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6(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6(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7 11:40:48

文档简介

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6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2.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3.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由此可知,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4.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5.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6.有人评价“此战英国侵略者用微不足道的代价在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不但打开了中国市场,还使得香港岛成为他们的殖民地,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此战”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B.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和领土主权
C.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8.下列表述与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符的是( )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B.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C.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
9.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这表明此后我国改革的方向是( )
A.实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实现直接“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这次大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这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九大
C.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 D.中共二十大
12.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神之子。作为神灵的后代和神的化身,他享有比所有臣民都要高的权威。这说明法老( )
A.推行了种姓制度 B.受到希腊哲学影响
C.建立了幕府统治 D.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13.欧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第一次尝试”后确立的政治体制是( )
A.民主集中制 B.民主共和制
C.联邦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14.1934年苏联正式加入国联,1935年签订《苏法互助条约》,1939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开始了一系列调整西部疆界的行动,建立“东方战线”。苏联采取这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因为(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
15.图1至图3所示某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
A.北约组织的成立 B.华约组织的成立
C.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476年,西罗马帝国在阿拉伯人的打击下灭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南洋舰队全军覆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922年,《凡尔赛条约》的签署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材料二 当罗马教廷质询卜弥格(波兰传教士,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何以不多带国侍从俱来?”这-疑问时,卜弥格解答原因有三:其一、“盖因华人体质不强,不适于长途旅行”;其二、“中国人之自尊心,使之自负其政治、其学识、其财富皆优于他国”;其三、“中国富人不甚解葡萄牙语,如何能用此种语言与之交谈国家。”
材料三 文明间的文化帐不宜算得过细,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近代以来西方文明藉以对其他文明产生深刻影响的东西,不是某种与生俱来的优秀“文化基因”,而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理念。因此,各文明间的关系应当这样描述:你追我赶,不相伯仲,既无永远的领先,亦无永远的滞后。
(1)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在学习中,你可以借鉴他的哪些教育“智慧”?(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卜弥格认为阻碍中国人远赴欧洲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对中国造成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坚持文化自信。(2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英国人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行进入民主化之路的。当欧洲封建专制普遍加强时,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一个全新的政治体制,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使国王的权力与行为受到约束。
——摘编自纪之景《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材料二 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摘编自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美国宪法》
材料三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解决的问题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这就是要在一个绝对君主制国度内部,通过对政治的民主化改造来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全新的政治体制”的名称,(2分)并概括这一政治体制确立的途径。(2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美国政体中分权制衡原则的表现。(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法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的理由。(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人的解放是民族、国家、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纵观人类历史,人的解放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人身的自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共4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思想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2分)
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的“联合体”的特点。(2分)试列举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探索一例。(2分)
材料三 他的《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解放法令》和《解放宣言》的颁布对国家发展所产生的共同的影响?(2分)
(4)综上信息,谈谈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2分)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6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在元谋人遗址,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证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A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元谋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未体现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项;我国在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2.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表明农具促进农业生产,材料“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表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新兴阶级的出现,根据材料“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生产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A项正确;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生产工具改进的原因,排除C项;水利工程只是材料的一部分,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由此可知,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 )
A.实施“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答案】A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汉武帝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由此可知,汉武帝推行的措施是实施“推恩令”,A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与题干内容“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没有联系,排除B项;盐铁专卖属于汉武帝经济方面的措施,与题干内容“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没有联系,排除C项;北击匈奴,使之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与题干内容“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4.行书是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书写流畅,不像草书那样难认,也不像楷书那样端庄。观察下图,可知行书的特征之一是( )
“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
A.字形方扁,严实厚重 B.简练明快,势巧形密
C.纵意奔放,张扬跳跃 D.棱角分明,骨力遒劲
【答案】B
【详解】观察题干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行书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体现了行书简练明快,势巧形密的特征,B项正确;字形方扁,严实厚重不符合行书简练明快的特点,排除A项;纵意奔放,张扬跳跃是草书的特点,排除C项;柳公权的书法棱角分明,骨力遒劲与题干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5.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下图中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明清社会文化繁荣 B.科举考试快速发展
C.南方政局更加稳定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古代南北方人才比重”可以看出,在北宋之前北方人才比重超过南方,南方人才在北宋之后开始超过北方。根据题干“文化发展与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代南方经济发展逐渐超过北方,所以说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逐渐南移,D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在北宋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与明清无关,排除A项;科举考试快速发展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南方政局更加稳定是重要原因,不是南北方人才比重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6.有人评价“此战英国侵略者用微不足道的代价在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不但打开了中国市场,还使得香港岛成为他们的殖民地,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此战”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
A.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B.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和领土主权
C.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D
【详解】据题干“此战英国侵略者用微不足道的代价在中国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好处不但打开了中国市场,还使得香港岛成为他们的殖民地,达一百五十多年之久。”可知,题干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鸦片战争并未改变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A项;鸦片战争未涉及领海问题,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但这不是战争的主要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7.据《清实录》记载,1898年5月光绪帝将维新派人士的部分著作刊印,让京官对其可行不可行提出意见,以此测验官员对变法的态度,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这表明( )
A.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维新变法阻力很大
C.近代民用工业出现 D.“实业救国”成为共识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其中在体现地方改革的一篇文章中,有252条意见,认为不可行的有189条,认为可行的只有63条”,可见对于维新派人士的变法主张,反对者居多,由此表明维新变法面临的阻力很大,B项正确;1898年时中国社会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19世纪六七十年代清政府洋派官员开展洋务运动,已经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不是“实业救国”成为共识,而是反映官员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B项。
8.下列表述与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符的是( )
A.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B.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C.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D.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
【答案】C
【详解】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有“蒋介石”“西安”“东北军”等内容,很明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兵谏蒋介石的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C项正确;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中国全民族抗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均与图片反映的历史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9.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这表明此后我国改革的方向是( )
A.实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详解】根据“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此后我国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排除A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排除B项;1978年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0.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指出:“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两岸是割舍不断的命运共同体。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维护两岸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的正确道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 )
A.实现直接“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加强经济密切合作 D.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台湾回归后可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因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项正确;实现“三通”、加强经济密切合作、传承传统文化,虽然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但不是关键所在,排除ACD项。故选B项。
11.这次大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这次大会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九大
C.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 D.中共二十大
【答案】D
【详解】根据“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可知,在2022年10月胜利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D项正确;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17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2021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法老自称是神之子。作为神灵的后代和神的化身,他享有比所有臣民都要高的权威。这说明法老( )
A.推行了种姓制度 B.受到希腊哲学影响
C.建立了幕府统治 D.利用神权强化王权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法老自称是神之子……享有比所有臣民都要高的权威”可知,古埃及的法老利用神权强化了王权,他宣布自己的神之子,以此来强化自己的权威,D项正确;推行种姓制度的是古印度,不是古埃及,排除A项;古埃及文明早于古希腊文明,因此古埃及不可能受到希腊哲学影响,排除B项;建立了幕府统治的是古代日本,与古埃及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3.欧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第一次尝试”后确立的政治体制是( )
A.民主集中制 B.民主共和制
C.联邦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
【答案】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于17世纪爆发并取得胜利,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权,保障议会的立法权等权力,从而确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D项正确;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排除A项;美国独立战争后颁布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民主共和制,排除BC项。故选D项。
14.1934年苏联正式加入国联,1935年签订《苏法互助条约》,1939年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且开始了一系列调整西部疆界的行动,建立“东方战线”。苏联采取这一系列措施,主要是因为( )
A.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形成二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苏联采取一些列的措施建立“东方战线”防止德国法西斯的侵略,B项正确;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排除A项;1942年,以中、美、英、苏四国为首的26个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C项;1933年,为缓解经济危机,罗斯福开始进行改革,与材料反映苏联建立“东方战线”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图1至图3所示某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反映了( )
A.北约组织的成立 B.华约组织的成立
C.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D.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1967年、1973年、1993年某组织成员国数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5年4月8日,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丹麦、英国、爱尔兰加入欧洲共同体。其中法国试图限制超国家权力。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欧洲三大共同体纳入欧洲联盟,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同时发展共同外交及安全政策,并加强司法及内政事务上的合作。故题干主要说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C项正确;1949年4月4日北约正式成立,排除A项;1955年5月14日华约在波兰首都华沙成立,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是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及世界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476年,西罗马帝国在阿拉伯人的打击下灭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南洋舰队全军覆没。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922年,《凡尔赛条约》的签署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 “阿拉伯人”改为“日耳曼人”;(1分)
(2)【×】(1分) “南洋舰队”改为“北洋舰队”;(1分)
(3)【×】(1分) “《凡尔赛条约》”改为“《九国公约》”;(1分)
(4)【√】(2分)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阿拉伯人”改为“日耳曼人”。
(2)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初,日本陆海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南洋舰队”改为“北洋舰队”。
(3)根据所学可知,1922年,《九国公约》的签署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凡尔赛条约》”改为“《九国公约》”。
(4)根据所学可知,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故题干表述正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材料二 当罗马教廷质询卜弥格(波兰传教士,被誉为“波兰的马可﹒波罗”)“何以不多带国侍从俱来?”这-疑问时,卜弥格解答原因有三:其一、“盖因华人体质不强,不适于长途旅行”;其二、“中国人之自尊心,使之自负其政治、其学识、其财富皆优于他国”;其三、“中国富人不甚解葡萄牙语,如何能用此种语言与之交谈国家。”
材料三 文明间的文化帐不宜算得过细,但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近代以来西方文明藉以对其他文明产生深刻影响的东西,不是某种与生俱来的优秀“文化基因”,而是现代资本主义和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理念。因此,各文明间的关系应当这样描述:你追我赶,不相伯仲,既无永远的领先,亦无永远的滞后。
(1)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在学习中,你可以借鉴他的哪些教育“智慧”?(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卜弥格认为阻碍中国人远赴欧洲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对中国造成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面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坚持文化自信。(2分)
【答案】
(1)核心思想:仁。(2分)教育“智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出温故知新。(2分,答出一点即可)
(2)原因:体质弱,不适远行;自尊心强,夜郎自大;语言不通。(2分,任答1点即可)影响:没有看到世界的变化,使中国逐步在世界上落伍。(2分)
(3)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实践基础上创新,努力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自觉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先进文化的开拓者。(2分,任答1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核心思想:仁。教育“智慧”: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提出温故知新。
(2)原因: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卜弥格解答原因有三:其一、‘盖因华人体质不强,不适于长途旅行’;其二、‘中国人之自尊心,使之自负其政治、其学识、其财富皆优于他国’;其三、‘中国富人不甚解葡萄牙语,如何能用此种语言与之交谈国家。’”可知,卜弥格认为阻碍中国人远赴欧洲的原因有:体质弱,不适远行;自尊心强,夜郎自大;语言不通。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使清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进一步与世界隔绝,没有看到世界的变化,使中国逐步在世界上落伍。
(3)如何坚持文化自信:根据材料三“各文明间的关系应当这样描述:你追我赶,不相伯仲,既无永远的领先,亦无永远的滞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应该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实践基础上创新,努力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自觉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先进文化的开拓者。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英国人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行进入民主化之路的。当欧洲封建专制普遍加强时,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并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一个全新的政治体制,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使国王的权力与行为受到约束。
——摘编自纪之景《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材料二 美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摘编自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美国宪法》
材料三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解决的问题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这就是要在一个绝对君主制国度内部,通过对政治的民主化改造来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简述“全新的政治体制”的名称,(2分)并概括这一政治体制确立的途径。(2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美国政体中分权制衡原则的表现。(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法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的理由。(2分)
【答案】
(1)名称:君主立宪制;(2分)途径:发动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2分)
(2)表现: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相互制衡。(2分)
(3)共同原因: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2分)理由:法国大革命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而且是一次欧洲范围内的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所以相对于英国革命与美国革命而言,法国大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2分)
【详解】
(1)名称:根据材料“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使国王的权力与行为受到约束。”可知,这一“全新的政治体制”指的是君主立宪制。
途径:根据材料“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并颁布《权利法案》”“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使国王的权力与行为受到约束”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发动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确立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2)表现:根据图示可知,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相互制衡体现权力制衡原则。
(3)共同原因:根据材料“这就是要在一个绝对君主制国度内部,通过对政治的民主化改造来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可知,英法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国家,封建君主专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通过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理由:根据所学可知,“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指的是法国大革命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而且是一次欧洲范围内的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影响。所以相对于英国革命与美国革命而言,法国大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人的解放是民族、国家、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纵观人类历史,人的解放离不开思想的解放和人身的自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共4小题,共12分)
材料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人文主义者指出天堂不在来世,而在现世。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思想主张在当时起到的作用?(2分)
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的“联合体”的特点。(2分)试列举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探索一例。(2分)
材料三 他的《解放法令》(1861年3月1日)解放了农奴,将农奴耕种的土地在农奴和贵族地主之间重新分配。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甚至比美国历史上1863年的《解放宣言》意义更重大。在美国,《解放宣言》仅关系到少数黑人,而在俄国,《解放法令》涉及到占压倒多数的人口。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解放法令》和《解放宣言》的颁布对国家发展所产生的共同的影响?(2分)
(4)综上信息,谈谈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2分)
【答案】
(1)思想主张: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2分,任答1点即可)作用: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2分)
(2)特点: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分,任答1点即可)探索:第一国际、巴黎公社。(2分,任答1点即可)
(3)共同影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2分)
(4)关系:人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人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推动人的思想、劳动力的解放。(2分,任答1点,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思想主张: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处处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他们认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可以得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是提倡人性和人权,重新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摆脱神学的禁锢;根据材料“他们公开申明,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可以得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是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特点:根据材料“无产阶级将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可以得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的“联合体”的特点是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根据材料“那么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可以得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的“联合体”的特点是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根据材料“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可以得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构想的“联合体”的特点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探索:结合所学知识,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之一。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3月 28 日,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3)共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俄国《解放法令》废除了农奴制,美国《解放宣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共同作用是都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
(4)关系: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人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人的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推动人的思想、劳动力的解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