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7(原卷版 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7(原卷版 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2-27 11:41:19

文档简介

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7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图示意的是( )
A.统一度量衡制度 B.统一使用半两钱
C.统一文字为小篆 D.统一车轨的宽窄
3.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4.下图为唐朝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该图反映的历史场景是( )
A.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 B.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C.唐玄宗送别高僧玄奘 D.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
5.宋代时期商贸的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我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刀币 B.五铢钱 C.“交子 D.“会子”
6.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农民阶级( )
A.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B.向西方学习的意愿
C.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D.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7.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8.1938年,在武汉各种抗日组织、抗日团体纷纷建立,抗日救亡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抗日宣传、募捐、劳军等一系列救亡活动空前高涨,“保卫大武汉”成了全体中国人响亮的口号。据此可知,抗日战争(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C.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D.正面战场取得重大战果
9.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巩固了人民政权 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建立土地公有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10.1984年7月,为打破经营困境,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D.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11.“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材料所阐述的思想理论是( )
A.科学发展观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2.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这反映了( )
A.古典文化的再复兴 B.亚非文明的联系密切
C.文明进程的延续性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13.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的封建制度、封建精神和教会的愚民政策不能再钳制广大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知识。这说明该运动( )
A.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C.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D.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4.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尔发表胜利宣言:“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这是盟军的伟大胜利……法西斯德国的坟墓就此挖掘。”他赞誉的这场战役是( )
A.不列颠战役 B.中途岛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战役
15.如表是“1946-1990年,亚非拉人民摆脱殖民统治赢得独立的国家数量统计表”,据此推断( )
1946-1960年 1961-1975年 1976-1990年
亚洲 15 9 1
非洲 23 23 4
拉丁美洲 0 5 5
A.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 B.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C.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D.霸权主义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长安,实行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934年墨西哥开始的卡斯特罗改革,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1)材料一图A汉代丝绸之路主要以__________路为主;(1分)图B宋代丝绸之路主要以__________路为主;(1分)可见宋代对外贸易重心已转移到____________一带;(1分)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的阻隔。(1分)
材料二 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思想家的推崇。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2)依据材料二感悟丝路精神,提炼丝路精神的内涵。(2分)
(3)指出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以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大国之间出现的各种贸易战,是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表现。在大萧条时期,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率先发动贸易战,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行反制,并逐渐波及其他国家,最终结果是全球关税税率普遍上升,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贸易与经济动动因。
——摘编自保建云《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一归纳大萧条时期各国之间的贸易战带来的危害。(4分)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时期,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上升,在服务贸易结构中,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发展更快,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世界主要贸易国不断寻求与其他国家联合,组建区域贸易集团,目前世界各种经贸区域集团已超过100个,世界各国从中受益。
——摘编自段丽娜《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表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的主旨,提炼一个观点。(2分)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追寻历史脚步,开拓国际视野。某中学围绕“大国发展之路”选取相关资料,开展了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共3小题,共12分)
探究一 【初探英国工业发展】
1760年至1830年,英国经济人均产值增长量的2/3以上都应归功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活动的发生地点,由农舍和小作坊转移到了工厂,从而提高了对工作投入的掌握程度。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经济和社会变化为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各类议会立法机关为纠正工业化带来的普遍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行动。英国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其他地方均产生了反响。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探究二 【寻找法国历史记忆】
探究三 【重看苏联二战贡献】
事件 影响
莫斯科保卫战 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库尔斯克战役 使苏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柏林战役 促使德国于1945年5月8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请你根据探究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带来哪些影响?(4分)
(2)假如要选择探究二中的一幅图片对法国历史进行解读,你会选择哪一幅?(2分)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理由。(2分)
(3)探究三中“A”处是哪一事件?(2分)请综合探究三的资料,归纳一个观点。(2分)安徽省备战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卷07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7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分析可知,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经形成拥有同一祖先,都是黄帝族后裔的认识,体现了已有民族认同的意识,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同宗共祖意识,不能体现“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排除B项;题干材料是夏商周时期的,不是先秦,排除C项。故选D项。
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为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图示意的是( )
A.统一度量衡制度 B.统一使用半两钱
C.统一文字为小篆 D.统一车轨的宽窄
【答案】C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反映的是统一文字,秦朝时期统一文字为小篆,C项正确;秦朝时期统一度量衡制度,图片没有反映,排除A项;秦朝时期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图片没有反映,排除B项;秦朝时期统一车轨,但图片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C项。
3.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各国相互征战,经济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北方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进行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混战的局面,此后孝文帝进行改革,排除A项;唐末黄巢起义使传统的北方门阀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4.下图为唐朝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该图反映的历史场景是( )
A.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 B.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C.唐玄宗送别高僧玄奘 D.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
【答案】B
【详解】据所学可知,《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亲使者的场景,B项正确;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与题干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玄奘生活于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肃宗,排除D项。故选B项。
5.宋代时期商贸的繁荣促进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我国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刀币 B.五铢钱 C.“交子 D.“会子”
【答案】C
【详解】北宋时期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由此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C项正确;刀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币之一,排除A项;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统一铸造的货币,排除B项;“会子”是是南宋由政府官办、户部发行的货币,仿照四川发行钱引的办法发行,排除D项。故选C项。
6.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农民阶级( )
A.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 B.向西方学习的意愿
C.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D.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
【答案】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虽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难以实行,但它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来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作用,A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向西方学习的意愿,排除B项;“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与义和团运动的有关,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颁布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与“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
A.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结合所学可知,1894年甲午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A项正确;辛亥革命等活动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排除B项;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排除D项。故选A项。
8.1938年,在武汉各种抗日组织、抗日团体纷纷建立,抗日救亡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抗日宣传、募捐、劳军等一系列救亡活动空前高涨,“保卫大武汉”成了全体中国人响亮的口号。据此可知,抗日战争(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C.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D.正面战场取得重大战果
【答案】C
【详解】根据题干“1938年,在武汉各种抗日组织、抗日团体纷纷建立,抗日救亡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抗日宣传、募捐、劳军等一系列救亡活动空前高涨,“保卫大武汉”成了全体中国人响亮的口号”可知,抗日战争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C项正确;抗日战争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9.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巩固了人民政权 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建立土地公有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答案】D
【详解】据题干“土地改革后”“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说明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无关,排除AB项;三大改造后,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0.1984年7月,为打破经营困境,北京天桥百货商场进行股份制改革。首批发行的300万元股票,很快被认购一空。股份制改革后,商场有了资金,有了经营自主权,经营规模和效益都大幅提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影响 D.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答案】B
【详解】据题干中“1984年7月……进行股份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随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增强了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排除A项;邓小平南方谈话发生在1992年,排除C项;题干内容无法体现北京天桥百货商场的区域地理位置相对优越,排除D项。故选B项。
11.“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材料所阐述的思想理论是( )
A.科学发展观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它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D项正确;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提出的,排除A项;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共七大上确立为指导思想,排除B项;在中共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2.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这反映了( )
A.古典文化的再复兴 B.亚非文明的联系密切
C.文明进程的延续性 D.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可知,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成果,说明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D项正确;材料只说了古典文化,没有涉及复兴,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了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成果,没有体现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除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其他的文明都中断了,所以没有体现文明进程的延续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3.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的封建制度、封建精神和教会的愚民政策不能再钳制广大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知识。这说明该运动( )
A.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B.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C.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D.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的封建制度、封建精神和教会的愚民政策不能再钳制广大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知识。”可知,说明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大解放,D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未涉及资本主义发展,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未体现文化的繁荣,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未阐释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4.1944年6月6日,艾森豪威尔发表胜利宣言:“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战,这是盟军的伟大胜利……法西斯德国的坟墓就此挖掘。”他赞誉的这场战役是( )
A.不列颠战役 B.中途岛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诺曼底战役
【答案】D
【详解】依据“1944年6月6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第二战场,从而与苏联形成两面夹击法西斯德国的态势,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D项正确;不列颠战役发生在1940年-1941年,且主要是空战,排除A项;中途岛战役发生在1942年6月,斯大林格勒战役时间是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15.如表是“1946-1990年,亚非拉人民摆脱殖民统治赢得独立的国家数量统计表”,据此推断( )
1946-1960年 1961-1975年 1976-1990年
亚洲 15 9 1
非洲 23 23 4
拉丁美洲 0 5 5
A.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 B.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C.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D.霸权主义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答案】B
【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取得独立。据“1946-1990年,亚非拉人民摆脱殖民统治赢得独立的国家数量统计表”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体现了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B项正确;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出现在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社会保障制度”与题干表格内容无关,排除A项;二战后的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与“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不符,排除C项;二战后的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运动与“霸权主义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第Ⅱ卷
二、辨析改错(共8分)
16.改革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
【 】(1)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长安,实行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交融。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1934年墨西哥开始的卡斯特罗改革,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分) “长安”改为“洛阳”;(1分)
(2)【√】(2分);
(3)【×】(1分) “卡斯特罗”改为“卡德纳斯”;(1分)
(4)【×】(1分) “《全国工业复兴法》”改为“《全国劳工关系法》”。(1分)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都从平城到洛阳,实行了汉化改革,要求鲜卑人改汉服、说汉语、与汉族通婚等,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长安”改为“洛阳”。
(2)根据所学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故题干表述正确。
(3)根据所学可知,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他推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等。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卡斯特罗”改为“卡德纳斯”。
(4)根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时期,罗斯福通过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性指导恢复工业领域。他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确定最低工资标准,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故题干表述错误,应把“《全国工业复兴法》”改为“《全国劳工关系法》”。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1)材料一图A汉代丝绸之路主要以__________路为主;(1分)图B宋代丝绸之路主要以__________路为主;(1分)可见宋代对外贸易重心已转移到____________一带;(1分)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的阻隔。(1分)
材料二 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思想家的推崇。在这条大动脉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罗马、安息等古国欣欣向荣,中国汉唐迎来盛世。
——摘编自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
(2)依据材料二感悟丝路精神,提炼丝路精神的内涵。(2分)
(3)指出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4分)
【答案】
(1)陆(1分)海(1分)东南沿海(1分)少数民族政权(1分)
(2)内涵: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2分,任答1点即可)
(3)意义:符合国家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国国际形象。(4分,任答2点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图片图A信息可知,汉代陆上丝绸之路发达,而海上丝绸之路只能到达今印度南端及斯里兰卡,所以①答案为“陆”;根据材料一图片图B信息和所学可知,宋代丝绸之路主要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兴盛,所以②答案为“海”;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对外贸易重心已转移到东南沿海一带,所以③答案为“东南沿海”;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因少数民族政权西夏的出现,控制河西走廊一带,使丝绸之路受阻,所以④答案为“少数民族政权”。
(2)根据材料二“从历史维度看,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从现实维度看,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等信息可知内涵是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3)意义:根据材料二“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和所学,根据习近平讲话精神分析“共同理想”“新模式”“合作共赢”等关键词组织答案即可: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是符合国家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中国国际形象。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共3小题,共10分)
材料一 以美国、英国、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大国之间出现的各种贸易战,是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表现。在大萧条时期,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率先发动贸易战,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英国为了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进行反制,并逐渐波及其他国家,最终结果是全球关税税率普遍上升,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贸易与经济动动因。
——摘编自保建云《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历史教训》
(1)根据材料一归纳大萧条时期各国之间的贸易战带来的危害。(4分)
材料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发展时期,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上升,在服务贸易结构中,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发展更快,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世界主要贸易国不断寻求与其他国家联合,组建区域贸易集团,目前世界各种经贸区域集团已超过100个,世界各国从中受益。
——摘编自段丽娜《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表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的主旨,提炼一个观点。(2分)
【答案】
(1)危害: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贸易和经济动因。(4分,任答2点即可)
(2)表现: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上升,服务贸易比重增长较快;世界主要贸易国与其他国家联合,组建区域贸易集团。(4分,任答2点即可)
(3)观点: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发展。(2分,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
(1)危害:根据材料一中“大幅度提高关税税率,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最终结果是全球关税税率普遍上升,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贸易与经济动动因”,大萧条时期各国之间的贸易战带来的危害,是破坏了当时世界贸易体系的稳定性;阻碍了全球性贸易体系的形成,还成为诱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贸易和经济动因。
(2)表现:根据材料二“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上升,在服务贸易结构中,特别是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数据处理等知识含量较高的服务行业发展更快,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世界主要贸易国不断寻求与其他国家联合,组建区域贸易集团,”可知新时期国际贸易发展的表现是:国际贸易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际贸易结构中,劳动密集型商品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商品所占比重上升,服务贸易比重增长较快;世界主要贸易国与其他国家联合,组建区域贸易集团。
(3)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则材料得出的观点,是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家发展。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追寻历史脚步,开拓国际视野。某中学围绕“大国发展之路”选取相关资料,开展了项目式学习。请你一起探究并完成下列问题。(共3小题,共12分)
探究一 【初探英国工业发展】
1760年至1830年,英国经济人均产值增长量的2/3以上都应归功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活动的发生地点,由农舍和小作坊转移到了工厂,从而提高了对工作投入的掌握程度。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经济和社会变化为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各类议会立法机关为纠正工业化带来的普遍问题,开展了一系列行动。英国工业革命在全世界其他地方均产生了反响。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美】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探究二 【寻找法国历史记忆】
探究三 【重看苏联二战贡献】
事件 影响
莫斯科保卫战 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库尔斯克战役 使苏军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柏林战役 促使德国于1945年5月8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请你根据探究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带来哪些影响?(4分)
(2)假如要选择探究二中的一幅图片对法国历史进行解读,你会选择哪一幅?(2分)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说明理由。(2分)
(3)探究三中“A”处是哪一事件?(2分)请综合探究三的资料,归纳一个观点。(2分)
【答案】
(1)影响: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经济增长;推动了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为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4分,任答2点即可)
(2)示例:选择图片“巴士底狱”;(2分)理由: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对法国历史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选择图片“凡尔赛宫”;理由: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的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的一座著名宫殿,它曾是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宫之一,曾经作为法兰西宫庭长达107年,直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推翻。1919年1月18日,一战后协约会议在此召开,6月28日各战胜国在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3)事件:斯大林格勒保卫战。(2分)观点:苏联对二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2分)
【详解】
(1)影响:根据所学分析材料探究一的材料,从“英国经济人均产值增长量的2/3以上都应归功于生产力的提高”可知,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增长;从“由农舍和小作坊转移到了工厂”可知,工业革命推动了推动了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从“伴随工业革命而来的经济和社会变化为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可知,工业革命为政治变革提供了动力。
(2)示例:根据所学分析探究二中的图片可知,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对法国历史影响深远,因此可以选择图片“攻占巴士底狱”进行解读。说明理由时,可以结合攻占巴士底狱的象征意义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来阐述,如:攻占巴士底狱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法国大革命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对法国历史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选择图片“凡尔赛宫”,说明理由时,可以结合凡尔赛宫的历史地位以及一战后的巴黎和会等史实来阐述,如:凡尔赛宫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外的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的一座著名宫殿,它曾是法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宫之一,曾经作为法兰西宫庭长达107年,直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推翻。1919年1月18日,一战后协约会议在此召开,6月28日各战胜国在凡尔赛宫镜厅签订了《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
(3)事件:根据所学可知,二战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因此A处的事件指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观点:分析探究三中的图表可知,在二战中,苏联通过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彻底扭转了二战战局,最后更是攻克柏林,促使德国于1945年5月8日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这一切都表明,苏联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