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5(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5(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7 11:39:53

文档简介

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5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材料表明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C.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疆域
D.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2.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实行有助于推动( )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3.《汉书》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人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削弱了藩镇实力
C.加强了中外交往 D.推动了民族交融
5.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改革。这些改革都( )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1069年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1868年 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1933年 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取得了一定成效
6.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朝作出的努力是(   )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设置伊犁将军
C.签订《尼布楚条约》 D.设置驻藏大臣
7.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下列组合搭配准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协定关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允许设厂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增开天津商埠
8.某同学搜集到了图片《轮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和绘画《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洋务派的自强与求富 B.日本对中国蓄意侵略
C.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D.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0.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离开中国前夕说:“我们今天所发表的联合公报概括了我们会晤的结果。这个公报明天将成为全世界的重大新闻。”此“联合公报”的发表意味着( )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美国彻底放弃对华敌视政策
11.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一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九大
12.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 )
A.排斥外来文化 B.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C.传播东方文化 D.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
13.19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明令家长必须送适龄儿童上学,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创办一系列大学。这些现象主要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 )
A.实行废藩置县 B.推行“殖产兴业”
C.建立新式军队 D.提倡“文明开化”
14.下面两则材料,可用于研究( )
●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集权统治的力量。
● 1993年,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有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世界大战的影响
C.世界经济的发展 D.世界格局的演变
15.某班在举办“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主题探究活动时,收集到如图统计图表,它所反映的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压力是(   )
A.粮食问题日益尖锐 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
C.儿童地位日益降低 D.自然灾害日益频繁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科技工匠,匠心独运。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东汉名医张仲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政全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下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和唐朝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部编(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唐朝时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明初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2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只有……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结合所学,列举两次工业革命各自的动力机械。(2分)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2分)
材料二 (美)托马斯·K·麦格劳曾说:“工人的工资翻了一番;住的是舒适的新房;土地、道路和其他环境都有了令人满意的快速提高。”而黄正华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中说:“……工厂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墙上流着水的地下室,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
(2)分别概述两位作者的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的认识。(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九年级1班同学以“大国关系对世界的影响”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共3小题,共12分)
【同盟国与协约国】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代之而起的是……贵族政治论者所朦朦胧胧意识到的新的领袖、新的制度和新的意识形态。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到大战结束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战。不仅从欧洲历史的角度看,而且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也都是作为一个历史转折点而引人注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原因。(2分)
【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同盟】
材料二 图表所示
图A日军偷袭珍珠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了欧洲列强主宰全球的旧时代,开创了世界战略新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更加强大,使社会主义超越一国范围而成为一个世界体系,二战前夕,亚非拉地区只有31个独立国家,二战后,100多个国家相继挣脱了殖民主义枷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内部普遍存在着两种情绪:一是对法西斯进行彻底清算的欲望,二是对社会平等和民主的渴求,这两种情绪导致的结果是:要求变革的主张得到各阶层的普遍支持和认同,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导向。 ——摘编自彭训厚、徐新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其启示》
图B《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材料二图A历史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如何?(2分)图B宣言的签署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根据材料二文字,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分)
【世界多极化】
材料三 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发展统计表(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全世界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 2003700 698600 317570 91290
所占% 100 34.88 15.85 4.56
1973年 231125666 259899 6255762 4214204
所占% 100 27.08 27.02 18.23
(3)根据材料三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2分)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5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材料表明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C.促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疆域
D.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在分封诸侯的同时也把先进的文明带到了被分封之地,同时也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D项正确;A项是分封制的作用,但题干并没有体现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B项也是分封制的作用,但题干信息并没有体现确立周王朝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2.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废除结构上与秦相异的六国文字。这一措施实行有助于推动( )
A.王国问题解决 B.多元文化形成
C.统一局面巩固 D.疆域面积扩大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起到了重大作用,C项正确;秦朝并没有实行分封制,因此,秦朝并不存在王国问题,排除A项;统一文字与多元文化的发展之间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统一文字并不能使疆域面积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3.《汉书》中记载“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哉!”这反映的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答案】A
【详解】据材料“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等信息,可知,汉初推行“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统治者勤俭爱民,尤其是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国家经济恢复发展,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史称“文景之治”,A项正确;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排除B项;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排除C项;开元盛世是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排除D项。故选A项。
4.贞观四年(630年),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人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这一做法( )
A.促进了阶层流动 B.削弱了藩镇实力
C.加强了中外交往 D.推动了民族交融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东突厥归附唐朝者多达10余万人,先后人居长安者数千家,唐太宗予以妥善安置,其酋长皆被授予将军,中郎将等官职,其中五品以上者100多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的做法推动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科举制促进了阶层流动,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阶层流动,排除A项;藩镇割据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材料体现不出削弱了藩镇实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往,与中外交往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下表是历史上的部分改革。这些改革都( )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1069年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1868年 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
1933年 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取得了一定成效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无论是我国古代的商鞅变法还是王安石变法,无论是日本的明治维新还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和罗斯福新政都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罗斯福新政不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也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6.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朝作出的努力是(   )
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B.设置伊犁将军
C.签订《尼布楚条约》 D.设置驻藏大臣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管辖,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项正确;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是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排除AB项;签订《尼布楚条约》在东北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7.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下列组合搭配准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协定关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
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允许设厂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增开天津商埠
【答案】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议和,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是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排除A项;《南京条约》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排除B项;增开天津商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8.某同学搜集到了图片《轮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和绘画《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
A.洋务派的自强与求富 B.日本对中国蓄意侵略
C.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 D.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图片《轮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风云》、史学论著《戊戌思潮纵横论》和绘画《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和所学可知,材料依次反映了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各个阶层面对民族危机进行抗争以图生存,D项正确;材料依次反映了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洋务派的自强与求富”不能完全包含材料内容,排除A项;材料依次反映了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对中国蓄意侵略”不能完全包含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依次反映了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不能完全包含材料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9.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了(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于1949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政协会议后,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与题干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表述无关,排除B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强调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离开中国前夕说:“我们今天所发表的联合公报概括了我们会晤的结果。这个公报明天将成为全世界的重大新闻。”此“联合公报”的发表意味着( )
A.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美国彻底放弃对华敌视政策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在中美《联合公报》中,尼克松作了一个让步,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A项正确;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排除B项;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排除C项;“彻底放弃对华敌视政策”说法绝对化,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1.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一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九大
【答案】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D项正确;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排除B项;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2.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 )
A.排斥外来文化 B.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C.传播东方文化 D.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
【答案】B
【详解】据题干“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为延揽翻译人才,以黄金支付稿酬,其重量与译著重量相等。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不能说明阿拉伯人排斥外来文化、传播东方文化、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排除ACD。故选B项。
13.19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明令家长必须送适龄儿童上学,实行义务教育制度,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创办一系列大学。这些现象主要得益于日本明治维新( )
A.实行废藩置县 B.推行“殖产兴业”
C.建立新式军队 D.提倡“文明开化”
【答案】D
【详解】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实行学习西方的“文明开化”政策,从服饰、饮食等生活生活方面倡导西化运动。材料中“留着短发、穿西装的男子”“送学龄儿童接受教育”是“文明开化”政策体现,D项正确;实行废藩置县是政治改革措施,排除A项;推行“殖产兴业”属于经济措施,排除B项;建立新式军队属于军事措施,排除C项。故选D项。
14.下面两则材料,可用于研究( )
●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集权统治的力量。
● 1993年,基辛格说:“世界新秩序之所有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世界大战的影响
C.世界经济的发展 D.世界格局的演变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集权统治的力量。”“世界新秩序之所有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和所学可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使冷战开始,形成美苏两极对抗的世界格局;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呈现的趋势则是多极化,所以题干中的两则材料可用于研究世界格局的演变,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技术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世界大战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世界经济的发展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5.某班在举办“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主题探究活动时,收集到如图统计图表,它所反映的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压力是(   )
A.粮食问题日益尖锐 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
C.儿童地位日益降低 D.自然灾害日益频繁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人大约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日益加快,结合所学知识,人口过快增长首先带来的就是粮食问题及人地矛盾尖锐的问题,A项正确;反全球化现象阻碍了经济全球化,与人口增长过快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明人口增长速度日益加快,不能说明儿童地位日益降低,排除C项;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和破坏自然环境的做法将导致自然灾害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科技工匠,匠心独运。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东汉名医张仲景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政全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黄帝内经》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 “张仲景”改为“华佗”;(1分)
(2)【×】(1分) “《农政全书》”改为“《农书》”;(1分)
(3)【×】(1分) “《黄帝内经》”改为“《本草纲目》”;(1分)
(4)【√】(2分)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东汉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张仲景”改为“华佗”。
(2)根据所学可知,元代著名的科学家王祯在《农书》中对木活字技术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有所创新,发明了转轮排字法。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农政全书》”改为“《农书》”。
(3)根据所学可知,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黄帝内经》”改为“《本草纲目》”。
(4)根据所学可知,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故题干表述正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时期,都曾出现过盛世局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10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400年。汉朝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200年,全盛时管辖的人口约6000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下图为陕西乾县唐朝章怀太子墓壁画《客使图》(部分)。大唐盛世,四海升平,万国来朝。该壁画展现了三名唐朝官员(左)在接见使节时的“大国外交”场景,这些使节可能来自东罗马帝国、日本(或新罗)和唐朝东北少数民族地区,他们在向唐朝的代表表达敬意。
材料三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
——部编(五·四学制)《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唐朝时出现的一个“盛世”局面。(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明初统治者在地方上采取的“大大强化了皇权”的措施。(2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案】
(1)理由: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兴修灵渠;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等等。(4分,任答2点即可)
(2)“盛世”:“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等。(2分,任选其一即可)
(3)措施: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2分)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2分)
【详解】
(1)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县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经济上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军事上北筑长城、南修灵渠,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所以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的理由是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郡县制;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兴修灵渠;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等等。
(2)“盛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贞观年间,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役负担减轻,有了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那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年间,任命姚崇、宋璟等人为相,针对时弊进行了一些改革:裁汰元官、整顿吏治;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生产。限制土地兼并;重视文化教育和发展。这些措施使的开元年间的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繁荣,成为了唐王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3)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明朝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上:废除行省制度,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逐步形成内阁制度。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明成祖朱棣继位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他继续执行削藩政策;又在锦衣卫之外,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明朝为选拔官吏,在科举制度上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思想控制。目的:根据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2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后来做了木匠;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只有……瓦特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并带动了相应的许多新兴工业部门的兴起。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1)结合所学,列举两次工业革命各自的动力机械。(2分)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特点。(2分)
材料二 (美)托马斯·K·麦格劳曾说:“工人的工资翻了一番;住的是舒适的新房;土地、道路和其他环境都有了令人满意的快速提高。”而黄正华在《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中说:“……工厂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墙上流着水的地下室,热病蔓延,贫困和缺乏教育使他们变得自暴自弃,愚昧粗野,酗酒成了唯一的精神安慰。”
(2)分别概述两位作者的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工业革命的认识。(2分)
【答案】
(1)第一次工业革命动力机械:蒸汽机。(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动力机械:内燃机。(1分)特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2分)
(2)托马斯:工业革命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等巨大社会进步。(2分)黄正华:产生了工人相对贫困,环境污染严重,贫富悬殊等负面影响。(2分)认识:既要重视科技创新,又要注意保护环境,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动力机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机械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机械是内燃机。特点:根据材料一“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可知,体现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2)观点:根据材料二“工人的工资翻了一番;住的是舒适的新房;土地、道路和其他环境都有了令人满意的快速提高。”可知,托马斯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等巨大社会进步;根据材料二“工厂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方圆几英里草木不生。……工人居住在肮脏的棚户区和墙上流着水的地下室,热病蔓延”,可知黄正华认为工业革命产生了工人相对贫困,环境污染严重,贫富悬殊等负面影响。认识:根据材料二对两位作者的观点分析可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既要重视科技创新,又要注意保护环境,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路。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九年级1班同学以“大国关系对世界的影响”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共3小题,共12分)
【同盟国与协约国】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注定要……整个欧洲变成废墟。它毁灭了数世纪之久的哈布斯堡、霍亨索伦、罗曼诺夫和奥斯曼等王朝。代之而起的是……贵族政治论者所朦朦胧胧意识到的新的领袖、新的制度和新的意识形态。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到大战结束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战。不仅从欧洲历史的角度看,而且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也都是作为一个历史转折点而引人注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什么?(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历史转折点”的原因。(2分)
【轴心国与反法西斯同盟】
材料二 图表所示
图A日军偷袭珍珠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了欧洲列强主宰全球的旧时代,开创了世界战略新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更加强大,使社会主义超越一国范围而成为一个世界体系,二战前夕,亚非拉地区只有31个独立国家,二战后,100多个国家相继挣脱了殖民主义枷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内部普遍存在着两种情绪:一是对法西斯进行彻底清算的欲望,二是对社会平等和民主的渴求,这两种情绪导致的结果是:要求变革的主张得到各阶层的普遍支持和认同,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导向。 ——摘编自彭训厚、徐新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其启示》
图B《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材料二图A历史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如何?(2分)图B宣言的签署有什么重要意义?(2分)根据材料二文字,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2分)
【世界多极化】
材料三 美国、欧共体、日本的经济发展统计表(世界银行发展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
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百万美元)
全世界 美国 欧共体 日本
1965年 2003700 698600 317570 91290
所占% 100 34.88 15.85 4.56
1973年 231125666 259899 6255762 4214204
所占% 100 27.08 27.02 18.23
(3)根据材料三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2分)
【答案】
(1)萨拉热窝事件。(2分)一战后,世界由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到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一战削弱了欧洲的全球控制力,欧洲中心地位动摇;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2分,任答1点即可)
(2)地位: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2分)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2分)影响:结束了欧洲对全球的主宰,开创了世界战略新格局;苏联更加强大,使社会主义成为一个世界体系:100多个国家挣脱了殖民主义枷锁。(2分,任答1点即可)
(3)原因: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导火索及原因: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材料“代之而起的是……贵族政治论者所朦朦胧胧意识到的新的领袖、新的制度和新的意识形态”说明一战后,世界由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到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标志着曾在19世纪十分完全、十分反常地支配全球的欧洲的结束。到大战结束时,欧洲的控制已明显削弱,而且正在各地受到挑战”说明一战削弱了欧洲的全球控制力,欧洲中心地位动摇;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2)地位、意义、影响:依据图A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图B《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了欧洲列强主宰全球的旧时代,开创了世界战略新格局”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欧洲对全球的主宰,开创了世界战略新格局;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更加强大,使社会主义超越一国范围而成为一个世界体系”说明苏联更加强大,使社会主义成为一个世界体系;材料“二战后,100多个国家相继挣脱了殖民主义枷锁”说明100多个国家挣脱了殖民主义枷锁。
(3)原因:根据材料三统计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国家和日本在二战后都接受了美国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