕西淳化)”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卫青逐走匈奴收复河南地,“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
A.增加财政收入 B.维护郡县制度
C.巩固国家统一 D.促进边疆开发
【答案】C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南“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郡,以50万人谪戍之”、“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逐走匈奴收复河南地,募民徙朔方十万口”和所学可知,秦汉两朝政府推行的大规模移民措施,这些移民措施旨在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AD项都不是题干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AD项;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统治者推行的是分封制,排除B项。故选C项。
4.两晋时期,河西地区由于形势较内地较为安定,中原流民大量涌入,使得考古学家在这一地区发现了许多带有胡族意味且反映内地农耕生活的壁画、砖画等。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繁荣,社会安定 B.科技先进,中外交流
C.人口迁移,民族交融 D.人口南迁,区域开发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河西地区”“中原流民大量涌入”“发现了许多带有胡族意味且反映内地农耕生活的壁画、砖画等”可知,题干反映了当时人口迁移,民族交融,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仅是河西地区较为安定,不能说明当时整个社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人口迁移,民族交融,没有涉及“科技先进,中外交流”的内容,排除B项;“人口南迁,区域开发”与题干反映的中原流民大量涌入河西地区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开元二十一年唐蕃赤岭会盟碑文中说:“往日贞观十年初通和好,远降文成公主入蕃;已后景龙四年重为婚媾,金城公主因兹降蕃。自此以来,万事休贴。”这反映出唐朝( )
A.国力日益孱弱 B.中外交流频繁
C.民族和谐交融 D.南北交流加强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远降文成公主入蕃”“金城公主因兹降蕃”,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的史实,这反映出唐朝民族和谐交融,C项正确;“国力日益孱弱”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不是中外交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并非南北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
6.景德镇有一条江,叫昌江,它曾连接着沟通中外的通道(从昌江可进入鄱阳湖,再从鄱阳湖进长江,从长江入大海)。如果给这条通道命名的话,最合适的是( )
A.茶叶走向世界之路 B.丝绸走向世界之路
C.瓷器走向世界之路 D.中医走向世界之路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景德镇有一条江,叫昌江,它曾连接着沟通中外的通道”和所学可知,景德镇是我国的瓷都,盛产瓷器,所以如果给这条通道命名的话,最合适的是“瓷器走向世界之路”,C项正确;景德镇是我国的瓷都,盛产瓷器,不盛产茶叶、丝绸,景德镇的中医也并不出名,所以AB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7.下表是期末复习时教师制作的幻灯片的内容,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
●汤显祖《牡丹亭》是昆曲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A.两宋时期民族政权的并立 B.升华创新的秦汉文化
C.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清文艺 D.繁荣的宋代城市文化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虚构传奇,故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应该是集历代之大成的明清文艺,C项正确;幻灯片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明清文化,不是两宋时期文化,排除A项;幻灯片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明清文化,不是秦汉文化,排除B项;幻灯片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明清文化,不是宋代城市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8.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说道:“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该言论可佐证义和团运动( )
A.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B.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
C.呈现出明显的盲目排外思想 D.彰显出反帝爱国的民族精神
【答案】D
【详解】据材料“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刚刚镇压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看到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巨大力量,因此他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民“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瓦德西的这种认识直接源自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D项正确;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说法不符题意,排除A项;彻底阻止了列强的对华侵略说法过于绝对,B项说法不符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口号的内容,而是强调“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排除C项。故选D项。
9.《新青年》为月刊,前五卷刊登马克思主义文章比较少,其第六卷第五号原本是1919年5月出刊,但是该期最终出刊却是在1919年9月,当读者翻开了这期杂志时,发现整本杂志都是在介绍马克思主义。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的影响 B.五四运动的影响
C.北洋军阀的混战 D.中国共产党成立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1919年5月出刊,但是该期最终出刊却是在1919年9月”“整本杂志都是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他们关注马克思主义,从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B项正确;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排除A项;北洋军阀混战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0.下表是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
类别 粮食 棉花 油料
1951年比1950年增长% 8.7 48.8 22.4
1952年比1951年增长% 14.1 26.5 12.5
A.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农业生产合作社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家庭联产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A
【详解】观察表格可知,1950—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棉花、粮食、油料总量持续增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处于土地改革时期。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题干时间“1950年至1952年”不符,排除B项;家庭联产责任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行的,与题干时间“1950年至1952年”不符,排除C项;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于1953年,与题干时间“1950年至1952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下图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两面区旗上都有五颗星,象征着香港、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得益于( )
A.“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中的图片分别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代表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这是中国政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成功范例,它践行了“一国两制”构想。因此,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祖国得益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A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排除B项;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项;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排除D项。故选A项。
12.下图是一幅反映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绘画,以下关于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教皇在等级的最上层 B.各级封臣都得服从国王统治
C.是庄园经济发展的产物 D.以土地的分封为基础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帝王、给予土地和保护、效忠和提供军队、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和所学知识可知,所谓的封君封臣制,就是以土地的层层分封、占有为基础,以封君和封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首先是国王将全国土地留下一部分作为国王领地后,将其余的分授给大封建主,国王成为封君,被分封的人就成为封臣。大封建主在获得土地以后,也将其中一部分划为自己直接经营的领地,其余的则再对中等贵族进行分封,大封建主成为封君,而受封者也成为封臣。这一级受封者也作为封君将部分土地分封给骑士,让其作为自己的封臣。这样,在各个等级之间,都缔结起相互统属和依附的封君封臣关系。所以封君封臣制是以土地的分封为基础的,D项正确;国王在等级的最上层,排除A项;各级封臣只服从自己的封君,所以不是各级封臣都服从国王的统治,排除B项;庄园经济形成于9世纪,封君封臣制开始形成于8世纪前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3.法国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影响最广泛的一次革命,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对这一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法国支援美国独立战争 ②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
③为此后许多国家的革命树立了榜样 ④奠定了西方先进和东方落后历史格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大革命不仅摧毁了本国的封建统治,而且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制度,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法国大革命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后,①说法错误,排除A项;工业革命的完成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④不符合题意,排除CD项。故选B项。
14.据统计,1861年后的30年间,俄国的粮食产量增加了2/3。在此期间,农村社会分化加剧,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用贫农,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材料反映了( )
A.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的近代化 B.俄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C.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 D.农奴制改革导致了俄国走向衰落
【答案】C
【详解】据“1861年”、“一部分农民成为富农,更多的农民却更加贫困,不得不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富农购买了越来越多的土地,雇佣贫农,用新式农具,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可知,通过1861年农奴制改革,一部分农民成为了农业雇佣工人,一部分农民成立农业资本家,农村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也就是说材料反映了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C项正确,排除D项;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而非开启俄国的近代化,排除A项;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并没有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排除B项。故选C项。
15.历史学习小组为开展探究性学习,收集了有关“玻利瓦尔”“甘地”“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等资料,据此判断该历史学习小组探究的主题是( )
A.亚洲殖民地人民抗争 B.动荡不安的两极格局
C.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D.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是被称为南美的解放者,甘地领导了亚洲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因此这些历史资料反映的主题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只能代表亚洲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题干其他历史资料不符,排除A项;两极格局是指冷战期间,以美苏两国为主要代表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抗,排除B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标志着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与题干其他历史资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反对侵略,追求独立富强是人类的正义。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清初,郑成功击败西班牙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玻利瓦尔和圣马丁领导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990年埃塞俄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 “西班牙”改为“荷兰”;(1分)
(2)【×】(1分) “抗美援朝”改为“抗日战争”;(1分)
(3)【√】(2分);
(4)【×】(1分) “埃塞俄比亚”改为“纳米比亚”。(1分)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1662年,郑成功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至此,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西班牙”改为“荷兰”。
(2)根据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抗美援朝”改为“抗日战争”。
(3)根据所学可知,在南美洲北部地区,玻利瓦尔率领起义队伍,打败西班牙军队,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后,他继续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的独立运动。圣马丁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故题干表述正确。
(4)根据所学可知,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埃塞俄比亚”改为“纳米比亚”。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严复……战争的惨败、一批同学同乡的殉难惊醒了他,使他投入到唤起国人的工作中。……1896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在中国问世。于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国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摘编自林友华《船政人物与辛亥革命》
材料二 辛亥革命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家族的、宗教的、种族的封建权威,摧毁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确立了新的政治价值准则和观念,即从“人治”逐渐转向“法治”。
——摘自冉娣《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船政学堂”是晚清哪一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学校?(2分)并分析《天演论》宣传的观念所产生的影响?(2分)
(2)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指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如何实现从“人治”逐渐转向“法治”的。(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的认识。(2分)
【答案】
(1)运动:洋务运动。(2分)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觉醒,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2分)
(2)政治模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2分)如何实现: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2分,任答1点即可)
(3)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有关;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要符合国情。(2分,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
(1)运动:根据材料一“船政学堂”结合所学可知,福建船政学堂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近代航海教育和海军教育的发源地,这一时期是洋务运动时期。
影响:根据材料一“ 于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中国起了振聋发聩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天演论》宣传的观念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觉醒,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2)政治模式:根据材料二“ 辛亥革命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家族的、宗教的、种族的封建权威,摧毁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传统的政治模式是在秦朝确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如何实现: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
(3)认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围绕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有关;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要符合国情。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2小题,共10分)
材料 在历史上,欧洲很长时期为国际经济政治中心,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中心地位开始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很多欧洲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无时不想恢复欧洲昔日的雄风,然而单凭一国之力量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国家很多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一种共识。但欧洲联合历经坎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算真正迈出重要的一步,开始于文化上有着共同起源的西欧国家。当然,在欧洲联合的过程中,美国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晓德《反美主义与欧洲联合中认同的强化》
(1)根据材料指出使欧洲走向衰落的主要因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走向联合的表现。(2分)谈谈“欧洲联合”给你带来的启示。(2分)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回答世界大战或战争)(2分)原因: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欧洲渴望恢复世界中心的地位;联合才能实现共赢;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传统;马歇尔计划的推动;摆脱美国控制;应对苏联威胁。(4分,任答2点即可)
(2)表现:欧共体成立、欧洲联盟成立。(2分)启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避免对抗,合作共赢。(2分,任答1点即可)
【详解】
(1)主要因素:根据材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中心地位开始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很多欧洲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无时不想恢复欧洲昔日的雄风,然而单凭一国之力量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应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国家很多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一种共识”和所学可知,使欧洲走向衰落的主要因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原因:根据材料“在欧洲联合的过程中,美国也曾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所学可知,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欧洲渴望恢复世界中心的地位;联合才能实现共赢;欧洲各国有共同的文化传统;马歇尔计划的推动;摆脱美国控制;应对苏联威胁。
(2)表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7年欧共体成立、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启示: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反对战争,维护和平;避免对抗,合作共赢。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某校九年级(3)班以“百年变局与中国命运变迁”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共3小题,共12分)
【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示意图
(1)材料一中发现新大陆的是_____________航线(填字母)。(2分)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是如何有助于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的。(2分)
【西方开始主导世界】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的条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2分)
【全新秩序的变革】
材料三 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影响日益增长的动力仍在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人口如此众多的大国,在3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保持了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速度,这对于世界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也正是因此,全球秩序得以快速的变革。
——(英)马丁·雅克:《大国雄心》
(3)材料三认为中国取得全球影响力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为推动全球秩序变革所采取的措施。(2分)
【答案】
(1)A。(2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2分,任答1点即可)
(2)条件: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的极其便利。(2分)影响: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西方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任答1点即可)
(3)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2分)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分,任答1点即可)
【详解】
(1)航线A:根据图片判断可知,材料一中发现新大陆的是航线A,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8月,受西班牙王室资助,哥伦布率领由87名船员和3艘船组成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开始横渡大西洋,10月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圣萨尔瓦多岛。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古巴和海地,此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简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由于便利的交通条件得以开发,欧洲大西洋沿岸的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同时也锻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敢于拼搏的精神,开阔了眼界,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多条新航线的不断开辟,使得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贸易、文化等交流也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这样有助于世界由孤立走向整体。
(2)条件:据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可知,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的条件是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交通的极其便利。西方资产阶级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工具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和提升,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加之之前已经进行了新航路开辟,无论是陆路交通还是海陆交通都十分发达。
影响: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强制打开中国大门,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年,英法等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3)动力:根据材料三“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影响日益增长的动力仍在于其经济的快速发展”可知,中国取得全球影响力的主要动力是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一心一意搞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腾飞,也成为我国取得全球影响力的主要动力。
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为推动全球秩序变革所采取的措施有,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们党的奋斗经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独立自主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也是兴党兴国的重要支撑;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世界大变局环境下,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同时,作为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变革与建设充满期待,所以中国也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