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导学案: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导学案: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8-13 22:48: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交通通信
1.新交通工具:轮船、火车相继传入中国,使人们出行速度加快,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2.新通信工具: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二、文化生活的变迁
1.娱乐方式:近代以来西方的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镜头。
2.报刊出版业:近代比较有名的中文报纸是《申报》(1872年、上海);近代中国历史最长、最负盛名的文化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1897年、上海)。
3.社会习俗:辛亥革命后颁布了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用新式礼服代替过去的服装,废除有损人格的礼节和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称谓等。
( http: / / www.21cnjy.com )
【问题1】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出现变化?
探究:(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的客观产物。欧美工业国家入侵不仅冲击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旧制度,也引起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生活的变革。
(2)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如洋务运动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维新变法运动等事件表明,在引进西方科技和机器设备的活动中,人们能够接触近代生活、感受新生活并逐步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
(3)中国人民革命和创新的结果。如辛亥革命革除封建恶习、禁止妇女缠足、改穿中山装等。
【问题2】 学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后,请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发表对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令的看法:剪掉辫子有什么好处?既然剪辫子有好处,那么当时为什么有人还不愿意剪辫子呢?
探究:(1)剪掉辫子便于及时清洗头发,这样既讲究个人卫生又节省时间。
(2)剪掉辫子使人不仅是外表上发生的变化,更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代表着革新和进步。
(3)反对剪辫的人,有清廷的遗老遗少,他们以保留辫子的方式表示对清王朝的怀念与忠诚;也有一些普通的群众,他们有的怕毁了发肤,对父母不孝;有的怕皇帝再坐龙庭,会杀无辫之人;有的受传统习俗影响,思想守旧。
1.锁定下图中这一历史时刻依靠的是近代传入中国的(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电报 B.电影技术 C.电脑 D.照相机
答案:D
2.第21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将于2012年举行,目前,绍兴市正在积极申办中。中国人自行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A.《定军山》 B.《渔光曲》 C.《南昌起义》 D.《甲午风云》
答案:A
3.第3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于2011年3月20日至4月5日举行。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
A.《定军山》 B.《渔光曲》 C.《歌女红牡丹》 D.《风云儿女》
答案:B
4.1885年,一个人想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他有可能(  )。
A.读《人民日报》 B.浏览网页 C.读《申报》 D.看央视《新闻联播》
答案:C
5.据新华网2011年1月21日报道,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版基金项目、首套系统梳理中华学术百年发展脉络的大型丛书《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日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商务印书馆是哪一年创办的(  )。
A.1972年 B.1872年 C.1897年 D.1997年
答案:C
6.如果你想根据下图写一篇图说历史的小文章,最佳题目是(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抓盗贼,保平安 B.易服饰,新风尚 C.改称谓,平等观 D.剪辫子,去陋俗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法战争中,中国电报网络在清军的指挥调度、搜集情报等方面发挥了奇效。由于中国拥有了电报这一先进的通信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战争中闭目塞听、被动挨打的局面。
材料二 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船来到上海,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离陆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
请回答:
(1)在中国,电报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从材料一看,清政府最初架设电报的用途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这些灯光最初照亮了哪些场所?吴老太爷在乡下使用的照明工具是什么?
(3)这些事物的出现,对当时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1)19世纪70年代以后。用于军事。
(2)照亮了街道、商店、茶楼和戏院等公共场所。油灯和蜡烛。
(3)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