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每年的3、4月份,校园里总是会开满美丽的樱花,以下是高一某同学就校园里的樱花所做的资料卡,据此完成小题。
中文名 界 门 纲
樱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简介:蔷薇科、樱亚属植物,原产于北半球温带环喜马拉雅地区,乔木,高4-16米,树皮灰色。据文献资料考证,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樱花已在中国宫苑内栽培。
1. 与樱花属同一门的植物,在以下哪个地质年代繁荣(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2. 樱花所属的被子植物类在中生代时期开始出现,下列事件同属于中生代的是( )
A. 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 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
C. 鸟类出现,恐龙繁荣 D. 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由所学可知,樱花属于被子植物门,被子植物在新生代才繁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题详解】
前寒武纪是重要的铁矿成矿期,A错误;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在新生代,B错误;鸟类出现,恐龙繁荣于中生代,C正确;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在古生代,D错误。故选C。
【点睛】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1)时间变化:从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在我国古诗词或谚语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下方气温较低的直接原因( )
A. ①减弱 B. ②减弱 C. ③减弱 D. ④减弱
4.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白天①弱,夜晚②弱 B. 白天④强,夜晚②强
C. 白天①强,夜晚③强 D. 白天④弱,夜晚③弱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削弱作用,地面辐射量的多少对近地面大气温度有直接影响,大树下方气温较低的直接原因是地面辐射量少。故B选项正确;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削弱作用都不是影响大树下方气温较低的直接原因,ACD错误。所以选B。
【4题详解】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现象是昼夜温差大,白天气温高,夜晚气温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④弱),太阳辐射较强(①强),气温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③弱)。故D选项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点睛】“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指的是我国新疆。这句谚语指出了我国新疆夏季昼夜气温变化显著。新疆地带,多沙漠和沙石,缺少水分,而沙石的比热容小于水的比热容,所以沙石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的快,导致中午温度高,炎热;相反,沙石释放热量降温快,导致早上和夜晚的温度很低,所以需穿皮袄。
每年的9月16日是保护臭氧层国际日。大部分臭氧位于离地球表面10~40km的高空,属于“好的”臭氧。地球表面由污染物形成的过量的臭氧可能对人类、植物及动物造成危害,是“坏的”臭氧。下图示意2017—2019年河南省某地区近地面200m以下臭氧月均浓度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5. “好的”臭氧多分布于大气的(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6. 据图可知( )
A. 臭氧含量随温度升高持续增加 B. 夏季近地面臭氧含量较多
C. 臭氧含量变化与人类无关 D. 高空臭氧量不受地面影响
【答案】5. B 6. B
【解析】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好的”臭氧位于离地球表面10~40km的高空,这里属于平流层,该层臭氧可为人类抵挡大部分紫外线,对人类有益。故B选项正确。
【6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分析可知,每年5—8月近地面臭氧含量较高;7—8月是气温最高的月份,臭氧含量呈波动状,故只能说近地面臭氧受气温影响,但气温并不是唯一影响因素;近地面臭氧含量的波动变化与污染物的过量排放有关;高空的臭氧含量也会随地面人类活动发生改变,如南极臭氧层空洞。故B选项正确。
【点睛】在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在中间层(高层大气底部),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热层(中间层顶之上),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天灯(又称孔明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点燃后可徐徐升空,古时多用于传递讯息,现多用于祈福许愿。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单位:hPa)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若在图中a、b、c、d四地放飞孔明灯,飞得较高的两地与飞得较快的地方分别是( )
A. a地b地、①地 B. a地d地、②地
C. b地c地、①地 D. c地d地、②地
8. 若在图中①地放飞孔明灯,则其飞行方向是( )
A. 向东 B. 向南 C. 向西 D. 向北
【答案】7. C 8. A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b地c地位于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孔明灯飞得较高,a地d地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飞得较低。①地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飞得较快,②地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飞得较慢,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8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东北,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偏转为西风,孔明灯飞向东,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判断近地面风向方法:在弯曲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过该点做等压线的切线;第二步:做切线的垂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三步:确定南、北半球;第四步: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这点的风向。
某地理研学小组在济南市开展“探泉之成因”研学活动。如图为该小组绘制的济南泉水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甲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蒸发 B. 降水 C. 下渗 D. 水汽输送
10. 图示济南泉水水循环( )
①促进了水体的更新②参与海陆间大循环③只参与陆上内循环④促进了物质的迁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9. A 10. B
【解析】
【9题详解】
甲广泛存在于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大循环,且经过水汽输送环节输往它处,因此甲是"蒸发"环节,A正确。降水和下渗不能经过水汽输送环节输往它处,BC错误。图中已经有水汽输送的环节,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有: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使水体得以更新,①正确;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④正确;由图可知,济南泉水参与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以及海陆间循环,②正确,③错误。故选B。
【点睛】海陆间水循环的环节主要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鲅鱼主要栖息于浅海大陆架区,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有分布。鲅鱼夏季一般栖息于近海的中上层,冬季则栖息在中下层,每年4~5月和9~10月都是其季节性洄游高峰期。下图是2013年我国四大海区海洋表层月均水温的变化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1月份我国四大海区水温差别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区面积 B. 离陆远近 C. 太阳辐射 D. 封闭程度
12. 每年4~5月,鲅鱼的洄游路线是( )
A. 南海到东海 B. 东海到黄海 C. 渤海到东海 D. 黄海到东海
【答案】11. C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结合图片可知,1月份南海水温最高,其次是东海,黄海和渤海;结合所学可知,四大海区纬度由低到高应为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温度越高,C正确;1月份我国四大海区水温差别与海区面积,离陆远近和封闭程度无关,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每年4~5月,太阳直射点逐渐北移,因此纬度较低的海域气温较高,鲅鱼为了获取适宜的水温,因此应向高纬移动;结合材料可知,鲅鱼并没有分布在南海,A错误;东海向黄海洄游符合从低纬流向高纬,B正确;渤海到黄海,黄海到东海都是高纬到低纬,不符合洄游规律,CD错误。故选B。
【点睛】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包括纬度、深度、盐度、洋流、海域封闭程度等,海水温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鱼类洄游一般夏季向高纬游动,冬季向低纬游动。
2021年11月初,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校园内举行观察植物的活动。甲、乙两小组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树种作为观察对象,并制作了观察记录表(见下表),教师对此给予了肯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甲组 乙组
植物图示
基本特征 树干高十余米,树上叶子较为稀疏,呈黄色;树下有很多呈黄褐色的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树干高7米以上,树叶对生,革质,长5-14cm,宽3.5-6cm,先端尖,基部圆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树下没有黄色的落叶
13.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甲、乙两小组观察的植物分别属于( )
A. 都是落叶林 B. 常绿林、落叶林 C. 都是常绿林 D. 落叶林、常绿林
14. 推测该学校可能位于( )
A 海口 B. 南京 C. 天津 D. 哈尔滨
15. 造成同一校园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的主要原因是( )
A. 校园纬度跨度大 B. 校园相对高度大 C. 受局地气候影响 D. 人工引种其他植被
【答案】13. D 14. C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时间判断,11月初为深秋季节,甲组观察到“树上叶子较为稀疏,呈黄色;树下有很多呈黄褐色的落叶”,则该植物属于落叶阔叶林;乙组观察到“树叶对生,革质……上面深绿色,有光泽”,则该植物属于常绿阔叶林,D正确,ABC错。故选D。
【14题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该地为我国东部平原,甲组观察的树木为落叶阔叶林,则学校应该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选项中天津和哈尔滨都是温带季风气候,但哈尔滨纬度较高入秋时间早,11月初哈尔滨的树叶早已落光了;海口为热带季风气候,南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若落叶阔叶树引种到热带、亚热带平原地区,深秋时不会落叶。据此判断本题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该校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内,校园中的植被属于人工植被,不是自然植被,为达到绿化效果会引种一些常绿林,使校园内植被类型多样,因此造成一校园有两种树种截然不同的原因是人工引种其他树种,D正确;一个校园,面积小,不存在纬度跨度大的问题,相对高度小和局地气候差异小,因此ABC错误。故选D。
【点睛】气候类型与自然带对应分布示意图(以北半球为例):
大窝凼是面积较大的喀斯特洼地,周围峰丛封闭,没有地表出水口,大气降水只能通过洼地内的落水洞,岩石裂隙等排入地下河,遇到暴雨天气时,易形成洼地内涝。为减少内涝发生,“天眼”建设者对大窝凼进行了封山育林。下图示意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岩溶水文模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 大窝凼遇到暴雨天气易发生内涝的原因可能是( )
A. 地下水大量涌出地表 B. 地表坡度小,排水慢
C. 地下河排水能力较差 D. 地势高,雨水蒸发弱
17. 通过封山育林减轻喀斯特洼地“内涝”的地理原理是( )
A. 增加叶面蒸腾,减少洼地地表积水
B. 降低山坡气温,减少对流雨降水量
C. 促进地表水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D. 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堵塞渗水通道
【答案】16. C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大窝凼自然状态下易出现内涝的原因:季风气候,暴雨天气多,降水强度过大,水并不是来自地下水,A错误;喀斯特地貌,坡度大,土层薄,地表径流汇聚快,B错误;岩溶洼地由周围峰丛封闭没有地表出水口,依赖地下河系统排水,而地下河系统排水能力较小,C正确;蒸发量对内涝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17题详解】
封山育林不能减少降水,可以保持水土,防止泥石堵塞地下岩溶管道,保障地下水系排水能力,D正确;蒸腾作用对内涝影响较小,A错误;该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封山育林对降水影响不大,B错误;喀斯特地貌区土层浅薄,蓄水能力较弱,通过土壤蓄水缓解内涝作用不明显,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包括湿热的气候和可溶性岩石。
2022年暑假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沿着某河流干流从河口到源头进行地貌考查。图是兴趣小组绘制的该河流沿途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兴趣小组在①地可以观察到( )
A. “V”形谷 B. 冲积扇 C. 河曲 D. 三角洲
19. 兴趣小组观察到牛轭湖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
A. ①地附近 B. ②地附近 C. ③地附近 D. ④地附近
20. 兴趣小组沿途可观察到( )
A. 耕地规模变小 B. 沉积物颗粒变小
C. 河面宽度变宽 D. 河谷深度变浅
【答案】18. A 19. C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①地位于河流上游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流水下切侵蚀形成“V”形谷,A正确;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曲位于河流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入湖口)附近,均不属于①地的河流地貌,BCD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牛轭湖是河流侧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地势平缓地区。图中③处地形平坦,河流流速慢,侧向侵蚀作用强烈,河曲发育,形成牛轭湖,C正确;①处和②处地势起伏较大,流速较快,侧蚀作用弱,形成牛轭湖的可能性小,AB错误;④处位于河流河口附近,主要形成三角洲地貌,D错误。故选C。
【20题详解】
从河口到源头,平原面积减少,山地面积增加,耕地规模变小,A正确;河口附近流速慢,河流搬运能力弱,沉积物颗粒小;源头附近流速快,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因此从河口到源头,沉积物颗粒变大,B错误;河口附近流速慢,流量大,侧蚀作用强,河面较宽,河谷较浅;源头附近流速快,下切侵蚀作用强,河面较窄,河谷较深;故从河口到源头,河面宽度变窄,河谷深度变深,CD错误。故选A。
【点睛】在地势平缓地区,常常看到呈“S”形弯曲的河道,即河曲。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当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某学校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假开展研学旅行,进行了土壤的野外观察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年代测定,制作了采样点垂直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题。
21. 同学们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发现:剖面中从地表向下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 )
①土层颜色越来越深 ②有机质含量越来越高 ③质地越来越粗 ④空隙越来越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2. 推测目前该采样点所在地区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石漠化 B. 水土流失 C. 土地沙漠化 D. 土地污染
【答案】21. A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从地表向下土壤颜色依次为灰白→褐黄→黑色,土层颜色越来越深,①正确;有机质和腐殖质呈黑色,土壤颜色变深是由于有机质含量越来越高,②正确;从地表向下土壤质地依次为沙→粉沙→黄土,质地越来越细, 空隙越来越小,③④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采样点所在地区表层为厚厚的沙子,说明地表为沙漠,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漠化,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腐殖质呈黑色,因此土壤颜色越黑,往往反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腐殖质含量越高。
2021年第18号台风“圆规”于10月13日15时40分左右登陆海南省琼海市沿海,登陆时强度为台风级,成为2021年以来影响华南的最强台风。如图示意台风“圆规”的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台风“圆规”登陆海南岛时,其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 海上内循环 B. 海陆间循环 C. 陆上内循环 D. 海陆间水汽输送
24. 此次台风给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灾害不包括( )
A. 风暴潮 B. 洪涝 C. 海啸 D. 泥石流
25. 加强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手段,实时监测台风位置及移动路径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 精密跟踪技术 B.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遥感技术
【答案】23. B 24. C 25. D
【解析】
【23题详解】
台风登陆时从海洋向陆地带来大量水汽,形成大量降水,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流入海洋,故参与的是海陆间循环。故选B。
【24题详解】
台风登陆给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带来狂风暴雨,并可能在沿海地区引起风暴潮,在平原地区引起洪涝,在山区引起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海啸多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与台风无关。故选C。
【25题详解】
不同地物有不同的电磁波特征,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获取这些电磁波特征,进而判读识别各种地物,可用于实时监测台风的位置及移动路径,D正确。精密跟踪技术不属于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导航;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处理、分析、管理地理信息;ABC错误。故选D。
【点睛】GIS是地图的延伸,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事象”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评估,需要计算、思考,即“想”;凡是需要“想”的选GIS。RS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RS。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我国积极推进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加快低碳建筑的推广和发展,图1示意1981~2012年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2示意“日光城”拉萨某地“低碳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低碳建筑不仅增加了光伏发电板,还设计了双层玻璃、鹅卵石和可控开关(甲、乙、丙、丁)。
(1)概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拉萨某地低碳建筑选择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的自然原因。
(2)分析低碳建筑中鹅卵石在白天作用。
(3)图3中,能说明双层玻璃层可以有效保存房屋内热量的是____(A或B)图,并用温室效应原理简要解释。____
(4)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冬季的白天为减少屋内耗能,应该关闭开关____和____,打开其它两个开关,在图2中环线处添画箭头,以表示冬季白天室内气流运动方向。____
【答案】26. 特点:空间分布不均;从西北向东南减少。原因:拉萨太阳能丰富;太阳能清洁可再生。
27. 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
28. ①. A ②.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可穿透玻璃进入房屋;地面发出的电磁波为长波辐射,几乎不能穿透玻璃,起到了保温作用。
29. ①. 甲 ②. 丙 ③.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年国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等内容为背景,设置4道题目,知识点涉及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描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特点主要从总体分布特征,最大最小值的分布特征来分析。总的来看,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不均,大致趋势为从西北向东南减少;从最大最小值的分布特征来看,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分析拉萨某地低碳建筑选择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拉萨地区的太阳辐射分布情况分析。拉萨处在青藏高原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大,太阳能丰富,适宜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且太阳能清洁可再生,对环境污染小。
【小问2详解】
分析低碳建筑中鹅卵石在白天的作用主要从鹅卵石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角度分析。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能够增大建筑内部和阳光房内的温差,增强室内和阳光房的热力环流,增强保温效果。
【小问3详解】
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可穿透玻璃进入房屋,A正确,长波辐射较难穿透玻璃,B错误;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可穿透玻璃进入房屋,使得地面吸收辐射增温;地面增温后向外产生辐射,地面发出电磁波为长波辐射几乎不能穿透玻璃,那么地面辐射较多的被玻璃房中的空气所吸收,起到了保温作用。
【小问4详解】
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冬季的白天为减少屋内耗能,需要使玻璃房中的热空气进入屋内,同时应减少屋内热量散失,所以需要关闭甲和丙开关;鹅卵石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使得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屋内空气相对较冷,空气下沉,这样地面空气从屋内(高压)流向玻璃房(低压),较高处,空气从玻璃房流向屋内,绘制的图如下所示: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临沂市某高中学校海梦环保社的社员们发现,每当暴雨过后,校园道路常会出现积水的现象。社员们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校园积水的原因,经讨论研究后提出了构建学校海绵校园的规划与设想,共谋学校的绿色发展。图1和图2分别示意该校校园道路积水实景及海绵校园规划设计原理。
注:下凹式绿地主要由校园内的草坪改建而成,地势中低周高,截面一般为倒三角形、半圆形等。
(1)请从下垫面的角度分析暴雨过后该校校园道路积水的原因。
(2)推测该校今后建设海绵校园时选取的路面材料应具备的特点。
(3)环保社设计的海绵校园规划能否彻底解决校园积水问题,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路面硬化,制约雨水下渗;局部路面不平,低洼处排水不畅;部分道路趋于平坦,中央水流不畅;道路两侧排水口较少,影响雨水排放。
(2)易渗水;多孔隙;抗压、耐磨、不易被侵蚀等。
(3)能。理由:原有的道路和停车场路面被改造为透水路面,有利于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改善了下雨时校园路面积水严重的现象;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等装置能有效吸纳雨水并储存。
不能。理由:校园部分路段和建筑屋顶趋于平坦,雨后汇水量大,而雨水回收装置容量有限,仍可能存在积水问题;临沂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遇上极端强降水天气可能出现校园积水问题。
【解析】
【分析】本题以该校校园道路积水实景及海绵校园规划设计原理表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内涝的影响因素、海绵校园的措施、水循环的意义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小问1详解】
道路积水说明下渗不畅,这是因为下垫面致密导致地表水下渗少,校园道路处以路面硬化为主,硬化路面导致地表水下渗较少;如图示积水处是在道路的局部地区,低洼处排水不畅;道路处地势平坦,地表径流流速缓慢,水流不畅;图中的道路两侧排水口较少,影响雨水排放。
【小问2详解】
海绵校园主要是为了缓解校园内涝,而缓解内涝应加强下渗,所以路面材料应多孔隙,易渗水;另外路面需要经久使用,需要有抗压、耐磨、不易被侵蚀等特点。
【小问3详解】
此题是开放式题目,能的原因,应主要从水循环的下渗和地表径流缓解,原有的道路和停车场路面被改造为透水路面,有利于增加下渗、削减地表径流,改善了下雨时校园路面积水严重的现象,增加地下径流;下凹式绿地、绿色屋顶等装置能有效吸纳雨水并储存,截流雨水。
不能的原因主要从降水的角度进行分析,校园部分路段和建筑屋顶趋于平坦,雨后汇水量大,而雨水回收装置容量有限,仍可能存在积水问题;临沂所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如遇上极端强降水天气,降水过多,积水速度太快,海绵校园规划不能彻底解决校园积水问题。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5月,贵州省启动了题为“邂逅青绿之美,庇护脆弱之魅”的喀斯特地貌科普宣传月活动。巴蜀中学高一学生“云参观”了此次展览,收获颇丰。
材料一:下图为同学们云参观之后所绘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图。
材料二:同学们在活动中纷纷被“贵州喀斯特家族群聊展板”吸引,展板内容如下:
甲:“我家有34个洞口、5条地下河,这地形条件,堪称密逃届绝绝子。”
乙:“我家的亲戚还有不少在地上,有的是连体成丛。有的是孤身成峰,”
丙:“我发育慢,一万年才长高一米,因此我已是高寿。”
丁:“我们溶洞纯纯是靠老天爷赏饭吃,容貌和才艺各有下秋,是名副其实的颜值‘喀’。”
(1)请按照演变过程将材料一中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排序并说明理由。
(2)本次宣传月主题为“邂逅青绿之美,庇护脆弱之魅”,请结合材料二,根据对此主题的理解,谈谈如何对喀斯特地貌进行保护性开发。
【答案】(1)形成过程:②③①;理由:喀斯特地貌在发育过程中,不断受到流水溶蚀(侵蚀)作用,岩体部分越来越少;在流水的作用下,溶洞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育过程。
(2)注意植被保护,适度开发;利用地貌景观发展旅游业;利用生物资源发展生物培育;在较为平坦的低地,发展种植业。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贵州喀斯特地貌科普宣传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应用地理基本知识分析图文材料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喀斯特地貌在发育过程中,首先完整表面平坦且厚厚的岩石不断受到流水溶蚀(侵蚀)作用,岩体部分越来慢慢变薄,地表变得起伏不平;在地下水的侵蚀作用下,溶洞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育过程,故形成过程为②③①。
【小问2详解】
各种地貌发育需要一定的时间,注意植被保护,适度开发;“我家有34个洞口、5条地下河,这地形条件,堪称密逃届绝绝子”、“我们溶洞纯纯是靠老天爷赏饭吃,容貌和才艺各有下秋,是名副其实的颜值‘喀’。”等可以看出可利用地貌景观发展旅游业;当地水热条件丰富,生物资源丰富,可利用生物资源发展生物培育;该地地表崎岖,可在较为平坦的低地,发展种植业。
29. 某校学生学习土壤时开展了校内外实践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采集校园土样,做实验
同学们分别在校园内三地采集土壤样本(如下图),老师提醒采样同学记录前两天的降水状况。
(1)从图中三地采集样本,可以用来对比____(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该要素对土壤中____(成分)影响显著。记录降水状况的目的是____。
任务二:采集土壤剖面样品,做对比
同学们在不同地点,利用半圆钻采集土壤剖面,并绘制成示意图。图(a)采集地点是昌平区七王坟,图(b)采集地点是校园。
(2)对比两图可以看出,昌平区七王坟土壤剖面结构更为____(复杂/简单),从地面垂直向下,有机质含量逐渐____。
校园土壤剖面10-45cm出现一层____,成分与上下层之间无明显关联,从土壤形成过程角度考虑,推断属于____要素的影响。
任务三:探索土壤与人类关系
(3)土壤处于四个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为____的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也为人类种植____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被称为“食物之源”。为了保护和持续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____。
【答案】(1) ①. 生物
②. 有机质
③. 排除降水差异对土壤的影响
(2) ①. 复杂
②. 减少
③. 沙子
④. 人类活动
(3) ①. 植物
②. 农作物
③. 休耕、轮耕、种植绿肥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学习土壤时开展了校内外实践活动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结构、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和材料,土壤形成要素有生物、气候、地形、成土母质、时间和人类活动。三地的差异主要是土壤上覆盖植被类型存在差异,即生物要素的差异,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成分。记录降水是为了使三地对比可以排除降水冲刷对土壤成分差异的影响。
【小问2详解】
对比两图可以看出,昌平区七王坟土壤剖面结构更为复杂,分层更为明显,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随着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由图中图例判断,校园土壤剖面10-45cm出现一层沙子,主要是人为填埋所致,属于人类活动要素。
【小问3详解】
土壤处于四个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也为人类种植农作物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被称为“食物之源”。为了保护和持续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休耕、轮耕、种植绿肥等。临沂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每年的3、4月份,校园里总是会开满美丽的樱花,以下是高一某同学就校园里的樱花所做的资料卡,据此完成小题。
中文名 界 门 纲
樱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简介:蔷薇科、樱亚属植物,原产于北半球温带环喜马拉雅地区,乔木,高4-16米,树皮灰色。据文献资料考证,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樱花已在中国宫苑内栽培。
1. 与樱花属同一门的植物,在以下哪个地质年代繁荣( )
A. 前寒武纪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新生代
2. 樱花所属的被子植物类在中生代时期开始出现,下列事件同属于中生代的是( )
A. 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B. 大部分哺乳动物目崛起
C. 鸟类出现,恐龙繁荣 D. 两栖动物出现,鱼类繁荣
在我国古诗词或谚语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下方气温较低的直接原因( )
A ①减弱 B. ②减弱 C. ③减弱 D. ④减弱
4.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白天①弱,夜晚②弱 B. 白天④强,夜晚②强
C. 白天①强,夜晚③强 D. 白天④弱,夜晚③弱
每年的9月16日是保护臭氧层国际日。大部分臭氧位于离地球表面10~40km的高空,属于“好的”臭氧。地球表面由污染物形成的过量的臭氧可能对人类、植物及动物造成危害,是“坏的”臭氧。下图示意2017—2019年河南省某地区近地面200m以下臭氧月均浓度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5. “好的”臭氧多分布于大气的(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6. 据图可知( )
A. 臭氧含量随温度升高持续增加 B. 夏季近地面臭氧含量较多
C. 臭氧含量变化与人类无关 D. 高空臭氧量不受地面影响
天灯(又称孔明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点燃后可徐徐升空,古时多用于传递讯息,现多用于祈福许愿。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单位:hPa)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若在图中a、b、c、d四地放飞孔明灯,飞得较高的两地与飞得较快的地方分别是( )
A. a地b地、①地 B. a地d地、②地
C. b地c地、①地 D. c地d地、②地
8. 若在图中①地放飞孔明灯,则其飞行方向是( )
A. 向东 B. 向南 C. 向西 D. 向北
某地理研学小组在济南市开展“探泉之成因”研学活动。如图为该小组绘制的济南泉水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图中甲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蒸发 B. 降水 C. 下渗 D. 水汽输送
10. 图示济南泉水水循环( )
①促进了水体的更新②参与海陆间大循环③只参与陆上内循环④促进了物质的迁移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鲅鱼主要栖息于浅海大陆架区,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有分布。鲅鱼夏季一般栖息于近海的中上层,冬季则栖息在中下层,每年4~5月和9~10月都是其季节性洄游高峰期。下图是2013年我国四大海区海洋表层月均水温的变化趋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1月份我国四大海区水温差别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区面积 B. 离陆远近 C. 太阳辐射 D. 封闭程度
12. 每年4~5月,鲅鱼的洄游路线是( )
A. 南海到东海 B. 东海到黄海 C. 渤海到东海 D. 黄海到东海
2021年11月初,我国东部平原地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校园内举行观察植物的活动。甲、乙两小组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树种作为观察对象,并制作了观察记录表(见下表),教师对此给予了肯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甲组 乙组
植物图示
基本特征 树干高十余米,树上叶子较为稀疏,呈黄色;树下有很多呈黄褐色的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树干高7米以上,树叶对生,革质,长5-14cm,宽3.5-6cm,先端尖,基部圆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树下没有黄色的落叶
13. 根据观察结果,判断甲、乙两小组观察的植物分别属于( )
A. 都是落叶林 B. 常绿林、落叶林 C. 都是常绿林 D. 落叶林、常绿林
14. 推测该学校可能位于( )
A. 海口 B. 南京 C. 天津 D. 哈尔滨
15. 造成同一校园内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的主要原因是( )
A. 校园纬度跨度大 B. 校园相对高度大 C. 受局地气候影响 D. 人工引种其他植被
大窝凼是面积较大的喀斯特洼地,周围峰丛封闭,没有地表出水口,大气降水只能通过洼地内的落水洞,岩石裂隙等排入地下河,遇到暴雨天气时,易形成洼地内涝。为减少内涝发生,“天眼”建设者对大窝凼进行了封山育林。下图示意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岩溶水文模式。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 大窝凼遇到暴雨天气易发生内涝的原因可能是( )
A. 地下水大量涌出地表 B. 地表坡度小,排水慢
C. 地下河排水能力较差 D. 地势高,雨水蒸发弱
17. 通过封山育林减轻喀斯特洼地“内涝”地理原理是( )
A. 增加叶面蒸腾,减少洼地地表积水
B. 降低山坡气温,减少对流雨降水量
C. 促进地表水下渗,提高土壤含水量
D. 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堵塞渗水通道
2022年暑假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沿着某河流干流从河口到源头进行地貌考查。图是兴趣小组绘制的该河流沿途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 兴趣小组在①地可以观察到( )
A. “V”形谷 B. 冲积扇 C. 河曲 D. 三角洲
19. 兴趣小组观察到牛轭湖的地点最可能位于( )
A. ①地附近 B. ②地附近 C. ③地附近 D. ④地附近
20. 兴趣小组沿途可观察到( )
A. 耕地规模变小 B. 沉积物颗粒变小
C. 河面宽度变宽 D. 河谷深度变浅
某学校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假开展研学旅行,进行了土壤的野外观察调研。同学们成功地制作了土壤剖面,采集了剖面中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回校后完成了土样的土壤组成及年代测定,制作了采样点垂直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题。
21. 同学们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观察发现:剖面中从地表向下不同土层的土样标本( )
①土层颜色越来越深 ②有机质含量越来越高 ③质地越来越粗 ④空隙越来越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2. 推测目前该采样点所在地区面临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 土地石漠化 B. 水土流失 C. 土地沙漠化 D. 土地污染
2021年第18号台风“圆规”于10月13日15时40分左右登陆海南省琼海市沿海,登陆时强度为台风级,成为2021年以来影响华南的最强台风。如图示意台风“圆规”的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台风“圆规”登陆海南岛时,其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 )
A. 海上内循环 B. 海陆间循环 C. 陆上内循环 D. 海陆间水汽输送
24. 此次台风给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灾害不包括( )
A. 风暴潮 B. 洪涝 C. 海啸 D. 泥石流
25. 加强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手段,实时监测台风位置及移动路径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
A. 精密跟踪技术 B.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C. 地理信息系统 D. 遥感技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我国积极推进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加快低碳建筑的推广和发展,图1示意1981~2012年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2示意“日光城”拉萨某地“低碳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低碳建筑不仅增加了光伏发电板,还设计了双层玻璃、鹅卵石和可控开关(甲、乙、丙、丁)。
(1)概述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拉萨某地低碳建筑选择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板的自然原因。
(2)分析低碳建筑中鹅卵石在白天的作用。
(3)图3中,能说明双层玻璃层可以有效保存房屋内热量是____(A或B)图,并用温室效应原理简要解释。____
(4)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冬季的白天为减少屋内耗能,应该关闭开关____和____,打开其它两个开关,在图2中环线处添画箭头,以表示冬季白天室内气流运动方向。____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临沂市某高中学校海梦环保社的社员们发现,每当暴雨过后,校园道路常会出现积水的现象。社员们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校园积水的原因,经讨论研究后提出了构建学校海绵校园的规划与设想,共谋学校的绿色发展。图1和图2分别示意该校校园道路积水实景及海绵校园规划设计原理。
注:下凹式绿地主要由校园内的草坪改建而成,地势中低周高,截面一般为倒三角形、半圆形等。
(1)请从下垫面的角度分析暴雨过后该校校园道路积水的原因。
(2)推测该校今后建设海绵校园时选取的路面材料应具备的特点。
(3)环保社设计的海绵校园规划能否彻底解决校园积水问题,请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5月,贵州省启动了题为“邂逅青绿之美,庇护脆弱之魅”的喀斯特地貌科普宣传月活动。巴蜀中学高一学生“云参观”了此次展览,收获颇丰。
材料一:下图为同学们云参观之后所绘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图。
材料二:同学们在活动中纷纷被“贵州喀斯特家族群聊展板”吸引,展板内容如下:
甲:“我家有34个洞口、5条地下河,这地形条件,堪称密逃届绝绝子。”
乙:“我家的亲戚还有不少在地上,有的是连体成丛。有的是孤身成峰,”
丙:“我发育慢,一万年才长高一米,因此我已是高寿。”
丁:“我们溶洞纯纯是靠老天爷赏饭吃,容貌和才艺各有下秋,是名副其实的颜值‘喀’。”
(1)请按照演变过程将材料一中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排序并说明理由。
(2)本次宣传月主题为“邂逅青绿之美,庇护脆弱之魅”,请结合材料二,根据对此主题理解,谈谈如何对喀斯特地貌进行保护性开发。
29. 某校学生学习土壤时开展了校内外实践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任务一:采集校园土样,做实验
同学们分别在校园内三地采集土壤样本(如下图),老师提醒采样同学记录前两天的降水状况。
(1)从图中三地采集样本,可以用来对比____(要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该要素对土壤中____(成分)影响显著。记录降水状况的目的是____。
任务二:采集土壤剖面样品,做对比
同学们在不同地点,利用半圆钻采集土壤剖面,并绘制成示意图。图(a)采集地点是昌平区七王坟,图(b)采集地点是校园。
(2)对比两图可以看出,昌平区七王坟土壤剖面结构更为____(复杂/简单),从地面垂直向下,有机质含量逐渐____。
校园土壤剖面10-45cm出现一层____,成分与上下层之间无明显关联,从土壤形成过程角度考虑,推断属于____要素的影响。
任务三:探索土壤与人类关系
(3)土壤处于四个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为____的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也为人类种植____提供了物质基础,所以被称为“食物之源”。为了保护和持续提高土壤肥力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____。